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沙棘叶与白茶浓缩液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正交试验的方法,以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含量为主要依据,探讨浓缩液添加量、浓缩液配比、甜味剂和酸味剂添加量等因素对沙棘叶白茶饮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浓缩液添加量为100m L·L-1、沙棘叶与白茶浓缩液配比为3∶2、甜味剂添加量为0.10 g·L-1和酸味剂添加量为0.15 g·L-1时,沙棘叶白茶复合饮料品质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威士忌液体发酵蒸馏酒基液浓缩液为原料,采用CHCl2萃取浓缩液中的呈味物质,对其呈味物质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呈味物质包括69种化合物,其中主要呈味物质为2,3-丁二醇、乙醇、苯乙醇、2,5-己二醇、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3-甲基丁酸和糠醛等36种。在饮料配方中加入该浓缩液,通过调整糖酸比,制作的饮料酸甜可口、风味独特。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甜味剂添加量为6%,酸味剂添加量为0.03%,香兰素添加量为0.01%的基础上,浓缩液的添加量为0.5%,此时感官风味最好。经GC-MS分析此风味饮料中呈味物质共包括3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香草醛、2,3-丁二醇、乙醇、苯乙醇、乙酸乙酯、癸酸乙酯、糠醛、苯甲醛,此风味饮料保留了19种原浓缩液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金花茶及其浓缩液进行介绍和应用分析,主要概括目前我国金花茶浓缩液的产品开发、研究现状和应用分析等, 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贵港市发展金花茶产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经过酶解处理结合超声波振荡提取和纳米膜浓缩得出的金花茶浓缩液进行喷雾干燥试验,制成纳米金花茶原粉.通过试验,了解在喷雾干燥过程中金花茶浓缩液温度、相对密度和进出口风温度等因素对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喷雾干燥工艺.优选出的最佳工艺为:浓缩液温度为60℃;相对密度为1.08;喷雾干燥进口风温度为180℃;出口风温度为90℃.  相似文献   

5.
强化杏鲍菇多糖苦荞燕麦乳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6,(3):402-409
以杏鲍菇粉为原料,利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杏鲍菇中的多糖成分,再经过浓缩,制得杏鲍菇多糖含量为24.31 mg/m L的杏鲍菇多糖浓缩液;应用氨基酸比值系数分评价法确定了苦荞燕麦复合粉中燕麦粉与苦荞粉最佳配比(质量比)为1∶4;苦荞燕麦复合粉经过糊化、液化、糖化得到苦荞燕麦乳,将杏鲍菇多糖浓缩液强化到苦荞燕麦乳液中研制一种新型谷物饮料。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苦荞燕麦复合粉的糊化、液化、糖化工艺、最终产品配方以及稳定性最佳条件。结果表明,糊化条件:料水比1∶10,糊化温度85℃,糊化时间30 min;液化最佳条件:α-淀粉酶添加量以淀粉计为2.5 U/g,酶解时间50 min,酶解温度60℃,在此条件下DE值可达到17.10;糖化最佳条件:β-淀粉酶添加量以淀粉计为200 U/g,酶解时间2 h,酶解温度60℃,在此条件下DE值可达到38.83;最佳配方:苦荞燕麦乳2 m L,杏鲍菇多糖浓缩液添加量2.5 mg/m L,木糖醇添加量7%;产品稳定性:复合乳化剂添加量为0.2%,CMC-Na添加量为0.25%,海藻酸钠添加量为0.3%,在此条件下离心沉淀率为6.41%,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6.
以茶多酚(TP)提取率为指标,对酶法制取速溶茶的工艺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浓度酶添加量对茶叶有效成分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25%纤维素酶和0.10%果胶酶组成的复合酶作用下,所得TP的提取率最高.将酶法提取的工艺同传统沸水浸提的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运用酶法制取的速溶茶更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同时能够得到较好的风味.  相似文献   

