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维  李彩凤  马凤鸣  王玉波 《核农学报》2012,26(8):1209-1214
对GA3和温光诱导当年抽薹的甜菜与当年抽薹甜菜品种进行研究,探讨当年抽薹过程甜菜中脂肪酸和蛋白质水解氨基酸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诱导当年抽薹,还是当年抽薹的品种,在抽薹过程中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含量迅速上升;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下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由棕榈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决定。甜菜当年抽薹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增加。蛋白质氨基酸中Glu、Gly、Ala、Met、Asp、Ser、Thr、Lys、Lue等氨基酸组分变化规律一致,抽薹前至抽薹时先升高,抽薹后又迅速下降,与不抽薹的对照非常接近。抽薹可能与这些氨基酸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叶用莴苣高温抽薹的生理学基础,以叶用莴苣易抽薹品种G-B30、G-B31和耐抽薹品种G-B4、G-B20为试材,研究叶用莴苣高温抽薹过程中各糖组分、可溶性总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碳氮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经高温处理后,除G-B20外,其他3个品种的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含量均表现为抽薹临界期低于未抽薹时期。2个易抽薹品种均在抽薹临界期可溶性总糖含量达到最低,2个耐抽薹品种在花芽分化始期可溶性总糖含量最低。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始期达到最大值,抽薹时期含量又迅速下降。2个易抽薹品种抽薹后期的半乳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抽薹前,并有大量积累的趋势,而2个耐抽薹品种相反。2个易抽薹品种的C/N在抽薹期最低,2个耐抽薹品种在高温处理过程中C/N不断升高。综上,高温诱导叶用莴苣抽薹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半乳糖、淀粉大量积累,而可溶性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及C/N降低。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叶用莴苣高温抽薹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氮磷钾对甜菜硝酸还原酶与亚硝酸还原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前甜菜生产主栽品种KWS0143为试材,采用"3414"试验设计,探讨了氮磷钾肥对甜菜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及2种酶活性与甜菜产、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甜菜生育期间,2种酶活性基本呈双峰曲线变化;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酶活性增强;磷肥与酶活性在生育中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甜菜生育中前期、后期与产量、产糖量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甜菜生育中期与产量、产糖量正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酶活性与含糖率则一直保持着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摘要:本文针对来源于荷兰的4个引进甜菜品种和国内的6个甜菜品系(其中2个为一年生野生甜菜)进行了ISSR指纹图谱构建和聚类分析研究。筛选出稳定性高且多态性好的6个引物用于试验。利用筛选的6条引物ISSR-PCR 共扩增出51个条带, 其中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6.3%. 利用该6条引物ISSR-PCR建立的指纹图谱能将试验中的全部甜菜品种都鉴定区分开。只利用2条引物L1和UBC846 扩增的8个多态性条带构建了10个甜菜品种(系)的数字指纹识别码,该数字指纹图谱能完全区分10个甜菜品种(系),结果显示ISSR 指纹图谱能非常有效的鉴定不同的甜菜品种。利用生物软件NTSYS-pc针对10个试验甜菜品种(系)的ISSR 扩增条带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个甜菜品种(系)的相似系数为0.43与0.83之间,平均为0.62。利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个甜菜品种(系)聚类为2个组和3个亚组。UPGMA 聚类分析能清楚的显示10个甜菜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并且聚类结果与10个甜菜群体的特性一致, 说明ISSR标记能用于甜菜不同群体间遗传距离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糖用甜菜物理特性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摘 要:对收获期"KWS3148"甜菜进行田间状况和物理参数的测定,确定了甜菜种植模式。利用SPSS统计软件,得到了甜菜主要物理几何参数指标的变化区间和频率分布,明确了甜菜在土壤中的相对位置,建立了收获期甜菜的几何物理模型。通过甜菜的起拔力对比测试,得到了土壤自然状态下甜菜所需起拔力为(365±196)N,两侧松土后甜菜所需起拔力为(259±176)N。甜菜的起拔力峰值分别与块根质量、块根截面椭圆的短轴尺寸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块根质量、块根最大截面尺寸、块根长度在0.01水平(双侧)上双因素显著相关。甜菜起拔力与甜菜品种和土壤的状况相关,与甜菜根系关系不大。