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鱼类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和生殖活动已经证明为双重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所调节,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GtH分泌和多巴胺作为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抑制因素(GRIF)抑制GnRH的作用以及GtH的自行释放。我们先前对养殖鱼类的研究已证明多巴胺受体的拮抗物(如pimozide,PIM),排除剂(如reserpine,RES)和多巴胺合成抑制剂都能显著增强LRH-A诱导GtH分泌和排卵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温海深 《水产学报》2001,25(5):393-397
以珠江流域鲇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性腺发育早期、性腺发育晚期、性腺发育成熟与产卵前期、性腺退化期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物,处理后6h、12h、24h测定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在性腺发育的各个时期,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物联合注射能显著剂激鲇促性腺激素分泌;鲇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释放的促性腺素释放激素和多巴胺的双重调节,多巴胺只能抑制促性腺素释放激素诱导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在建立鲇人工繁殖技术时,可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多巴胺D2受体拮抗物联合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滨  柳学周  徐永江  史宝 《水产学报》2016,40(2):278-287
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是2000年由日本学者首次从鹌鹑脑中分离出的一种新型下丘脑神经肽,通过其受体介导参与机体的生长、生殖以及摄食等生理过程。迄今,只在金鱼、斑马鱼、星点东方鲀、罗非鱼以及斜带石斑鱼等几种鱼中鉴定出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目前,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生理学功能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争议。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调控以及其他生理学功能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简要总结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并对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生理学功能进行概括讨论,旨在加深对鱼类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的认识和了解,为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4.
王良臣  刘修业 《淡水渔业》1980,(6):9-12,F002
<正> 鲻科鱼类的研究,近年来发展得很快。但对梭鱼脑垂体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梭鱼脑垂体及盐度、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对梭鱼脑垂体的作用提  相似文献   

5.
方之平 《水产学报》2004,28(3):261-266
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 avidin biotin—peroxidase complex,S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nRHR)2种抗血清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鲇(Silurus asotus)的食道、贲门、胃底、幽门、前肠、中肠、后肠和胰中的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在鲇的食道、胃、肠、肠固有膜、肠肌间神经丛、胰腺和胰岛中均存在着GnRH和GnRHR免疫活性阳性反应;黄颡鱼消化系统中除了在食道和胰岛中未见GnRH和GnRHR的免疫活性阳性反应外,其他部位均有阳性反应,而且GnRH和GnRHR分泌细胞的分布模式相类似。说明胃肠道中GnRH分泌细胞可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参与消化功能的调节。本研究首次证实在鱼类的消化系统中存在着GnRH及其受体的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可为GnRH功能的多样性等研究领域提供新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首次通过下丘脑离体孵育的方法研究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GnIH)多肽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下丘脑中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结果显示,tsGnIH-1促进了gnrh2和gnih的表达,对gnrh3和kiss2的表达无影响;tsGnIH-2抑制了gnrh3的表达,对gnrh2、kiss2和gnih的表达无影响.GnIH多肽对生殖相关基因的不同调控表明同一前体蛋白编码的不同GnIH多肽在生殖调控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本研究结果增加了对GnIH参与鱼类生殖调控机制的认识,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对鱼类生殖生理的研究已经证明:(1)鱼类脑垂体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活动既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促进,又受到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抑制因素(GRIF)的抑制。(2)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多巴胺具有GRIF的作用,它既能直接抑制脑垂体GtH细胞的分泌活动,亦能抑制GnRH促进GtH的分泌作用。(3)多巴胺的拮抗物或合成抑制剂能消除多巴胺对鱼脑垂  相似文献   

