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扛牢粮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任务,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2022年3—10月根据陕西省汉中市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安排,经过汉中市南郑区农技人员多点多次踏查,与汉中市巴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协商一致,在南郑区阳春镇安坎村建立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核心示范基地120亩,同时在示范基地内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种筛选试验、大豆密度试验和玉米肥效利用率等试验,以便探索适合汉中市南郑区推广应用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汉中市南郑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密度试验进行阐述。在示范基地内,南郑区农技推广与培训中心选用玉米品种为中金368、大豆品种为陕豆125,以2.2 m带型“2+3”模式(即2行玉米、3行大豆套作模式)开展了大豆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大豆密度对大豆的农艺性状影响非常明显,在该种植模式下,陕豆125的密度在7 000~10 000株/亩均可行,但从实际产量和效益来看,陕豆125的种植密度在7 000~8 000株/亩表现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宜济南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确保大豆玉米双丰收,笔者选择了14个玉米品种,以郑单958为对照,采用4∶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开展了种植比较试验,综合比较各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立原296、登海1996、立原26、NK815、鑫瑞25、鲁单510株型紧凑、抗倒伏、产量高,均比对照增产10%以上,可作为济南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宜的玉米品种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开展了玉米与大豆行数配比模式的对比试验和玉米大豆品种配比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行数2∶4配比模式玉米产量均高于4∶6配比模式,而2∶4配比模式大豆产量均低于4∶6配比模式,同时玉米品种的株高和株型对大豆产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统筹大豆、玉米兼容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步提升大豆产能,山东省临清市积极推广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介绍了临清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经验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临清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的建议。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4∶2(大豆∶玉米)种植模式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以后可作为重点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难题,江苏省新沂市开展了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对2022年新沂市春播和夏播两种种植模式进行效益分析,并从品种选配、种植模式、精细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新沂市在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总结的技术经验,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下一步推广提出建议。试验证明,虽然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和玉米产量均有所降低,但综合收益比大豆单作或玉米单作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耕地面积有限、大豆玉米供需缺口巨大及争地问题突出等困扰国家粮油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农业农村部于2022年起在全国试点着力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对传统间套作模式的重要创新,兼具土地资源优化、土壤肥力及作物产能提升等多重优势,最初在我国西南地区推广应用,增产增收效果良好,但该技术模式对品种选择、田间配置、机械化应用等要求较高,在全国推广成效中存在区域差异。本文通过淮北市连续两年的示范基地测产和田间调研分析结果,准确掌握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当地的应用推广成效,探讨技术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优化完善区域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有限,单作产量较低,常年依赖于进口。为解决粮食发展不平衡、产量低和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2022年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两年提出“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湖南省大力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22年是试验年,2023年是示范年,围绕种植技术的研究试验、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开展深入研究。本文从品种选择、行比配置、播种时间和方式、播种密度、合理施肥、化学控旺、植保作业、收获方式等方面,总结了湖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生产应用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分析了种植技术环节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该种植技术和生产模式的推进发展和应用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区简比设计,以常规净作玉米作对照(CK),进行5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对比栽培试验,综合分析不同模式的增产增收效应,以筛选出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优选模式。结果表明:开厢宽度为200~233 cm,2行玉米套种3~4行大豆的复合种植模式较佳,其复合产值为2 426.48~2 473.22元/667m2,与CK相比,可实现新增纯收入359.26~370.99元/667m2。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济宁市积极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攻关,通过多点试验、示范和推广,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并总结出了适宜本地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效化、规模化推广提供技术支持,亦为黄淮海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宜灌云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本试验选用10个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进行种植对比试验,研究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之间的差异,并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徐豆18、灌豆1号这2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较好,徐豆18产量最高,达148.23 kg/亩,分枝多,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单株产量高,田间表现好,无倒伏现象,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灌豆1号产量次之,达139.98 kg/亩,分枝较多,籽粒较大,百粒重大。徐豆18、灌豆1号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均表现较好,适宜在灌云县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作为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黔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成效,为黔北地区粮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采取“3+2模式”(即3行大豆+2行玉米),在黔北9个县(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结果]黔北各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产量较2021年玉米产量增加;玉米产量以播州区最高,其次是凤冈县,桐梓县最低;大豆产量以凤冈县最高,其次是绥阳县,正安县、道真自治县较低;纯收益以播州区最多,其次是凤冈县,桐梓县最低。[结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效提高了黔北地区粮油生产水平,对改变传统种植观念、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充分利用玉米边行优势,实现年际间交替轮作,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其核心技术是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围绕如何落实好“选品种、扩间距、缩株距”田间配置技术,结合生产实际和现有农机具条件滨州市确定了4∶2主推模式。一、种植模式4∶2主推模式即实行4行大豆带与2行玉米带复合种植。带宽270~290cm,其中,  相似文献   