试验结果:块根地上高度为(60±24.4)mm,块根横向最大尺寸为(120±28)mm,根块长度为(202±45.3)mm,块根质量为(1198±530)g,甜菜的楔角为(15.3±2.14)度及甜菜的几何模型,可为甜菜的杀秧、收获等机具的设计、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硼营养高效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土壤有效硼缺乏的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甘蓝型油菜硼营养高效品种和低效品种间 2个杂交二代群体及其回交一代硼营养性状的分离规律。结果发现 ,硼营养高效受一对主效基因控制。在缺硼胁迫下 ,硼高效性状与抽薹天数和生育天数之间紧密连锁 ,生育期 (抽薹天数和生育天数 )可作为甘蓝型油菜硼高效种质筛选及其杂种后代硼效率鉴定和选育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2013年,在重庆市垫江县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对比及"一种双收"试验,结果初步表明,"一种双收"对油菜产量影响不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摘薹的8个处理除鼎油杂3号以外,其余7个品种均比对照油研10号收益高,其中先油188收益最高,折合每hm2收益21378.0元。在具体操作中,"一种双收"应选用冬性较弱,抗病虫,生育期中熟偏早,苗薹期营养生长旺,易早发,摘薹后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强,菜薹食用无苦涩味、营养价值高,油菜籽产量高的油薹兼用型"双低"优质油菜良种;增施薹肥,促分枝早生快发;适时适度摘薹,当菜薹抽出20~25 cm高度摘薹10~15 cm,基部留足10 cm以上以便分枝,早抽薹的早摘,迟抽薹的迟摘,切忌大小薹一起摘而影响菜薹和油菜籽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大白菜耐抽薹品种的分子育种效率,本研究针对大白菜抽薹相关基因BrFLC1第6个内含子的第一个碱基(Pi6+1)G-A的SNP变异开发进行高通量检测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标记。结果表明,开发的KASP标记BrFLC1-KASP1可有效将晚抽薹类型材料Y177-12(G)和早抽薹类型材料Y195-93(A)分为2组。利用BrFLC1-KASP1标记可以对57份大白菜材料的基因型进行有效鉴别,且鉴定结果与酶切扩增多态性标记(CAPS)G-MvaI以及直接测序法的鉴定结果完全一致。综上所述, BrFLC1-KASP1标记在大白菜材料中具有通用性,且具有准确率高、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本研究结果对大白菜耐抽薹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重要的育种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结球白菜抽薹开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结球白菜抽薹开花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对其耐抽薹品种进行鉴定筛选,以不结球白菜易抽薹纯系M10-1和耐抽薹纯系M10-2杂交获得的6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不结球白菜抽薹性状(现蕾期)和开花性状(开花期)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抽薹性状的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并存在明显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其中,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正,显性效应值hb大于ha,且以第2对主基因的正向显性效应为主;抽薹性状存在较大的主基因加性×加性和显性×显性互作效应,以呈负向的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B1、B2和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83%、87.82%和88.31%,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平均为86.65%,环境变异占表型变异平均为13.35%,说明抽薹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在育种上可以应用抽薹性状(现蕾期)作为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性的鉴定标准,并可在早期世代对其耐抽薹性进行选择,且要注意一定的环境因素。开花性状与抽薹性状遗传相似,均受到2对主基因控制,但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平均为9.57%,而环境变异平均为90.43%,对开花的影响显著,说明开花性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非常明显,不适宜作为耐抽薹性的鉴定指标。利用本研究获得的抽薹性状作为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性的鉴定指标,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对选育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新品种,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未熟抽薹会对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研究大白菜抽薹开花相关基因,本研究对添加结球甘蓝(B.oleracea var.capitata)4号染色体片段的大白菜耐抽薹和易抽薹易位系间存在差异的c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cDNA-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cDNA-AFLP)条带进行回收测序,其差异条带的同源性比对和功能性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可分为3种:转录翻译类、信号传导类和膜运输类.