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遂昌县发展养牛业的主要措施和成效项森满,戴旭明(遂昌县畜牧兽医站)(遂昌县政府)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1993年开始将养牛业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两年多来,利用草山草坡资源,扩大牧草种植面积,推广秸秆氨化等技术,以草兴牧,促进了养牛业...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种植牧草、饲料作物、发展畜牧业是降低畜禽饲养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为了便于广大养殖场(户)、种植企业(户)及各级畜牧兽医(草原)技术推广部门掌握和推广牧草种植与饲草加工相关技术,本期《甘肃畜牧兽医》杂志为您精选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等技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 过牧阈值 能引起过牧的载畜量水平是所有牧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尽管象阿斯吹禾(Aztrebla spp;Orr 1980)和格兰马草(Bouleloua gracilis;Bement,1969)这样可塑性最好的牧草常因为商业的目的而过牧阈值高于载畜量,每种牧草都存在着有可能过牧的问题。再在这种情况下,在根据畜牧生产和经济的标准确定载畜量时,  相似文献   

4.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人口多、耕地少,长期以粮棉油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地区种植牧草,主要是为了提高单位面积耕地上的营养物质产出和增加收入。种植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1腾田种草模式简化结构图为粮经作物牧草或饲料作物,这种方式一般是规模化的养殖单位(养殖场、养殖大户),购租耕地或将自己所承包使用的土地由种植粮经作物转变种植牧草或饲料作物。例如一个羊场为了保证养羊所需的青绿饲料的供应,在缺乏放牧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原进行小麦和玉米两季轮作的耕地,改种冬牧70黑麦与墨西哥玉米进行轮作,不仅增加了青绿饲料量的供给,而…  相似文献   

6.
<正> 供优良牧草种子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草原饲料研究室,多年来培育了许多优良的牧草饲料作物新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优,而且适宜我国北方地区种植,并通过了全国牧草品种委员会的审定,深受广大养畜用户的欢迎。现有牧草种子:紫花苜蓿(新品种龙牧806苜蓿、龙牧801号苜蓿、龙牧803号苜蓿;地方品种肇  相似文献   

7.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9):183-193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 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 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 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8.
梁山 《中国畜牧业》2014,(22):46-47
<正>发展中国家用80%的耕地种粮食,旨在追求粮食的高产量。而发达国家则把发展优质牧草作为"绿色黄金""立国之本",用50%~60%的耕地种植牧草,15%左右的耕地种植饲料谷物,其余的耕地种植粮食,60%~70%的畜牧饲料来自牧草业,其中美国是70%,新西兰为90%以上,而中国只有10%左右。这个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传统农业距现代农业还有很大差距,调整农业结构和畜牧业品种结构,开辟优质牧  相似文献   

9.
兰州兽医史略郭永麟,陈志义(甘肃省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730050)(兰州市畜牧兽医工作站)据史料记载,远古时代,兰州地区及黄河流域是古象的故乡。《随书·地理志》称:金城"勤于稼穑,多畜牧"。被誉为"龙马之沃土"。早在石器时代,犬、猪先后在西北各地得...  相似文献   

