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5):795-800
研究了猴头菇多糖协同ConA对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分泌Th1、Th2细胞因子的量及mRNA表达量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协同免疫调节机制。用ELISA法检测HEP协同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细胞上清液中Th1、Th2细胞因子的量;RT-PCR法检测Th1、Th2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HEP在25~400mg/L质量浓度范围内能显著协同ConA刺激T细胞亚群Th1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Th2细胞因子(IL-4、IL-6)的分泌及mRNA的表达(P0.05),并显著促进转录因子(T-bet、Gata-3)mRNA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HEP能协同ConA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基因的表达,通过调节Th1/Th2平衡,发挥双重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芪多糖对犬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黄芪多糖(APS)对犬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10μg/mL APS作用于ConA或LPS刺激的犬脾淋巴细胞,RT-PCR方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表明,APS对IL-2、IFN-γ和TNF-αmRNA表达有显著增强作用,促进IL-2和IFN-γmRNA表达的效果显著优于ConA,而对IL-4 mRNA表达没有明显影响;在上述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抑制时,APS能使其表达显著提高。结论:APS通过对犬脾脏T淋巴细胞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整体调节来促进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牦牛脾脏非特异性转移因子(specificity transfer factor,TF)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及诱生细胞因子的影响,应用ELISA测定了小鼠注射TF后不同时间相关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牦牛TF对分泌细胞因子具有促进作用,且用ConA或用TF再次刺激鼠淋巴细胞后各细胞因子分泌量均高于鼠淋巴细胞单独增殖组。其中小鼠γ-干扰素(IFN-γ)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峰值出现在第48 h,并持续分泌时间较长,与对照组相比,TF+ConA组鼠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量在48 h和72 h时显著高于TF组和细胞单独增殖组(P0.05);小鼠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动态变化全部表现出前期(12 h)和中期(48 h)两个分泌高峰,并且在48 h时,ConA协同TF组明显高于细胞单独增殖组与TF组(P0.05);白细胞介素-4(IL-4)的动态变化表现不明显;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48 h达到峰值,并显著高于TF组和细胞单独增殖组(P0.05),而后下降。说明TF协同ConA刺激小鼠淋巴细胞后,均可提高各种细胞因子的分泌能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刺五加多糖(ASPS)对鸡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ASPS添加到体外分离培养的血液淋巴细胞中,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变化,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IL-1β、IL-6、iNOS和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ASPS可以单独或协同植物血凝素(PHA)或脂多糖(LPS)促进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并且ASPS在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效果最佳。另外,ASPS能够促进淋巴细胞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当200μg/mL的ASPS与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至24 h时,IFN-γ、IL-2、IL-1β、IL-6、iNOS和TNF-α的mRNA表达量均最高,而IL-4和IL-1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则以ASPS质量浓度为400μg/mL和培养时间48 h条件下最高,说明IL-4和IL-10 mRNA的表达滞后,而且呈剂量依赖性。结果表明,ASPS能够提高鸡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功能,促进Th1和Th2细胞因子分泌,这为进一步揭示刺五加多糖的免疫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猴头菇多糖(Hericium erinaceus polysaccharide,HE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NO生成及iNOS 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Griess法测定HEP单独或协同ConA诱导脾淋巴细胞分泌NO含量;RT-PCR法检测脾淋巴细胞iNOS mRNA表达量。结果与细胞对照组比较,HEP在25~400μg/m L的浓度范围内能单独诱导脾淋巴细胞NO分泌及iNOS mRNA表达(P0.05);与ConA对照组比较,HEP在100~400μg/m L浓度范围内能协同Con A诱导脾淋巴细胞NO分泌及iNOS mRNA表达(P0.05)。表明HEP能单独或协同Con 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NO,此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i NOS mRNA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中药地翁颗粒在体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设置高(100mg/L)、中(10mg/L)、低(1mg/L)3个剂量组,采用3 H法进行刀豆蛋白A(ConA)、脂多糖(LPS)诱导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ELISA方法检测ConA或金黄色葡萄球菌Cown株灭活菌体(SAC)刺激的脾淋巴细胞上清液IL-2、IL-6、IL-10、IL-12、IFN-γ和TNF-α的含量。结果显示,在安全浓度范围内,地翁颗粒能够明显促进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能够促进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INF-γ;能够促进SA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IL-12、INF-γ和IL-6,并抑制IL-10的分泌。