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研究氧氟沙星与多西环素联用对牛源大肠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及防突变浓度(MPC)的影响。该试验通过琼脂二倍稀释法分别测量了氧氟沙星(OFL)及多西环素(DOX)两药单用及联合用药时牛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E.coliⅠ、E.coliⅡ。试验结果测得E.coliⅠ、E.coliⅡOFL单独用药时MSW为2.95、9.74,DOX单独用药时MSW为48.43、53.64,OFL及DOX联合应用时对OFL其MPC分别缩小了4倍、6倍,与8MIC浓度DOX联用时分离株E.coliⅡMSW完全关闭。研究表明,OFL和DOX联用,可以缩小各自单独用药对牛源大肠杆菌的MSW,降低其MPC,减少耐药突变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秦皇岛地区貉源大肠杆菌(E.coli)耐药性,试验通过对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和致病性试验等,从40多份送检的腹泻病貉体内分离鉴定出16株E.coli。结果表明:该菌为致病性E.coli;该菌对头孢喹肟、氟苯尼考等高度敏高,对新霉素、庆大霉素等中度敏感;62.5%的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多黏菌素耐药,75.0%对链霉素、氨苄西林耐药,87.5%对诺氟沙星、磺胺间甲氧异唑耐药,100%对阿莫西林、四环素等药物耐药。16株E.coli皆存在多重耐药现象,最高耐14种药物,且均耐7种药物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中西药联用对牛源肺炎克雷伯菌体外抑菌效果,筛选出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中西药组合,试验采用水提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7种药物对牛源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KpQHD1~14)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微量肉汤棋盘稀释法测定12个药物组合联用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表明:7种药物对牛源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单用时以恩诺沙星和头孢曲松抑菌效果最佳;在12个中西药联用组合中,恩诺沙星+黄连、头孢曲松+黄连、氟苯尼考+黄连组合对牛源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K.p QHD3、K.p QHD12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氟苯尼考+五味子组合对临床分离菌株K.p QHD1、K.p QHD4、K.p QHD6、K.p QHD9、K.p QHD5、K.p QHD7、K.p QHD8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说明中西药联用对牛源肺炎克雷伯菌有一定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2009-2010年间在河南、甘肃地区分离鉴定的5株大肠埃希菌O157(E.coli O157)携带stx的情况及不同分离株间stx分子进化与变迁的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stx基因检测,并完成了序列测定与系统演化分析.结果表明,5株不同动物源的分离株均含有stx1及stx2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株分离株间stx1、stx2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均较高;stx1基因均与参考株中的山羊源和食品源E.coli O157菌株的同源性较高,进化树中遗传距离最近;分离株的stx2基因与多株牛源及少数人源参考株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树中虽然5株分离菌均在一个大主干分支中,但分离株27与其他各分离株及参照株遗传距离最远,独自处于一次级分支中;分离株L37与W、12与50分别分布于牛源、人源E.coli O157小次级分支中;由此可推测,分离株所携带的stx1很有可能是经食品源或羊源E.coli O157传递而来;分离株L37与W、分离株12与50的stx2可能是由牛源、人源E.coli O157菌株传递而来,分离株27的stx2来源不清楚.研究结果表明,5株E.coli O157分离株均含有stx1、stx2基因,但两个基因的起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2009-2010年间在河南、甘肃地区分离鉴定的5株大肠埃希菌O157(E.coli O157)携带stx的情况及不同分离株间stx分子进化与变迁的情况,本研究利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stx基因检测,并完成了序列测定与系统演化分析。结果表明,5株不同动物源的分离株均含有stx1及stx2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株分离株间stx1、stx2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均较高;stx1基因均与参考株中的山羊源和食品源E.coli O157菌株的同源性较高,进化树中遗传距离最近;分离株的stx2基因与多株牛源及少数人源参考株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化树中虽然5株分离菌均在一个大主干分支中,但分离株27与其他各分离株及参照株遗传距离最远,独自处于一次级分支中;分离株L37与W、12与50分别分布于牛源、人源E.coli O157小次级分支中;由此可推测,分离株所携带的stx1很有可能是经食品源或羊源E.coli O157传递而来;分离株L37与W、分离株12与50的stx2可能是由牛源、人源E .coli O157菌株传递而来,分离株27的stx2来源不清楚。