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为明确鸭腺病毒A型Hexon基因特征及其在腺病毒科病毒分类中的作用,本研究从前期分离鉴定的一株番鸭源鸭腺病毒A型分离株(JX2016株)中分段扩增获得其Hexon基因编码区。结果发现,鸭腺病毒A型JX2016株Hexon基因编码区为2 733 bp,编码910个氨基酸,与鸭腺病毒A型(FJ12025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9.8%;与其他分离株Hexon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4%以上;与鸭腺病毒2型(GR株,未明确分类地位)同源性仅为54.5%;与禽腺病毒A型Phelps株(鸡源)及P29株(鹅源)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53.6%和55.2%。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所有鸭腺病毒A型分离株在遗传进化上均处于相同的亚分支,且与绵羊腺病毒D型(OAV287株)均处于富AT腺病毒属遗传进化分支。但鸭腺病毒2型(GR株)与禽腺病毒A型Phelps株(鸡源)、P29株(鹅源)却处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均属于禽腺病毒属遗传进化分支。基于Hexon蛋白的遗传进化分析,建议将鸭腺病毒A型重新命名为鸭源富AT腺病毒A型,将鸭腺病毒2型重新命名为鸭源禽腺病毒。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鸭腺病毒3型(duck adenovirus 3,DAdV-3)一种基于SYBR Green I染料的荧光定量PCR诊断方法,本试验根据DAdV-3基因组序列中相对保守的Fiber-2基因,通过普通PCR扩增,构建pMD19-Fiber2重组质粒为阳性标准品,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对其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并初步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针对DAdV-3的Fiber-2基因建立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8 9;检测DAdV-3的灵敏度为3.6×102 copies/μL,敏感性比普通PCR检测方法高100倍;该方法对鸭腺病毒1型、鸭疫里默杆菌等其他常见病原均无交叉扩增反应,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临床样本检测与普通PCR符合率100%。以上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且重复性好,适用于临床检测,该方法可为DAdV-3的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鸭3型腺病毒(Duck adenovirus type 3,DAdV-3)为近年来新发的以引起鸭肝脏肿大出血、肾脏大面积出血点为特征的鸭群新发疫病。为建立特异性的检测DAdV-3的PCR方法,研究通过分析鸭群中鸭腺病毒A型(DAdV-A)、鸭源禽腺病毒4型(FAdV-4)、鸭2型腺病毒(DAdV-2)和DAdV-3的Fiber 2基因特征,建立特异性检测DAdV-3的PCR方法。结果显示:优化后的PCR方法最佳退火温度为54℃,对DAdV-3扩增片段大小为548 bp;敏感性强,最低检测限为36.4 pg;特异性好,对DAdV-A、FAdV-4、鸭病毒性肠炎(DEV)、番鸭细小病毒(MDPV)、鹅细小病毒(GPV)、鸭圆环病毒(DuCV)和鹅多瘤病毒(GHPV)均无特异性扩增。表明该方法可有效用于开展新发DAdV-3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
禽腺病毒属成员鸭腺病毒3型(duck adenovirus type 3,DAdV-3)和禽腺病毒4型(fowl adenovirus serotype-4,FAdV-4)是养殖场主要流行的病原,对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未见可同时快速检测这2种病原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DAdV-3 GDMM10毒株和FAdV-4 GDMZ毒株Fiber2基因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分别在Fiber2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能同时鉴别临床上常见的DAdV-3和FAdV-4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DAdV-3 GDMM10和FAdV-4 GDMZ Fiber2基因处于两个不同进化分支上,同源性为46.10%。建立的检测DAdV-3和FAdV-4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最低可检出45拷贝/μL的DAdV-3样品和17拷贝/μL的FAdV-4样品;且检测结果可直接通过Tm值差异进行判定,简化操作时间。利用该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022年度临床上采集的34份肝炎-心包积液疑似样品进行检测,DAdV-3和FAdV-4检出率分别为17.65%和...  相似文献   

5.