结果表明,地翁颗粒能够有效调节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功能,促进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醇沉浓度刺五加多糖对脾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IL-2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分级醇沉的方法对刺五加多糖进行醇沉得到粗糖,并去蛋白得到精制糖,研究分级醇沉刺五加多糖不同浓度对小鼠脾细胞增殖、ConA和LP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和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40%醇沉组多糖浓度为7.8~125μg/mL时均能促进脾细胞增殖,并且其促进脾细胞增殖作用与多糖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促增殖作用增强;40%醇沉组多糖浓度为15.62~125μg/mL时能促进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各醇沉组多糖浓度为15.62~125μg/mL时均能显著促进LP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20%、40%、60%醇沉组多糖浓度为3.9~7.81μg/mL时IL-2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并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大细胞因子表达量先增多后减少。说明以40%醇沉刺五加多糖免疫增强效果优于其他醇沉多糖。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探究UBC13蛋白对支气管哮喘小鼠体内Th2、Th17细胞极化的影响。18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PBS组、哮喘模型(OVA)组和UBC13蛋白(UBC13)组,OVA组和UBC13组采用卵清蛋白(OVA)和脂多糖(LPS)进行致敏和雾化建立哮喘模型,其中UBC13组于每次雾化前0.5 h腹腔注射100μg UBC13蛋白。末次雾化激发24 h后处死小鼠,采集样品,通过HE染色观察肺脏切片病理学变化、PAS染色观察气道黏液的分泌,ELISA法检测血清IgE浓度和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上清中IL-4、IL-5和IL-17A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脏Th2型相关因子IL-4、IL-5、IL-13、IFN-γmRNA和Th17型细胞因子IL-1β、IL-6、IL-17A、IL-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建立了哮喘模型,与PBS组相比,OVA组IgE浓度极显著上升(P0.01),肺脏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和中性黏液分泌现象明显,肺脏中IL-1β、IL-4、IL-6、IL-13和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IL-5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BALF中IL-4、IL-5和IL-17A的水平极显著上升(P0.01);与OVA组相比,UBC13组IgE浓度显著降低(P0.05),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减轻、黏液分泌减少,肺脏IL-1β、IL-4、IL-17A、IL-13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IFN-γ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L-6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1),BALF中IL-5的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IL-4的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7A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UBC13蛋白能下调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影响哮喘模型Th2和Th17细胞的极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外源基因转入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即转牛Myf6基因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相关细胞因子IL-2、IFN-γmRNA表达的变化,试验随机选择5只转牛Myf6基因的子一代小鼠,采用MTT法体外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宿主脾脏中的IL-2mRNA、IFN-γ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Myf6子一代小鼠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IL-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IFN-γmRNA表达也出现了显著下降。说明外源基因Myf6转入抑制了小鼠的脾脏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探究UBC13蛋白对支气管哮喘小鼠体内Th2、Th17细胞极化的影响。18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PBS组、哮喘模型(OVA)组和UBC13蛋白(UBC13)组,OVA组和UBC13组采用卵清蛋白(OVA)和脂多糖(LPS)进行致敏和雾化建立哮喘模型,其中UBC13组于每次雾化前0.5 h腹腔注射100 μg UBC13蛋白。末次雾化激发24 h后处死小鼠,采集样品,通过HE染色观察肺脏切片病理学变化、PAS染色观察气道黏液的分泌,ELISA法检测血清IgE浓度和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上清中IL-4、IL-5和IL-17A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脏Th2型相关因子IL-4、IL-5、IL-13、IFN-γ mRNA和Th17型细胞因子IL-1β、IL-6、IL-17A、IL-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建立了哮喘模型,与PBS组相比,OVA组IgE浓度极显著上升(P < 0.01),肺脏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和中性黏液分泌现象明显,肺脏中IL-1β、IL-4、IL-6、IL-13和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 < 0.01),IL-5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 < 0.05),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 < 0.01),BALF中IL-4、IL-5和IL-17A的水平极显著上升(P < 0.01);与OVA组相比,UBC13组IgE浓度显著降低(P < 0.05),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减轻、黏液分泌减少,肺脏IL-1β、IL-4、IL-17A、IL-13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 < 0.05),IFN-γ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IL-6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 < 0.01),BALF中IL-5的水平极显著下降(P < 0.01),IL-4的水平显著下降(P < 0.05),IL-17A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 > 0.05)。由此可见,UBC13蛋白能下调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量,影响哮喘模型Th2和Th17细胞的极化。  相似文献   

11.
