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γ-氨基丁酸富集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四碳非蛋白质氨基酸,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降血压、改善脑功能、抗癫痫和抗衰老等多种功效。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因子,它越来越引起医药、食品等行业的关注,成为开发研究的热点。GABA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体中,然而欲利用动植物中的GABA加工为功能产品,则需要对生物体中的GABA含量富集提高。几年来,科学家们对GABA富集技术及其产品开发进行了大量研究。该研究综述了γ-氨基丁酸的富集方法,并且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探索厌氧/好氧处理对茶叶中GABA含量的富集和茶叶感官品质以及香气成分的影响,为富含具有降压功能成分的Gabaron茶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采用感官审评法和固相微萃取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技术,对各处理茶样分别进行了感官审评、GABA含量的测定和香气成分的鉴定.结果表明,经过13~14h的厌氧/好氧处理,茶叶中GABA含量达到1.86mg/g以上,但茶叶品质随着GABA含量的提高而下降,处理茶样的香气成分均少于对照茶样,而各处理茶样之间的香气成分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3.
γ-氨基丁酸的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峰  葛竹兴  郁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464-5465
为评价γ-氨基丁酸(GABA)的安全性,进行了GABA的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得GABA对小鼠的经口LD50为15.55 g/kg,采用剂量递增法测得GABA对小鼠的蓄积系数K>5。GABA属实际无毒物质,无蓄积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藤茶γ-氨基丁酸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霞  徐廷  刘程  周防震 《湖北农业科学》2016,(13):3453-3455
研究适合藤茶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提取和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利用丙酮和Al Cl3能有效去除藤茶中的色素,采用分光光度法能准确测定藤茶中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对市场上5种藤茶产品中的GABA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GABA含量最高的为须茶,其GABA含量为0.727 mg/g,含量最低的为雅露,其GABA含量为0.532 mg/g,平均GABA含量为0.635 mg/g。  相似文献   

5.
李利  陈福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56-14957,14960
[目的]筛选出高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红曲菌菌株,并研究其最佳发酵条件。[方法]通过液态发酵,从实验室保藏的23株红曲菌菌株中筛选出GABA产量较高的菌株,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及Ca2+、Mn2+、乙醇等其他添加成分对其产GABA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的组成。[结果]筛选出GABA产量较高的菌株M-4,发现葡萄糖和谷氨酸单钠盐有利于GABA的产生,且当培养基组成为大米粉3%、葡萄糖4%、谷氨酸单钠盐2%、KH2PO40.15%、MgSO4.7H2O 0.10%时,M-4的GABA产量达474 mg/L,为优化前的4.6倍。[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富含GABA的红曲保健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三黄鸡小脑皮质各层的细胞构筑和GABA免疫反应神经元在其小脑内的分布情况,采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技术,对10羽三黄鸡的小脑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三黄鸡小脑皮质各层的细胞构筑与北京鸭、乌鸡、鸽子和非洲鸵鸟的大体相似;GABA免疫阳性细胞位于小脑皮质的蒲肯野细胞层中,阳性较明显;小脑中央核也有大量阳性神经元,多数呈梭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多数神经元胞质呈强阳性染色。以上结果表明:GABA阳性神经元在三黄鸡小脑皮质各层均有分布,GABA可能在介导小脑复杂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γ-氨基丁酸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是生物应激反应体系的重要氨基酸,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长久的进化使得生物可以通过GABA的H~+和Ca~(2+)依赖方式响应于内外界应激。可以通过腐胺途径和GABA分流途径干涉生物内能量代谢、碳氮代谢的方式缓解生物体内压力。GABA在生物体内组织发育和形成、生物内和生物间的信号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癫痫等疾病的特效药,可降解尼龙的前体物质GABA有着长足的发展空间。