其功能预测涉及细胞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物质能量代谢、胁迫应答、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周期等.对其中8条序列进行qRT-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春化处理过程中P65M58-11、P65M58-12和P75M47-9在极晚抽薹材料中表达量峰值极显著高于极早抽薹材料,P65M58-11和P65M58-12条带的表达量峰值出现在春化处理14d时.而P75M47-9在极晚抽薹材料中表达量峰值出现在春化处理7d,在极早抽薹材料中从春化处理开始就呈现出下调趋势;P77M58-9、P77M58-12、P63M49-8-1和P63M61-4-2在极晚抽薹材料中表达量峰值极显著低于极早抽薹材料,P63M49-8-1在极早抽薹材料中表达量的峰值出现在春化处理7d,而在极晚抽薹材料中从春化处理7d后表达量逐渐上调.P77M58-9、P77M58-12和P63M61-4-2表达量峰值出现在春化处理14d时;另外P63M49-1-2条带在极晚抽薹和极早抽薹两种材料中表达量差异无明显规律,在极早抽薹材料中表达量峰值出现在春化处理7d时,而在极晚抽薹材料中峰值出现在春化处理21d时.本研究获得了在6个易位系、2个自交系、2个商品种的耐抽薹和易抽薹材料间表达量及表达模式存在差异的8个基因,为深入挖掘大白菜抽薹开花相关基因、开展基因功能验证以及获得耐抽薹大白菜材料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结合甘蓝生产实践,分析重庆地区春甘蓝发生先期抽薹的原因,提出选择冬性强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及时定植、注意肥水调控等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甜菜的光合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盆栽砂培在室内人工可控和室外自然环境条件下,利用前期研究已经获得的对低磷胁迫抗性弱 (品14)、中(品17)和强(品20)的3类种质材料各1个,进行了长期低磷胁迫(P 1 mol/kg)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甜菜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低磷胁迫显著(P0.05)降低了甜菜叶片无机磷和叶绿素含量,品20的降幅显著低于品14。2)低磷胁迫对3个品种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P0.01)的负效应;对胞间CO2浓度的效应因品种而异,与P 100 mol/kg处理比,品14显著下降,品17无变化,品20显著增加。3)与P 100 mol/kg处理比,低磷胁迫使3个品种单叶光合速率降幅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各异;品14降幅最大,品20最小,品17居中,且3个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4)不同生长条件使甜菜对低磷胁迫在单叶光合速率方面产生不同的抵抗能力;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同样的磷胁迫水平对各品种甜菜光合作用的阻碍均显著小于自然环境。5)低磷胁迫条件下,甜菜各品种在植株磷含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单叶光合速率等性状上的抗胁迫指数大小与品种自身的抗低磷胁迫强弱的顺序完全一致,即品20品17品14。  相似文献   

13.
修文县春播萝卜引种试验及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哲健  刘娟 《中国农业气象》2007,28(2):187-189,194
利用修文县2003-2005年不同品种春萝卜的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分析筛选出耐抽薹、冬性强、商品性好、适宜春季播种的萝卜品种,同时确定出当地能够优质、高产和早上市的适宜播期,为春播萝卜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抽薹开花时间是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的重要性状,未熟抽薹直接影响大白菜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添加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4号染色体片段的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AT4系列为材料,结合抽薹性鉴定,获得了45株耐抽薹和15株易抽薹植株;利用c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cDNA-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cDNA-AFLP)技术,对不同春化处理的耐抽薹和易抽薹植株叶片差异表达片段进行分离,获得了126条与抽薹性相关的差异表达条带,这些差异包括条带的有无和表达量的差异;通过差异条带回收、克隆和测序,获得了74条差异表达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61条差异表达序列具有同源序列,其中41条差异表达序列功能预测涉及代谢、能量、细胞物质运输、信号转导、表达调控、DNA修饰、细胞周期等,20条差异表达序列功能未知;13条在NCBI中找不到同源序列,可能是一些新基因.本研究获得了耐抽薹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为耐抽薹大白菜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新材料;同时获得了耐抽薹和易抽薹材料间的差异表达序列,为获得影响大白菜抽薹性的关键基因,揭示大白菜抽薹开花机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抽薹装置抽薹时抽提力较大、抽提效率低问题,该文对抽薹装置的定位钩进行了改进,并制作了钩提抽薹装置。为了解2种抽薹装置的抽薹效果,开展了2种装置(传统抽薹装置和钩提抽薹装置)在不同时段(早上、上午、下午)及降雨条件下对抽提力度、蒜薹及大蒜产量影响的试验。