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是大肠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MDR)的重要原因和生物学基础。筛选针对大肠杆菌外排泵AcrB的抑制剂有助于解决大肠杆菌多重耐药问题,本试验借助虚拟筛选工具AutoDock Vina以大肠杆菌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为靶点进行筛选,得到结合作用较好的中药单体成分甘草酸,应用DS Visualizer进行相关作用力分析,通过联合抑菌试验验证甘草酸与抗生素的联合抑菌作用,通过尼罗红外排试验、内膜质子梯度影响试验与外膜渗透稳定性试验验证甘草酸抑制外排泵转运子AcrB的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甘草酸对AcrB表达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酸与AcrB蛋白多个氨基酸残基形成了疏水作用力,并且还与对接部位形成多个氢键,其结合作用力为47.720 4 kJ·mol-1;3.125 mg·mL-1甘草酸与头孢噻肟钠、磷霉素钠对大肠杆菌E320的FICI≤0.5,具有协同作用;甘草酸有明显阻滞尼罗红的外排作用且与已知的AcrB抑制剂PAβN具有相同的趋势;3.125 mg·mL-1甘草酸对外膜渗透性、内膜质子梯度浓度均无明显影响;甘草酸能够显著提高负调控子AcrR、MarR mRNA的表达。综上表明,甘草酸具有成为降低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外排泵抑制剂的潜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6,(6):990-994
为探究黄芩苷对耐药大肠杆菌主动外排调控基因marA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定黄芩苷增敏环丙沙星的最佳浓度,然后对8株耐药菌株采取不加任何药物、单独加32mg/L黄芩苷或4 mg/L环丙沙星、32mg/L黄芩苷和4mg/L环丙沙星联合及16mg/L CCCP和4mg/L环丙沙星联合等5种方式培养,抽提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荧光定量PCR测定主动外排调控基因marA及管家基因gapA的Ct值,并计算不同培养条件下各个耐药大肠杆菌marA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1.00,溶解曲线特异,marA基因产物Tm值为81.8~82.1℃;黄芩苷与环丙沙星联合培养的耐药菌外排泵基因marA表达量与环丙沙星单独培养相比明显下降,前者0.71~2.06,后者2.27~7.28;以上结果表明黄芩苷可以通过抑制外排泵调控基因marA发挥作用,提示其也许可作为大肠杆菌的外排泵抑制剂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车前子提取物耐药抑制作用进行研究,采用棋盘法测定车前子乙醇提取物与环丙沙星的联合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对大肠杆菌耐药菌株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通过环丙沙星蓄积动力学试验检测车前子乙醇提取物对鸡源大肠杆菌外排泵的影响,结果表明,车前子乙醇提取物能增加环丙沙星在细胞内的蓄积量,抑制耐药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主动外排作用。三氯甲烷萃取物对大肠杆菌的药物外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抑制作用不如乙醇提取物。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主动外排机制、膜孔蛋白缺失及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等几个方面探讨,临床分离的20株动物源性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分子特征。实验结果表明,20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gyrA83、gyrA87、parC80的突变率分别为95%、85%、55%。gyrA和parC共同突变的有11株,突变率为55%;20株多重耐药菌大肠杆菌普遍存在主动外排机制,主要介导对部分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氟苯尼考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当添加外排泵抑制剂PAβN后多数菌株庆大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都降低了2倍~256倍。利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外排泵Acr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证实所有,临床分离菌外排泵表达都增高;20株分离大肠杆菌中,部分菌株缺失OmpC或OmpF蛋白,同时缺失这两个蛋白的只有3株。部分菌株OmpF蛋白条带附近存在有多重耐药相关蛋白(Mar)。本研究结果揭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高水平的耐药表型是主动外排机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及其它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外排泵抑制剂小肽1号对抗菌药抗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外排泵抑制剂小肽1号对抗菌药抗菌活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了6类8种抗菌药单用和与小肽1号联用对12株临床分离鸡大肠杆菌的MIC值。结果表明,12株鸡大肠杆菌中有9株为产超广谱酶的多重耐药菌株,小肽1号(1∶2)使恩诺沙星等8种药物的抗菌活性多数增强2倍,使氟苯尼考对A8、A15的抗菌活性增强了4倍,小肽1号(1∶2或1∶4)使恩诺沙星、甲替沙星、环丙沙星的抗菌活性增强2倍,使左旋氧氟沙星对A13的抗菌活性增强4倍。