分析了GABA的生理机制,综述了谷氨酸脱羧酶及其基因定点突变的研究,最后对GABA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富含γ-氨基丁酸(GABA)的马铃薯食品加工工艺,为马铃薯GABA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马铃薯为试验材料,通过液体浸润和无氧—有氧环境交替两种方法富集GABA,研究富集GABA马铃薯加工全粉的品质特性以及加工薯片的GABA含量变化.[结果]蒸制温度及热风干燥温度对马铃薯全粉GABA含量无明显影响;不同富集GABA处理的全粉糊化黏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液体浸润处理全粉的最大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显著高于无氧—有氧处理和对照处理(无富集)(P<0.05),分别为155 BU、149 BU、43和40;经GABA富集处理的马铃薯全粉的吸水率和吸油率均低于对照处理,其中液体浸润处理的全粉吸水率最低(4.67±0.54 mL/g),无氧—有氧处理的吸油率最低(1.70±0.44 mL/g);全粉制作及薯片油炸过程中GABA含量均有损耗,以单位绝干物质计,两种富集方法制作的全粉损耗约1/2,薯片损耗约3/4.[结论]液体浸润和无氧—有氧环境交替两种方法富集GABA后的马铃薯均可作为GABA食品的生产原料,但生产过程中应避免GABA损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GABA对高温下酸枣种子发芽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的抑制剂对酸枣种子进行处理,研究GABA对酸枣种子在高温下发芽的促进作用。[结果]GABA能显著提高酸枣种子在高温(40℃)下发芽率。此外,H_2O_2、DMTU、DPI、ABA和fluridone能显著促进GABA在高温下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论]GABA能促进种子高温下发芽,可能与其诱导种子中H_2O_2降解ABA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从实验室保藏的可用于酸奶制品的菌种出发,筛选出2株可以在牛奶中发酵谷氨酸生成GABA的菌株嗜热链球菌gm-12和嗜酸乳杆菌gm-11,并对菌种添加比例进行优化,当其添加比例为1:5时产GABA的量达到最高为5.62 g/L。并且根据不同产品的需要优化了其发酵条件,当制备酸奶制品时采用24 h发酵,此时谷氨酸钠最佳添加量为1.5 g/L,GABA的产量为1.33 g/L;当制备酸奶饮品时采用72 h发酵,此时谷氨酸钠最佳添加量为6.0 g/L,此时GABA的产量为4.78 g/L,并且由该条件生产的酸奶产品评价良好。为富含GABA酸奶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红紫芽茶树是一种具有高花青素含量的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全年新梢呈红色、紫色或红紫色.综述了红紫芽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红紫芽茶生化特点和产品开发、红紫芽茶的生理功能、茶树花青素的提取技术及茶树花青素合成代谢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展望其研究应用前景,提出要加强红紫芽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创新利用,加强红紫芽茶特色产品开发,加强红紫芽茶遗传特点和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2.
比色法测定茶叶GABA含量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比色法、HPLC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同时测定了六大茶类共45个样品的GABA含量,结果表明,HPLC与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比色法和HPLC法测定的普洱茶、红茶、白茶、黄茶的结果差异极显著(P0.01),应用比色法测得的普洱茶和黑茶中GABA含量比HPLC测定结果高,而其他茶类测定结果低,推测茶叶中含有化学物质(色素、氨基酸等)干扰比色法测定。目前比色法不能应用于茶叶GABA测定,需要进一步改进方法以排除如氨基酸、茶色素等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及共享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树种质资源种类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茶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孝文总结了60多年来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在考察征集、保存保护、鉴定评价与共享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发展方向的建议.提出今后应加强珍稀濒危茶树种质的收集保存、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生物技术在优良茶树种质创新中的应用、优良基因的发掘和功能研究以及利用平台的构建、物种或种群保护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天然富含可可碱茶树是一类以可可碱为代表性生物碱的稀有茶树种质资源,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与挖掘利用价值。从生化成分组成特征、生物代谢途径和可可碱在茶树体内富含的分子机理,对可可茶、红芽茶、秃房茶和厚轴茶4份新近发现的天然富含可可碱茶树进行比较研究与综述。