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云斑天牛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是我国重要的蛀干害虫,研究云斑天牛幼虫种群空间格局,可进一步阐释其爆发的机制并制定相对应的虫害防治策略。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3块白蜡林分内云斑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其有虫株率分为轻度(8.8%)、中度(22.7%)和重度(32.7%)危害林。云斑天牛幼虫在白蜡林中主要集聚分布在1 m以下的高度(75.0%),且随受害程度增强幼虫在1 m以上的分布量会增多。通过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分析可得:轻度、中度和重度危害林分中,云斑天牛幼虫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6.412、7.821 m和7.623 m,空间变异值分别为0.641、0.894、0.907。轻度受害林、中度受害林与重度受害林内云斑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球状模型、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均呈现较明显的空间聚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景观尺度(不同景观结构/不同生境)下杨盾蚧种群空间格局差异,为合理配置景观要素组成、进行杨盾蚧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ArcGIS进行景观要素分类,计算景观指数,基于GS利用地统计学建立空间模型。【结果】不同景观半变异函数模型各不相同,其中高斯模型(LS1)与指数模型(LS5)存在显著性差异;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景观均匀度指数对杨盾蚧的空间分布无直接影响,平均面积周长比与杨盾蚧的平均虫口密度呈现负相关。不同生境中,杨盾蚧种群均呈现聚集性,建立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分别符合高斯模型和指数模型。在林地生境中,杨盾蚧种群平均虫口密度较小,空间上存在较高的连续性,变异能力较弱;在农田边缘生境中,平均虫口密度较大,空间变异能力较强,聚集性也较强。【结论】人工(农耕、灌溉、除草等)干扰造成景观破碎化,景观要素的组成与配置的共同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杨盾蚧种群的扩散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杉木毛竹混交林造林效果评价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不同密度的杉木毛竹混交林及其人工纯林进行调查 ,依据生态学原理 ,分析了各混交林及纯林的林分生长状况、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变化以及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 .结果表明 :杉木密度为 1 80 0株· hm-2的混交林中 ,营养空间利用充分 ,叶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达 1 7.70 %;生物量最大为 78.43t· hm-2 ,生长最好 ,表现出较高的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生长量 ,混交效果最好 .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幼树在不同林分结构中的空间分布及其更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分结构是影响天然樟子松林更新的重要因素,而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又将决定未来的林分结构。该文以内蒙古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Ripley的单变量K函数和Hamill Wright的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林分下樟子松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及更新情况。结果表明:①不同林分内,樟子松大树随尺度增加呈现随机分布,而樟子松幼树呈现较明显的聚集分布。②针阔混交林下,樟子松幼树多分布在阔叶树周围4 m范围内,且数量较多、发育较好,呈现出良好的更新趋势;樟子松纯林内,幼树则多分布在樟子松大树周围且数量极少,平均树高明显低于混交林内幼树,更新情况远不如针阔混交林理想。掌握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更新规律有助于揭示整个林分的更新过程,为合理经营樟子松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林分赤松木材密度及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不同林分人工林赤松木材的生长轮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等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结果表明:赤松纯林和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赤松林材的基本密度、管胞宽度存在显著差异,赤松纯林中赤松木材的基本密度比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的高,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赤松木材的管胞宽度比赤松纯林中的大,而松纯林和赤松与少松混交林中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和管胞长宽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凉水实验林场不同类型红松林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et Zucc)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0块标准地的样地调查数据,对红松天然林、红松人工纯林、人工红松阔叶混交林和林隙透光抚育后的红松对照林进行对比,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并结合其它4种聚集度指标,分析和研究了它们的立木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林隙透光抚育的红松对照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相同立地条件的红松天然林、红松人工纯林和人工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干扰强度下林分灌草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对关帝山柴禄沟内的不同干扰下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3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基础上,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与灰色关联度分析讨论不同干扰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与灌草层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混交度与林下灌木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性相关(P<0.05)。2)林分内的大小分化度以及分布均匀程度,对3种林分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大;林分内的分布均匀程度对3种林分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在对柴禄沟林分的管理中,应培育针阔混交林,运用择伐、间伐调控林分内空间格局,适当砍伐大径阶林木,调整林分空间结构,为该地区灌草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杉木光皮桦纯林及混交林生物量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从林分生长、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土壤养分等方面,对营造于福建南平的5年生杉木与光皮桦混交林及其纯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与光皮桦混交林及光皮桦纯林具有较高的林分生产力,光皮桦纯林和杉木光皮桦混交林生物量分别比杉木纯林大86.44%和30.87%。杉木与光皮桦混交林不仅有利于维护地力,促进杉木生长,而且还形成较好的林分结构,杉木光皮桦事状混交模式是值得推广的杉阔造林模型。图2表3参6。  相似文献   

9.