鸭腺病毒3型(Duck adenovirus type 3,DAdV-3)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的禽腺病毒,致病力较强,已经严重影响到鸭养殖业。为实现对DAdV-3的快速检测,以DAdV-3的Hexon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引物和探针,并构建重组标准质粒命名为DAdV-H-18T,优化RPA反应条件后,建立DAdV-3的荧光RPA恒温快速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38℃、18 min;特异性强,与其他常见鸭病病原如鸭肝炎病毒、鸭坦不苏病毒等均无交叉反应。对重组质粒DAdV-H-18T的最低检测限为1 copy/μL;采用建立的RPA检测方法和qPCR对55份鸭组织临床样本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5.4%、50.9%,检测符合率为92.7%。研究建立的DAdV-3荧光RPA方法,检测速度快,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为该病临床快速检测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为证实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hydropericardium hepatitissyndrome,HHS)在贵州省的流行、病原遗传变异和基因分型情况,对贵州首个疑似HHS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基于Hexon基因进行病原基因分型。结果显示:病例组织材料中PCR扩增获得约295 bp特异性Hexon基因片段;基于Hexon基因分型显示,本病例病原与国内外报道的禽腺病毒Ⅰ群血清4型(FAd V-4)同源性高达100%,与禽腺病毒Ⅰ群代表株CELO株(U46933)同源性达到64.5%;系统进化分析显示,FAd V-4贵州流行株与禽腺病毒Ⅰ群代表株CELO株和FAd V-4国内外流行株均处于同一进化分支,而与禽腺病毒Ⅱ群和禽腺病毒Ⅲ群处于不同进化分支。结果表明:本病例确为贵州省首次报道HHS病例,病原基因分型为禽腺病毒Ⅰ群血清4型,研究结果为贵州省HHS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3对引物(A、B、C)分别进行Ⅰ群禽腺病毒的12个血清型毒株的Hexon全基因序列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和PCR-RFLP分析,通过DNAStar软件和MEGA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绘制遗传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Hexon基因全长为2 800左右个核苷酸,编码约940个氨基酸,不同血清型之间的同源性为75.2%~99.5%,变异范围是0.0%~24.3%。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20.7%~98.8%,差异性为0.0%~24.2%。12个血清型之间Hexon全基因序列信息用来评价Ⅰ群禽腺病毒家族的种系发育关系,构建的进化树显示出5个主要的分支。选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Ⅱ,利用存在差异的Hexon序列片段D特异性可以有效区分大部分血清型。结果表明,获得了Ⅰ群禽腺病毒12个血清型不同毒株的Hexon全基因序列并进行了分子进化分析,同时结合12个血清型PCR-RFLP分析,为进一步分析鉴别Ⅰ群禽腺病毒不同血清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广东省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 HZBL-S1株遗传进化情况,试验对HZBL-S1株六邻体(Hexon)蛋白全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对其进行蛋白全基因序列及其氨基酸推导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HZBL-S1株与来自国内外的FAdV基因C型、血清型为4型的参考株的相似性较高,核苷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98.2%~99.9%(98.5%~99.9%)。对Hexon蛋白全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氨基酸推导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HZBL-S1株与基因型为A、B、D、E型的参考株均处于进化树的不同分支,遗传距离相对较远;而与基因型为C型、血清型为4型的参考株均处于进化树的同一分支,遗传距离相对较近。说明HZBL-S1株与基因型为C型的参考株来自同一祖先,推测该病原有可能由国外经某种途径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9.
2016年5月份江苏省徐州市一养鸡场突发疑似鸡安卡拉病,并蔓延到周边地区。为了确诊该地区养鸡场鸡所发生疾病,并研究病毒分离株的基因遗传进化情况,试验根据鸡安卡拉病所属禽腺病毒(FAV)的相关基因组设计引物,建立鸡安卡拉病的PCR诊断方法。用鸡胚接种的方法进行病毒分离,并将分离出的病毒在SPF鸡上攻毒成功复制出该病例,获得鸡安卡拉病徐州株(SN2016),将SN2016株与国内其他毒株的Hexon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该养鸡场发生的疾病为鸡安卡拉病,从该养鸡场分离出的鸡安卡拉病徐州株SN2016属于Ⅰ群禽腺病毒C基因型,与我国主要流行的FAV-C毒株(KT899324、FAU26221、NC_015323、HQ709228、EU931692、HE608152、KU587519)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为95.8%~100%,与血清4型参考株在同一进化分支上。说明试验建立的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徐州地区该养鸡场发生的疾病是安卡拉病,分离株SN2016株的血清型为Ⅰ群禽腺病毒C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鸭源微RNA病毒的一个新病毒种Duck Megrivirus(DMV)在重庆市鸭群中的感染及变异情况,试验采用RT-PCR技术,应用DMV基因组3CD序列特异性引物,对重庆市6个地区的活禽粪便样品进行分子检测,并使用CLUSTAL W、MEGA 5.0软件对阳性样品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遗传进化树的构建。