13.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有效途径,既可使玉米不减产,又能提高大豆产量。对宁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与优势、推广示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及分析,提出下一步的发展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遵义地区最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选用“真玉8号”玉米品种和“油春1204”大豆品种作大田试验,以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为对照,设计了3个处理(2∶2、2∶3、2∶4),对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及玉米的生物学特性、产量、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玉米生物学性状存在差异,间作下大豆单株结荚数、每荚粒数、有效分枝数均低于单作大豆,玉米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均低于单作玉米,存在负间作效益;间作下大豆、玉米产量均显著低于单作,间作模式2∶3优于2∶4,2∶4优于2∶2;各模式效益表现为2∶3>2∶4>单作玉米>2∶2>单作大豆,间作效益明显,尤其是玉米间大豆为2∶3模式效益最大,效益值达1114.82元·667m-2,较单作玉米多增收245.9元·667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了4种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处理,分别为大豆玉米S3:M2、S4:M2、S3:M4、S4:M4和单作玉米对照(M),与单作玉米相比,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产量减产25.1%~41.4%,S4:M2影响最大减产41.4%,S3:M4影响最小减产25.1%;玉米产量构成:收获穗数减少4.2%~14.9%,千粒重减少0.5%~3.6%,单穗粒数减少5.2%~10.8%;玉米穗部性状:穗长减少6.1%~11.2%,穗粗减少0.2%~3.1%,秃尖长增加17.7%~27%,植株农艺性状:株高减少2.2%~9.3%,基茎粗作减少14.4%~19.4%。综合玉米产量构成及农艺性状指标,带状复合种植S4:M2对玉米影响较大,S3:M4对玉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定量化探索中国北方在平水年下,不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的种间竞争与种间互惠关系,以期为旱作条件下选择合理的牧草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我国中南部春播区推荐的作物品种大豆铁丰31和玉米强盛199,在旱作区域开展不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大田栽培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同时以大豆与玉米清种作为对照,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生物量、邻体效应指数(RII),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和玉米的互作关系。结果显示,大豆RII为-0.28~0.13,玉米RII为-0.28~0.12。在6行大豆3行玉米(S6M3)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和玉米的生物量较清种对照分别增加了28.95%和27.79%,且高于其他复合种植模式下作物生物量;大豆和玉米的RII分别为0.13和0.12,二者存在正相互作用。综上,在与试验区年降雨量相差不明显的旱作区域,选择S6M3复合种植模式有望提高青贮饲料产量。  相似文献   

17.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大豆产量的作用,其田间配置直接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通过比较不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江苏省的种植模式;同时研究了不同玉米生育期喷施“海藻博士”对玉米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4//4玉米“品字型”种植模式结合在三叶期、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喷施3 750 g/hm2海藻博士水剂,对玉米产量相关性状和生物量分配效果最佳,产量可以达到14 087.2 kg/hm2,百粒重达到37.4 g。  相似文献   

18.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大豆与玉米间作套种栽培技术的集成,其目的: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是提高粮油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种植方法: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采取扩间增光、缩株保密、选配品种等关键技术,探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结果表明:通过随机多点测产,项目区大豆单产均在750 kg/hm2以上,玉米单产均在9 450 kg/hm2,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结论运用:通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能提高产量和收益,不仅能有效解决玉米、大豆争地矛盾的突出问题,还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潜力,实现了“一季双收、稳粮增收”。  相似文献   

19.
<正>为加快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针对部分地区机收经验不足、损失预期偏高等问题,襄城县聚焦“3+2”(3行大豆+2行玉米,下同)、“4+2”(4行大豆+2行玉米,下同)种植模式,制定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减损收获技术指导意见,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百色市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选用良种,大豆选用耐荫抗倒、株型收敛的早中熟高产品种,玉米选用株型紧凑、抗倒抗病、中矮秆、适宜密植的高产品种;选择模式为大豆玉米行比3︰2、2︰2、4︰2和4︰4;播种时间春玉米带状复合间种春大豆模式在春季土层深度5cm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秋玉米带状复合间种夏大豆要求右江河谷地区在立秋前(8月初)完成,适宜密度,合理施肥,控旺防倒,防除杂草,病虫害防控,收获方法等技术措施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百色市面上技术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