7.
酯型儿茶素是速溶茶苦涩味的主体成分,其存在导致所应用产品口感苦涩,难以满足市场消费者的口感需求。单宁酶可降解茶叶中的酯型儿茶素组分,其在速溶茶加工中的应用值得关注。通过单宁酶对不同浓度速溶绿茶溶液的酯型儿茶素降解效果、单位单宁酶的EGCG降解量以及在速溶绿茶加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速溶绿茶溶液折光度为2.35时,单宁酶酯型儿茶素降解效果最好,单位单宁酶EGCG降解量可达6.70mg·mg-1。应用于速溶绿茶加工时,单宁酶添加量以原料的3‰为宜,先提取分离后酶解,可获得口感醇和的速溶茶粉,茶多酚及儿茶素含量相较于热水提取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黄精是中国传统的药食两用中药材,但方便食用的深加工产品较为缺乏。为此,本研究建立黄精速溶茶加工工艺,以期为黄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基础。【方法】依次进行乙醇体积分数(0%、20%、40%、60%和80%)、料液比(1∶5、1∶10、1∶15、1∶20、1∶25和1∶30)的单因素试验和爬坡试验,进而应用响应面设计优化浸提方法。【结果】建立了以黄精为原料,应用65%乙醇溶液、料液比1∶28(质量体积比,m/V)浸提2 d、过滤、50℃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至1/3体积,浓缩液加入2%麦芽糊精,170℃喷雾干燥的黄精速溶茶加工工艺。该工艺加工的黄精速溶茶得率为44%,产品为淡黄或棕黄色粉末,沸水中完全溶解,滋味微甜,带原药材香味,测定发现多糖含量为7.98%。【结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方便的、滋味口感较好的黄精速溶茶产品,为黄精的精深加工与利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愈伤组织发生途径建立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的离体培养体系,为金花茶的快速繁殖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在金花茶种子萌发阶段以沙子替代培养基进行无菌萌发,以其成熟植株的茎尖、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在WPM培养基上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激素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及生根培养.[结果]金花茶成熟种子去壳、去皮、取出胚乳后在添加无菌液的湿润沙子中培养,平均萌发率为95.40%,平均萌发时间为19.10 d;WPM+2.00 mg/L 6-BA+0.50 mg/L 2,4-D是金花茶子叶、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WPM+2.00 mg/L 6-BA+0.10 mg/L NAA是愈伤组织分化的适宜培养基,分化系数为4.56;1/2WPM+0.50~1.00 mg/L IBA是金花茶生根的适宜培养基,生根率为45.40%~54.00%,生根时间为19.80~20.90 d.[结论]金花茶离体培养可通过胚轴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进而分化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0.
以金花茶胚性培养物为材料,对体胚PPO基因克隆以及在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转录水平进行q PCR分析和酶活性变化检测.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金花茶PPO基因c DNA序列1788 bp,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95个氨基酸;与登录Gen Bank的山茶属其他植物PPO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比对发现,同源性分别为74%和72%左右.同时,以18S rRNA作为内参基因进行的q PCR分析表明: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基因表达量呈下降趋势,球形胚PPO基因表达量最大,子叶胚和心形胚次之,成熟胚最小;而正常子叶胚和花状多子叶胚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对金花茶体胚发生过程中PPO活性变化检测结果表明:在此过程中PPO活性明显比较低,变化趋势与PPO基因定量表达结果相似,推测PPO基因可能在金花茶体胚发生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丙酮沉淀法提取金花茶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爱泽  邹登峰  章艳  陈艺  叶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68-15269
[目的]确定丙酮沉淀法提取花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金花茶为研究对象,以水为溶剂,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取金花茶多糖,提取液用丙酮进行沉淀,选取沉淀剂用量、沉淀时间和离心时间3个因素做单因素试验,然后以离心时间、丙酮加入量、沉淀时间作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来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丙酮沉淀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离心时间为15 min,丙酮加入量为20 ml、沉淀时间为12 h,在此条件下的所得粗茶多糖含量量为0.003 7 g。[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邹登峰  谢爱泽  刘笑浦  陈艺  章艳  叶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95-12097
[目的]研究金花茶叶中叶绿素的提取方法及温度、pH、光照等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考察了提取溶剂种类、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对金花茶叶叶绿素提取的影响。此外,从光照时间、温度和pH三个方面来研究叶绿素稳定性。[结果]金花茶叶叶绿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剂为95%乙醇和丙酮的混合液(V/,V 1∶1),提取温度为50℃,料液比为1∶50,提取时间为3.0 h。影响金花茶叶叶绿素提取效率的主次因素顺序是,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而以超声波辅助提取更有优势。叶绿素在高温、强酸、强碱和光照下很不稳定。[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高效,可用于金花茶中叶绿素的提取。  相似文献   