作者旨在研究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1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的影响。选用60只6~8周龄SD大鼠进行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未治疗组、环丙沙星组和阿如拉-7味散高(1.08g·kg-1)、中(0.54g·kg-1)、低(0.27g·kg-1)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试验结束时,计算其保护率,并采集小肠各段进行HE染色,测定小肠黏膜形态指标;同时采集血清和回肠组织,ELISA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的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含量以及回肠黏膜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肠三叶因子(ITF)含量。结果表明:(1)阿如拉-7味散中剂量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的保护率最好,为50%;且对小肠黏膜形态有一定的改善和修复作用,其效果与环丙沙星相当;(2)环丙沙星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乳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阿如拉-7味散高、中剂量组DAO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除阿如拉-7味散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回肠黏膜s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未治疗组大鼠回肠黏膜ITF含量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中中剂量(0.54g·kg-1)效果最佳,与抗生素环丙沙星的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通路中GSTAL2、GSTA3、HPGDS、HSD11B1a基因表达量在禽类重要免疫器官脾脏和马立克氏病肿瘤细胞系(MSB-1)的继代传递效应。研究利用病毒模拟物聚肌胞苷酸(Poly I∶C)和细菌模拟物脂多糖(LPS)分别刺激F0代蛋鸡和P0代MSB-1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述基因在F0与F1代蛋鸡脾脏及P0与P1代MSB-1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F(0P0)代、F(1P1)代Poly I∶C组脾脏、MSB-1细胞中的GSTAL2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表达趋势可在两代间传递,而GSTA3、HPGDS、HSD11B1a在F(0P0)代的相对表达趋势不能显著性传递至F(1P1)代。结果提示,在Poly I∶C刺激下,GSTAL2基因可能充当着机体对外源性物质代谢的重要角色,同时该基因表达趋势的传递现象也将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为试材,采用叶面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Epibrassinolide,EBR)的方法,探讨EBR对低温胁迫下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幼苗抗氧化保护和渗透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EBR导致垂穗披碱草幼苗生物量随浓度增加而升高,但高浓度下又有降低的趋势,而叶片相对电导率则呈相反变化趋势,其中1 μmol·L-1的EBR处理抗寒效果最好。低温胁迫下,抗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CK,而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低于CK,EBR处理后抗氧化酶活性进一步增加,同时叶面喷施EBR提高了低温胁迫下垂穗披碱草幼苗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了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积累。因此,低温胁迫下喷施EBR能显著提高抗氧化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积累,增加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减轻低温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从而增强垂穗披碱草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质量苜蓿草粉对后备母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发情率的影响。试验选取120日龄(体重约40 kg)的后备母猪42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猪)。对照组饲喂不含苜蓿草粉的基础饲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分别饲喂添加10%低、中、高质量苜蓿草粉(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1%、18.3%、20.0%;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40.3%、34.5%、28.8%;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50.4%、41.7%、36.2%)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100 d。结果表明:1) 120~220日龄阶段,试验组母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母猪平均日增重最高;试验组母猪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试验Ⅲ组母猪的腹泻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母猪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母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母猪血浆必需氨基酸中精氨酸、蛋氨酸、缬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母猪血浆非必需氨基酸中天冬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Ⅲ组与对照组相比母猪190~220日龄的发情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母猪血清雌激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母猪血清瘦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母猪血清孕酮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与试验Ⅲ组母猪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Ⅲ组母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分析得出,在后备母猪饲粮中添加10%中质量(粗蛋白质含量为18.3%)和高质量(粗蛋白质含量为20.0%)苜蓿草粉具有更好的生产效果,添加10%中质量(粗蛋白质含量为18.3%)苜蓿草粉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养猪生产中产(活)仔数和胎儿初生重是影响母猪繁殖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但产仔数和初生重呈负相关关系,近年来母猪繁殖生产的研究重点之一便是如何提高仔猪初生重并降低初生重变异。氨基葡萄糖是一种饲料原料,其制作原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近期研究发现氨基葡萄糖应用于母猪妊娠后期可调控仔猪的胎盘发育和初生重。