经过对多个指标测定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钩提抽薹装置能降低抽薹拉力,提高抽薹的稳定性和抽薹效率,并且不会造成蒜头产量下降,上午、早上及降雨条件下是抽薹的最佳时期,特别是降雨条件下,薹长和出薹率最高,分别达到47.7 cm和99.7%,蒜薹产量达到5 222.22 kg/hm^2。综合来看,蒜薹抽提的最佳方案:采用钩提抽薹装置,早上和上午进行抽提,如遇降雨条件,尽量进行抽提。研究结果可为蒜农抽薹提供依据,并为蒜薹抽提的机械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甜菜是我国及世界主要糖料作物之一,但钾肥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制约了甜菜生产。以不同甜菜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究施用不同钾肥类型及不同钾肥用量对土壤钾素迁移、甜菜块根产量、产糖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确定适宜甜菜的钾肥类型及施用量。试验设置2个甜菜品种(KWS9899、KWS7748)、2种钾肥类型(氯化钾和硫酸钾)、4个钾肥施用量(以K2O计0、105、210、315 kg/hm2)。结果表明:(1)在距离滴灌带水平10、20 cm处,两种甜菜均以施用钾肥(K2O) 315 kg/hm2时土壤的速效钾迁移量最大,并且氯化钾肥的速效钾迁移量大于硫酸钾肥。同时,两种肥料类型下土壤中的速效钾均在20~40 cm土层中积累。(2)钾肥会提高甜菜块根产量和产糖量,以施用硫酸钾肥(K2O 210 kg/hm2)的产量与产糖量最高,且两种甜菜钾肥利用效率均随氯化钾肥和硫酸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下降。综上,施用钾肥可以增加耕层土壤速效钾和全钾含量,进而提高了甜菜块根产量和产糖量,增加了钾肥农学利用率。硫酸钾肥(K2O 210 kg/hm2)对甜菜的块根产量和产糖量增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低磷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甜菜抗性生理特征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对低磷胁迫抗性各异的3个甜菜品种:品20、品17和品14,在人工培养室内采用沙培试验法,研究了甜菜抗耐低磷胁迫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限制了甜菜对磷的吸收,导致植株含磷量和生物产量显著下降;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品14降幅最大,品17次之,品20最小。与足磷处理(P 100μmol/L)相比,低磷胁迫后甜菜品种间体内抗性生理特征差异显著。其中,品14和品17的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品20的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极显著下降,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不显著。叶片中Mg2+-ATPase活性降低,不同品种降幅各异,从小到大依次为品20品17品14,其中品20与后两者间的差异均达显著。品20和品17体内的钙调素(CaM)含量显著增加,而品14变化不明显,其相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品20品17品14,差异显著,与品种自身抗磷胁迫能力顺序一致。不同磷素营养条件对甜菜抵御外界不良环境有较大影响,叶片在受到热伤害时,抗磷胁迫能力较弱的品14和品17在低磷胁迫时质膜损伤率显著增加;而抗磷胁迫能力较强的品20叶片质膜的损伤率显著下降,抗热能力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以现蕾期、抽薹期和开花期为茎瘤芥耐抽薹性鉴定的性状指标,对2个早抽薹×晚抽薹杂交组合耐抽薹的遗传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早现蕾对晚现蕾、早抽薹对晚抽薹为不完全显性,早开花对晚开花为不完全显性或超显性,现蕾期由1~2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抽薹期和开花期由微效多基因控制,耐抽薹性广义遗传力较高,为60%~75%,可在早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为创制不结球白菜新种质,并利用其选育新品种,通过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创制了不结球白菜晚抽薹新种质SP67,并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选育了不结球白菜晚抽薹杂交新品种艳春。形态观察表明,艳春植株直立,中矮箕类型,生长势强;叶深绿色,叶面光滑;叶柄淡绿色、较宽;耐寒性强,抗病抗逆性好,抽薹晚,品质优良;播种后35 d采收平均产量为2 750 kg·666.7 m~(-2),全国各地均可种植。艳春通过空间诱变结合传统育种技术选育而成,该品种的选育说明空间诱变对不结球白菜具有明显的诱变效应,对后代农艺性状的改良具有促进作用,对解决春季不结球白菜的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甜菜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偶联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菜二倍体品种双丰八号为试材,研究不同的氮素形态及其配比对甜菜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甜菜块根总氮含量和蔗糖含量的影响,探讨氮素与NR及NiR之间的偶联关系。结果表明,在甜菜整个生育期间,NR、NiR活性呈双峰曲线变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二者偶联关系明显。块根总氮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与NRA、NiRA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蔗糖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与总氮含量曲线大致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