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景观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对乡村景观进行先评价、后建设的策略是提升乡村景观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本文从体现江南文化的角度研究乡村文化景观,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例,通过构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为指标的江南乡村景观体系,对江南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得到了“江南乡村景观历史遗迹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创新是承载江南文化的核心要素,民间信仰是体现江南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载体,乡村展馆对江南文化的传播力度有待提升”的结果,并针对在乡村景观中如何展示江南地域文化的三个方面内容,提出了加大对民居和遗迹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民间信仰融入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和优化乡村展馆的功能建议,为江南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如何用乡村景观展示与凸显地方特色文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用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乡村文化是乡村景观的本质和精神内核,两者共同呈现出特有的乡村风貌。当下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不断侵蚀着乡村文化景观,如何营造及延续乡村文化景观,这是城市化建设和保持乡村风貌特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千古诗村杏花村为例,通过彰显乡村景观、发扬乡村文化的技法营造出具有山水风情、生态风貌、唐朝风韵、田园风格、市井风味特质的杏花村乡村风貌,通过保护、恢复、新建、传承的理念延续杏花村的乡村文化。一幅"杏花飞作雨,烟笛远闻声"的杏花村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3.
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愈加重视不断推动乡村人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协调和科学发展,尤其是乡村田园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笔者认为,生态农庄理念中对于田园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就是突破口,利用现代景观规划建设技术,深入分析田园景观的文化特性,不仅有利于改造千年来传统粗犷的农业生产种植方式,探寻符合现代化科学生产特点的农业新道路,更是对如何保留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景观,继承创新乡土文化内涵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愈加重视不断推动乡村人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协调和科学发展,尤其是乡村田园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笔者认为,生态农庄理念中对于田园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就是突破口,利用现代景观规划建设技术,深入分析田园景观的文化特性,不仅有利于改造千年来传统粗犷的农业生产种植方式,探寻符合现代化科学生产特点的农业新道路,更是对如何保留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景观,继承创新乡土文化内涵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对其的保护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文章通过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概念、现状问题进行研究,解读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提出采用“基因·句法”的规划思想和“整合、传承、更新、提升”的规划思路,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更新。  相似文献   

6.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不能仅仅被看作复原至某一时期或使现存形态完整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场地历史研究和现状调查中了解其演变和转化的过程,从而确定哪些部分需要改变,哪些部分需要恢复,及哪些部分需要使之继续演变。本文主要采取了保护、保留、风貌整治、文化延续等措施对乡村文化景观进行保护,以期对当前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7.
台湾有效利用本地的乡村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创意农业园景观。通过从台湾乡村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创意农业园主题的独特性和乡村文化景观的创新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福州创意农业园中乡村文化表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朱亚斓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7):1518-1523
乡村振兴为当下乡村发展带来空前机遇。乡村文化景观以其动态演进性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源动力,现阶段我国乡村发展对文化景观作为资源的重要性认识足够,但将其价值转化为一种协同发展的方法仍然缺乏系统引导。从文化景观的创造群体出发,乡村主体和非主体需要在思想上获得足够的价值认知教育,以养成主动保护和维系的习惯;乡村文化景观保护要寻找自身独特的价值并顺应新时期发展需求,在记忆传承与现代重构中实现保护与效益转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临淮泥塑是淮河南岸乡村社会中的一项民间手工艺,淮河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为临淮泥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主题。以临淮泥塑为物质文化媒介,以个人与社会记忆为视角,建构了淮河乡村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即乡村社会与孩童成长、节庆活动、返璞归真的日常生活,这构成了临淮泥塑个人记忆的主题。社会记忆中的临淮泥塑主题由弘扬治淮精神、人民立场与家国情怀这两个方面构成。以上两个主题丰富了临淮泥塑的文化内涵,并由此折射出淮河文化多元并蓄的一面,对皖西非物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化景观建设实操中,对文化景观的认识侧重于文化"物化"后的景观空间的系统设计与开发。文化的共享与传承、断层与空间、符号与创新等基本问题构成文化景观的基本逻辑,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化景观建设的成败。文化景观总是体现着不同文化景观元素或符号的"集群化"特征、不同要素或符号之间的向心性和离散性的分布特点,构成文化景观的单元属性。基于这种逻辑,提出文化景观粒子的观点:具有良好影响力、符号空间稳定、可复制与模仿、稳定的和开放的特定文化景观单元。在此基础上,基于文化景观要素的权重分析,提出并分析乡村文化景观粒子的判定模型、文化景观粒子密度计算模型和文化景观粒子体的计算模型,为文化景观粒子的量化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基于乡村景观资源定量分析基础上的乡村景观规划方法,从乡村景观的文化景观与乡村自然景观构成入手,将乡村文化景观作为设计实践的主体,提出乡村景观的景观元与承载元构成的二元结构。在回顾文化景观粒子论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设计实践过程中乡村景观资源数据多为抽样数据的现实情况,提出在4D视角下,将文化景观粒子纳入由网格-体单元构成度量模型,获取乡村景观资源量的估算统计数据。基于乡村景观发展的回归现象,分析了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的评估与预测方法。由乡村景观的二元结构出发,将生态网络理论引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基于共生体系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农村文化景观及其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文化景观是繁荣农村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景观被同化、被改变、在消失。