以上结果表明,细菌外排泵抑制剂-小肽1号对大多数药物的抗菌活性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产酶多重耐药的鸡大肠杆菌至少同时存在产ESBLs、外排泵两种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前期获得的25株猪源耐药大肠杆菌为试验菌株,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以上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庆大霉素等11种药物的敏感性,并分析其多重耐药表型;采用PCR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25株猪源大肠杆菌中AcrAB-TolC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以及不同耐药数量的多重耐药菌株的外排泵基因arA和acrB的表达量,同时分析其主动外排调控基因marA、soxS、robA和acrR相对表达量的差异,从mRNA水平上探讨外排泵基因表达量和调控因子与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5株耐药大肠杆菌中acrA、acrB和tolC等3种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68.00%、72.00%和76.00%;acrA、acrB这2种主动外排基因以及调控基因marA和soxS的相对表达量和多重耐药的耐药谱数呈正相关,调控基因acrR的相对表达量和多重耐药的耐药谱数呈负相关;robA调控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标准菌株,且与耐药谱数无明显相关性。结果表明,猪源耐药大肠杆菌携带acrA、acrB、tolC等3种基因主动外排基因的携带率较高,且与多重耐药菌株的耐药谱具有相关性;调控因子的表达量亦与多重耐药的耐药谱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效果较好的外排泵抑制剂,对化脓隐秘杆菌进行了耐药基因检测、药敏试验、联合药敏试验和尼罗红外排试验。结果显示,cfr、cmlA、floR、fexA、catI、cat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8%、39.22%、41.18%、11.76%、13.73%和31.37%,未检出optrA、poxtA、fexB、pexA基因;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苷、川陈皮素、芹菜素等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化脓隐秘杆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其中木犀草素与3种酰胺醇类药物联用后均有相加作用,FICI=1;5种黄酮类化合物均可以抑制CmlA和FloR外排蛋白对尼罗红的外排,其中木犀草素的外排抑制能力最强。耐药消除试验发现,木犀草素可以不同程度的消减化脓隐秘杆菌对酰胺醇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可通过抑制CmlA和FloR的外排作用,逆转化脓隐秘杆菌对酰胺醇类药物的耐药性,为木犀草素作为天然外排泵抑制剂的临床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多药外排系统(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细菌固有及获得性耐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可将在不同细菌中发现的20多种外排泵,分为5个家族:小多药耐药族(Small multi-drug resistance,SMR);ATP结合盒超家族(ATP binding cassette,ABC);耐药节结化细胞分化超家族(Resistance nodulation cell division,RND);主要易化子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MF);多种抗菌药物排出转运分子家族(Multidrug and toxic compound extrusion,MATE)。Cme ABC外排系统(MDR)属于耐药节结化细胞分化超家族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小檗碱消除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效果,试验以3株ESBLs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小檗碱作用3株ESBLs大肠杆菌前后的MIC变化,然后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小檗碱作用后大肠杆菌R质粒、ESBLs活性、生物被膜形成及外排系统AcrA mRNA、AcrB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3株ESBLs大肠杆菌对小檗碱的MIC均为2.00 mg/mL;经小檗碱作用后有2株ESBLs大肠杆菌对头孢噻肟的MIC从32.00 mg/mL降至8.00 mg/mL,有1株ESBLs大肠杆菌对头孢噻肟的MIC从32.00 mg/mL降至16.00 mg/mL。经小檗碱作用后有2株ESBLs大肠杆菌质粒条带消失2条,有1株ESBLs大肠杆菌质粒条带消失1条;3株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极显著升高(P<0.01);3株ESBLs大肠杆菌外排系统AcrA 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2株ESBLs大肠杆菌外排系统AcrB mR...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高渗对多重耐药菌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及其生长的影响,试验应用生长曲线和相对适应性测定,对比考察不同盐胁迫条件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QL15和敏感大肠杆菌ATCC 25922的生长差异,采用RT-PCR方法考察2种盐胁迫条件下外排泵与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大肠杆菌QL15为高水平多重耐药菌,其中对大观霉素和恩诺沙星耐药最为严重,可达耐药标准MIC的32倍;独立培养时大肠杆菌QL15对NaCl胁迫的敏感性大于大肠杆菌ATCC 25922,并且在6.0% NaCl胁迫下,大肠杆菌QL15在10 h内生长缓慢,但是在24 h细菌峰值浓度更高;混合培养时大肠杆菌QL15在6.0% NaCl胁迫时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在体外培养中更具竞争优势。大肠杆菌QL15共携带5大类、15种耐药相关基因,其中含8种外排泵基因和3种外膜孔道蛋白基因;大肠杆菌ATCC 25922在6.0% NaCl浓度下的5种基因表达量较3.5% NaCl均出现约50%的显著下调(P<0.05),大肠杆菌QL15在6.0% NaCl浓度下除acrB、ompF基因下调外,其余3种外排泵与外膜孔道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则显著上调(P<0.05)。