10.
吴晶 《中国草地》1994,(6):16-20
通过研究提出了三江平原瘠薄白浆土壤退耕还牧,种植多年生牧草建立人工草场的有效途径为确定适宜的优良草种,适宜的刈割时期和合理施肥。明确了种植多年生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改良瘠薄白浆土的效果及其后效。分析了牧草-奶牛-粪肥这一生态体系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燕麦是一种一年生禾本科作物,具有耐瘠薄、耐盐碱、抗旱耐寒、适应性广等特性,可广泛种植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北纬40°以北的温带地区。同时,燕麦产草量高、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消化率高、适于青贮和调制干草,因此,燕麦是一种粮饲兼用的重要杂粮作物。根据燕麦籽粒是否被麸皮包裹可分为皮燕麦和裸燕麦。目前,我国多种植不带麸皮的裸燕麦,主要用于食用,而国外以种植带麸皮的皮燕麦为主,主要用于饲喂牲畜。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今天,我国的饲用燕麦品种是严重不足的。因此,我国制定并实施了“草牧业”“粮改饲”“引草入田”等系列政策,促进了饲用燕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饲用燕麦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对新品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对饲用燕麦的育种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饲草燕麦的:1)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和鉴定评价;2)常规育种的4个发展阶段;3)分子技术在燕麦科研与育种中的利用。基于以上研究的梳理总结,明确当前饲用燕麦的育种需求,分析饲用燕麦育种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我国饲用燕麦育种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岑慧连  唐祈林 《草业科学》2016,33(3):535-539
为了解我国西南地区种养殖业与饲用作物种植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基于《中国农业年鉴数据库》,查阅了1981-2012年近30年的资料,结合资料和西南地区的实情,对西南四省农区近30年来种植业、农牧比例以及养殖业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该区发展饲用作物、调整种植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西南地区种植业仍是以粮食为主导,经济作物其次,饲用作物种植偏低,畜牧业仍是养猪为主,草食牲畜在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谷子种植利用史及其演进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子是起源于中国北方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也是中国传统优势作物,在中国的农耕文明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长期种植过程中,中国先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汉代以后经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并通过北魏贾思勰等加以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谷子栽培、育种和利用的经验技术;中唐以后谷子种植逐渐衰退,但理论技术依旧稳步发展。通过综述谷子在中国古代的种植情况、政治文化中的地位、栽培和育种理论技术的发展以及利用情况,展示谷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演进规律,并结合谷子产业现状,展望了谷子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其在栽培、育种和利用方面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动物性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粮改饲”政策的实施,推进农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草食畜牧业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江淮地区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发展基地,可充分利用其冬闲田的生产潜力,推行粮草兼顾型种植模式,探索出适合当地冬季种植的牧草生产模式。江淮地区冬闲田种草现多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等单播为主,多花黑麦草+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燕麦(Avena sativa)+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金花菜(Medicago hispida)等冬闲田豆禾混播生产模式可以克服禾本科单播施肥较多、土地翻耕难、豆科单播产量较低和营养不全面等方面问题,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生产力,增强土地持久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江淮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促进南方农业生态转型有着积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江淮地区饲草种植的发展前景和现状,阐述了在江淮地区施行豆禾牧草混播生产模式的优势,并探讨了优质豆禾牧草混播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以期为江淮地区及类似地区的冬闲田牧草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业快速发展,对于牧草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更好地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我国提出“种草养畜”技术理念,加快草场建设,能在保障畜牧养殖业稳定发展的同时,达到良好的生态环保效益。该文分析种草养畜技术理念的意义,着重探讨种草养畜和草场建设综合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粮食消费量出现降低和对畜产品需求量出现增加的现象并存,但优质饲料的缺乏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两用(粮用和饲用)作物增加了冬季饲料供应,其已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农牧交错区)。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两用作物生产和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概述的内容有:1)两用作物的利用背景;2)两用作物的概念;3)代表性地区;4)饲草、籽粒产量和经济收益;5)动物利用和畜产品等。同时,对当前两用作物生产系统中面临的问题和应对举措进行了展望,包括:1)播种时间和播种量的选择;2)放牧或刈割后的氮肥管理;3)作物放牧或刈割的适宜生育期;4)种质资源的选择等。总体而言,两用作物生产管理(包括放牧时间、施氮量、播种量和放牧强度等)不当增加了籽粒产量降低的风险,但基于农业生产系统的综合效益,作物以两用的形式进行生产和利用是有利可图的。  相似文献   

17.
高产、优质、多抗牧草新品种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基石,也是我国退化草地补播改良的物质基础,影响国家的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我国牧草育种工作进展缓慢、国际依存度高,已成为农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近十年,在组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的推动下,牧草育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与主要农作物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本研究综述了未来我国牧草育种发展的3个关键瓶颈:1)种质资源大规模收集、高精细评价与充分利用,包括构建高饱和度突变体库、各类遗传群体等;2)牧草高效再生、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与优化;3)牧草基因组高精度组装与利用,包括基因芯片、全基因组选择等。依据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笔者展望了今后5~10年我国牧草育种应重点关注的10个科学问题:乡土草资源挖掘与利用、落粒与休眠、雄性不育、倍性育种、生物互作、节水耐旱、从头驯化、营养优质、表型自动化检测、快速育种等,以期为今后的牧草育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我国尽早培育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竞争力强的牧草新品种,攻克农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保障国家的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粮食安全视角出发,以苜蓿为例,对我国饲草产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为解决“人畜争粮”问题,实现饲料粮的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灰色关联法对饲料粮增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以饲料粮逐期增长量的影响因子为子序列,饲料粮逐期增长量为母序列建立分析模型,根据关联度高低排序,以确定影响饲料粮增长的关键因素。结果 牧业总产值逐期增长量、主要畜产品逐期增长量、多年生饲草种植面积逐期增长量和一年生饲草种植面积逐期增长量对饲料粮逐期增长量的关联度分别为0.949、0.893、0.858、0.831、0.551,即牧业总产值、主要畜产品和多年生饲草种植面积对饲料粮更为敏感,我国畜牧业增长与饲料粮增长密切相关,而发展多年生饲草产业可以缓解饲料粮的增长需求。结论 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苜蓿饲草产业的发展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支持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长穗偃麦草是一种耐盐碱、耐旱、耐涝的多年生冷季型牧草,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大面积种植。自1954年起,作为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在我国长期被用作小麦远缘杂交的亲本。尽管1980-1990年代我国曾引进长穗偃麦草用于防风固沙和牧草生产,但鲜有大面积种植的报道。全世界已审定推广了10个以上的长穗偃麦草品种,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自主选育的长穗偃麦草品种。2012年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振声组先后在北京、曹妃甸、南皮、海兴、东营等地进行多年多点种植试验,再次证实其耐盐碱高产特性。于是,2020年1月李振声提出了利用环渤海盐碱荒地种植耐盐碱牧草(如长穗偃麦草)建立“滨海草带”的设想。为此,需建立适合长穗偃麦草大面积种植的栽培技术、选育耐盐高产新品种。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长穗偃麦草耐盐碱、耐涝、耐旱等特点及牧草品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与长穗偃麦草“滨海草带”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长穗偃麦草研究利用与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7~2010年,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畜牧业生产,中国与新西兰在贵州合作实施喀斯特山区国际标准化幼畜饲养管理项目,同时还开展贵州其他种草养畜项目.通过已开展的技术培训、现场实践、科研开发和田间推广试验,探索了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实施的牧草种植、幼畜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主要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