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蒲公英和罗汉果为原料,研究稳定剂对蒲公英罗汉果复合饮料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复配试验研究了 3种稳定剂的最佳复配比,以感官评价和稳定系数为评价指标,优化蒲公英罗汉果复合饮料的最佳稳定剂.结果发现,复合饮料最佳稳定剂复配比为果胶0.09%、黄原胶0.04%、羧甲基纤维素钠0.2%,在此条件下制得的蒲公英罗汉...  相似文献   

2.
隽东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1):34-36
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为主要原料,探讨仙人掌饮料的生产工艺、配方技术。用柠檬酸、抗坏血酸、氯化钠等护色剂对仙人掌饮料进行护色,使饮料的绿色尽量保持。为了除去饮料中的大颗粒分子,提高饮料的澄清度,用不同的蜂蜜对其进行澄清试验;由于饮料不稳定,易出现沉淀或者分层,故用海藻酸钠、明胶、琼脂、CMC-Na等稳定剂对仙人掌饮料进行稳定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菜用黄麻饮料生产工艺,以菜用黄麻为主要原料,以过氧化酶活性、饮料稳定性和感官评价为指标,以单因素试验考察菜用黄麻漂烫时间、稳定剂添加和杀菌时间,以正交试验优化稳定剂的配比和饮料配方。试验结果表明,菜用黄麻漂烫杀青条件为沸水漂烫50 s,稳定剂最优配比为0.035%黄原胶+0.06%卡拉胶+0.07%CMC-Na,饮料最佳配方为黄麻叶复原液加以8%白砂糖、0.025%柠檬酸、10%橙汁,杀菌条件为90℃10 min。本工艺配方产品能够掩盖菜用黄麻叶的青味,菜用黄麻的颗粒均匀悬浮,感官品质极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新疆小白杏杏仁植物蛋白饮料的生产技术条件,并对影响饮料稳定性的乳化剂、稳定剂等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添加0.05%吐温80 0.5%单甘酯 0.15%蔗糖酯构成的复合乳化荆和0.O5%羧甲基纤维素稳定剂,可以达到较理想的稳定效果;制成的饮料质地均匀,口感滑爽.  相似文献   

5.
以银耳、白芝麻为主要原料,经过制浆、调配、均质、灌装、杀菌等加工工艺,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银耳芝麻蛋白饮料的最佳配方.同时由于芝麻含有大量的油脂,因此对蛋白饮料的稳定性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且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乳化稳定剂的配比.结果表明:最佳配方是银耳浆添加量为25%,芝麻浆添加量为30%,蔗糖添加量为6%;最佳乳化稳定剂配比是黄原胶为0.10%,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0.03%,单甘脂为0.20%,蔗糖酯为0.10%.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青州银瓜和山楂为主要原料,研究了加工生产银瓜复合饮料的生产工艺及操作要点。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原料的最佳配比为银瓜汁200g、山楂汁40g、蜂蜜4g。并进行了稳定性研究,所研制出的青州银瓜复合饮料风味独特,营养均衡。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2014,(5)
试验以蛹虫草、猕猴桃为主要原材料,对蛹虫草-猕猴桃保健饮料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确定出最佳配比。结果表明:蛹虫草汁和猕猴桃汁的混合比例为1∶5,混合汁添加量20%,白砂糖添加量10%,柠檬酸添加量0.1%,稳定剂CMC添加量0.20%,饮料外观形态、色泽、口感等均为最佳。饮料适合各类人群,并具有保健功能,是具有开发前景的一种新型的天然保健饮品。  相似文献   

8.
以红小豆、核桃仁为主要原料,通过复配试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红小豆与核桃复合蛋白饮料的最佳制作工艺.结果表明:红小豆浆∶核桃浆为2∶1,总汁用量35%,蔗糖4.5%,复合乳化稳定剂用量0.50%(黄原胶0.0625%,羧甲基纤维素钠0.1875%,蔗糖酯0.1875%,单甘酯0.0625%)时复合植物蛋白饮料色泽均匀协调、甜味适中、组织状态稳定、无沉淀及杂质产生.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杨树菇保健饮料的生产工艺、配方和稳定性等。结果表明,杨树菇保健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添加杨树菇营养液60%,甜味剂6%,酸味剂0.3%,稳定剂0.1%,制得的饮料风味独特,稳定性佳。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蛹虫草、猕猴桃为主要原材料,对蛹虫草一猕猴桃保健饮料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确定出最佳配比。结果表明蛹虫草汁和猕猴桃汁的混合比例为1:5,混合汁添加量20%,白砂糖添加量10%,柠檬酸添加量0.1%,稳定剂CMC添加量0.20%,饮料外观形态、色泽、口感等均为最佳。饮料适合各类人群,并具有保健功能,是具有开发前景的一种新型的天然保健饮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适合湘西北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的加工型苦瓜栽培模式,2008-2009连续2a对引进筛选的江西大麻子苦瓜进行催芽方法、嫁接砧木、定植密度、追肥种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苦瓜夏秋栽培中,种子以55℃温汤浸种60min处理效果最好;用黑籽南瓜作砧木既防病、高产,又可以降低果实苦味;稀植产量高于密植产量;追肥以667m2施大量元素复合肥15kg为宜。壮苗、嫁接、稀植、肥足是江西大麻子苦瓜在常德地区栽培应实施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苦瓜营养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个绿苦瓜自交系配制成8个苦瓜杂种,对苦瓜果实VC、有机酸、水分和还原糖含量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瓜果实VC含量一般介于双亲之间,各有4个组合表现为正向和负向的超中亲优势。苦瓜果实有机酸含量仅有3个组合介于双亲之间,最高杂种优势达55.70%。苦瓜果实水分含量有6个组合介于双亲之间或略高于中亲值,8个组合中有6个和2个表现为正向和负向的超中亲优势。苦瓜果实还原糖含量8个组合都不介于2个亲本之间,最高杂种优势和最低杂种优势分别为73.72%和-72.92%。  相似文献   

