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年两地的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8~3.0 d、8.3~12.3 d,属于易降解、低残留的农药。在180~270 g(a.i).hm-2的施药水平下,施药3~4次,每次施药间隔期为7 d,施药后距采收间隔期为1、3、5、7 d,嘧菌酯在黄瓜中的残留量,南宁市为0.039 2~0.213 5 mg.kg-1,上海市为0.017 2~0.182 6 mg.kg-1;嘧菌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南宁市为0.203 2~0.945 6 mg.kg-1,上海市为0.205~1.440 1 mg.kg-1。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在设施栽培黄瓜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及环境安全性,参照《农药残留试验准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比分析了设施栽培条件下两种杀菌剂在黄瓜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并以残留分析结果为依据,对实际生产中的用药模式进行调整,探索最适的安全间隔期.结果表明,按推荐使用剂量、2倍推荐使用剂量施药1次,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818~2.925),(2.204~2.638)d,施药浓度高的情况下消解速度慢;设施栽培黄瓜中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量均受施药浓度、施药次数的影响,残留风险与田间用药剂量、用药次数正相关;不同农药种类消解速度也有差异,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中的消解速度比嘧菌酯更快,相同采样间隔时间和相同用药模式下吡唑醚菌酯比嘧菌酯的残留量低.参考国内外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建议设施栽培条件下,按常规方法施药及使用剂量,施药2~3次的情况下,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上的采收安全间隔期为3d,随着施药浓度或施药次数的增加,安全间隔期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及其消解动态进行分析,评价嘧菌酯在花生生产上的残留安全性.[方法]对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收间隔期与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嘧菌酯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嘧菌酯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嘧菌酯在花生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4~12.07 d和5.57~13.48 d.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低于1.135、0.154、0.922和0.957 mg/kg,嘧菌酯残留量排序为花生<花生壳<土壤<花生植株.根据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嘧菌酯在花生中的残留中值为0.05 mg/kg,普通人群嘧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418785 mg/k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3.32%左右.采收间隔期为21和28 d时,在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条件下,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按常规方式施用嘧菌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但采收间隔期为14 d时,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对最终残留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及其消解动态进行分析,评价嘧菌酯在花生生产上的残留安全性。【方法】对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收间隔期与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嘧菌酯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嘧菌酯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嘧菌酯在花生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4~12.07 d和5.57~13.48 d。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低于1.135、0.154、0.922和0.957 mg/kg,嘧菌酯残留量排序为花生花生壳土壤花生植株。根据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嘧菌酯在花生中的残留中值为0.05 mg/kg,普通人群嘧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418785 mg/k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3.32%左右。采收间隔期为21和28 d时,在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条件下,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按常规方式施用嘧菌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但采收间隔期为14 d时,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对最终残留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检测方法及其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状况及消解动态,建立了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在天津和安徽两地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残留状况和消解动态规律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无水乙醇超声提取黄瓜和土壤中的苦参碱,使用大孔吸附树脂净化,甲醇定容,气相色谱带氮磷检测器(NPD)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25~1.0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32%~98.06%,变异系数为3.72%~7.44%;黄瓜和土壤中苦参碱的最小检出量均为1.36×10-12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mg·kg-(1黄瓜)、0.008mg·kg-(1土壤)。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方程Ct=C0e-kt;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19~7.24d和6.70~9.18d。在黄瓜中施用0.3%苦参碱乳油,其制剂施药量为0.18~0.27g·m-2,施药3~4次,两次施药间隔期为7d,距收获期为1d时,苦参碱在黄瓜中的残留量为0.1256~1.2071mg·kg-1,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450~0.1837mg·kg-1。目前...  相似文献   

6.
嘧菌酯在草莓与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嘧菌酯悬浮剂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特性。结果表明:草莓和土壤中嘧菌酯添加浓度在0.05~1.0 mg·kg-1范围内,回收率为97.16%~99.78%,变异系数为1.89%~3.67%,最小定量限(LOQ)均为0.02 mg·kg-1;不同施药浓度[225、450 g(a.i.)·hm-2]时,嘧菌酯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66~3.96 d和 6.31~8.79 d; 嘧菌酯悬浮剂(250 g·L-1)在草莓上的使用剂量为225 g(a.i.)·hm-2、间隔7 d施药次数不超过3次时,草莓中嘧菌酯的最终残留量为0.17~0.20 mg·kg-1,小于欧美与日本等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1.0 mg·kg-1。  相似文献   

7.