结果表明:从60份活禽粪便样品中检出17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8%(17/60),17份阳性样品的扩增产物均为DMV的283 bp 3CD序列。基于序列同源性分析,可将17株DMV分为3类,其中A类有15株病毒,与已知的DMV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100%;B类有1株病毒(DMV-2/CN/Chongqing-8/2016),与已知的DMV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8%; C类有1株病毒(DMV-3/CN/Chongqing-10/2016),与已知的DMV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6%。对B类和C类这2株新型DMV(DMV-2/CN/Chongqing-8/2016和DMV-3/CN/Chongqing-10/2016)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 2株DMV均聚在Megrivirus属,与鸭源Megrivirus和鹅源Megrivirus形成一个分支,这个分支与Megrivirus属其他4个种存在差异。说明重庆市鸭群中存在DMV感染,且检测出2株新型DMV,属于DMV-2型和DMV-3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山东省肉鸡场禽腺病毒的感染流行特点,为其科学防治提供依据,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毒分离鉴定、鸡胚致病性试验、血凝试验、PCR检测及克隆测序等方法进行病原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发病肉鸡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减少等临床症状。鸡胚致病性试验可见死亡胚体呈全身出血、体型小、肝肿大现象。血凝试验显示,分离株不具凝集鸡、鸭、大鼠红细胞的特性。对hexon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分析显示,LY9株与Ⅰ群禽腺病毒血清8型亲缘性近,与参考株(58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8%,氨基酸同源性为98.6%。其余8株分离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1.3%~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7.8%~100%;与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参考株(HB1510株)属同一进化分支,核苷酸同源性为93.1%~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9%~100%。结论:从山东省4家肉鸡场分离到的9株病毒均为Ⅰ群禽腺病毒。  相似文献   

12.
对3份来自不同地方的病死鸵鸟进行病理剖检、病原分离鉴定,确诊为Ⅰ群禽腺病毒感染,并成功分离到3株鸵鸟FAV-Ⅰ。采用PCR方法成功扩增2株临床分离株的Hexon基因,分别克隆于p MD20-T载体,对其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源性比较及遗传进化分析。并运用Ⅰ群禽腺病毒12个标准毒阳性血清对其中2株毒进行了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2014.07.10-HBHD-TN、2014.07.19-HBHS-TN与12个标准株之间的同源性在72.5%~98.0%之间,其中与FAV-4的同源性最高是98.0%。在系统进化树中,这两个分离株均位于FAV-I的大分支中,且与FAV-4位于同一小分支。这2个分离株经血清学鉴定均为血清4型的毒株。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Ⅰ群禽腺病毒在山东省种鸭场中的流行及变异情况,从而为今后调整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对定期从山东省部分大型种鸭场采集的鸭胚、雏鸭及种鸭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和PCR鉴定。本研究共采集鸭胚461枚,检出阳性137枚,阳性率为37.5%,最早可从8日龄鸭胚中检测到阳性;采集1日龄雏鸭样品120份,检出阳性41份,阳性率为34.2%;从德州市某种鸭场采集120份健康鸭泄殖腔棉拭子,检出阳性34份,阳性率为28.3%。对分离到的4株Ⅰ群禽腺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1株为血清1型,3株为血清4型;分离株与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的其他分离株具有极高的同源性,但在Hexon基因区域有19个核苷酸位点出现突变。检测结果表明:Ⅰ群禽腺病毒在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群中有较高的流行率,其中以血清4型为主;虽然分离株与其他毒株同源性较高,但存在变异风险;我国种鸭场存在Ⅰ群禽腺病毒隐形感染情况,有垂直传播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为确诊引起福建某番鸭场以肝脏肿大出血为特征的病原,采用病毒分离、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学诊断、fiber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所采样品盲传15代后获得病毒,PCR可以扩增出鸭3型腺病毒(DAdV-3)的特异性片段,分离病毒可引起3日龄番鸭发病死亡,死亡率为28.6%。人工感染死亡鸭的肝脏超薄切片呈现大量晶格状排列的典型禽腺病毒颗粒,肝脏的组织病理学以"包涵体肝炎"病变为特征。其fiber基因与已报道的DAdV-3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均为100%。以上结果证实分离的病原为DAdV-3。本试验为DAdV-3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Ⅰ群4型禽腺病毒特异性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参考Gen Bank中已发布的禽腺病毒的六邻体基因(Hexon)序列设计两对引物,通过PCR扩增出Hexon基因的954 bp目的片段,克隆至p MD-19T载体,提取阳性质粒测定浓度,10倍系列稀释作为荧光定量PCR的标准品模板,制备标准曲线。结果显示,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峰值单一,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EDSV)、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禽白血病病毒(ALV)等外源病毒均无扩增曲线出现,对标准品模板最低检出值为1.2×101拷贝/μL。