研究结果表明,5株E.coli O157分离株均含有stx1、stx2基因,但两个基因的起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青蒿琥酯对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S)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与临床常用抗生素联合对临床耐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的作用效果。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ARS与7种抗生素分别对6株临床分离E.coli的敏感性;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ARS分别与7种抗生素联合对耐药E.coli的分级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判定联合抑菌效应;采用平皿打孔法测定ARS预处理对抗生素抑菌圈直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独使用ARS无明显抑菌作用,但当ARS≥512μg/m L时,与抗生素联用可显著降低抗生素MIC值,其中除链霉素FIC指数为0.6,表现为相加作用外,其余抗菌药FIC指数均小于0.5,表现为协同效应。使用512μg/m L和1024μg/m L ARS前处理耐药E.coli仅增加链霉素和黏菌素的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ARS本身不具有抑菌活性,但与受测试抗生素同时使用可显著增加抗生素对耐药E.coli的抗菌效果,而ARS预处理对受测试抗生素的增敏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奶牛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本研究分别采用接种小鼠试验、玻片凝集试验、PCR方法及药敏纸片法测定E.coli分离株的致病性、血清型分布、8种毒力基因及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内蒙古奶牛场采集的100份粪便样品中鉴定出50株致病性E.coli(50%)。定型的24株致病性E.coli的血清型共10种,以O18、O146和O152为优势血清型,共14株,占定型菌株的58.3%。50株致病性E.coli中,毒力基因irp2、eae A、stx1、stx2和hly A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0%、14%、10%和8%。另外,所有血清型菌株对受试的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性,并且均耐受青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和阿莫西林6种抗生素,而且全部含有毒力基因irp2。本研究结果为牛源致病性E.coli病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邢台地区致鸡卵黄性腹膜炎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本实验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16S rRNA PCR的方法,从邢台地区不同养鸡场46份患卵黄性腹膜炎的40周龄~45周龄蛋鸡病料组织中分离鉴定出37株E.coli。人工感染1日龄的雏鸡,结果显示32株分离菌为致病性E.coli,采用玻板凝集法检测其血清型分布,结果显示定型的27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共属于11个血清型,以O_(78)、O_(148)、O_2及O_8为优势血清型。采用PCR方法检测32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14种毒力基因,其中irp2、fyuA、ompT、Iss~a、iucD~a、iutA、iroN、hlyF、fimC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0%、96.9%、93.8%、86.7%、84.3%、71.9%、65.7%、56.3%和50%,其余毒力基因检出率较低。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32株致病性E.coli分离株仅对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和氟苯尼考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本研究为防治致病性E.coli引起蛋鸡卵黄性腹膜炎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2种抗生素(庆大霉素和头孢曲松)和4种中草药(苏木、诃子、秦皮和五味子)对狐狸源大肠杆菌的联合抑菌情况,试验采用改良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微量肉汤棋盘稀释法分别测定6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以及2种抗生素与4种中草药两两联合应用的联合抑菌浓度(FIC)指数,并判定药物抑菌活性及中草药与抗生素联用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物对狐狸源大肠杆菌分离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头孢曲松抑菌效果最佳;在8种中草药与抗生素联用组合中,头孢曲松和苏木组合在抑菌效果上表现为协同作用;庆大霉素和苏木组合在抑菌效果上表现为相加作用;庆大霉素和秦皮组合在抑菌效果上表现为无关作用;其他联用组合在抑菌效果上则表现为颉颃作用。说明中草药与抗生素联用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要在日常实践中配伍使用,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量肉汤棋盘稀释法测定2种临床常用西药(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与4味中药(黄连、黄芩、板蓝根、金银花)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计算联合用药指数(FIC),判定药物抑菌活性和联用性质。