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进一步体外研究EP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试验对EP1基因进行了组织分布分析。以猪骨髓cDNA为模板克隆了猪EP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对克隆的基因序列进行了序列分析,用非酶连接技术将此基因克隆至丙酸诱导型原核表达载体pBbB3a-His6-MBP-LIC中。用菌液PCR进行阳性克隆鉴定并测序,将测序鉴定正确的克隆菌液提取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丙酸钠诱导表达His6-MBP-EP1融合蛋白,并用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克隆了猪EP1基因,长度为651bp,猪EP1基因在骨髓中的表达量很高;构建了EP1丙酸诱导型原核表达载体pBbB3a-His6-MBP-EP1;His6-MBP-EP1融合蛋白在裂解菌液的上清中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65560。结果表明,运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成功表达EP1基因融合蛋白,为进一步在体外开展猪EP1基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根据已知人、小鼠、牛、鸡、犬和恒河猴等物种的DEAD-box解旋酶1(DEAD-box helicase 1,DDX1)基因mRNA序列设计引物,从猪肾传代细胞系(PK-15)中克隆DDX1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组织表达谱分析。进一步将猪DDX1基因CDs序列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MV-Tag2B,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PK-15细胞后运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DDX1基因的真核表达。结果显示:成功克隆了猪DDX1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U522467),其开放读码框全长为2 223bp,编码740个氨基酸;与牛、鸡、黑猩猩、犬、人、小鼠、大鼠和恒河猴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8%、93.5%、97.6%、98.8%、97.7%、97.0%、97.6%和97.8%。表达谱分析表明,猪DDX1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表现为脂肪、肝脏和脾脏中高表达,而在胃、心脏和肌肉中表达较低。成功构建了猪DDX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经证实目的基因可以在真核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且表达的DDX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少量定位于细胞核中。结果表明:本试验克隆了猪DDX1基因的序列,分析了其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规律,并构建了DDX1基因重组表达质粒,为该基因下一步的功能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RT-PCR的方法对贵州黑山羊LYRM1基因进行了克隆,并对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的方法检测LYRM1基因在贵州黑山羊不同组织中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及在不同月龄的时序表达。结果:黑山羊LYRM1基因的编码区全长369 bp,编码122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质量为14.4 kDa,理论等电点为9.73,不稳定系数为49.48,为不稳定蛋白;与GenBank数据库中提供的山羊LYRM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匹配度为99%,存在2个碱基的突变,分别为第177位和242位;通过LYRM1基因系统进化树得知,黑山羊与牛的进化距离较近,与斑马鱼进化距离较远。qRT-PCR结果显示LYRM1基因在贵州黑山羊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脂肪组织的表达量最高,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最低;时序表达结果表明,LYRM1基因在黑山羊脂肪组织的整体表达趋势为先增加再减少,6月龄的表达量最高,7日龄最低。本试验成功克隆了黑山羊LYRM1基因编码区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且检测了其在黑山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脂肪组织中的时序表达,为深入研究LYRM1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将重组质粒pGEM-T-SOD中的副结核分枝杆菌SOD基因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VAX1-SOD,以脂质体介导法转染至BHK-21细胞中,并采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OD基因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成功地构建了副结核分枝杆菌SOD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且SOD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获得了表达。为研究副结核分枝杆菌SOD基因的免疫效果及作为牛副结核病DNA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1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克隆了IBV强毒株X的S1基因,基因大小为1.62kb。将其导入真核表达载体系统pIRES1neo中,表达蛋白为61000。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Bmal1基因在牦牛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本试验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分析Bmal1基因在体外培养的牦牛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定位,并用qRT-PCR方法检测经地塞米松处理后24 h内不同培养时间点颗粒细胞中Bmal1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Bmal1在牦牛颗粒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Bmal1基因在不同培养时间点的颗粒细胞中呈节律性表达(P0.05),振幅为0.28。表明牦牛颗粒细胞中存在Bmal1基因并且呈现规律性表达,Bmal1有可能是牦牛卵巢发育中的关键性生物节律调控基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中国斗鸡λ噬菌体cDNA文库为模板,克隆了DJ-1基因,并构建了pGEX-4T-1-DJ-1原核表达载体和pEGFP-N3-DJ-1真核表达载体,前者用来研究DJ-1蛋白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的优化表达;后者用来转染成纤维细胞系,研究DJ-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建立转DJ-1基因的细胞模型。试验成功克隆了DJ-1基因的CDS区,并将其定向插入到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和pEGFP-N3真核表达载体中。IPTG浓度梯度诱导原核表达结果显示,在0.8mmol/L时DJ-1蛋白表达量最高;时间梯度结果显示,在8h时DJ-1蛋白表达量最高;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脂尾羊成纤维细胞后48h阳性率最高,DJ-1蛋白在细胞核和胞质中均有表达,但胞质中居多。上述结果表明,本试验已经建立了稳定的DJ-1蛋白的真核、原核优化的表达系统,为进一步研究DJ-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135-2139