8.
谭帮志  陈斌 《畜禽业》2004,(7):43-43
促卵泡素(FSH)100~200IU,每天或隔天1次,可连用2~3次,直至发情。  相似文献   

9.
由多巴胺拮抗物PIM或排除剂RES组成的高效新型鱼类催产合剂能有效的诱导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促性腺激素分泌和产卵,其中青鱼催产率为80%,鲢鱼为84%,鳙鱼和草鱼为88%,长春鳊为94%,鲮鱼为96%。试验表明这种催产剂的主要优点是:催产效果高而稳定,可以完全取代鱼脑垂体;对当年第二次成熟和产卵的亲鱼同样有效;有利于保护亲鱼;节省劳力和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三氯生(TCS)对雌性鱼类性激素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对雌性黄河鲤进行染毒,设置对照组和三个不同浓度组(0.04 mg/L、0.08 mg/L、0.16 mg/L)的TCS处理组,采用酶联免疫(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各组雌性黄河鲤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分泌水平及其卵巢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GnRH-ii-2)和雌激素受体(Er)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各浓度组的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1),而0.16 mg/L的TCS能使黄河鲤血清中的E2含量及E2/T显著性升高(P<0.05, P<0.01);TCS各浓度组卵巢中CGnRH-ii-2 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0.08和0.16mg/L的TCS处理组Er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结果表明:TCS具有潜在雌激素效应,其机制与雌激素受体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基因表达调控相关。  相似文献   

11.
林信伟  林浩然  张庆 《水产学报》1993,17(4):281-288
采用离体灌流孵育和腹腔注射方法,研究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 sGnRH-A(Arg~6Trp~?Leu~3Pro~?NEt-LHRH)和哺乳类GnRH类似物LHRH-A(Ala~5Pro~?-NEt-LHRH)对鲤鱼脑垂体生长激素(GH)分泌的直接刺激作用以及对草鱼鱼种 GH 分流和生长的促进作用。2分钟脉冲式 sGnRH-A 和 LHRH-A 以剂量依存形式直接刺激离体灌流孵育的鲤鱼脑垂体 GH分泌,且 sGnRH-A 刺激GH 分泌活性显著高于 LHRH-A。腹腔注射两种剂量(0.01μg/g 体重/周和0.001μg/g 体重/周)的 sGnRH-A 或LHRH-A(每周一次,共 6周)都能显著提高草鱼鱼种相对体重和相对体长生长率,并促进草鱼鱼种血清 GH 水平提高。sGnRH-A 和 LHRH-A 促进生长的作用是剂量依存的,且sGnRH-A的促进生长作用显著高于 LHRH-A。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在古老的软骨硬鳞鱼中促性腺激素(GtH)的双重内分泌调节作用,本实验设计用离体灌流的方法研究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和多巴胺(DA)对施氏鲟脑垂体碎片分泌GtH的影响。引入10、100和1 000 nmol/L 3个浓度的LHRH-A对施氏鲟脑垂体碎片3次脉冲式刺激实验;每次间隔1 h,持续5 min,研究不同剂量LHRH-A对鲟鱼脑垂体释放GtH的作用;用200 nmol/L DA对施氏鲟脑垂体碎片持续2 h灌流后引入5 min的1 000nmol/L LHRH-A刺激实验,研究DA如何抑制鲟鱼脑垂体释放GtH。每5 min收集一管灌流液,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灌流液中GtH的含量。结果显示,低剂量LHRH-A随着刺激引入脑垂体释放GtH出现波浪式的增加,中、高剂量出现释放延后现象。LHRH-A在10nmol/L到1 000 nmol/L范围内对刺激脑垂体释放GtH没有剂量依存关系。DA对施氏鲟脑垂体碎片GtH的分泌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可以抑制LHRH-A引起的GtH分泌,即DA不能抑制施氏鲟GtH的基础分泌,而只能抑制LHRH-A诱导的GtH分泌。研究结果证明,在高等硬骨鱼类中存在的双重神经内分泌调节在古老的鲟鱼中也存在。  相似文献   

