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雏鸭人工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3日龄健康金定鸭,对接种后48 h后血清中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9项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含量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葡萄糖、Ig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一定量的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尿酸、IgA和IgM含量在发病时略微升高(P>0.05)。上述结果提示,雏鸭感染鸭病毒性肝炎后,肝脏和肾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血液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对感染雏鸭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并测定了感染雏鸭在接种后12、24、48、96、168h和14d时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13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血清葡萄糖含量(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均降低。仅总蛋白在接毒后24h有一过性升高;血清谷草转氨酶(AST/GOT)、谷丙转氨酶(ALT/GPT)的活性升高;胆碱酯酶(CHE)仅在接毒后12h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ALP)在接毒后12、24和96h表现出明显变化,其中接毒后12h和96h呈降低状态。接毒后24h升高。血清尿酸(UA)的浓度在接毒后168h降至最低值。以后便恢复正常。血清肌酐(CRE)的含量在接毒后12h降低。随后在24h升高。其他时间无变化。血清钙(Ca)、磷(P)变化无明显规律。血清α-淀粉酶(α-Amylase)活性在整个试验期间无明显变化。说明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患1型鸭肝炎雏鸭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自由基在鸭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毒力的鸭肝炎病毒株人工感染雏鸭,建立了鸭病毒性肝炎病理模型。于感染后1、3、5、7d剖杀雏鸭,采集血液和肝脏样品,测定血浆和肝组织中的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研究了自由基在鸭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雏鸭感染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后1d,血浆NO含量开始上升,3d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持续至试验结束;肝组织NO含量在感染后1d便显著升高。不同毒力株感染组雏鸭血浆和肝组织中SOD活性在感染后1d便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不同毒力株感染组雏鸭血浆和肝组织中的MDA却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雏鸭感染鸭肝灸病毒后产生的自由基在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由基在鸭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不同毒力的鸭肝炎病毒株人工感染雏鸭,建立了鸭病毒性肝炎病理模型.于感染后1、3、5、7 d剖杀雏鸭,采集血液和肝脏样品,测定血浆和肝组织中的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研究了自由基在鸭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雏鸭感染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后1 d,血浆NO含量开始上升,3 d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持续至试验结束;肝组织NO含量在感染后1 d便显著升高.不同毒力株感染组雏鸭血浆和肝组织中SOD活性在感染后1 d便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不同毒力株感染组雏鸭血浆和肝组织中的MDA却高于或显著高于时照组.提示,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产生的自由基在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感染鸭,不感染鸡、鹅,一年四季、不同品种、性别的鸭均可感染。健康鸭通过接触被患病毒性肝炎鸭和带毒鸭污染的饲料、水、垫草、车辆等传染而流行发病,也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雏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1周龄内的雏鸭病死率可高达95%,而1月龄以上的鸭则很少发病死亡。因饲养管理不善、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阴湿、鸭群拥挤等均可促使本病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雏鸭,测定雏鸭血浆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研究NO在鸭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雏鸭感染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后第1天血浆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就开始上升,第3天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持续至实验结束。揭示一氧化氮同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临床上大多感染1周龄内的雏鸭,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特征。2006年9月份左右在仪征市的周边地区,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由于鸭病毒性肝炎发病以后死亡率较高,对一些农村中小型的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我站门诊采集的2例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病例,将死亡的雏鸭的肝脏,送往扬州大学实验室进行检测,最后确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通过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不同毒力鸭肝炎病毒对雏鸭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复制病理模型 ,研究雏鸭感染病毒性肝炎后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变化。将 16 0只刚出壳的北京鸭 ,经 1周适应性饲养后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弱毒株组、中毒株组和强毒株组。在攻毒组的每只雏鸭背部分别肌肉注射 0 .3m L弱毒株、中毒株和强毒株的稀释液。攻毒后 1、3、5、7d剖杀雏鸭 ,采集其肝组织 ,测定鸭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含量。结果表明 ,中毒组和强毒组的 CAT含量在攻毒后 1d便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但弱毒株组在攻毒后的 5 d才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1d,雏鸭肝组织中 SOD含量开始下降 ,3d后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 5 d,各攻毒组雏鸭肝组织中的 GSH-Px的含量亦显著降低。这些抗氧化酶含量的降低 ,说明感染鸭肝炎病毒后雏鸭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 ,自由基参与了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死鸭肝脏制成1:1匀浆,分别接种9日龄鸡胚和11日龄鸭胚,鸡,鸭胚均于接种后24~36小时全部死亡,取鸡胚尿囊膜制成1:2匀浆 接种11日龄鸭胚,鸭胚于接种后64小时死亡,取鸡胚尿囊液回归4日龄雏鸭进行人工发病雏鸭于24~96小时全部死亡,用已知抗鸭肝病毒卵黄液对发病鸭群紧急被动免疫注射,病鸭群于注射后3天全面停止死亡,取鸡,鸭胚尿囊液制成油乳剂免疫注射后3天全面停止死亡,了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肝脏严重受损。1~21日龄的雏鸭最易感。急性型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50%~90%。笔者近几年在临床实践中用中西兽医结合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防治方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的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左右。病程极短,主要病变在肝脏,其特征是肝炎,肝体积肿大并有出血斑点,对雏鸭威胁极大。笔者一行曾遇见过一起鸭病毒性肝炎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用鸭疫里默氏菌明胶酶以颈静脉方式注射10日龄健康鸭,于注射后3、6、9、12 h测定部分血液指标.结果显示,注射明胶酶后雏鸭红细胞、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或P<0.01);血清谷草/谷丙转氨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总胆固醇和血清葡萄糖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果表明,鸭疫里默氏菌明胶酶对10日龄鸭的谷草转氨酶等血液指标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3—5周龄的雏鸭也可感染发病,成年鸭能感染,但不发病,成为带毒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的传染源。2005年8月份修水县义宁镇芦塘村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雏鸭发生一种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不久即抽搐而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过对发病鸭群的临床及剖检诊断,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和沙门氏菌病两种疾病均为雏鸭常发疾病,给养鸭业带来不同的经济损失,如两者并发感染将加大对疾病的诊断难度,易造成更大的损失。对一起雏鸭病毒性肝炎并发沙门氏菌病的诊治病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鸭的主要疫病之一,病鸭及隐形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只发于雏鸭,主要是3周龄的鸭易感,成鸭呈隐性感染。病鸭群常在发病2—3d达到死亡高峰,死亡率可达70%以上,笔者现将自己对周至县某村养鸭重点户鸭发生的病毒性肝炎病的防治情况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由地锦草、石榴皮等组成的中药复方对大肠杆菌感染雏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临床大肠杆菌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手段。试验选取50只健康1日龄雏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试验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莫西林组、中药复方高剂量组(DSH)和低剂量组(DSL)。给药组在3日龄开始给药,连续给药至试验结束,共10 d。除空白对照组外,在雏鸭6日龄时用大肠杆菌腹腔注射进行攻毒,0.5 mL/只。比较各试验组雏鸭的病死率;对病死鸭和各组存活鸭进行解剖,观察肝脏和小肠的病理剖检及HE染色切片;检测血常规及血清生化各项指标,评价中药复方对感染大肠杆菌雏鸭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DSH、DSL和阿莫西林均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雏鸭的死亡率;与模型组相比,阿莫西林和DSH、DSL组均可减少肝脏、小肠等器官的损伤。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显著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和尿素(UREA)极显著升高(P<0.01),且模型组和给药组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等指标变化显著(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ALP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血液中WBC、RBC、HGB、PLT等指标极显著升高(P<0.01),说明给药组机体损伤程度低于模型组。以上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可以减轻因大肠杆菌所引起的机体损伤,且作用效果与阿莫西林相近。  相似文献   