为了使用phiC31整合酶建立奶牛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的稳定表达乳腺细胞系,首先从奶牛乳腺组织中克隆得到INSIG1基因的编码区,然后将克隆片段与phiC31载体进行BamHⅠ和KpnⅠ双酶切构建INSIG1-C31真核表达质粒;将其与phiC31整合酶质粒共同转染到小鼠乳腺细胞中,采用嘌呤霉素筛选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PCR鉴定细胞基因组中INSIG1基因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INSIG1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INSIG1-C31真核载体,与phiC31整合酶共转染小鼠乳腺细胞,经过8mg/L嘌呤霉素筛选后获得完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乳腺细胞系;对细胞系鉴定表明INSIG1基因已经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与对照组相比,INSIG1基因的mRNA表达丰度增加了597.98倍(P0.001)。本研究获得了稳定表达奶牛INSIG1基因的乳腺细胞系,为深入研究INSIG1基因功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盘状结构域受体1(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1,DDR1)基因对水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水牛DDR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最佳转染时间进行摸索,同时分析DDR1基因过表达对水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载体片段大小与目标载体片段大小一致,均为8.8 kb,测序结果显示其与目的片段序列匹配率为100%。细胞转染试验结果显示,DDR1基因过表达最佳转染时间为48 h。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DDR1基因过表达组与对照组细胞相对荧光值差异不显著(P0.05)。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DDR1基因过表达对水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晚期凋亡率(19.87%VS 17.49%)无影响(P0.05),但极显著增加了水牛乳腺上皮细胞早期凋亡率(6.48%VS 1.35%,P0.01)。同时,DDR1基因过表达上调了水牛乳腺上皮细胞中抑凋亡基因BCL-2和XIAP的表达,而下调了促凋亡基因P53的表达。此外,DDR1基因过表达显著提高了水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迁移率(66.26%VS 58.76%,P0.05)。综上,试验成功构建了水牛DDR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证明了DDR1基因过表达促进了水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早期凋亡和迁移,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水牛乳腺发育和泌乳性能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晓宁  宋倩  王慧  闫超  董林松  唐辉 《兽医大学学报》2012,(9):1349-1352,1356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鸡褪黑激素受体(MTNR)基因在开产前后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β-actin基因为内标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了MTNR1A、MTNR1B和MTNR1C这3个受体基因在心脏、肝脏、输卵管、卵巢、脑和视交叉各组织及在鸡开产前后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MTNR1A只在开产后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中以卵巢组织表达量最高,心脏中表达量最低。MTNR1B和MTNR1C的表达量在开产前或开产后均表现出组织间的显著差异;在开产前后的各组织中,MTNR1B的表达量均以视交叉为最高,卵巢为最低;而MTNR1C的表达量在开产前以心脏中最高,开产后在视交叉中最高,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开产前后均为最低。同一组织开产后与开产前比较,MTNR1C基因在心脏、输卵管和脑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显著下调趋势。因此,3个受体基因在鸡的不同组织和生理时期存在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S1基因序列 ,设计了 2对引物并以 RT- PCR特异性扩增出IBV X株的 S1基因 ,基因产物大小为 1.6 4kb,与设计相符 ,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后 ,与标准毒株 H5 2、H12 0、M41、BEAU和澳大利亚 T株的 S1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 ,X株与 H5 2、H12 0、M41、BEAU和澳大利亚 T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75 .8%、76 .1%、76 .3%、75 .5 %和 76 .9%,由此可以看出 ,IBV X株与标准毒株在 S1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1基因序列,设计了两对引物并以RT-PCR特异性扩增出嗜肾型IBV W93疫苗株的S1基因,基因产物大小为1.62kb,与设计相符,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后,与标准毒株H52、H120、M41、BEAU株的S1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W93株与H52、H120、M41和BEAU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8%、97.1%、96.9%和96.8%,由此可以看出嗜肾型IBV W93疫苗株与标准毒株在S1基因上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N99株S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基因库中收录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S1基因的序列 ,设计了一对引物并采用RT -PCR扩增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N99株的S1基因 ,扩增产物进行了克隆、测序 ,获得了IBVHN99株S1基因片段 ,其大小为1 739bp(含前导序列 ) ,其核苷酸序列与H1 2 0、H52、M41、Gray、Holte的S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低 ,分别为 79.1 %,79.2 %,77.3%,77.8%,79 .4%,有大量的点突变并伴有基因插入和缺失 ;IBVHN99株的S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与H1 2 0、H52、M41、Gray、Holte株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0 .1 %,79.9%,79.5%,78.5%,78.5%,经S1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提示IBVHN99株与其它各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远 ,初步证实IBVHN99株为一新的IBV毒株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 B V)核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 1 对引物。应用这对引物,以 R T P C R 特异性扩增出华南分离株( H N 株)的核蛋白基因,基因产物大小为 15 kb , 与设计相符。对 H N 株部分核蛋白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并与标准毒株 H52、 M 41、 Beau 和 Gray 的核蛋白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 H N 株与 H52、 M 41、 Beau 和 Gray 株的核酸同源性分别为 85% 、84% 84% 和 86% 。由此可以看出, H N 株与标准毒株在核蛋白基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核衣壳蛋白(N)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重要结构蛋白。根据GenBank报道的IBV的M41株的N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从提取的M41株的RNA中利用RT-PCR技术扩增获得了约1.23kb的片段,将该片段插入克隆载体pMD18-T,经测定核苷酸序列证实N基因扩增正确,表明已成功构建pMD18-T-N。再将pMD18-T-N用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将酶切后的N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入大肠杆菌Rossetta中,用IPTG诱导,进行SDS-PAGE电泳,电泳结果显示外源基因获得了表达且为可溶性蛋白,Western-blotting检测表明N蛋白可与相应IBV病毒抗体发生特异性的反应,表明N蛋白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可为用于生产检测IB的诊断试剂和研制新型IB重组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反转录及聚合酶链式反应 ( RT-PCR) ,成功地扩增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IBV)人工致弱毒D41株 S1基因、M基因、N基因和基因组 3′端非编码区 ( U TR)的 c 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D41株的 S1基因全长 1611bp(从 ATG到 S前体蛋白裂解位点 ) ,编码一条由 53 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M基因全长 678bp,编码一条由 2 2 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N基因全长 12 3 0 bp,编码一条由 4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 ,3′端 UTR长度为52 5bp,其中高变区 ( HVR)长度为 2 2 5bp。与国内外已报道的一些 IBV标准毒株的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后发现 :D41株与麻省血清型的毒株同源性最高 ,尤其与国际常用的标准疫苗株 H52和 H12 0的亲缘关系最接近。但它与国内“腺胃型”毒株 QXIBV在系统发生进化树上却相隔较远  相似文献   

17.
采取RT-PCR方法对5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的S1基因进行序列扩增、测定及分析,应用DNAStar软件将这些分离毒株与中国常用疫苗毒株、国际上其它血清型的代表参考毒株分别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系统发生进化关系分析。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5株分离毒株与A2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疫苗株H120和Ma5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8.
为构建表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主要免疫原S1蛋白的重组腺病毒,本研究以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为载体,以IBVCK/CH/LHLJ/04V株S1基因为外源插入靶基因,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了一株稳定表达IBVS1蛋白(90ku)的重组腺病毒,命名为rAdV-S1。通过PCR鉴定、间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证实S1蛋白在重组腺病毒中获得表达。对构建的重组腺病毒和亲本腺病毒的生长动力学分析表明,该重组病毒的毒价为108.25TCID50/mL,并且两者在生长动力学方面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为动物试验和该重组腺病毒免疫特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山东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2006年~2010年从山东省发病的商品鸡中分离鉴定了17株IBV,并对其S1基因、N基因和M基因分别进行RT-PCR扩增、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疫苗株H120相比,17个分离株S1蛋白的变异程度较大,存在广泛的基因突变和氨基酸替代,多数病毒株还存在氨基酸的插入;N蛋白无碱基的缺失和插入,仅存在核苷酸的突变和氨基酸的替代;M蛋白除病毒株CK/CH/SD09/005插入3个碱基外,其它16个分离株仅存在少数的碱基突变和氨基酸替代.S1基因、N基因和M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分离株的3个基因在进化上相对平行,与国内分离株LX4同属一个进化分支,同源性较高;分离株SDYT0605的3个基因与疫苗株H120同源性较高,可能是免疫压力下变异的疫苗株;分离株SDTA06111、SDWF0608和CK/CH/SD09/005的S1基因、N基因和M基因分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本研究结果显示基因突变、插入和不同基因之间的重组是免疫压力下IBV变异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