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旱式栽培—垄作与不同宽度厢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半旱式栽培是一种新的稻田栽培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改稻田过去传统的长期淹水平作栽培为一定规格的垄沟,以沟水持续浸润垄埂的半旱状态灌溉方式种水稻,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这项技术正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也被遵义地区作为重点发展粮食生产的“五突破”措施之一。由于垄沟栽培费工费  相似文献   

2.
水稻半旱式栽培,是一种新的稻田栽培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把稻田改过去传统的平作栽培为一定规格的垄沟,以沟水持续浸润垄埂的灌溉方式种植水稻,改变了平田长期淹灌的水稻栽培方式,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本文通过两年的调查分析认为:半旱式栽培与平作栽培比较,半旱式栽培对水稻生长发育所表现的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稻的根系发达,发根力强,根的活力旺盛;(2)水稻的秧苗素质好;(3)能促进水稻分蘗早生快发,太分蘗多,分蘗的有效性高;(4)水稻的穗部性状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3.
水稻半旱式栽培是改良冷、烂、锈田,提高单产的有效措施。1989年铜仁市推广半旱式栽培2866.4亩,亩产比常规栽培增产39.5~81.6%。其中,48.8亩示范田增产58.5~92.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选用高产抗病的杂稻组合汕优63。实践证明,半旱式栽培选用高产抗病杂稻组合,是提高增产幅度  相似文献   

4.
水稻半旱式耕作法,是应用生物热力学和自然免耕理论创造的一种新的稻田耕作方式,它不仅为改造低产下涝田提供了有效措施,并为冬水田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载体。为了进一步探索半旱式栽培的增产效果和机理,本研究对垄作半旱式与平作水稻的物质生产及养分吸收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针对道真县潜育型稻田面积较大和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兴起的实际,特对潜育型田用不同叶龄旱育秧采取半旱式栽培与平作载体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5.5叶(中苗)半旱式栽培产量最高,3叶(小苗)产量次之,在生产实践中,潜育型稻田应大力推行半旱式栽培,并立足主栽中苗,辅之小苗。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重庆的稻田复种指数,保障以水稻为主的粮食安全和儿菜为特色的蔬菜供给,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稻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丘陵山区稻田绿色增产增收。基于近年来在重庆市璧山区半旱式稻菜轮作高效栽培示范,提出了品种选择、土壤耕作、水肥运筹、病虫管理等关键技术。2010—2017年的栽培示范表明,示范片面积在66.6hm~2以下的5年水稻实际产量介于10.28~13.77t/hm~2之间,儿菜实际产量介于34.70~48.51t/hm~2之间;示范片面积在66.6hm~2以上的3年水稻实际产量介于9.10~10.58t/hm~2之间,儿菜实际产量介于30.28~32.75t/hm~2之间,2季纯收益可达2 100元。由于儿菜季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半旱式水分管理,水稻季减少化肥投入25%左右,水稻纹枯病和儿菜软腐病明显减轻。半旱式稻菜轮作栽培模式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稻田的收益,实现稻田绿色增产增收,适宜在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丘陵山区500m海拔以下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利用我省稻田水热资源,从1980年起,根据莫先武同志设计的“水稻半旱耕作法”,在侯光炯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稻田半旱栽培技术的研究,初步形成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新耕作制。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1984年我省稻田半旱栽培面积约达20万亩,在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半旱栽培的特点是,将稻田实行微地形  相似文献   

8.
水稻半旱式垄作栽培(简称垄作)是一种新的稻田栽培水稻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冷、烂、锈水田。1988年在贵定昌盟小场镇,冷、烂、锈水田上试验示范18亩,平均亩产560.5公斤,比平作增产27.7%,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水稻垄作栽培方法在有水源灌溉的坝子田(简称饱水田)能否推广应用?是否也能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1989年在昌明区小场镇饱水田上连片种植110亩  相似文献   

9.
稻田半旱式免耕多熟耕作是将一年只种一季中稻的冬水田,实行半旱式起垄栽培,全年连续免耕种植小春、中稻、再生稻,变冬水田一年一熟为三熟,达到季季高产,全年增产。重庆市已把半旱式栽培作为300万亩冬水田开发工程的基本方式。为配合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充分挖掘冬水田的增产潜力,本文研究了半旱式免耕多熟耕作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赤水县水稻半旱式栽培推广情况赤水县地处黔北,是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递降的斜坡地带,年平均气温18.1℃,年积温6679.5℃,≥10℃积温5888.3℃,年降雨量1286.8毫米,年日照1297.7小时,海拔221~1644米,境内地形  相似文献   