17.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主要危害5~10日纷的雏鸭,特别是孵化维鸭的季节更易传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防治工作.确保养鸭业的发展。一、发病的症状:本病的病毒有Ⅰ、Ⅱ、Ⅲ型,感染后的潜伏期不一,一般为1~4天。鸭发病初期精神萎靡、困顿、减食或停食,后期缩预、弓背、翅膀下垂;离群,眼半闭如睡眠状;病鸭侧卧,角弓反张;两脚痉挛,在地上作旋转运动,出现神经错乱症状后几小时就会死亡。二、防治方法:1.调运检疫。调运鸭苗,畜禽部门要认真做好检疫把关…  相似文献   

18.
新型鸭肝炎病毒实验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新型鸭肝炎病毒”实验感染雏鸭,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接毒后24-48h为感染鸭死亡高峰,试验发病的死亡率为80%;感染雏鸭肝、脾、胰、肾的组织病理变化分别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坏死性脾炎,胰局灶性坏死及肾小叶的异嗜性粒细胞浸润。肝、肾组织的脂肪染色结果表明,肝脏有脂肪蓄积,而肾脏未见有脂肪蓄积。  相似文献   

19.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雏鸭,且10日龄内的病鸭死亡率很高.临床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前呈角弓反张姿态和病鸭肝脏肿胀、出现淡红色斑点、表面有出血斑点为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20.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雏鸭,且10日龄内的病鸭死亡率很高.临床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前呈角弓反张状和病鸭肝脏肿胀、出现淡红色斑点、表面有出血斑点为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