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宜广东省佛山市春季栽培的节瓜品种,特进行了春季节瓜品种比较试验,并对各节瓜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生育期和抗性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秀6号节瓜’的早熟性好,且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节瓜品种,可作为佛山市节瓜春季栽培的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2.
节瓜是我国的特产蔬菜,也是华南地区重要的蔬菜作物,主要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种植,产品除本地销售外还销往港澳市场,作为高经济价值作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概述了我国数十年来节瓜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节瓜种质资源搜集、保存、鉴评工作;综述了节瓜育种技术及相关遗传机理研究进展,包括雌性系材料创制、性型遗传机制和调控机理研究,节瓜枯萎病病原菌和抗病性鉴定研究、抗性材料鉴评及创制技术研究、抗枯萎病机理研究,节瓜耐热性鉴评和耐热机理研究,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的遗传研究和相关基因 / QTL 定位及克隆,节瓜分子育种技术及细胞工程技术研究等;展示了数十年来我国在节瓜雌性系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抗病抗逆育种、品质育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节瓜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节瓜种质资源鉴评和创制、实用化分子育种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特色优质多样化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结球莴苣耐热性鉴定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以10份结球莴苣种质材料为供试材料,研究结球莴苣耐热性的形态与生理生化鉴定方法。结果表明,商品球率、中心柱重占叶球重的比例与结球莴苣耐热性关系最密切,可作为耐热性鉴定的基本形态指标;叶形指数和茎节间长与基本形态指标显著相关,而且在幼苗期就能反映品种间耐热性的差异,是早期耐热性较理想的鉴定指标;MDA、POD、SOD等生理生化指标也与基本形态指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用作结球莴苣耐热性鉴定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夏大白菜耐热性比较及主要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 5个夏大白菜品种为试材 ,在 6~ 8月份栽培 ,比较其耐热性及主要性状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夏翠品种耐热性、叶球商品产量、商品性均好于其他供试品种。叶球商品产量与植株叶片数、平均单球重、球高、球体积及结球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选取10份不结球白菜商品品种,对其在自然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指数、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含量)、脯氨酸含量等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叶绿素a、总叶绿素、脯氨酸含量均与耐热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不同耐热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可作为鉴定不同品种不结球白菜耐热性的参考指标,尤以脯氨酸、叶绿素a的含量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青花菜耐热性比较及主要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6个青花菜品种为试材,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栽培,比较其耐热性及主要性状的相关性,结果:(1)Ky-29A耐热性最强,花球商品产量最高,NB-32次之。NB-48虽然能形成花球,但因花球插叶现象严重,完全失去商品性。NB-57则完全不能形成花球,耐热性最差。(2)花球商品产量与植株叶数、平均球重、球高及球体积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早春露地种植节瓜,平均产量、经济效益显著。介绍了碧绿翡翠节瓜的品种特性,从选地、育苗、定植、肥水管理、棚架方式选择、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环节介绍碧绿翡翠节瓜早春露地栽培技术,以期为该种植模式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4个黄瓜品种的对比试验,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抗病性、耐热性、鲜产量、商品性状等特征,以筛选出适合在贵州省锦屏县夏秋季反市场推广种植的黄瓜新品种,调整品种结构。试验表明:亨优夏4号、中研19号、帝王这3个品种在全县种植表现良好,产量高,综合性状好,商品性好,且成熟期早,抗病性、耐热性较强,可作为锦屏县夏秋种植黄瓜的主推品种,而水果小黄瓜、贝莎2个小黄瓜品种,除贝莎产量较低外,其它品种均表现良好,可作为夏秋种植。  相似文献   

9.
在提出一种黄瓜营养生长耐热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研究黄瓜耐热性与其叶片、根系和花粉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黄瓜营养生长的耐热性是高温下黄瓜产量形成的重要生理基础,花粉耐热性不能作为黄瓜耐热材料的筛选指标。高温下黄瓜叶片厚度、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叶片温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根系干重与黄瓜营养生长耐热性呈显著线性相关,表明蒸腾降温是黄瓜营养系统避免高温伤害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以"桂优三号"节瓜为材料,通过试验分析不同浓度壳聚糖处理对节瓜种子出苗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并统计不同处理下节瓜的产量及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本地区节瓜种子壳聚糖处理浓度为0.1%时,田间出苗率最高;节瓜种子壳聚糖处理的浓度为0.15%时,对节瓜生长促进作用最明显,总产量最高;节瓜种子壳聚糖处理浓度为0.15%时,节瓜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及含水量均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1.
鉴于长期缺乏耐热的节瓜品种,开展了节瓜耐热材料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育种研究.结果表明:主侧蔓坐果育种材料可以作为耐热资源进行利用.经组合选配、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示范等一系列环节,育成节瓜新品种夏冠一号.生产示范及推广表明,夏冠一号具有耐热兼高产的特性,是目前华南地区夏季高温栽培的适宜品种.2005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对冬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benincasae与节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schl.)f.sp.chichqua在形态、致病力、致病速度、毒素分泌量、寄主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形态基本相似,但在致病力、致病速度、毒素分泌量、寄主范围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从而推断冬瓜枯萎病菌与节瓜枯萎病菌可能不是同一病原物.  相似文献   

13.