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能量、功能性添加剂在调控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简述了氨基葡萄糖的性质、来源及合成方法,重点阐述了母猪妊娠后期使用氨基葡萄糖在维持胎儿果糖浓度稳定、促进母猪胎盘发育和改善胎盘功能等方面的效果,分析了氨基葡萄糖通过促进胎盘基质和胎褶双分子层发育、刺激胎盘滋养层细胞增殖、增强胎盘功能等途径调控胎盘发育、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可能的机理;提出了氨基葡萄糖在调控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方面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在生产实践中调控仔猪初生重和均匀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饲料是家禽所需能量和蛋白质的物质基础,饲粮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在体内经生物氧化供能,而家禽所需的蛋白质实际上是饲料中的各种氨基酸。准确测定家禽饲料原料有效能和可利用氨基酸是确定家禽营养需要量及优化饲粮配方的关键。在家禽营养研究中,科学合理的评定体系及方法对准确测定饲料原料有效能和可利用氨基酸至关重要。然而,家禽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动物因素、评定体系及方法、饲料及原料因素、饲料加工工艺和饲料添加剂等。为此,本文就家禽饲料原料有效能和氨基酸消化率评定体系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且就近3年来本课题组开展的有关肉仔鸡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工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过表达IL-6对山羊毛囊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通过在山羊毛囊干细胞(HFSCs)中过表达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探讨其对山羊HFS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阐明MAPK/ERK信号通路在山羊HFSCs增殖和迁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试验通过构建pXJ40-myc-IL-6过表达载体,瞬时转染到山羊HFSCs中,以空载体细胞为空白对照组。利用Western blot定量检测IL-6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山羊HFSCs的增殖活力,划痕试验判定山羊HFSCs的迁移能力,最后采用Westernblot检测山羊HFSCs中MAPK/ERK和P38信号通路中关键激酶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将获得的IL-6过表达载体转染至山羊HFSCs3d后,与对照组比较,山羊HFSCs的增殖活力出现抑制,且抑制效果持续至第7天(P<0.05)。IL-6过表达载体转染至山羊HFSCs24h后,处理组划痕部位的愈合率达到8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8.5%(P<0.01)。与对照组相比,MAPK/ERK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激酶ERK1/2的磷酸化水平(p-ERK1/2)显著下调(P<0.01),P38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激酶p38的磷酸化水平(p-p38)表达量上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过表达IL-6基因对山羊HFS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具有抑制作用,且过表达IL-6可能是通过MAPK/REK信号通路对山羊HFSCs增殖和迁移发挥负性调控作用,以上结果为揭示山羊HFSCs的迁移及组织修复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究猪胎盘特异性基因PLAC1的表达规律,并对其基因结构、生物功能和遗传方式进行初步鉴定。本研究以妊娠26、50和95天的猪胎盘组织为材料,利用RACE-PCR及RT-PCR技术克隆猪PLAC1基因及其不同转录本的全长序列,同时通过原位杂交验证其在胎盘中的表达模式。并检测猪PLAC1基因的序列变异。结果表明,猪PLAC1基因存在3种不同的转录本,3种转录本的CDS区完全相同,长525bp,编码174个氨基酸;组织表达谱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LAC1基因特异性表达于猪胎盘绒毛膜上皮细胞中,并在不同妊娠时期差异表达,妊娠50和95天PLAC1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妊娠26天(P<0.01)。猪群中PLAC1基因的SNP基因分型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遵循半合基因的遗传方式。本试验结果为研究猪PLAC1基因在胎盘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甘氨酰-谷氨酰胺(Gly-Gln)和牛磺酸(Tau)对断奶仔猪血液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28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将72头健康、体重相近仔猪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6头,公母各半,进行为期28 d的饲养试验。4个处理组分别为: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0. 25%甘氨酰谷氨酰胺(Gly-Gln组)、基础日粮+0. 1%牛磺酸(Tau组)、基础日粮+0. 25%甘氨酰谷氨酰胺+0. 1%牛磺酸(复配组)。结果:Tau组中的血浆中超氧化歧化酶活性(SOD)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对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除Gly-Gln组在第7天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4、21及28天差异均不显著(P>0. 05)。对于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GSH),在第14和21天Gly-Gln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对于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AKP),Gly-Gln组在第7和1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第21和28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研究表明:饲粮中分别或同时添加甘氨酰谷氨酰胺和牛磺酸有提高断奶仔猪血浆中的SOD、GSH-PX活性和GSH含量的趋势(P>0. 05),降低了血浆AKP活性(P<0. 05),从而提高了仔猪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塞内卡病毒(SVA)荧光定量RT-PCR(FQ-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SVA 3D基因保守区域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条特异性探针,以SVA cDNA为模板,经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SVA FQ-PCR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28份临床疑似SVA感染样品进行了检测,并与本实验室建立的SVA RT-PCR方法检测结果及测序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仅对SVA出现阳性扩增信号,对BHK-21正常细胞对照和口蹄疫病毒、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伪狂犬病毒等5种病原均未出现扩增,特异性较强;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4拷贝/μL质粒标准品,比常规RT-PCR敏感性高10倍,敏感性较高;该方法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4%,重复性好。利用该方法对28份疑似SVA感染样品检测显示,检出9份阳性样品,与测序结果一致,而常规RT-PCR仅检出6份阳性样品,其敏感性高于常规RT-PCR方法,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9.3%。本研究为SVA的早期检测提供了特异、敏感、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