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免疫效果不佳,卡介苗已经不是防控结核病的最佳选择,且随着分枝杆菌耐药株的大量出现,市场对新型疫苗的需求日益突出。笔者介绍了几种新型牛结核病疫苗。  相似文献   

2.
人类结核已经存在数千年之久,无一个国家能幸免于难,尤其是第三国家。人们在感染结核病的同时也能感染艾滋病,这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阶段,预防结核病的唯一方法就是接种BCG-减毒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活疫苗。该疫苗是在1908年,由Leon Calmette和Camile Guerin将一株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强毒株经历13年230次传代培养,使其毒力发生变异,成为对人无致病性,而保持了良好的免疫原性的菌株。本文主要是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和卡介苗之间的基因的差异。为卡介苗的改良和结核病的检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重组卡介苗的应用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Vaccine,BCG)是牛结核分枝杆菌的突变株。上世纪二十年代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Vaccine,BCG)被用于接种新生儿来预防结核病。在其安全性被确定后,卡介苗被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是目前官方承认的预防结核病最安全有效的疫苗[2],是WHO推荐的,出生时预防接种的疫苗之一。到目前为止,卡介苗已经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4.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导致的结核病依然威胁着全球人类及动物的健康。结核分枝杆菌含有复杂的细胞壁结构,其脂质成分与细菌的毒力、致病性、耐药性密切相关,结核分枝杆菌有250个基因参与脂类物质的合成与代谢,其数量是大肠杆菌的4倍之多,fadD家族也是众多脂质代谢基因中的一类,在细菌的生命周期或者在其致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结核分枝杆菌fadD家族蛋白结构、作用机制、调控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结核疫苗、诊断方法等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医用结核病疫苗共计15种,其中临床I期6种、Ⅱ期6种、Ⅱb期2种、Ⅲ期1种。医用疫苗的进步为牛结核病疫苗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起,英国、新西兰、西班牙等国陆续开展了野生动物的牛结核病免疫田间试验。现在全球虽然仍禁止使用疫苗免疫牛,但很多学者仍然进行了大量的牛结核病疫苗研究。英国动植物健康署(APHA)通过试验证实,卡介苗(BCG)-病毒载体疫苗联合免疫可强化BCG免疫效果。欧盟开展了结核病阶梯项目(TBSTEP),研究根除牛结核病的策略,其中包括疫苗和诊断试剂研发。此外,为扩大试验范围,欧盟食品安全局还要求开展牛结核病疫苗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6.
牛型分枝杆菌MPB70蛋白胶乳凝集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牛结核病新型诊断试剂,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我们用大肠杆菌工程菌表达了牛型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MPB70并提纯蛋白建立了牛结核病乳胶凝集试验(LAT)诊断方法。MPB70是一种牛型分枝杆菌特异性分泌而卡介苗BCG缺失的蛋白质,热稳定性好,用此蛋白建立的乳胶凝集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较长的保存期,检测70份临床奶牛血清,与皮内变态反应和间接血凝方法相比较分别具有71.4%和88.6%的符合率。该方法还可鉴别诊断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接种。我们建立的牛型分枝杆菌MPB70蛋白乳胶凝集试验诊断方法将分子生物学手段和经典试验方法有机结合,为临床快速检测牛结核病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含pLAO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疫苗(Recombinant Mycobacterium smegmatis,rM.S)对小鼠的保护作用。将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疫苗pLAO(MS)2×107灌胃免疫接种BALB/c小鼠,同时设PBS组、耻垢分枝杆菌空菌组,免疫4周后,各组处死一批小鼠,取胃组织待用;余下的小鼠用幽门螺杆菌标准株(Helicobacter pylori SS1,Hp SS1)攻击2次,4周后处死小鼠,进行胃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Hp培养、炎症程度及其炎症活动度评分,以评价疫苗对胃黏膜Hp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ELISA检测Hp特异性血清IgG和IgA水平。结果表明疫苗组Hp定植评分均明显低于PBS组和空菌组,疫苗组不仅可以降低Hp的定植,而且能减轻Hp造成的小鼠胃黏膜的局部慢性炎症反应。免疫后BALB/c小鼠特异性抗体显示rM.S疫苗诱导的Hp特异性血清IgG、IgA水平都升高。因此rM.S疫苗经灌胃接种BLAB/c小鼠能降低Hp定植,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对Hp感染有明显的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20年里,人们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制更为有效的结核病疫苗,新型候选疫苗大量涌现。这些新型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重组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核酸疫苗。对防制牛结核病的各种新型疫苗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各种新型疫苗各有优缺点。目前看来,重组卡介苗和DNA疫苗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候选疫苗。但是,所有候选疫苗共同的也是致命的缺点是免疫保护力低。因此,牛结核病疫苗研制的主要努力方向还是在研究分支杆菌免疫机制和免疫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现有候选疫苗的免疫效力或研制更为有效的新型疫苗。  相似文献   

9.
