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配种期 严格掌握初配年龄,皮用母兔和中型肉用母兔6月龄始配,大型肉兔品种母兔7月龄,毛用母兔7~8月龄,体重达到成兔的85%以上方可配种.公兔一般比母兔还要晚一个月.壮龄公兔每天可配2次,连续2天休息1天,青、老年公兔每隔1~2天配种一次.配种期间对公兔增加营养.近亲不配、有生理缺陷和疾病不配,不搞连续血配.  相似文献   

2.
1配种期严格掌握初配年龄,皮用母兔和中型肉用母兔6月龄开始配种,大型肉用品种母兔7月龄,毛用母兔7~8月龄,体重达到成年兔的70%以上方可配种.公兔一般比母兔要晚一个月.壮年公兔每天可配2次,连续2天休息一天,青老年公兔每隔1~2天配种一次,配种期间给公兔增加营养.近亲不配,有生理缺陷和疾病的不配,不搞连续血配.  相似文献   

3.
1配种期严格掌握初配年龄,皮用母兔和中型肉用母兔6月龄始配;大型肉用母兔7月龄,毛用母兔7~8月龄,体重达到成兔的85%以上方可配种。公兔一般比母兔还要晚一个月。壮年公兔每天可配2次,连续2天休息1天,青年、成年公兔每隔1~2天配种1次。配种期间对公兔增加营养。近亲不配,有生理缺陷和疾病不配,不搞连续血配。  相似文献   

4.
(一)抓好秋繁工作 要使獭兔尽快恢复体质,适应秋季日照较短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营养,精心饲养,使种公兔适应环境,增强体质进行秋繁。初配年龄公兔7~8月龄,母兔6月龄以上,初配体重达3.5公斤以上,晚秋时节母兔配  相似文献   

5.
1 编制系谱,建立核心群 为保持美系獭兔原有的体型偏大、抗病力强、繁殖高、成熟早、毛短毛密等优良基因,克服我国过去引进优良品种后,不按科学饲养造成退化的教训,对新引进的美系獭兔建立种兔系谱和种兔核心群.首先,鉴定种兔.对引进的500只种兔(其中400只母兔、100只公兔)逐个进行体重、体长、胸围、年龄、毛型测定和公兔雄性试验,检查母兔乳头,并作登记.  相似文献   

6.
张伟 《中国畜牧兽医》2007,34(4):139-140
家兔在不同的生育期,其饲养管理有所不同,因此,在兔业生产中应区别对待。现将家兔不同生育期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分述如下。1配种期家兔配种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否则会影响家兔的繁殖性能,从而降低经济效益,因此要严格掌握初配年龄和配种频率。皮用毛兔和中型肉用母兔在6月龄初配;大型肉用母兔在7月龄初配;毛用母兔在7~8月龄初配,体重达成年兔的80%以上即可参加配种。公兔一般比母兔晚1个月。成年公兔每天可配2~3次,连续休息2~3 d,配种期间要对公兔增加营养。杜绝近交,有生理缺陷的坚决不配,患有疾病的不配,更不准搞连续血配。2母兔怀孕期2.1…  相似文献   

7.
(一)家兔的繁殖生理1.性成熟期。仔兔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在公兔睾丸和母兔卵巢中能分别产生成熟的精子和有受精能力卵子时,即为性成熟。性成熟期因性别、品种、营养、饲养管理、健康水平、气候等不同而有差异。公兔性成熟晚于母兔;大型品种晚于小型品种;营养、管理差的晚于营养、管理好的。一般性成熟期母兔3~5个月,公兔4~6个月。  相似文献   

8.
1选好种公兔选择种公兔首先要求外貌要符合所选品种特征,符合生产方向的要求;其次要选择与欲配种母兔血缘关系远的种公兔,这样杂交优势才明显,再次要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公兔群中选留体格健壮、生长速度快、睾丸发育匀称、性欲旺盛、配种能力强的青年公兔留作种用。2把握好种公兔的初配年龄在选好种公兔的基础上,关键要把握好种公兔的初配年龄,因为青年种公兔使用过早,不利于其生长发育;使用过迟,又不利于种公兔性欲的发挥。种公兔的初配年龄应比预留种母兔稍迟,应以8月龄为宜,肉兔种公兔的初配体重以4千克为宜,美系獭兔种公兔的初配体重以3千…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用白色獭兔快速生产优质海狸色獭兔皮的繁育模式,开展了海狸色獭兔与白色獭兔杂交试验。配种组合为海狸色公兔×海狸色母兔(试验1组),白色公兔×白色母兔(试验2组)和海狸色公兔×白色母兔(试验3组)。3组后代进行生长发育和皮毛质量测定。结果表明:杂种的生长速度最高,料肉比最低;杂种海狸色较纯种海狸色獭兔的被毛密度、毛丛长度均高,枪毛比例在海狸色与白色獭兔之间;用海狸色公兔与白色母兔进行杂交是快速生产海狸色獭兔皮张的较佳繁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1繁殖周期的选择一个繁殖周期是指从上胎产仔到下胎配种产仔的间隔时间。繁殖周期一般分为延期繁殖、半密集繁殖和密集繁殖。1. 1延期繁殖仔兔断奶后,才配种繁殖下一胎。1. 2密集繁殖母兔产仔后1~2 d(24~36 h较好)就把母兔送与公兔交配。一般又称"血配"。1. 3半密集繁殖在母兔产仔后8~16 d左右,对母兔进行配种繁殖。饲养獭兔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高质量的毛  相似文献   