采用丙酮提取、Al2O3净化、HPLC测定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苯醚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动态。结果表明,方法的回收率为80.40% ̄103.0%,变异系数在3.24% ̄10.6%。苯醚菌酯在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0.02 ̄0.041 mg.kg-1,土壤中≤0.070 mg.kg-1。苯醚菌酯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3.89 ̄5.63 d,土壤中为5.26 ̄6.90 d。说明苯醚菌酯属于易降解的低残留杀菌剂。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枸杞果实内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试验表明,吡虫啉在枸杞果实内消解较快,半衰期为2.42~3.71 d,在使用浓度2 000倍、施药2次的情况下,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间隔期7 d,枸杞果实内的残留量为0.027 mg.kg-1。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人参中氟菌唑残留动态进行研究,使其在人参上的使用合理化.【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气质联用方法检测了质量分数为30%氟菌唑WP施药后0、7、14、21、28和74 d(收获期)在人参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和结论】施药剂量为1 000 g·hm-2,施药1次时,氟菌唑在人参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54和0.25 mg·kg-1;半衰期分别为19.9和25.4 d;收获时鲜人参根中氟菌唑最终残留量为0.04 mg·kg-1、干人参的残留量为0.14 mg·kg-1;综合多方面因素,建议我国鲜人参中氟菌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暂定为0.05 mg·kg-1、干人参暂定为0.20 mg·kg-1;施药量不高于1 000 g·hm-2,一个生长季节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10.
溴菌腈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及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了溴菌腈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溴菌腈在苹果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在苹果中半衰期为0.9~1.0 d,药后14 d消解90%以上;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0.8~1.2 d,药后21 d消解90%以上.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施药浓度2000~4000 mg·kg-1(有效成分500~1000 mg·kg-1),施药3~4次,药后7、14、21 d苹果和土壤中残留量均未超过0.1 mg·kg-1.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毒死蜱在蕹菜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蕹菜上的半衰期为2.11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5.48d。48%毒死蜱乳油按推荐剂量即75mg.hm-2施药3次,停药后7d,蕹菜上毒死蜱的残留量为0.779mg.kg-1,符合我国无公害蔬菜标准规定;停药后14d,蕹菜上毒死蜱的残留量为0.046mg.kg-1,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规定。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残留动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腈菌唑在香蕉果肉和香蕉皮上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腈菌唑在香蕉上施用以后降解较快,腈菌唑在香蕉上的消解遵循指数型降解规律,在香蕉果肉和香蕉皮中半衰期分别为10.4和7.7 d。残留量与腈菌唑施药量、施药次数相关,施药量对残留量影响更大,残留量随着施药量增多而增高,而在不同施药次数处理时无显著差异。以推荐剂量施用,施药次数为4次,最后一次施药20 d后腈菌唑在香蕉果肉中的残留量为0.239 mg.kg-1,安全间隔期为20 d。分析结果表明腈菌唑对香蕉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9.9%~93.7%和80.9%~99.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4.0%和1.8%~2.8%,吡唑醚菌酯的最低检出量为2×10-10g,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显示,吡唑醚菌酯在辣椒中的半衰期为3.6~4.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8~10.7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按施药剂量为540~810g a.i./hm2,对水喷雾,连喷3~4次,施药间隔期为7 d,最后一次喷药后3、5、7、14、21 d,辣椒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为0.0102~0.2234 mg/kg,均未超过0.5 mg/kg(MRL)。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在辣椒上使用,按采收间隔期3 d收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乙腈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检测的方法,研究了嘧菌酯在山东、安徽和陕西3地苹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采用10%嘧菌酯悬浮剂在有效成分150 mg/kg施药剂量下对苹果植株和土壤分别喷雾施药一次,嘧菌酯在苹果中的半衰期(t1/2)为2.97~4.36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t1/2)为2.80~4.73 d;而在150 mg/kg施药剂量下施药4次,第4次施药后14 d,嘧菌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检出限(0.01 mg/kg),远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丙酮提取、Al2O3净化、HPLC测定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苯醚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动态。结果表明,方法的回收率为80.40% ̄103.0%,变异系数在3.24% ̄10.6%。苯醚菌酯在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0.02 ̄0.041 mg.kg-1,土壤中≤0.070 mg.kg-1。苯醚菌酯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3.89 ̄5.63 d,土壤中为5.26 ̄6.90 d。说明苯醚菌酯属于易降解的低残留杀菌剂。  相似文献   

16.