结果发现,可可碱占茶叶干重的质量分数高达2%~6%,咖啡碱则低于0.5%;优势儿茶素单体为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而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较低;咖啡碱合成酶活性位点精氨酸突变为组氨酸使N-甲基转移酶的底物特异性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咖啡碱合成酶终止合成咖啡碱并使得可可碱在茶树体内富集。天然富含可可碱茶树资源丰富了茶种的多样性,但开发利用度尚有限,结合当前茶树育种技术的发展状态,对天然富含可可碱茶树种质的繁育与资源挖掘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生产出富含γ-氨基丁酸(GABA)降压功能茶,采用氮气厌氧处理茶鲜叶后再进行微波杀青等方法,研究了氮气厌氧处理对茶叶品质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充氮2h和除氮充氧2h,循环4次,成茶中GABA含量达1.89mg/g,是未经氮气厌氧处理茶叶中GABA含量的37.8倍;成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和儿茶素含量基本不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茶园的概念与要求、生态茶园试验研究与推广、生态茶园到有机茶园的发展三个方面回顾了云南茶区生态茶园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云南茶区生态茶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同时对云南茶区生态茶园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厌氧时间对桑叶茶γ-氨基丁酸(GABA)等主要成分及其感官品质的影响,优化生产高GABA含量桑叶茶的制作工艺,为生产优质桑叶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农桑12号新鲜柔嫩叶片为材料,分别按绿茶型(S1)和红茶型(S2)加工工艺进行处理,并在杀青和揉捻后设置不同的厌氧时间(2、4和8 h)处理,以厌氧0 h为对照,分析不同厌氧时间处理对桑叶茶GABA等主要成分及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厌氧处理后制得的桑叶茶感官品质优于对照组,S1中以厌氧处理8 h感官品质最优,外形匀整、色泽绿尚亮、净度尚好,香气甜香带有豆香,滋味醇爽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柔嫩尚匀整;S2中以厌氧处理2 h的审评得分最高,外形尚匀整、净度尚好、褐尚亮,香气豆香带花香,滋味浓醇,汤色黄且明亮,叶底柔嫩欠匀整。厌氧能有效提高桑叶茶中的GABA含量,随厌氧时间延长至8 h,S1中GABA含量达2.70 mg/g,S2中GABA含量达6.55 mg/g;S1中黄酮含量随厌氧时间延长至8 h时为86.04 mg/g,S2中黄酮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下同),至8 h时为23.14 mg/g。厌氧处理后,S1和S2桑叶茶中色氨酸含量显著提升,至8 h时,分别为4.53和5.07 mg/g。厌氧对S1和S2桑叶茶中5-羟色胺的影响表现不同,S1中5-羟色胺含量在厌氧初期(0~2 h)显著降低,但随着厌氧时间延长逐渐回升且差异逐渐消失;S2中5-羟色胺含量显著提高,厌氧处理8 h后含量为100 ng/g。【结论】高GABA含量桑叶茶类产品开发以鲜叶摊放1.5 h、揉捻30 min、真空厌氧处理8 h、干燥温度80℃的红茶型加工工艺为优,所制得的桑叶茶香气呈甜香带花香,滋味醇和,汤色橙黄明亮。  相似文献   

18.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共享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树种质资源种类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茶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该研究总结了60多年来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在考察征集、保存保护、鉴定评价与共享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发展方向的建议。提出今后应加强珍稀濒危茶树种质的收集保存、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生物技术在优良茶树种质创新的应用、优良基因的发掘和功能研究以及利用平台的构建、物种或种群保护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事业都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茶叶行业也逐渐繁荣。我国实施长远 的生态茶树发展计划,为了让具体的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就要对茶叶良种技术进行充分的重视,从而 真正提高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水平。本文对茶叶良木技术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同时对茶叶良种的种 植及管理技术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贵州茶树栽培研究主要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栽培既是茶叶产业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关键环节,又是茶叶研究和生产的薄弱环节.回顾贵州茶树栽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结合新阶段茶树栽培学科的态势和贵州茶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对未来贵州茶树栽培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树栽培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