11.
(一)抓好秋繁工作 要使獭兔尽快恢复体质,适应秋季日照较短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营养,精心饲养,使种公兔适应环境,增强体质进行秋繁.初配年龄公兔7~8月龄,母兔6月龄以上,初配体重达3.5公斤以上,晚秋时节母兔配种达到高峰,配种受胎率达70%~80%,平均每胎产仔5~7只.  相似文献   

12.
种公兔除了在饲养上要注意饲料营养的全面性和长期性外,同时要在科学管理与利用上必须应注意以下几点。 1.3月龄以上的青年公、母兔要分开饲养,严防早配、乱配,以免影响兔的生长发育。 2.未到初配年龄,不能过早利用。种公兔的初  相似文献   

13.
1防止过早初配和近亲繁殖家兔一般3~4月龄性成熟,7~9月龄体成熟。家兔的初配年龄应在体成熟之后。目前农村不少养兔农户盲目追求数量,在3~4月龄就让家兔自由交配。这样,不仅影响公、母兔的正常发育,而且后代个体小、体质弱,母兔泌乳量少,仔兔哺乳量不足,生长发育慢,发病多,死亡率高。目前农村养兔近亲繁殖现象也比较严重,常在同一窝仔兔中选留种公兔和母兔。用来扩大繁殖;或者一群母兔及其后代长期用1~2只公兔配种繁殖。这样近亲繁殖的后代个体小,生长慢,抗病能力低,死亡率高,一代不如一代。农村养兔应采取饲养户之间互相串换种公兔的办…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许多养殖场(户)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过多热配、过早初配等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兔群出现分化、杂化、劣化、退化现象,严重制约了獭兔的繁育和饲养的经济效益。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獭兔优繁优育呢?1.适时初配:在饲养中一定要防止过早初配,性成熟虽能配种、繁衍后代,但绝不能马上配种。因为此阶段獭兔正在生长发育,如进行配种,将直接影响母兔本身和后代的生长发育,因此必须等待獭兔身体成熟后再开始进行初配。一般需要掌握二个原则:即月龄达到5.5~6月龄,体重接近或达到其父母体重时开始初配。2.适当热配:母兔分娩后要视其具体情况进行热配(…  相似文献   

15.
1引进良种选配 用引进的新西兰公兔、哈白公兔,配青紫兰母兔、中国白兔母兔,从中选择最佳杂交组合。经试验,新西兰公兔和青紫兰母兔的组合在产仔、肥育、性状方面具有很好的配合力,杂种优势明显。要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种兔进行配种,选配时应掌握以下几点:①选配前对种兔的品质要有所了解,以便扬长避短。②双方有同一缺陷或相反缺陷的,不能互配。⑧最好的年龄搭配是壮年公兔配青壮年或老年母兔,青年或老年公兔配壮年母兔。④选配前对种兔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病兔、体质弱的兔暂不配种。  相似文献   

16.
1家兔的繁殖生理特点1.1性成熟期仔兔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在公兔睾丸和母兔卵巢中能分别产生出有受精能力的精子和卵子时,即为性成熟。性成熟期因性别、品种、营养、饲养管理、健康水平和气候等不同而有差异。公兔的性成熟晚于母兔,大型品种晚于小型品种,营养、管理差的晚于营养、管理好的。一般情况下性成熟期母兔为3-5月龄,公兔为4-6月龄。  相似文献   

17.
<正>人工授精是家兔的先进生产繁殖手段。实践证明,獭兔实施人工授精技术,母兔受胎率可达到80%~90%,不仅使公兔的利用率提高10~20倍,受胎率也高于人工辅配。人工授精的关键环节包括采精、精  相似文献   

18.
<正>1影响家兔受胎的因素1.1营养不良饲料蛋白质水平太高或太低,缺少矿物质或维生素,种兔养得过瘦或过肥,从而导致种公兔精子密度小,活力差,畸形精子增多;种母兔发情无规律,生殖器官机能紊乱,卵泡发育不健全等,是影响母兔受胎率的关键因素之一。1.2配种不当种公兔初配年龄较小,配种负担过重或者长期不配种,造成生殖机能衰退,精液品质下降。种母兔  相似文献   

19.
根据母兔诱发性刺激排卵的习性 ,利用结扎公兔与发情母兔交配刺激排卵 ,提高母兔受胎率和产仔数。几年来 ,笔者在几家兔场利用结扎公兔与发情母兔交配刺激排卵法 ,达到满意效果。现将 1 999年2月在本镇某兔场的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结扎公兔的准备 :选择不作种用但性欲旺盛的健康公兔进行输精管结扎术 ,手术 1个月后进行利用。试验兔情况 :选 9月龄初产长毛兔母兔 1 2只 ,体重均在 4千克左右 ,膘情良好 ;1 2月龄健壮纯种德系长毛兔公兔 2只 ,体重均在 5千克左右。根据公、母兔饲养标准喂养管理。母兔自然发情 ,配种时间为发情后 1 4小时配种。…  相似文献   

20.
1 选种关 严格按种兔的质量标准选择种兔,种兔群以壮年兔为主体,约占生产群的2/3;青年兔为辅,约占生产群的1/3。种兔使用3年后繁殖力降低,可将其淘汰。种兔群选择固定以后,还要进行选配,即壮年公兔配壮年母兔,壮年公兔配青年母兔,或青年公兔配壮年母兔,绝不能用青年公兔配青年母兔。一般来讲青年公兔6个月可参与配种,而青年母兔7个月才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