推测大肠杆菌QL15对盐胁迫具有更高的适应性的原因可能与细胞膜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对不同生长期串叶松香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提取液中类SOD活性物质及抗氧化能力进行考察。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以SOD活力为标准,优化提取条件,并测定串叶松香草不同生长阶段总黄酮、多酚类化合物和维生素C等类SOD活性物质含量,同时对不同生长阶段提取液中羟自由基、1,1-二苯代苦味酞基(DPPH)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叶丛期与开花期的水提条件为料液比1∶25,37℃水浴浸提12h,其提取液SOD活性分别为4030.12、4445.31U/g。与叶丛期相比,开花期维生素C、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分别提高34.51%(P<0.01)、56.59%(P<0.01)和23.15%(P<0.01),开花期提取液清除羟自由基和DPPH的能力分别提高205.65%(P<0.01)和12.20%(P<0.01)。综上,串叶松香草开花期比叶丛期抗氧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狐狸肺炎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流行血清型与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2016—2017年采集河北省部分地区患肺炎死亡的狐狸的肺脏、心血等组织142份中分离到了105株E.coli,且RT-PCR检测犬瘟热病毒为阴性,人工感染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05株分离菌株中77株为致病性E.coli。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和PCR方法分别检测77株致病性E.coli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结果显示:77株致病性E.coli有9种血清型,其中以O1、O8、O78、O12为流行的优势致病血清型,77株致病性E.coli携带14种不同毒力基因,以irp2、fyuA、papC、fimC、iucD^a、colv、hlyF、ompT 8种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在32.5%~98.7%之间,其余毒力基因检出率较低。狐狸肺炎源致病性E.coli的优势血清型携带的毒力基因较多,至少携带9种毒力基因,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与毒力基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狐狸肺炎源E.coli流行血清型代表株TS(O1)1、QH(O8)2、QH(O78)3、TS(O12)4均对狐狸很强的致病性。本试验为狐狸肺炎源致病性E.coli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组合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探究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间的最优组合效应。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进行组合效应筛选,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为20∶30∶50,与精饲料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以及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每个组合3个重复。采用体外产气法分析累积产气量和不同组合比例时pH、干物质降解率(DMD)及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变化,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结果表明:1)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产气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48 h产气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在80∶20组最大。2)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pH影响显著(P<0.05),且0∶100组最低。3)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DMD影响显著(P<0.05),DMD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在20∶80组最大。4)NH3-N含量受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影响显著(P<0.05),以50∶50组NH3-N含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最大。5)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M CP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MCP含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最高值出现在50∶50组。6)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根据多项组合效应指数得出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精饲料最优组合比例为10∶15∶25∶50。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狐源沙门菌双组份系统CpxR/A在细菌耐药和抗血清杀伤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技术构建了cpxR基因缺失株S-ΔcpxR,评价其在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抗血清杀伤和细菌毒力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cpxR基因缺失株的生长速度、生化特性没有改变,但是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降低,对阿莫西林、阿米卡星和恩诺沙星的敏感性增加,血清中存活率和对小鼠的毒力显著降低。