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支杆菌所引起牛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并可传染给人类。牛结核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B类动物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传播流行影响着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实施牛结核病免疫接种是大多数国家控制结核菌流行的重要措施。在过去10年中,大量的候选疫苗用于牛的测试,但效果不一。卡介苗(BCG)与DNA疫苗、蛋白质分子疫苗等联合运用显示了相当好的前景,研制能鉴别诊断牛分枝菌感染和BCG免疫的试剂盒已成为其发展趋势。但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等其它原因,该病发病率又呈上升趋势。至今牛结核病所造成的损失大于牛的其他各种疾病所造成损失的总和。要从根本上控制牛结核病的发生与流行,必须加强对本病的研究,以便为控制和消灭牛结核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对于牛结核病的防控,除了要加强饲养管理之外,还应及时地诊断并隔离患病动物,并为易感动物接种疫苗。文章就牛结核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牛结核病的诊断与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目前广东省水禽源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及其分子流行病学动态,采用细菌分离纯化、生化特性鉴定和PCR扩增从316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出188株水禽源沙门菌;采用玻片凝集法将分离株分为4(B、D、C1、E1)个群别8种血清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法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得到PFGE-XbaⅠ带型62种,菌株间相似度为54.1%~100.0%,分为A^I共9个聚类簇与11个单一基因型。结果表明,广东水禽源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PFGE-XbaⅠ带型具多样化,其中11种PFGE-XbaⅠ带型在区域和年份小范围集中流行,32种带型跨区域与跨时间交叉分布呈散在"流行暴发",不同血清型分离株的PFGE-XbaⅠ带型差异较大,相同血清型的分离株PFGE-XbaⅠ带型一般具有相同图谱型或聚类在一起。本研究采用PFGE法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具有流行病学意义,并探明了本地沙门菌分离株血清型与分子分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从广州番禺某鸡场送检病死鸡中分离获得1株疑似Ⅰ群禽腺病毒。病鸡剖检以心包积液、肝脏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点,肾脏肿胀、出血为主要特征。实验室通过血凝试验、PCR鉴定、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病理组织学观察等进行一系列检测。结果显示,该毒株不能凝集鸡红细胞,根据FAdV的六邻体(Hexon)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单克隆测序,PCR扩增出分子量约为550bp的特异性条带,通过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病毒株与FAdV-4的相似性最高。同时用该分离毒株的鸡胚尿囊液感染28日龄雏鸡,试验鸡可复制出与临床相似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心肌细胞有炎性细胞浸润,肝内有嗜碱性包涵体等病变特征。综上,分离株B13为Ⅰ群FAdV-4。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探讨玉屏风多糖脂质体(Yupingfeng polysaccharide Liposomes,YPF-PL)的免疫活性,研究其对脾淋巴细胞亚群和脾组织学变化的影响。180只13日龄麻黄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30只,即YPF-PL组(100、200、400 mg/kg)、玉屏风多糖(YPF-P)对照组(200 mg/kg)、免疫对照组(仅免疫不给药)和空白对照组,连续两次给药,每次持续7 d,期间进行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首免和二免,42 d每组随机选10只剖杀。每周采血获得血清,采用HI法检测各组雏鸡抗体水平变化,MTT法比较YPF-P和不同浓度YPF-PL对鸡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法检测鸡脾T、B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脾组织H.E染色后光镜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高剂量YPF-PL效果最显著,可增强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能较长时间维持高水平抗体效价;低、中和高剂量YPF-PL能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P<0.01);协同ConA作用时,中、高剂量YPF-PL能显著提高鸡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P<0.01);YPF-P和低、中、高剂量YPF-PL能够升高CD3+T淋巴细胞和Bu-1+淋巴细胞的比例(P<0.01),显著提高CD4+/CD8+T细胞比值(P<0.01)以及促进脾白髓淋巴细胞增殖发育。结果提示高剂量YPF-PL能够促进雏鸡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增强机体脾脏免疫功能,作用效果优于YPF-P。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水平南极磷虾粉等量替代饲料中进口鱼粉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全鱼营养成分组成、血液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共设4组利用不同水平南极磷虾粉等量替代饲料中鱼粉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0%(D1组)、3%(D2组)、6%(D3组)、9%(D4组),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组,每个重复放养初始体重约为(12.43±0.16)g/尾的大口黑鲈(LargemouthBass)30尾,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显著提高,SGR分别提高14.0%、15.8%、20.5%,PER分别提高9.1%、16.8%、27.3%,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9%南极磷虾粉替代组效果最佳;(2)各试验组全鱼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南极磷虾粉替代组的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6%南极磷虾粉替代组较对照组提高13.8%(P<0.05);(3)南极磷虾粉等量替代组试验鱼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WBC)较对照组分别提高66.1%、61.1%、56.5%(P<0.05),而红细胞数目(PBC)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