结果表明:6种药物对临床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均有抑菌活性,以氟苯尼考抑菌活性最佳;在8种中西药联用药物组合中,氟苯尼考-黄芩、氟苯尼考-黄连、左氧氟沙星-黄连3组药物组合具有药性相加作用,其他5组中西药物组合均呈现无关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地榆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MDR E.coli)体外抑菌效果及抑菌机制,通过系统溶剂提取法萃取制备地榆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提取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各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活性,筛选最佳抑菌活性部位提取物,并通过对MDR E.coli的细胞壁、细胞膜、菌体总蛋白合成的影响探讨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125 mg/mL,在浓度为MIC和0.5×MIC时作用菌体12 h, MDR E.coli菌量分别为(2.37±0.59)×10~(6 )CFU/mL和(2.05±0.57)×10~8 CFU/mL;培养基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别为(1.498±0.023)U/L和(0.768±0.088)U/L;在260 nm处培养基上清液OD值分别为0.363±0.003和0.168±0.009,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菌体总蛋白条带出现明显缺失。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作用最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菌体细胞壁、增大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总蛋白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不同蒙药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从而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药物进行试验。本研究选取了9味蒙药,通过牛津杯法、二倍稀释法以及小鼠致病性试验,测定不同蒙药对牛源致病性E.coli O78抑菌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结果显示,除了柯子和多叶棘豆没有抑菌作用外,其余7味蒙药对致病性E.coli O78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黄连的体外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2mm,表现为极敏,MIC为0.0039g/m L;姜黄的体外抑菌效果最差,抑菌直径为9mm,表现为低敏,MIC为0.5000g/m L。表明不同蒙药对致病性E.coli O78体外抗菌效果不同。黄连的抑菌效果最好,在较低药物浓度下对致病性E.coli O78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对致病性E.coli O78抑菌效果较好的蒙药,从而为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秦皇岛地区貂源大肠杆菌(E. coli)流行情况及耐药性。本试验从秦皇岛地区不同水貂养殖场采集腹泻水貂的肠内容物及粪便57份,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等方法,分离鉴定出42株E.coli。致病性试验表明,34株为致病性E.col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仅对头孢克肟、头孢曲松、氟苯尼考等4种药物高度敏感;该菌具有很强的耐药性,耐药率达到40.4%~100%;该菌存在多重耐药现象,最高耐15种药物,且均耐8种药物以上。本研究为该地区水貂大肠杆菌病防治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西药联用对猪大肠杆菌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中草药与抗菌药物联用对猪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将所选中草药按常规方法制备水提取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中草药水提取物、抗菌药物及中草药和抗菌药物配伍对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所选的4种中草药和抗菌药物及其两者配伍对猪大肠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抗菌药物和中草药联用的抑菌效力一般表现增强。其中对猪大肠杆菌作用最明显的配伍是秦皮+欣、连翘+欣及石榴皮+菌,其最小抑菌浓度为0.977μg/mL。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中药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57:H7的抑制活性,为中药替代抗生素作为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来抑制E.coli O157:H7等病原菌提供参考。采用水提法和醇提法从11种中药中提取抑菌活性成分,应用牛津杯法抑菌试验检测其抑菌能力,通过体外瘤胃发酵试验和RT-PCR评估其抑制E.coli O157:H7的应用效果以及半数致死量(LD_(50))来检验其毒性。结果显示,肉桂醇提液、丁香水提液、厚扑醇提液和黄芩醇提液对E.coli O157:H7抑制效果好、无毒(大鼠急性经口LD_(50)>15 000 mg/kg体重),但其抑菌具有广谱性。表明肉桂醇提液和丁香水提液具有代替抗生素作为反刍动物料添加剂抑制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季节对牛源E.coli O157∶H7分布的影响。