对7份Ⅰ群4型禽腺病毒的细胞培养物的检出率为100%,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禽白血病病毒在商品蛋鸡中的流行情况,试验采用病理剖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方法对送检的疑似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的商品蛋鸡进行了病毒分离与鉴定,并对分离株的致瘤相关基因gp85基因进行测序,与国内外各亚群禽白血病病毒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分离、鉴定到1株J亚群血管瘤禽白血病病毒,命名为FJ0610;分离株gp85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11.5%~94.5%之间,其中与血管瘤禽白血病毒株ZH-08株同源性最高,而与E亚群毒株同源性最低;基于gp85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FJ0610株的gp85序列与ZH-08株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病毒分离、PCR和基因测序等方法,从广东某鸭场疑似“白肝病”发病鸭的肝组织样品中分离了1株鸭3型腺病毒,命名为GD2019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fiber基因包含fiber-1和fiber-2两个片段,长度分别为1380、1443 bp。鸭3型腺病毒fiber基因非常保守,GD2019株fiber-1和fiber-2基因与已报道的鸭3型腺病毒同源性均为100%,而与其他禽腺病毒同源性则较低,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 H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贵州地区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2014年从贵州省三穗鸭体内分离鉴定出的1株H6N6亚型AIV (A/duck/Guizhou/013/2014) HANA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duck/Guizhou/013/2014的HA基因与华东地区2009年鸭源H6N6亚型AIV同源性最高,达97.5%,HA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P-Q-I-E-T-R-G,符合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而NA基因则与福建2007年鸭源H6N6亚型AIV同源性最高,达98.2%;由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可知,HANA基因在遗传进化关系上,与湖南毒株位于同一分支,而与2007年贵州分离的3株H6N6亚型AIV不处于同一分支,说明A/duck/Guizhou/013/2014与本地区的H6N6亚型AIV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贵州地区H6N6亚型AIV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Ⅰ群禽腺病毒陕西分离株相关基因的特征,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扩增了禽腺病毒陕西分离株SX17株的4个基因片段,即33K、Fiber-1、Fiber-2、pⅢa,将其分别克隆到pCold-SUMO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并将克隆得到的4个基因片段与发表的相应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4个片段与Ⅰ群禽腺病毒4型同源性最高,33K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在99.3%~100%与91.5%~100%之间,Fiber-1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在98.5%~100%与65.9%~100%之间,Fiber-2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在98.1%~100%与99.3%~100%之间,pⅢa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在98.6%~100%与98.5%~100%之间。由遗传进化树可知,这些基因在遗传关系上与血清4型位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分析显示陕西分离株为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福建地区鸭坦布苏病毒(DTMUV)的流行和遗传进化情况,本研究将2019年11月采集自福建某蛋鸭养殖场中经PCR检测为DTMUV阳性的病鸭卵巢组织样品处理后接种SPF鸡胚,盲传3代后收集尿囊液进行PCR检测和鸡红细胞凝集试验。将第3代尿囊液以1 mL/只的剂量接种200日龄产蛋鸭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分别于感染后6 d、9 d、15 d各剖杀3只鸭,观察其剖检病变,并采用PCR检测各组鸭卵巢组织中的DMUTV。对分离病毒的E基因经PCR扩增后测序,分析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经病毒的分离、PCR鉴定及红细胞凝集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一株DTMUV,将其命名为FJ42株;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产蛋鸭出现了DTMUV感染的临床和剖检症状,且感染后6 d、9 d、15 d实验组鸭卵巢组织样品的PCR检测结果均为DTMUV阳性,而对照组鸭的PCR结果均为阴性,表明FJ42株对鸭的致病性较强。E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鸭源分离株FJ42与马来西亚鸡源参考株同源性最高达98.1%~98.7%,而与我国参考株同源性较低,为95.8%~97.1%;E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FJ42株与马来西亚鸡源参考株位于同一小分支,而与我国鸭源参考株分属于不同的大分支;表明FJ42鸭源分离株很有可能是从马来西亚鸡源病毒变异而来。本研究首次在福建地区分离得到一株疑似马来西亚鸡源病毒变异而来的鸭源DTMUV,为探究福建地区DTMUV的遗传进化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