吕圣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44-13846
[目的]研究杉木—木荷混交林土壤肥力与水源涵养功能。[方法]通过对23年生杉木—木荷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和土壤进行调查。[结果]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更能促进林木生长,混交林中的杉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比纯林中的杉木分别提高了20%、18.97%。混交林林分的总蓄水量为1 947.98 t/hm2,纯林林分总蓄水量为1 640.16 t/hm2,混交林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同时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更好的改土培肥作用,0~20 cm土层中,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效磷、水解氮分别比纯林中提高34.05%、47.66%、19.29%、55.04%、49.15%和20.63%,而在20~40 cm土层中各种养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营造对林木生长、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肥力以及水源涵养均具有良好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缙云山自然保护区面积0.36hm2样地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空间结构参数,分析典型针阔混交林-杉木阔叶树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内乔木层共有16个树种,杉木和阔叶树种的密度及断面积优势均较明显,为典型的针阔混交林;林分单种聚集情况较少,平均混交度为0.649,整体混交程度较高;林木大小分化程度不大,个别伴生阔叶树在林分中处于被压状态;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19,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11.
闽西北不同类型毛竹林生物量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省天宝岩自然保护区的毛竹纯林(Ⅰ)、竹阔混交林(Ⅱ)和竹针混交林(Ⅲ)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不同,林分Ⅰ、Ⅱ和Ⅲ的生物量分别为143 418.06、135 469.53和131 782.78 kg.hm-2,生产力分别为59 786.55、54 921.44和38 418.68 kg.hm-2.a-1,毛竹林纯林化经营可以提高竹林的生产力。经营方式对毛竹林不同器官间生物量分配也有重要的影响,毛竹纯林竹秆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混交林的质量分数,竹根质量分数低于混交林的质量分数。毛竹主要经济组分为竹秆,纯林较高的竹秆质量分数,保证了毛竹林较高的经济效益。不同类型毛竹林株数和生物量的径级分布特征不同,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49%的毛竹胸径分布在10.5~12.5 cm,生物量占整个林分的54.25%和53.71%,而竹针混交林54.90%的毛竹分布在9.5~11.5 cm,生物量占林分的54.34%,竹阔混交毛竹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竹阔混交经营可能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近自然改造的马尾松林分竞争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揭示马尾松人工近自然改造作业下树种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近自然改造林分内马尾松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以期为营造近自然混交林和人工林近自然作业法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基于广西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人工马尾松近自然5种改造实验林20个固定样地的2014年复测数据(A1~A4:不同采伐强度补植树种的改造混交林,A5:未改造马尾松对照纯林,每种改造模式各4个固定样地),利用Voronoi图确定了林木的生长空间和竞争邻木,运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对改造混交林总体竞争强度、改造混交林和对照纯林中马尾松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了数量分析。结果表明:1)改造混交林中马尾松和主要补植树种竞争排序为:红锥灰木莲大叶栎马尾松香梓楠格木,不同改造模式平均竞争指数排序为:A1A3A4A2。2)改造混交林对象木马尾松共计212株,其他竞争木336株;对照纯林马尾松共计190株。对照马尾松纯林竞争指数为359.51,远大于改造混交林中马尾松竞争指数(166.98),适当强度的采伐有效地降低了林分内马尾松的竞争压力,马尾松纯林中只存在种内竞争,改造混交林中马尾松种内竞争指数大于种间,各占54.65%和45.35%。3)混交林与纯林中马尾松种内竞争差异显著,竞争指数随胸径增大而逐渐减小;各径级内平均竞争指数,改造混交林均小于对照纯林。4)速生树种对马尾松最先产生种间竞争压力,马尾松与主要竞争木竞争关系(CI1)排序为:大叶栎灰木莲红锥香梓楠鸭脚木山油麻安息香格木黄毛榕,改造混交林各模式间马尾松种间竞争差异不显著。5)马尾松竞争指数随胸径的增大不断变小,改造混交林总竞争指数、种内竞争指数以及对照纯林总竞争指数与马尾松胸径分别符合幂函数、双曲线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关系;当马尾松胸径大于25 cm时,混交林与纯林内马尾松受到的竞争压力均逐渐减小趋于平缓;小于25 cm时,马尾松受到的竞争压力较大。通过分析马尾松近自然改造林分内树种竞争关系可知,基于近自然经营理论的人工纯林改造利用有效的干扰木采伐和合理的树种补植,能够有效降低马尾松的竞争压力,同时促进补植树种的生长和天然更新,引导林分的正向演替,形成复层异龄混交林,证明了近自然改造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及火力楠纯林和杉木纯林林分燃烧性的定量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模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及纯林的林内地被物的含水率均低于杉木纯林;林分易燃危险物载荷量与有效潜在能量占林分总载荷量与总潜在能量的比率均低于杉木纯林,整个林分的燃烧性亦是混交林与火力楠纯林低于杉木纯林。以林分燃烧性与林分生产力为主目标,经多目标决策分析认为,不同模式混交林不仅具有较高的林分生产力,同时还具有自身抗御火灾能力,其中以3﹕1杉木火力楠带状混交林为最佳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两年纯林和混交林中诱木进行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纯林还是混交林,松墨天牛种群数量为黑松>马尾松>湿地松;林分对松墨天牛种群影响不显著.松墨天牛天敌花绒坚甲数量,纯林中马尾松>黑松>湿地松;混交林中黑松>马尾松>湿地松.