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地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统计方法如人工捕尽法、土丘计数法等,操作起来费时耗力.无人机航拍技术是一种灵活性强、易操作、可实现地面数据与航拍影像动态分析的技术.本研究基于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航拍技术,采用不同飞行高度和拍摄面积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13处具有代表性地点调查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地面土丘密度.对航拍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土丘数量,结合地面人工调查测定土丘数量,分析最佳航拍高度;分析航拍面积与土丘密度之间的关系,明确无人机调查东北鼢鼠地面土丘的最小取样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地区,调查东北鼢鼠种群相对数量时,无人机最佳航拍高度为50 m,最小取样面积为2.21 hm2.  相似文献   

2.
2016年和2017年9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栖息地设连续放牧区(CG)、按月轮牧区(MG)、季节轮牧区(QG)、过度放牧区(OG)和禁牧区(CK)共5个不同放牧强度样区,对植被性状和东北鼢鼠新土丘数量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放牧降低了物种的多样性,草丛高度、株丛数、生物量和盖度在季节轮牧区均最大。2)东北鼢鼠新土丘数量在不同放牧强度样区存在极显著差异(F=7.80,P0.000 1),放牧区土丘密度依次表现为MGQGCKCGOG。3)鼢鼠新土丘数量与植物株丛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生物量和Shannon-Wiener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草丛高度和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这些结果说明不同放牧方式下,草甸草原植被性状和鼢鼠新土丘数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季节轮牧区可以在控制东北鼢鼠土丘密度的同时,维持植物性状的最优化和较高的生产力。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区应采用季节轮牧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植物群落α多样性与草原鼢鼠(Myospalax aspalax)种群密度的关系,本研究于2012-2014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白银库伦牧场的天然割草地内定点布设3个平行固定样方(50m×20m),连续3年在野外进行了植物样方与草原鼢鼠土丘数的测定。以单位公顷新土丘个数代表当季草原鼢鼠种群的相对密度,通过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来确定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结果显示,1)草原鼢鼠的活动会对植物群落多样性造成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2)草原鼢鼠种群数量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互作关系中,草原鼢鼠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更强。其中,草原鼢鼠种群数量对植物群落的均匀度影响最大,而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草原鼢鼠种群密度的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4.
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地下生活,从春季至秋季,靠近地面活动,并推土成丘,在地面留下活动痕迹,种群密度越大,活动越明显,地表土丘数越多。据此,采用统计土丘数和土丘系数法进行种群相对数量调查,并以此来确定其月变化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呼伦贝尔东北鼢鼠的调查,分析了东北鼢鼠对草原的危害以及危害程度等级评定。并对东北鼢鼠的防治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高原鼢鼠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鼠种,营地下生活,靠采食植物根茎为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区,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有着地面植食性动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上升,打破了原有土-草-畜-鼠的动态平衡,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进而形成草原鼠害。在鼠害严重危害区会形成次生裸地(黑土滩、鼠荒地等),严重威胁着草地生态环境安全。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上升与其栖息地适合度增强密切相关,选择适宜栖息地也是导致高原鼢鼠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破坏栖息地环境来降低高原鼢鼠生境适合度,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是目前取代化学灭鼠的趋势。本研究详细阐述了影响高原鼢鼠对栖息地选择的因素,以及国外对地下鼠生境选择的研究,并对高原鼢鼠生态防治的研究及新型技术在其研究方面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东段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彬  花立民  周延山  刘丽  李帅 《草业学报》2016,25(1):179-186
本研究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特征及选择因素,为合理控制草原鼠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放牧强度小区,调查每个小区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植物学组成、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可食牧草产量及各植物功能群产量,并分析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放牧强度与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重度放牧区下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高,禁牧区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低;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土壤紧实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和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杂类草产量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与可食牧草产量、禾草产量和物种丰富度有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影响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紧实度(Y=205.36-0.145X1,X1为土壤紧实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演替系列羊草密度和生长特性,试验采用单位面积取样法对西甸子草原和扎龙湿地干湿交替带羊草群落、羊草+朝鲜碱茅群落、羊草+芦苇群落、羊草+杂类草群落和杂类草群落羊草的密度、高度以及生殖株的数量、高度等构件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羊草种群的密度随生育期的进程逐渐增加,4月份为羊草的返青期,密度小,生长速度也慢;5—6月份为羊草地下芽库的主要输出时期和营养生长期;7月份达到最大值。扎龙湿地干湿交替带羊草的密度高于盐碱化的草甸草原,并且生长速度快、高度高,生殖株所占的比例大。  相似文献   