13.
以早秀F1苦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滴灌周期对大棚苦瓜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肥总量均相同条件下,1 d 1次、2 d 1次和3 d 1次的水肥滴灌周期对苦瓜的生长影响不大,其中,1 d 1次水肥滴灌周期下的苦瓜产量最高,比3 d 1次、2 d 1次分别增产12.19%、23.68%。从经济效益考虑,可以选择1 d 1次的水肥滴灌周期进行苦瓜生产。  相似文献   

14.
淹水胁迫对丝瓜和苦瓜幼苗形态及不定根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荆州本地丝瓜和香帅5号为试材,研究淹水胁迫对丝瓜和苦瓜幼苗形态、不定根解剖结构和屏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丝瓜幼苗淹水胁迫12 d内株高、叶片数及鲜质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淹水胁迫16 d后才显著低于对照,而苦瓜幼苗淹水胁迫4 d后株高、叶片数及鲜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丝瓜幼苗淹水胁迫8 d后淹水部位茎粗(子叶以下1 cm处)显著大于对照,但苦瓜幼苗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淹水胁迫16 d后,丝瓜幼苗不定根内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而苦瓜没有形成;淹水后丝瓜幼苗不定根幼嫩部位(距根尖20 mm处)出现具明显凯氏带且栓质化的内皮层,而苦瓜幼苗不定根在距根尖40 mm处才出现。说明淹水后丝瓜幼苗不定根内发达的通气组织以及20~40 mm处的屏障结构是丝瓜比苦瓜耐淹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采用5种杀菌剂对苦瓜白粉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6%硝苯菌酯乳油效果最好,防效在85%以上;33%寡糖·戊唑醇悬浮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效次之,防效在79%以上;250 g/L嘧菌酯悬浮剂防效较差,防效为70.76%;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6%硝苯菌酯乳油处理后的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83 mg/g、2.54 mg/g;产量比清水对照分别增产16.53%、12.61%。因此,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6%硝苯菌酯乳油为目前防治苦瓜白粉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6.
陈玉梅 《蔬菜》2021,(10):79-81
为了解决漳平市苦瓜常年复种栽培,苦瓜疫病普遍发生并呈日趋严重之势,常给当地苦瓜生产带来毁灭性损害的问题,2019年漳平市西园镇钟秀村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引进苦瓜新品种"超群春宝"嫁接苗进行大棚春提早试种,通过科学安排茬口、药剂+温汤浸种、苗期乙烯利去雄、全面闷棚消毒、前期轻施肥水、结果期改善光照、精准人工授粉、适当提前采收等措施的应用,试种取得较大成功,每667 m~2产量为4 000~6 000 kg,最高产量在6 500 kg以上,基地苦瓜产值2 4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7.
吡唑醚菌酯防治草莓、苦瓜及黄瓜炭疽病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高效、安全的炭疽病新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进行新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在药后的7 d和14 d,吡唑醚菌酯对苦瓜炭疽病的防效最好。与之相比,在草莓和黄瓜上的防效也达到80%以上。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防治炭疽病效果良好、持效期长,是防治草莓、苦瓜、黄瓜炭疽病的理想药剂。生产上建议的使用剂量为337.5~450 ml/hm2。  相似文献   

18.
南海大顶苦瓜规范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发挥广东省佛山市的传统特色蔬菜——大顶苦瓜的产品优势,提高农户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水平,在改良南海大顶苦瓜品种的基础上,制定出配套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内容包括品种特性、产地环境要求、育苗、田间管理措施和采收,旨在进一步提高南海大顶苦瓜的生产效益,大力推广这一传统特色蔬菜品种。  相似文献   

19.
福建西瓜、苦瓜嫁接栽培的发展过程及苦瓜嫁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福建省西瓜、苦瓜嫁接栽培的发展过程,并对福建省各地苦瓜嫁接栽培技术经验进行了介绍,旨在普及瓜类枯萎病防治新技术和适宜的嫁接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基因型、苗龄、外植体、激素、培养基添加物和培养条件等方面综述了苦瓜不定芽再生体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当前苦瓜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