本文在理解农村文化景观含义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农村文化景观的特征和类型,进而分柝了我国农村文化景观的建设现状,并提出农村文化景观建设建议,以期对我国农村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了人文精神建设的层面。作为农业大国,景观的营建贯穿乡村文化全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景观营造对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机制的重要路径。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梳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乡村民居建筑文化、田园文化景观、家庭生活文化、乡村风习文化、乡村艺术文化的影响,来着眼于研究贺州市钟山县里太村传统景观营造时的规划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方案和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4.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景观的打造能体现乡村文化,展现乡村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础.英国和德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先驱国家,其乡村景观也成为吸引世界各国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从两国乡村景观的景观发展史与乡村景观的特征进行梳理与解读,总结出英国乡村景观是以文化为积淀力的综合田园景观,德国乡村景观是重视生态为主的复合型乡村景观,认为我国乡村景观应该构建乡村文化体系和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从"如画性"乡村文化景观和打造"纯净性"生态景观入手,并提出构建乡村艺术智库、打造乡村学术力量、依托农业开展生态旅游等具体策略,为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受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传统村落特征的乡村文化景观正在大量退化甚至消失。为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完整性,总结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现状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保护村落文化景观的策略与建议,即加强法制意识建设、完善村落景观保护制度、建立法制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文明这一对复杂的概念,引起人们对文化景观理解的不同倾向,影响文化景观建设的具体方法与走向。文化意义和内涵最终需要借助“符号”语言和媒介,转化为实体景观空间。实体景观空间构成要素总是承载特定的文化意义。文化景观空间构成要素会依据自身承载的特定文化意义,按照特定的逻辑或结构,组成一个集合单元——文化景观粒子。同一地理空间中,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粒子相互作用,构成一种“云状”的聚集形态。包括基于时间轴线的时间性文化景观粒子云和基于水平空间的空间性文化景观粒子云。基于这一观点,文化景观粒子云的形态指标包括密度、向度和发展速度。基于文化景观粒子的空间分布程度,提出并分析了文化景观粒子云密度计算模型、文化景观粒子云向度估算模型和文化景观发展速度估算模型,为文化景观的量化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湘西南传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的特征,探寻文化景观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变迁机制,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文化景观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方法]以文化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的文化空间研究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文化景观变迁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空间整合度与文化频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空间可以塑造文化景观;随时间的推进,文化空间景观从建筑内部的堂屋逐渐向建筑外部的院落发展;文化空间呈现2种自由随机的变迁方式发展;在简单民居内部,文化空间以堂屋为主,在有院落的民居中以庭院为主,在族系尺度则以公共空间为主;在景观变迁因子中,使用工具等物质文化景观比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要快;总体上,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对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最大.文化景观表现型因子对受外界施加的影响反应要大于文化景观基因型因子;湘西南文化景观变迁受到内外两方面的作用,以有利与否为标准进行变迁.[结论]文化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管理应该重点抢救、保护内在的基因型民族文化景观,然后再挽救表现型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变迁需要进行科学引导,尤其是市场作用即文化产业作用下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8.
林辉  荣侠  陈晓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18-1620,1774
立足于人文科学角度,阐述了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内涵,并从构成、类型、特征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从构成角度看,文化景观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构成景观文化的非物质部分;从类型上看,各种类型的文化景观都有其对应的景观文化;从特征上看,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都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包容性、积累性、传承性,不同的是景观文化的滞后性、稳定性和文化景观的不稳定性。论证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的本质关联、发展关联、共生关联和互转关联,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从本质上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指出二者的不一致性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在空间中的物理表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析对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理,研究其景观表达,从而识别和提取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营造的评价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地域空间分布不均衡,豫南地区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所占数目较多,在整体空间结构上,河南省传统村落呈“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传统村落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趋势;村落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宗祠居多,其次是戏楼,清灰色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村落环境因素中突出环境因素主要为古井、古树、池塘、河道。豫南大别山区整体村落建筑保存良好,地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村落广布,由于其风貌基础好、影响因素多、牵涉类型广等问题,属于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难度较大的区域。本文基于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尺度和范围,及借鉴预警逻辑,确定了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安全体系的内容和流程,并详细阐述了1个数据库、4个分系统的安全体系构架以及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