9.
高原鼢鼠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的采食造丘活动影响草地植被群落组成和结构,造成草地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土丘和植被斑块。本研究以冬季牧场中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干扰下的植被性状为研究对象,探索植被群落组成结构对高原鼢鼠不同种群密度干扰的功能性响应。结果表明:植被高度随着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群落盖度和禾草丰富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物种丰富度及杂类草丰富度随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单峰曲线格局。地下总生物量随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杂类草生物量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而禾草类生物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适宜密度的鼢鼠干扰有利于物种丰富度的提高,而低密度和高密度的鼢鼠干扰有利于草地中禾草生物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鼢鼠的采食造丘活动影响草地植被群落组成和结构,造成草地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土丘和植被斑块。本研究以冬季牧场中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干扰下的植被性状为研究对象,探索植被群落组成结构对高原鼢鼠不同种群密度干扰的功能性响应。结果表明:植被高度随着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群落盖度和禾草丰富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物种丰富度及杂类草丰富度随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单峰曲线格局。地下总生物量随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杂类草生物量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而禾草类生物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适宜密度的鼢鼠干扰有利于物种丰富度的提高,而低密度和高密度的鼢鼠干扰有利于草地中禾草生物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在高寒草甸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组分的关键种,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数量极端扩张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已被广泛认识,但其行为活动对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略。通过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危害最严重的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生物学特征,全面分析了这2个种群的行为活动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的双重作用,指出这2个种群在适宜范围内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生物量及种子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但当种群密度过大便会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植被和土壤产生巨大的消极作用,加速植被和土壤退化。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活动利害转变的关键在于确定种群致灾密度,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维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种类之一,了解其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6年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以及扰动区草地生物量与7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草地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双子叶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温度和降水量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以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显著相关(P0.05),另外,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日照时数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主要通过对高原鼢鼠食物的影响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鼢鼠土丘空间格局及主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高原鼢鼠土丘的数量、植被、分布格局、形态演化等内容的分类研究表明,高原鼢鼠的土丘可依据其形成时间分为1年龄、2年龄和3年龄3种类型。3类土丘的面积和数量关系分别为1∶0.9 6∶1.0 1和1∶0.9 7∶1.10,说明近3年来鼠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通过对3类土丘比例关系的分析,可预测鼠群数量的消长趋势。由于当年8月前形成的土丘具有易于识别、代表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因此作为高原鼢鼠相对密度的指标更为适宜。在正常情况下,鼠丘植被的恢复周期在3年左右。3年龄土丘的植被盖度、物种组成等指标与背景植被已无显著差异,但鼠丘地仍有较明显的凸起,平均高出背景地约7~8 cm,而鼠丘占地面积则较新生土丘有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高原鼢鼠不同干扰强度下鼠丘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选取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高原鼢鼠典型分布区,根据鼠丘面积占比表征鼢鼠干扰梯度,人工调查各干扰区鼠丘斑块特征和植物群落特征,解译无人机图像得到鼠丘斑块空间格局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全子集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鼠丘斑块平均半径、高度、体积、面积、边缘长度、数量和植物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鼠丘斑块欧氏邻近距离和地下生物量随干扰强度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但鼠丘斑块形状和聚集指数随干扰强度增加而不变;相关性分析表明鼠丘面积与斑块欧氏邻近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鼠丘平均高度、斑块边缘长度、斑块形状和斑块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表明,鼠丘斑块面积和聚集属性指示了鼠丘空间格局变化,并解释了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地下生物量变异。  相似文献   

15.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种类之一,了解其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6年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以及扰动区草地生物量与7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草地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双子叶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温度和降水量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以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显著相关(P<0.05),另外,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日照时数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主要通过对高原鼢鼠食物的影响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原鼢鼠是天祝县高寒草甸草地的优势鼠类,危害严重。5月鼠密度在5.2只/hm2~15.9只/hm2之间,至9月造成牧草损失322kg/hm2。通过调查鼠密度和牧草损失量,结果充分显示鼢鼠的种群密度与其造成的损失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M=5.07X+26.06。通过防治综合分析研究后提出在甘肃天祝县高寒草甸草地高原鼢鼠的防治指标为8.3只/hm2,在5月份防治。  相似文献   

17.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禄  李广 《草业科学》2015,32(5):816-822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3个方面客观的分析了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对放牧地有益和有害的影响,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对放牧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影响及放牧地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影响,以改变目前人们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传统认识。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活动对放牧地利害转变的关键在于确定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致灾密度和家畜数量及放牧方式,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维持高寒草甸放牧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鼠害是我国草原的主要生物灾害之一,严重威胁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实现复杂环境下草原地物类型的识别与分割,该方法在草原鼠害监测与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若尔盖草原为例,将Mask R-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Res2Net网络与无人机影像数据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草原地物类型的识别与分割方法,对草原不同地物类型进行检测和分割,进而统计相应地物类型的面积与数量,建立了若尔盖草原的鼠害监测模型。得出如下结论:无人机低空遥感结合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监测方法可以为若尔盖草原鼠害调查提供准确度甚高的解译结果;其中,土丘的检测精度最高,恢复斑块检测精度最低,但其面积占比最高;样地中土丘分布均匀,鼠洞呈集聚分布,两类害鼠分布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研究结果反映的信息与鼠害发生区域基本一致,该方法为有效监测鼠害提供了决策支持,对有效保护草原生产力和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川西北高原鼠荒地危害程度分级及适应性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食草型小动物,其啃食、掘洞、刈割、贮草行为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既具有破坏损伤系统的负面效应,也有利于维持和稳定系统的正面效应,这种益害转化完全取决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害鼠种群及其数量。通过对川西北的阿坝州、甘孜州和青海省果洛州的42个高寒草地样地的鼠类种群密度调查和已有文献的采集分析,明确了草原害鼠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定义了鼠荒地的概念,对鼠荒地危害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4个等级;依据指标因子重要性排序,分级指标包含害鼠种群、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3个主因子群;总洞穴数量、有效洞口数等11个单项因子;并对不同危害程度的鼠荒地提出了封育自然修复、人为干预修复、半人工草地改建和人工草地重建4种草原鼠害适应性管理策略,对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原害鼠适应性管理和害鼠灭除后二次发生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围栏封育对草甸草原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试验采用样方法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进行监测,测定了植物的高度、盖度、密度以及地上生物量等数据。结果表明:围栏封育使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高度、盖度、密度以及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P0.05);围栏封育显著提高了灌木、半灌木和多年生杂类草的高度(P0.05);围栏封育显著降低了多年生杂类草密度(P0.05);围栏内优良禾本科优势地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