在新疆地区A、B、C 3个牛场中,分别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集牛肛拭子(399份)、粪便(68份)、水(29份)和饲料(43份)样本,先用EC肉汤增菌,再用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SMAC)与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MUG)选择性培养,然后进行PCR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从3个牛场539份样本中共检出E.coli O157∶H7菌株5株(0.93%,5/539),其中春季样本检出2株(1.44%,2/139),秋季样本检出1株(0.56%,1/180),冬季样本检出2株(1.38%,2/145),未能从夏季样本中检出目标菌;B牛场的菌株检自肛拭子样本(0.69%,1/145),C牛场的菌株分离于饲料(20.00%,3/15)和肛拭子(0.66%,1/152)样本,水中未分离到目标菌。牛源E.coli O157∶H7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B牛场只在秋季的肛拭子样本中检出了1株E.coli O157∶H7,C牛场分别在春季和冬季各检出2株,春、冬季E.coli O157∶H7分离率高于夏、秋季。因此,在新疆特殊的气候特点和饲养模式下,防控牛源E.coli O157∶H7的传播时,要十分注意寒冷季节圈舍内卫生的管理,尤其要严防饲料被粪便污染。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发酵食品、市售酸奶中分离出78株乳酸杆菌,其中对B.subtilis和E.coli明显有抑菌活性的有58株。挑取抑菌效果较好的9株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菌株Lac8和Lac9产生的抑菌素pH作用范围比较广,在pH5~6的范围内仍有较强的活性;热稳定性也很好,加热不仅没有减弱其抑菌活性反而可促进其抑菌活性的发挥。虽然抑菌谱实验中两者对真菌都没有抑菌活性,但其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都有强而稳定的抑菌活性,有进一步研究和工业应用的优良潜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检测不同中草药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菌效果,选取了7种不同粉碎粒度的中草药进行试验。用水提取法制备提取液,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各提取液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厚朴、白术、茵陈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细粒度的厚朴提取液对MRSA的抑菌效果比粗粒度的厚朴提取液好。由此可见,厚朴提取物对MRSA具有潜在的抗菌优势。  相似文献   

19.
河北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河北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及其与耐药性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和K-B纸片法,测定了2013年~2016年从河北省蛋鸡场分离的104株致病性E.coli的19种毒力基因及其耐药性情况。结果显示,从104株致病性E.coli中检出16种不同的毒力基因,总检出率为84.2%(16/19),其中毒力基因irp2、fyuA、ompT、iucD~a、colv、tsh的检出率均在90%以上,毒力基因iroN、fimC、papC、hlyF、ECs370、ECs3737的检出率在62.5%~88.5%,iucA、astA、vat和iss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均低于60%,Ler、eaeA和sfa毒力基因未检出;E.coli分离菌株对20种抗菌药物呈现出多重耐药性,其中耐11~14种抗生素最多,占总分离菌的50.96%(53/104),对四环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99.04%、96.15%、92.31%、91.35%;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学方法分析显示,分离的104株鸡致病性E.coli携带的毒力基因和耐药性两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为河北地区鸡致病性E.coli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江苏省如皋地区母猪子宫内膜炎大肠杆菌(E.coli)致病性、系统进化分群和耐药情况,本试验于2019—2021年从如皋地区猪场采集疑似患子宫内膜炎母猪的阴道分泌物和脓性分泌物样品204份,采用常规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和PCR方法进行E.coli分离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三重PCR法和K-B药敏纸片法分析其致病性、系统进化分群和耐药性。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108株E.coli,其中87株对小鼠具有致病性,致死率介于40%~100%,87株致病性E.coli中A群有12株(13.8%)、B1群有13株(14.9%)、B2群有32株(36.8%)、D群有30株(34.5%),以B2+D群流行为主(71.3%);87株致病性E.coli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链霉素等10种药物耐药率介于51.7%~100%,对其他药物耐药率介于9.2%~28.7%,呈现多重耐药性,以耐10(18.4%)、耐11(16.1%)和耐12(14.9%)种药物菌株为主。结果表明,从该地区分离的87株致母猪子宫内膜炎E.coli以B2+D群流行为主,呈现严重多重耐药性。本试验结果为母猪子宫内膜炎大肠杆菌流行病学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