13.
鲤鱼血清中促性腺激素、17β雌二醇含量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雌、雄鲤血清中促性腺激素(GTH)和17β-雌二醇(17β-E_2)的含量进行周年测定。GTH的常年分泌量,雌鲤平均为8.94±5.94ng/ml(12月份含量最低,峰值在1月份);雄鲤常年平均为8.72±5.20ng/ml(10月份含量最低,峰值在11月份)。17β-E_2的含量,雌鲤1-4月份较高,平均为2019.48±754.49pg/ml(全年峰值在2月份)。产卵季节后,卵巢开始退化,17β-E_2含量下降。5—8月平均为454.58pg/ml,产卵前后差异性显著。这表明性腺的发育和成熟与血清中17β-E_2含量变化的密切相关性以及雌二醇对GTH分泌的反馈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吻鮠脑垂体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Azan、PAS-MB、AF以及H.E染色方法,时长吻鮠脑垂体的形态组织结构和注射催产激素前后的GTH分泌细胞分别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长吻鮠脑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构成。神经垂体较简单,腺垂体结构较复杂,明显分为前腺垂体(RPD)、中腺垂体(PPD)和后腺垂体(PI)。腺垂体内可鉴别出7种激素分泌细胞,其中RPD内2种: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和催乳激素(PROL)分泌细胞;PPD内3种:为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PI内有2种:为促黑色素激素(MSH)分泌细胞和1种嫌色细胞。  相似文献   

15.
刘淼  温海深  何峰  李吉方 《水产学报》2012,36(9):1376-1385
为研究黄颡鱼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基因的克隆以及该基因在卵巢发育周期中的表达情况,实验首先采用SmartTMRace技术,获得了黄颡鱼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2 340 bp,编码661aa,具有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的7个跨膜螺旋区(transmembrane domain)。经分析发现,得到的FSHR基因序列具有9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性序列(LRRs);5个潜在的N-端糖基化位点;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磷酸化位点(403Y)位于第一个包外环,C-末端(C-terminal domain)G蛋白偶联区域,存在3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634S,643S,632T)。这些区域可能与FSHR的功能有密切关系。RT-PCR发现,FSHR基因在卵巢和脑中大量表达,在其他组织中均存在少量或微量的表达;在繁殖周期中,卵巢FSHR基因表达从Ⅲ期~Ⅳ期处于较高水平,在Ⅵ期时下降。研究推测,卵巢中FSHR基因参与黄颡鱼卵母细胞成熟及卵黄蛋白的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16.
鲤鱼脑垂体中促性腺激素含量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丙酮干制的垂体粉用40%乙醇抽提,冷冻干燥,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鲤鱼垂体中促性腺激素含量的周年变化。年平均含量为56.1微克/毫克。2月份临近产卵期时,雌、雄鲤鱼垂体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都达到最大值(雌鱼为154.0微克/毫克,雄鱼为160.0微克/毫克)。雄鱼9月份含量最低(8.3微克/毫克),雌鱼10月份含量最低(3.8微克/毫克),并分别在10月份和11月份后开始逐渐上升。其周年变化并与其性腺的发育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内陆水产》1989,(3):21-21
克拉酮鱼用促生长剂于1986年由宁波市激素制品厂试制成功。1986年~1987年,经不同地区的养殖场进行投喂试验,结果表明:该促生长剂能促进草、鲤,鳊等杂食性鱼类的生长,尤其对鱼种增产更为明显,达7~36%;试验组对虾与对照塘对虾相比,平均每尾虾在25天内多增长1厘米,多增重1克。克拉酮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提高鱼体蛋白酶的活性,增强鱼体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功能。因此,在目前蛋白饲料紧缺的情  相似文献   

18.
激素作用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组织特异性;(2)种的特异性;(3)感受性;(4)温度依存性等。在这些性质中,组织特异性(即只作用于特定的组织和靶细胞)是由于激素受体的存在而决定的。关于这方面从1970年以来就已经在各种肽素激素认识到了。  相似文献   

19.
<正>福建省福州地区金鱼养殖历史有200多年,现有金鱼养殖场60多家,年产金鱼800多万尾,为国内包括京津、苏杭、福州和广州在内的四大金鱼主要养殖区之一。福州地区养殖的金鱼具有品系多、体形壮硕、色彩丰富且艳丽等特点,近20年相继培育出兰寿金鱼(国寿)、皇冠珍珠和熊猫金鱼等多个广受欢迎的金鱼新品系。近年来福州金鱼在国内外多项金鱼(观赏鱼)比赛中独占鳌头,福州金鱼已成为精品金鱼的代表。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水质条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硬骨鱼类促性腺激素分泌调控的研究进展,包括硬骨鱼类促性腺激素类型、促性腺激素分泌调控、促性腺激素基因表达调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