不管是纯林还是混交林,松墨天牛的白僵菌自然寄生率都极低,为0%~4.35%,且不同林分不同树种松墨天牛的白僵菌自然寄生率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晰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布特征,以杨树纯林(Populus euramericana)、杨树-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混交林及杨树-女贞(Ligustrum lucidum)混交林3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中(0~20cm、20~40 cm、40~60 cm和60~80 cm)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含量,分析其与土壤基本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林分类型的不同土层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杨树-女贞混交林的DOC含量最高,其次为杨树纯林,杨树-石楠混交林最低;ROC含量在杨树纯林中最高,其次是杨树-女贞混交林和杨树-石楠混交林;杨树-石楠的MBC>杨树纯林>杨树-女贞混交林.不同活性碳组分含量均表现出随着土层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其中,各林分类型0~20 cm层中DOC含量与其他各土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个土层中的ROC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土层的增加,不同林分类型间的差异减小;3种林分类型的MBC含量在不同土层中显著性差异不一致.3种活性碳组分均与pH、蔗糖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DOC还受含水率、土壤团聚体平均粒径的影响,SOC和C/N也是ROC的重要影响因素,MBC亦与SOC呈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林分类型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混交林改变了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总体上,混交林活性有机碳含量占SOC的比例低于纯林,对土壤碳库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滨海盐碱地23年生刺槐纯林和4种混交林内刺槐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刺槐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均以刺槐白蜡混交林表现最好,明显高于刺槐臭椿行状混交林、刺槐臭椿块状混交林、刺槐榆树混交林、刺槐纯林林分。对刺槐材积生长进行Logistic曲线、S曲线、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数学模拟结果显示:滨海盐碱地不同组成的刺槐林分内,刺槐材积生长规律不能用单一的曲线模拟。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滦河上游四种典型落叶松林分向目标林分转化的可能性及过程,以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北沟林场内落叶松纯林和落桦混交林、落阔混交林和杉落针阔混交林4种不同落叶松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个林分的近自然度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的近自然度,杉落针阔混交林(0.284 3)落桦混交林(0.256 2)落阔混交林(0.253 8)落叶松纯林(0.241 4);林分树种组成复杂程度和幼苗优良程度为杉落针阔混交林落阔混交林落桦混交林落叶松纯林;4种林分向目标林分转化复杂程度为落叶松纯林落桦混交林落阔混交林杉落混交林。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生物量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级取样测定法,对马尾松纯林及其林下套种格氏栲的混交林生物量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为213.07t.hm-2,其中林木、林下植被和地被物分别占95.9%、1.7%、2.4%;而马—格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为236.00t.hm-2,三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3.9%、0.7%、5.4%.混交林中林木活枝与鲜叶生物量所占的比例较大,分别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9.3%和16.4%,而纯林中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和5.2%.同时,枝、叶的空间分布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离地面2~3m高度就出现了枝、叶的分布,而在纯林中这一高度则出现在13~14m.不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细根主要分布于0~40cm土层,但混交林中细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明显下降,呈典型的倒金字塔型;而马尾松纯林中细根则较均匀分布于0~40cm土层,40cm以下则急剧下降.纯林中林下植被生长旺盛,其生物量高达3.678t.hm-2,而混交林中林下植被的生物量仅为1.625t.hm-2,两林分中林下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高于地下部分.混交林下的地被物现存量为12.72t.hm-2,明显大于纯林(5.02t.hm-2).而且,混交林地被物中F层与L层凋落物的比例(63.8%)显著大于纯林(15.9%),说明混交林中凋落物的周转速率比纯林快,加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并结合当地同期的气象资料,研究了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发生的时空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斑天牛幼虫在白蜡林(Fraxinus chinensis)中主要集聚分布在1 m以下的空间(75.0%),且随受害程度增强幼虫在1 m以上空间的分布量会增多;2011—2014年,受害最严重的年份是2013年,各受害林分虫口密度都显著大于其他年份,2014年昆虫分布的空间依赖范围明显变小,说明云斑天牛种群数量在2014有所降低,受害程度有所减轻,这与各年间6—8月份温度与降水的变化有明显的关系。2013—2014年,云斑天牛幼虫的空间聚集点有明显扩散的趋势,不同受害林分南北方向扩散相对一致,都有向北扩散的趋势,而东西向有别,重度危害林向东侧扩散,轻度与中度危害林向西侧扩散。  相似文献   

20.
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通过对 1 5年生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及其 4种不同混交林共计 7种试验处理的调查 ,从林分生长状况、林下土壤养分和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 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4种混交林在以上 3个方面均优于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 .为科学营造混交林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