结果表明,沙门菌CpxR与毒力相关,为狐源沙门菌基因缺失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青贮用黄曲霉毒素降解菌N-1a的降解特性及在全株玉米青贮中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首先对菌株N-1a的发酵上清液进行不同处理后分别与毒素作用,初步研究降解活性物质的性质;然后研究N-1a发酵上清液在不同pH、不同温度下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最后通过发酵黄曲霉污染的全株玉米来验证N-1a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初步判定枯草芽孢杆菌N-1a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活性物质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在pH7.0和温度37℃时降解率最高;在全株玉米青贮试验中,N-1a明显降低了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的黄曲霉毒素,添加N-1a的处理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8.56±1.68)μg/L,添加市售菌剂的处理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15.26±2.53)μg/L;N-1a还有效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加入N-1a处理组NDF含量较加入市售菌剂的处理组降低7.98%;加入N-1a处理组乳酸含量比加入市售菌剂的处理提高1.66%,由此可见,N-1a处理组效果显著优于市售菌剂组。  相似文献   

16.
光照强度对Kisspeptin及其受体GPR54在鸡脑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用100日龄京红Ⅰ号蛋鸡,分别接受光照强度30,20,10,1 lx处理,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Kisspeptin和GPR54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鸡中脑和间脑的分布和表达。结果显示:Kisspepti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脑SGC、Imc、Ipc、顶盖前核(Pt)、外侧螺旋核(SPL)。在SGC、Imc、Ipc,平均灰度值和面积百分比,30,20 lx组显著高于10,1 lx组(P<0.05),在Pt和SPL,30 lx平均灰度值和面积百分比最高。GPR54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脑的lmc、Ipc、SP/IPS、nbor、SGC,平均灰度值和面积百分比,光照强度30,20 lx组显著大于l0,1 lx组(P<0.05)。Kisspepti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间脑的下丘脑后内侧核(MPH)、丘脑室旁核前部(PVa)、PHN、PVN、Rot。在Rot、PHN、PVN和PVa,Kisspepti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和面积百分比,30,20 lx组显著大于l0,1 lx组(P>0.05);在MPH,30 lx高于20 lx,20 lx高于10 lx,10 lx高于1 lx组。GPR54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鸡间脑PVN、GLv、Rot、PHN和CPa。平均灰度值和面积百分比在Rot,30 lx组最大,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PVN、PHN、GLv和CPa,30,20 lx组显著大于10,1 lx组(P<0.05)。Kisspeptin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腺垂体的平均灰度值,光照强度20 lx组最大,面积百分比30 lx最大,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光照强度能促进Kisspeptin和GRP54在蛋鸡中脑和间脑表达,随光照强度增加,表达量增加。Kisspeptin接受光信息调控,通过调节GnRH分泌,参与调节鸡的生殖机能。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油脂(大豆油和鱼油)来源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对番鸭生长和屠宰性能以及胸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120只1日龄的雌性番鸭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试验基础日粮维生素E水平为20 mg/kg,其中两个处理组分别添加20 g/kg的鱼油和大豆油,另外两个处理组在油脂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200 mg/kg维生素E,试验分为两个阶段,1~42 d和43~66 d,测定试验期间番鸭的体重、日增重和料比以及屠宰性能和胸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日粮各处理对番鸭生长和屠宰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 0.05),同时对胸肌成分及屠宰24 h后pH值无显著影响(P> 0.05)。肌肉储存1和7 d后,高水平维生素E均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 <0.05)。鱼油组较大豆油组显著提高了胸肌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比例(P <0.05),同时n-6脂肪酸比例显著降低(P <0.05),n-3脂肪酸比例显著升高(P <0.05),导致n-6/n-3显著降低(P <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番鸭与其他家禽品种一样,饲粮中脂肪酸成分的变化对其肌肉脂肪酸组成有显著的影响。此外,日粮添加的维生素E水平超过生理需要水平时可以延长肉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8.