11.
张盛超  保安辉 《耕作与栽培》2006,(1):40-40,F0003
冷烂锈水田属低产田,在普安县低产田类中所占比例较大,使其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是进行半旱式免耕栽培管理。由于半旱式以人力操作为主,需时较多,劳动强度大,在实际耕作中难以普遍采用。因此,寻求一种简便易行而又能较大幅度增产的耕作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在半旱式栽培经  相似文献   

12.
轧宗杰  卢树昌  侯琨 《作物杂志》2020,36(2):9-2453
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课题。水稻生产在粮食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传统水稻种植与水资源紧缺、劳动成本高等矛盾日益突出。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越来越得到各国研究者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水稻旱直播栽培的发展研究现状,表明水稻旱直播栽培具有省工、节水、便于机械化种植,能提高水肥利用率及降低劳动成本等特点与优势,同时也指出该种栽培方式存在杂草和倒伏问题较难控制、对田间管理要求较高及稻米品质较差等不足,提出水稻旱直播栽培技术可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情况,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重要作用,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半旱耕作,是一种新的稻田耕作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在田间改平田为一定规格的垄沟,以沟水持续浸润(或淹没)垄埂的灌溉方式种植水稻,改变了几千年以来平田耕作、满田淹灌的水稻种植习惯,为水稻的生长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条件。近年来,在四川省逐步推广运用。本文根据几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对这一耕作方法在生产中的作用及其效益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山地早地一般主产杂粮,至于水稻的生产也主要以陆稻为主,产量低下。近年来,人们提出了水稻旱种栽培技术新的设想,并用目前生产潜力较高的杂交水稻,来改革山区传统的水稻生产,提高山区土地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水稻在旱种的生态条件下其生长发育将产生何种变化,对于探索水稻旱种的可行性、明确杂交水稻旱种的栽培特点等,迫切需要了解。为此,本试验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以及不同时期全膜双垄沟覆膜栽培条件对土壤的温湿度、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全膜覆盖栽培的土壤含水量、地温、叶面积、干物质等指标均高于半膜覆盖栽培,半膜栽培又高于露地栽培;在全膜覆盖下,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各项指标均高于全膜双垄沟顶凌覆膜,而全膜双垄沟顶凌覆膜又高于全膜双垄沟播前覆膜和全膜平铺顶凌覆膜.同时,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尤其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的增产效果更加显著,相对于露地、全膜双垄沟顶凌覆膜、全膜双垄沟播前覆膜、全膜平铺顶凌覆膜分别增产313%、9.22%、17.61%、27.40%.  相似文献   

16.
水稻旱直播是随着2002年左右条纹叶枯病的暴发而推广开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用工成本的提高,这种栽培方式受到广大农户的推崇。旱直播的稻作栽培方式被农民自发推广以来,水稻后期早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部分地区和田块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张雷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142-145
在推广应用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基础上,从进一步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玉米经济性状、提高玉米产量入手,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对旱地玉米产量和降水利用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双垄秋覆膜沟播栽培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玉米产量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增产16.13%和46.08%,增产效果明显;水分生产率比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播种前覆膜和半膜覆盖栽培分别提高34.5%和57.8%。  相似文献   

18.
水稻旱种是我国水稻栽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我国北方发展水稻的一条重要途径。1986年全国水稻早种会议提出了发展指标,在“七五”期间要从现有的20万公顷左右发展到67万公顷左右。当前,在水稻旱种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杂草丛生,轻则减产,  相似文献   

19.
水稻地膜旱管栽培生育特性及高产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1996-1998年水稻地膜旱管栽培试验研究,探明了水稻品种在地膜旱管栽培条件下,植株变矮,节间数增加;前期分蘖快,够苗时间早;生育进程减缓,成熟期推迟,单株根系发达,抗根倒能力强;穗数增加,粒数减少等生育特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陇东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冬小麦生产中干旱问题,从改善旱地冬小麦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提高降水利用率入手,将小垄沟集水和覆膜保墒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旱地冬小麦膜沟栽培水分利用率研究。研究表明,采用膜沟方式栽培,可克服自然降水利用率低等弊端,使使水分利用率(WUE)较露地平播提高13.7kg/(hm2·mm),冬小麦返青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较露地平播提高766g/m2;冬小麦单产较传统露地平播栽培增产23.86%。是陇东旱地冬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