5.2%、25.2%、20.7%(P<0.05),而红血蛋白(HGB)、白蛋白(ALB)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各替代组试验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含量的上升而上升,其中9%替代组分别较对照组提高45.0%、36.4%(P<0.05),各替代组试验鱼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血清中丙二醛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5)各替代组血清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TC)的含量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含量的上升而上升,其中9%替代组较对照组提高21.5%(P<0.05),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南极磷虾粉是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中的优质蛋白源,适当替代鱼粉可以提高大口黑鲈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以及免疫功能,本试验中以6%、9%南极磷虾粉等量替代饲料中鱼粉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伏马毒素是镰刀属真菌产生的毒素,可污染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目前已发现的伏马毒素有28种,分为FA、FB、FC、FP四大类。而B1型伏马毒素是所有类型中污染最广泛、毒性最强的一种。FB1通过抑制神经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发挥其毒性作用,并可经食物链传播,严重危害畜禽和人类的健康。论文主要对FB1的毒性作用及检测方法进行简要综述,为进一步研究FB1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IBR病毒(IBRV)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Bovine herpesvirus type 1,BoHV-1)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红鼻病”或“坏死性鼻炎”,是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和“运输热”(Shipping fever)的重要病原之一。IBR最早见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罗拉多州,由Madin等人从患病牛中分离得到[1]。我国最早于1980年从新西兰进口的一批牛中分离到该病毒[2],随后发现此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的牛均有感染,血清阳性率可高达70%以上[3]。  相似文献   

17.
对板连败毒口服液(BBO)的解热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48只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6组(8只/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阳性药物组(布洛芬)、BBO低剂量组、BBO中剂量组、BBO高剂量组。阴性对照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mL/kg;其余各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330mL/L脱脂牛奶溶液4mL/kg建立发热模型。造模1h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BBO(0.6、1.2、2.5g/kg),连续3次,每次间隔1h;阳性药物组灌胃给予布洛芬水溶液(0.03g/kg)连续3次,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灌胃,连续3次,每次间隔1h。造模后每1h测定体温一次,连续监测5次,观察BBO对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监测完最后一次体温后麻醉家兔取下丘脑,ELISA检测下丘脑中与炎性发热相关因子,包括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环磷酸腺苷(cAMP)和前列腺素E2(PGE2)等,探讨BBO的解热机制。结果表明,BBO能够显著降低家兔体温;能够显著降低下丘脑中IL-1β、IL-6、cAMP、PGE2的含量。BBO的解热机制可能与抑制下丘脑IL-1β、IL-6、PGE2等内生致热源从而降低cAPM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8.
优选玉屏风多糖脂质体的最佳工艺并对其进行表征验证。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玉屏风多糖脂质体,以膜材比、脂药比和超声时间为考察因素,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制备条件,以超速离心法测定包封率,体外释药试验验证,纳米颗粒分析仪和透射电镜测定其粒径大小与形态。制备玉屏风多糖脂质体的最佳工艺为膜材比8∶1,脂药比4∶1,超声时间90s,包封率88.38%,24h累积释放率73.45%,平均粒径132.65nm。制备的玉屏风多糖脂质体具有较高的包封率与良好的缓释作用,粒径和形态较均匀,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通过对鸭胚注射芳香化酶抑制剂(AI)和β-雌二醇(E2)构建性反转模型,观察其性腺外观形态变化,并荧光定量检测雌性基因P450arom、FOXL2、SF-1和雄性基因DMRT1、SOX9、AMH等6个基因在性反转和正常鸭胚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芳香化酶抑制剂能促进公鸭性腺发育,母鸭表现雄化;雌二醇能促进母鸭性腺分化,公鸭表现雌化。DMRT1、SOX9、AMH表达趋势相似,AI促进基因表达使胚胎雄化;E2抑制基因表达使胚胎雌化。P450arom、FOXL2、SF-1在AI组中被抑制使胚胎雄化,在E2组中得到促进发生雌化。该研究结果为研究鸭胚性反转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对山羊腔阔盘吸虫(Eurytrema coelomaticum)的种类鉴定提供依据,对采集自广东佛山发病山羊胰脏的阔盘吸虫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抽提虫体基因组DNA,通过PCR方法对虫体核糖体18SrRNA基因和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扩增,将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到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虫体18SrRNA基因的大小为1 922bp,线粒体cox 1基因大小为444bp。序列分析显示,获得的18SrRNA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登录号为DQ401035)同源性高达99%;线粒体cox1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胰阔盘吸虫(E.pancreaticum,登录号为KC535544)的同源性仅为90%。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证明采集自广东佛山山羊体的阔盘吸虫为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对山羊阔盘吸虫病的防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