叶酸作为重要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对动物的新组织生成、胎儿的生长发育、乳腺发育以及乳蛋白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围产期奶牛由于经历产犊和泌乳,对叶酸的需求较大,叶酸不足会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本试验以163头1~2胎围产期荷斯坦牛为试验材料,研究奶牛围产期添加包被叶酸后对早期产奶性能的影响。首先对奶牛产后三次测定的DHI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奶牛围产期添加包被叶酸对早期主要产奶性能产生有利影响,产后第1次、第2次测定,B组奶牛(每500kg体重120mg叶酸)产奶量及乳蛋白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B组奶牛的群内级别指数(WHI)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并且产后第2次、第3次测定WHI均高于100,说明该组的牛只生产水平高于群体生产水平。综上,围产期奶牛饲喂120mg叶酸(500kg体重)有利于提高泌乳早期的产奶性能。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研究犊牛开食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苜蓿干草对犊牛生长发育、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选择45头刚出生的中国荷斯坦母犊牛,按照体重划分区组,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新生犊牛分配到3个处理组中,每组15头犊牛。对照组犊牛开食料中不添加苜蓿干草;在试验组Ⅰ犊牛开食料中添加10%的苜蓿干草(干物质基础);试验组Ⅱ犊牛开食料中添加20%的苜蓿干草(干物质基础)。犊牛在60日龄断奶,断奶结束后试验继续进行20 d。试验期间,1~50 d为哺乳期,犊牛饲喂常乳(正常饲喂量)+开食料;51~60 d为断奶过渡期,犊牛饲喂常乳(减量)+开食料;61~80 d为断奶后期,犊牛饲喂开食料。犊牛7日龄时开始饲喂开食料,犊牛14日龄时,在开食料中开始添加苜蓿干草。每天记录开食料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1天、第50天、第80天在早晨饲喂前称重犊牛体重,分别于第50天和第80天在犊牛采食开食料3 h后采集瘤胃液,测定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NH3-N浓度。于试验最后3 d,采集粪便进行消化试验,测定营养物质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犊牛开食料中添加苜蓿干草显著提高了犊牛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而且与添加剂量呈线性相关,以20%的添加量组犊牛具有最佳的生长性能,而对犊牛的饲喂效率没有显著影响。犊牛开食料中添加苜蓿干草显著改善了瘤胃发酵功能,增加了瘤胃液pH,提高了瘤胃液乙酸与丙酸的比值。苜蓿干草对犊牛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本试验结果表明,犊牛开食料中添加20%的苜蓿干草显著提高了犊牛生长性能,改善了犊牛瘤胃发育和发酵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对两个不同比例谷草颗粒与花生秧饲喂肉羊的育肥效果、产肉性能、血清指标和消化酶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择4月龄体况相似、健康无病的寒泊×小尾杂交公羊54只,平均初重为(33.18±4.89)kg,随机分为高谷草比例组(HMS组,谷草颗粒:花生秧=2∶1)与低谷草比例组(LMS组,谷草颗粒:花生秧=1∶2)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试验期为3个月,预饲期7 d。结果显示:(1)HMS组试验羊总增重和日增重均较LMS组提高13.01%(P <0.05);两组宰前重、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胴体脂肪含量值均差异不显著(P> 0.05);(2)育肥后期,HMS组血清中葡萄糖(GLU)显著高于LMS组(P <0.05),两组血清中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URE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乳酸脱氢酶(LDH)差异不显著(P> 0.05);(3)HMS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糜蛋白酶(CRS)活性显著高于LMS组(P <0.05),HMS组十二指肠的胰蛋白酶(TRS)活性显著高于LMS组(P <0.05);HMS组纯利润高于LMS组(183.86元VS 134.58元)。添加高比例谷草可提高羔羊育肥增重效果,且对育肥消化生理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