采用液质联用仪比较分析了3个不同种植区域(江苏南京、广西南宁和湖南长沙)露地和大棚两种种植条件下黄瓜和土壤中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的残留动态,同时对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了比较分析。施药后,甲基硫菌灵在黄瓜和土壤中均能很快转化为多菌灵[施药后1d甲基硫菌灵未检出(<0.01mg·kg-1)],多菌灵在露地黄瓜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均低于大棚。3个试验点露地黄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3、1.4d和1.4d,在大棚黄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6、1.7d和2.0d。在3个试验点露地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1.7d和2.3d,在大棚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3、2.0d和2.3d。最终残留试验在最后一次施药后1d采样时,大棚、露地黄瓜中的甲基硫菌灵均未检出(<0.01mg·kg-1),多菌灵在3个试验点露地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14~0.162mg·kg-1,而在3个试验点大棚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121~0.561mg·kg-1。参照我国所制定的黄瓜中多菌灵的MRL(0.5mg·kg-1),露地种植方式下所有处理黄瓜中甲基硫菌灵代谢物多菌灵的最终残留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但大棚种植方式下其残留量有超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天津农业科学》2016,(1):13-17
为评价代森联在葡萄上使用的安全性,并建立其使用规范,对代森联在葡萄及其种植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进行研究。建立了葡萄和土壤中代森联GC/MS残留量测定法,葡萄和土壤中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103%和87%~100%。并于2013—2014年在天津和南京进行了田间试验,代森联在葡萄中的半衰期为6.8~9.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7~7.7 d。葡萄中代森联的残留量为0.069~0.890 mg·kg-1,土壤中代森联的残留量为0.027~0.418 mg·kg-1。按照我国规定,代森联在葡萄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为5 mg·kg-1,60%代森联·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按照推荐剂量和次数使用,推荐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黄瓜和土壤中啶氧菌酯残留量的检测分析方法,对啶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啶氧菌酯的最小检出量为3.5×10-11g;在黄瓜和土壤基质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05mg·kg-1。对黄瓜和土壤2种基质,设置了0.005、0.05、0.25 mg·kg--1个添加水平,每个添加水平设置5个重复,啶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68.61%-122.4%,变异系数为1.06%-17.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氧菌酯在天津地区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71d和12.9 d,在山东地区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70d和10.3 d,在江苏地区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76d和14.9 d。距最后一次施药5d时,啶氧菌酯在黄瓜中的最高残留量为0.014mg·kg-1,远低于欧盟规定的黄瓜中啶氧菌酯最大残留限量0.05mg·kg-1。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行探索的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方法研究了除草剂丙酯草醚在河北、湖北两地油菜和油菜田土壤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丙酯草醚最低检出浓度为0.006 mg·kg-1,添加浓度在0.01~1.0 mg·kg-1范围内,回收率为81.0%~5.7%,变异系数为1.56%~5.19%.丙酯草醚在河北、湖北两地油菜中的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2.56e-0.0903T和C=2.56e-0.115T,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0.232e-0.0568T和C=2.01e-0.0639T在两地油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67 d和6.05 d,在两地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2 d和10.9 d.10%丙酯草醚悬浮剂用于油菜田除草,施药剂量有效成分为45~60 g·hm-2,施药1次,收获期油菜籽及油菜植株中丙酯草醚残留量低于0.01 mg·kg-1,土壤中丙酯草醚残留量低于0.02 mg·kg-1.  相似文献   

20.
建立嘧菌酯在荔枝上的残留分析方法,并于2011-2012年在广州和南宁进行250 g · L -1嘧菌酯悬浮剂在荔枝上的田间试验,研究其在荔枝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采用甲醇提取,弗罗里硅土和中性氧化铝柱层析净化,气相色谱法(ECD)检测嘧菌酯残留量。在添加水平为0.01、0.1和1 mg · kg -1时,荔枝果肉、全果和果皮中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3.0%~85.1%、83.3%~84.9%和80.6%~84.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4%~3.88%、2.77%~3.84%和2.90%~3.68%;检出限(LOD)为0.005 mg · kg -1;定量限(LOQ)为0.01mg·kg -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在广州和南宁荔枝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8~5.7d和3.5~7.2d,消解迅速。250 g · L -1嘧菌酯悬浮剂,200 mg · kg -1施用3~4次,于末次施药后7 d ,荔枝全果上残留量为0.01~0.16 mg · kg -1,果肉中残留量均小于0.01 mg · kg -1,果皮中残留量为0.02~0.73 mg · kg -1;于末次施药后14 d ,全果残留量为<0.01~0.12 mg · kg -1,果肉中的残留量均小于0.01 mg · kg -1,果皮中的残留量为0.01~0.54 mg · kg -1,全果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我国规定的M RL值0.5(mg · kg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