热胁迫下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耐热性差异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灌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35个),在小麦灌浆后期通过人工升温鉴定耐热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热胁迫处理与正常环境相比千粒重降低幅度在1.2%~30.2%间,穗粒重降低幅度在0.5%~40.0%间。不同基因型间的耐热性存在较大差异,千粒重感热指数在0.09~2.86间,有3个材料千粒重感热指数S<0.2,表现较强的耐热性。耐热材料(S<1,n=17)的平均千粒重、穗粒重、穗粒数较热敏感材料(S>1,n=18)分别低0.43g、0.22g和2.19粒。晚熟材料较中熟材料的丰产性好、耐热性差。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感热指数与热胁迫下的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感热指数与穗粒重感热指数、千粒重几何平均产量与穗粒重几何平均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的提高是解决人类口粮问题的关键。水稻喜温, 但温度过高会对水稻的生长及产量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稻热害频发,严重限制了水稻的高产、 稳产,导致水稻产业受到较大影响。通过鉴定水稻耐热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克隆相关 基因,并研究水稻耐热性状的分子机理,将水稻重要耐热相关基因应用于育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近年 来随着测序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水稻耐热分子机理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迄今为止,国内外科研人 员已通过不同的遗传群体鉴定了 80 个以上的水稻耐热相关 QTL,并通过正向或反向遗传学手段克隆了部分水稻 耐热相关基因,为水稻耐热分子育种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就水稻耐热相关 QTL 的鉴定、耐热相关功能 基因的克隆以及耐热相关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水稻耐热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物抗旱鉴定指标的种类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直接指标(形态指标、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理化指标)和间接指标(耐热性、叶绿素稳定指数和温度系数)2个方面综述了作物抗旱鉴定的各种指标,并对综合评价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水稻耐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及水稻耐热性分子遗传与耐热新品种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开展水稻耐热性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麦区小麦耐热性分析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基因型小麦的耐热性,筛选耐热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耐热评价模型,为耐热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黄淮海麦区大面积推广的20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高温(花后第14—20天,连续7 d高温处理)和自然条件2种处理,在灌浆后期测定小麦穗部冠层温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收获晾干后测定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根据高温处理和自然条件生长下各项指标的耐热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小麦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高温处理下各性状变异幅度为-14.89%—15.09%。通过对9个性状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各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单项指标转换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贡献率分别为55.970%、15.530%和12.171%,代表了全部数据83.670%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耐热评价值(D),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按照耐热性强弱将20个小麦品种划分为3类,第一类耐热型8个品种;第二类中等耐热型7个品种;第三类高温敏感型5个品种。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建立了小麦耐热性的评价数学模型:D=-4.801+0.834X4+2.913X7+0.303X6+2.937X8- 1.409X1-0.524X3+0.876X9R2=0.986),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耐热性,预测值(VP)与D值基本一致,表明SOD活性(X4)、单穗粒重(X7)、CAT活性(X6)、千粒重(X8)、冠层温度(X1)、MDA含量(X3)和产量(X9)这7个指标可用于小麦耐热性品种的鉴定。【结论】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小麦耐热性评价是可行的;20个小麦品种被分为3类(耐热型、中等耐热型和高温敏感型);高温处理下,SOD活性、单穗粒重、CAT活性、千粒重、冠层温度、MDA含量和产量可以作为小麦耐热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8.
玉米品种耐淹形态指标筛选及其耐淹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以16个生产上主推玉米品种为材料,对玉米品种耐淹性进行了鉴定,并探讨了不同耐淹型品种的光合生理差异。结果表明,淹水后玉米穗粒数下降,千粒重上升,产量下降;根据产量与相对受害率的关系,16个玉米品种可以分为高产耐淹型、低产耐淹型、低产不耐淹型和高产不耐淹型4类;叶片重、根冠比和叶茎比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品种耐淹能力的重要形态指标;高产耐淹型玉米品种在不淹水和淹水条件下,均表现为开花期最早;高产耐淹型玉米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在淹水后10 d已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其他3类品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近10年国内外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认为,有10多项指标可用于小麦的耐盐性鉴定。其中,比较可靠的形态生长指标有盐胁迫条件下的幼苗存活率、幼苗的根长、苗高和苗重、春季分蘖数及籽粒产量;比较可靠的生理生化指标有盐胁迫条件下植株地上部的K/Na比、细胞膜透性、SOD活性、根细胞质膜上的ATP酶活性、植株组织中的甜菜碱和多胺含量、细胞壁上的羟脯氨酸含量、细胞壁糖蛋白中的糖分含量以及植株体内盐激蛋白的合成情况。关于游离脯氨酸含量这一指标,不同研究者看法不一致,其可靠性尚难以确定,应慎用或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