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强联合育种 提高种猪质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提高我国种猪质量 ,逐步减少引种数量 ,制定联合育种方案 ,应用人工授精技术 ,组织区域性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种猪遗传评估和联合育种工作势在必行。本文针对我国种猪遗传评估现状 ,结合发达国家猪遗传改良方案 ,就通过人工授精建立场间遗传联系、实现猪联合育种的途径和建立优良种猪基因库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保证种猪核心育种群中的猪只均为纯品种,是为专门化品系及配套系的培育提供优良种质资源的基础。然而在大型养猪公司的引种过程中,以杂种猪冒充纯种猪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为养猪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探究如何对核心群种猪进行品种成分鉴定,本研究利用Illumina 50K SNP芯片对四川省某猪场5 723个个体进行SNP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对混杂群体样本进行品种成分鉴定,结果显示主成分1和主成分2可以快速准确地依照猪只品种进行分群。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发现,当K=3时,样本群体可以按照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进行分群。在分品种估算个体育种值和进行核心群引种时,为了保证种猪群体的品种纯度,可以利用种猪的基因型数据进行快速且准确的种猪品种成分鉴定。该研究成果可以实际应用于种猪核心育种群的引种及育种值估算工作,充分保障核心育种群的品种纯度,也为我国大型养猪公司体系内场间联合育种的发展与改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3.
种猪遗传评估是猪育种的中心和常规工作,是决定育种成效的关键。自2007年以来,在全国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和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推动和支持下,我国的种猪遗传评估工作得到持续稳步的推进,研发建立了我国种猪遗传评估技术体系,包括育种值估计模型、综合选择指数、场间关联性估计和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基于动物模型BLUP的遗传评估技术已在种猪场(尤其是国家核心种猪场)广泛应用。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已积累了226.1万头种猪的生长性能测定数据和94.5万头母猪的繁殖记录,每年所收集数据量、数据的质量和场间关联率均逐年提高,利用这些数据每周为全国核心种猪场进行一次遗传评估。今后需在增强场间遗传联系、增加遗传评估性状、有效利用中心测定站数据和加强技术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种猪遗传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猪的人工授精技术配种繁殖,不仅可提高猪品种质量、降低养猪成本、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优良公猪资源共享和开展场际间联合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授精技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养猪发达的地区普遍推广,一部分大型猪场都有一整套完善的人工授精设备,部分个体养猪户也正在慢慢开展简易的人工授精。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笔者观察了山东省良种猪技术研究中心的丹系杜洛克、法系大约克猪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和自然交配两种方式对其受胎率及产仔数的影响,为更好地推广猪人工授…  相似文献   

5.
回国后一直从事动物遗传育种学和养猪科学的教学、科研与研究生指导工作。主持或参加并完成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畜禽优化育种方案的制订与推广”、“瘦肉型种猪选育新技术”、“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猪群体间遗传联系的度量方法”、”长白猪种猪、杜洛克猪种猪(国家标准)”、“引进猪种高产仔抗应激分子育种研究”、”优质瘦肉型配套系猪组装技术”、  相似文献   

6.
旨在分析我国杜洛克、长白、大白猪3个主流猪品种的场间遗传联系情况,为全国或区域性猪联合遗传评估和联合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关联率(Connectedness rating,CR)方法,利用国家种猪数据库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猪达100kg体重日龄性状的514 226、924 717和2 031 688条数据,计算95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3个品种2011-2016年场间的关联率。通过聚类分析,将每个品种划分为若干区域性联合遗传评估组。结果表明,我国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猪场间关联率逐年上升,平均关联率从2011年的0.04%、0.06%和0.06%,分别提高至2016年的0.32%、0.43%和0.44%;我国整体场间遗传联系偏低,大部分场间无遗传联系。但分别存在3、2、4个局部遗传评估联合体,可以进行联合遗传评估。其中,杜洛克猪3个局部联合体的平均关联率分别为1.89%、1.05%、1.58%,分别包括16、7、8个场;长白猪2个局部联合体的平均关联率分别为3.53%、1.56%,包括14和9个场;大白猪的局部联合体平均关联率为2.79%、1.01%、1.37%、1.23%,包括15、6、5、4个场;3个品种局部联合体的场数占核心场数的比例分别为35.1%、24.5%和31.6%。目前进行大规模的跨场联合评估还不可行,然而可以进行局部跨场联合评估。场间遗传交流、区域性公猪站建设、中心测定站和规范引种猪系谱登记等措施有助于增强场间联系。  相似文献   

7.
四川瘦肉型猪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突破:(1)结合我国养猪生产实际,将氟烷基因型PCRRFLP检测技术应用于种猪测定,并成功地研究建立起种猪生长发育测定与氟烷基因型DNA检测生物技术相结合,场内测定与中心测定相结合,种猪测定与种猪公开拍卖相结合,种猪测定与各育种场良种登记制度相结合的一整套技术规程和测定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为世界养猪大国,长期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之中,繁育体系“金字塔”顶端的核心种猪资源一直依赖进口。为此,全国畜牧总站高度重视,多年来已先后多次组织专家、企业进行研讨,并制定、颁布了《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技术规范》等,尤其是在2003年又牵头实施了农业部“948”项目“猪遗传评估技术的引进与中国优秀种猪核心群繁育体系的持续发展”,大大推进了我国的猪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猪联合育种中,场间关联率(CR)常作为确定不同种猪群体能否开展联合遗传评估的指标,该指标则依赖于表型和系谱记录。随着猪基因组选择技术(Genomic Selection,GS)在现场育种中的应用和逐步推进,利用全基因组分子标记信息实现遗传背景较为接近的多个种猪群体的跨场联合遗传评估,是加快遗传进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基因组联合遗传评估的基础,不同群体之间遗传联系的评价方法还是主要围绕对联合遗传评估结果的定性评价上。利用基因组信息来更加直接或定量的评价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联系,对参考群体构建及育种目标的选择均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跨群体遗传联系评价的方法,并分别介绍了其在奶牛和猪联合育种中的应用情况,为探索更适合联合遗传评估群体间遗传联系评价的方法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勤 《猪业科学》2007,24(5):40-42
随着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日趋完善和普及,人工授精在猪的生产和育种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猪肉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猪的育种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到目前为止,优良种猪仍然主要依赖进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