13.
以金花茶叶浓缩液为试验材料,探讨了金花茶皂甙的分离纯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的方法不能有效将皂甙与茶多酚分离;采用Diaion HP-10和HPD-450两种大孔吸附树脂均可以将金花荼皂甙分离成S 1、S 2、S 3和S 4等4个组分,其中S 1组分的皂甙含量分别为96.4%和93.6%;Diaion HP-10大孔树脂对茶多酚有较强的吸附力.  相似文献   

14.
邹登峰  高雅  张可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691-14692
[目的]建立金花茶叶中槲皮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药材中槲皮素含量。[结果]在3.0—16.7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8.27%,RSD=1.18%。[结论]所用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金花茶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将长柱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 form.longistyla S.L.Mo et Y.C.Zhong升格为新变种,即C.chrysantha(Hu) Tuyama van.,longistyla(S.L.Mo et Y.C.Zhong)J.Y. Chen et X.L.Wang,var.D.ncv.的多种理由,主要是花粉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羞男l】,尤其是扫描电镜下的外壁纹饰差异。同时,相应将中名改称防城金花茶,借以表明其主要产地。  相似文献   

16.
生长素对金花茶空中压条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采用滤纸法经对比试验研究了混合生长素(萘乙酸和吲哚丁酸等量混合物)对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空中压条生根的影响。发现适量的混合生长素对促进金花茶压条提早生根具有显著的效果,且能大大地改善金花茶空中压条生根的质量,这对加速繁殖金花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用混合生长素处理压条的最适用量是每枝1.0mg,可提早生根50~60天,在生产上具有经济适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7.
广西金花茶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寄主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首次在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金花茶炭疽病,并从病叶上分离出金花茶炭疽菌;根据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株形态观察结果,将其鉴定为Colletotdchum camelliae Mass.,由该菌引起的金花茶炭疽病在广西属首次报道。为了寻找炭疽病的抗源,通过测定13种金花茶和3种山茶对金花茶炭疽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防城金花茶(C.chrysantha var.phaeopubisperma S.Y.Liang et Z.H.Tang)、东兴金花茶(C.tunghinensis Chang)、多瓣金花茶(C.multietala S.Y.Liang et C.Z.Deng)、小花金花茶(Cmicrantha S.Y.Liang et C.Y.Zhong)、顶生平果金花茶(C.pingguoensis vat.teminalis(Liang et su)S.Y.Liang)5个种或变种表现抗病反应;博白大果油茶(CamelliagigantocarpaHuetT.C.Huang)、红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inn)的红露珍品种、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以及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 Merr.ex Scaly)对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表现为免疫反应,这些抗性材料将为金花茶的种质改良提供优质抗源。  相似文献   

18.
朱华  唐桂兴  张可锋  邹登峰  杜正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559-4559,4561
[目的]建立金花茶材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材中总黄酮含量。[结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时,在0.00864~0.06912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100.4%,RSD=0.0180。[结论]所用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金花茶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金花茶胚和子叶离体培养诱导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金花茶胚和子叶离体培养技术,探讨了胚离体培养取材的时间以及子叶离体培养的适当培养基、丛生苗和假珠芽的形成等,为克服金花茶杂交育种中常规播种繁殖困难和快速繁殖金花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金花茶子房3—5室,每室3—5个着生在中轴胎座上的具双珠被的倒生胚珠;薄珠心,内珠被的内层细胞不特化;胚囊为葱型;受精前两个助细胞同时退化;精子球形,与卵接触时稍有增大。描述了配子融合与三核合并的过程。双受精发生于开花四天之内,合子至少在受精后四个月才开始分裂,胚乳极少,合子分裂时只有数个胚乳核。大多数胚辣、胚囊都正常发育。对山茶属的分类进行了讨论;对落果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幼胚培养的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