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根据1988—1994年监测结果,对黄渤海蓝点马鲛资源动态进行分析。蓝点马鲛产量波动在6.2—12.6万t,1990年疏目拖网捕捞蓝点马鲛之后,资源衰退,产卵群体资源量、补充群体资源量、亲体数量和世代发生量连年下降,同时渔业生物学特性也发生巨大变化,生长加快,性成熟年龄提前,1龄鱼成熟比例上升,产孵群体结构不稳定,平均单产连年减少。建议尽快制定蓝点马鲛管理法规,以10月21日至12月20日为可捕期,限制捕捞力量,加强资源动态监测,以达到其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象山港蓝点马鲛渔获情况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7-2008年蓝点马鲛繁殖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1 053尾蓝点马鲛样品。研究了浙江象山港蓝点马鲛生殖群体的捕捞产量、叉长、体重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等,讨论了象山港繁殖场蓝点马鲛的资源状况,提出了资源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日期:1999年12月21日提供者:中国水产资讯网品种规格中间价(元/kg)江门(咸鱼)市场进口带鱼冻条重≥500g9.6进口红三条重≥300g11.4白姑鱼冻条重≥100g9.2进口赤免条重≥500g14进口赤免300≥条重<500g13.4黄姑鱼冻条重<300g10进口红鳅鱼条重<500g9.6马交鱼500≤冻条重<100g11.2进口马友1000≤条重<2000910.8水咸蓝点马鲛条重≥2000g19.4水咸蓝点马鲛1000≤条重<2000g18.6水咸斑点马鲛1000≤条重<200g1…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中国沿海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繁殖群体耳石形态的特异性,科学判定中国沿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种群归属,根据2016—2018年4—6月在莱州湾、海州湾、吕四渔场、象山港、沙埕港等蓝点马鲛产卵场采集的242尾2龄蓝点马鲛成熟个体样本,结合计算出的环率、圆度、椭圆率、矩形趋近率、纵横比、形态因子、半径比和面密度等8个耳石形状指标,运用相似性分析、非参数多维标度分析、相似性百分比分析探讨了耳石形态的群体间差异。结果显示,海州湾和吕四渔场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象山港和沙埕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渤海、黄海和东海3个海区之间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半径比、纵横比、面密度和矩形趋近率是对各个繁殖群体组内相似性贡献度较高的耳石形态典型指标;面密度、形态因子和半径比则是对各繁殖群体组间相异性贡献度较高的耳石形态分歧指标。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5个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在55.26%~92.59%,综合判别正确率为71.07%。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之间的耳石形态存在显著差异,渤海、黄海和东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存在较高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5.
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耳石形态学特征,实现以耳石形态学方法科学划分蓝点马鲛种群,依据2016年4~7月在象山港采集的113 ind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102对矢耳石尺寸参数,计算出了环率、圆度、椭圆率、矩形趋近率、纵横比、形态因子、半径比和面密度等8个耳石形态指标;运用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非参数多维标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研究了象山港蓝点马鲛耳石形态的个体差异。结果显示,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左、右耳石以及雌、雄个体间的耳石形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个年龄组间的耳石形态差异显著(P0.05),年龄组两两之间耳石形态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以耳石形态学方法判别蓝点马鲛种群需要考虑样本的年龄因素,以同一年龄的繁殖群体为宜;造成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不同年龄组耳石形态差异的可能原因,一是同一种群或群系蓝点马鲛的耳石形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相对变化,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二是象山港是多个蓝点马鲛种群或地理群系共同的产卵场,年龄组间的差异来源于群体间的耳石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黄海北部(东营、威海)、东海(舟山、宁波、温州)的5个蓝点马鲛群体(共157尾)和广东粤东渔场的1个斑点马鲛群体(20尾)的个体进行了形态特征测定,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在吻至胸鳍起点/叉长(SP/FL)、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叉长(VA/FL)、胸鳍鳍条及鳃耙数上存在差异;斑点马鲛与蓝点马鲛所有的形态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群体间差异系数均小于1.28,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其群体间差异仍属于种内不同地理群体的差异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2.32%、11.92%、7.67%,累计贡献率为51.91%。前两个主成分的分布图显示出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已经有所分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蓝点马鲛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黄海与东海群体之间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中国沿海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遗传背景以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对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的6个群体76 ind蓝点马鲛线粒体COI基因712 bp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Gen Bank中下载的9条南海蓝点马鲛序列,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和历史动态。共检测到21个变异位点,17个单倍型,总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样性(Hd=0.702±0.044)和低核苷酸多样性(π=0.002 8±0.000 2)的特点,其中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的蓝点马鲛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Hd:0.695~0.816,π:0.002 7~0.003 3),而南海群体明显偏低(Hd=0.442±0.145,π=0.001 7±0.000 6),推测是由于黄海和东海是中心分布区,而南海是边缘分布区的缘故。AMOVA分析结果显示,群体间(-6.27%~-1.52%)不存在变异,群体内个体间(101.52%~106.56%)的变异是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为-0.138~0.040(P0.05),遗传距离N_m值为-81.145~-4.134、11.876~146.559,均大于4或小于0,表明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分化,不同海域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这可能与蓝点马鲛分布范围广、具长距离迁移能力、产卵和越冬时均可发生洄游以及鱼卵具漂浮性且为多次性产卵类型等原因有关。聚类分析的邻接树与单倍型网络图上出现的2个分支均在更新世晚期发生过种群快速扩张事件,但蓝点马鲛总体在数据上未呈现出种群扩张现象,可能是2个分支的叠加造成整体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图呈现多峰分布。  相似文献   

8.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是中国近海重要的大型中上层经济鱼类, 精准预测蓝点马鲛渔场分布对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蓝点马鲛捕捞数据与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和海表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a concertation, Chl a)数据, 构建了基于自动机器学习的蓝点马鲛 CPUE 预测模型, 通过与 XGBoost 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ctive models, GAM)对比, 自动机器学习模型的确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分别提高了 51%、107%和 117%,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d error, RMSE)分别降低了 15%、28%和 32%。通过模型预测的蓝点马鲛 CPUE, 开发了渔场丰度指数, 分析了渔场丰度时空变动规律。结果显示: 蓝点马鲛渔场丰度高值区在春季由于受到 SST 的影响较大, 呈现向北及向近岸移动的趋势, 这种现象与蓝点马鲛索饵及产卵洄游路线一致; 同时, 蓝点马鲛渔场丰度高值区纬度重心的北移, 也与气候变暖影响下蓝点马鲛索饵和产卵的适宜温度区变动有关。通过气候事件指数分析发现, Ni?o 3.4 指数与蓝点马鲛渔场丰度高值区面积呈显著相关。结合 RCP2.6、RCP4.5、RCP6.0、RCP8.5 4 种情景, 分别预测了 2100 年蓝点马鲛的 CPUE 分布变动, 发现随着全球变暖, 蓝点马鲛 CPUE高值产区北移, 并相比 2010—2015年蓝点马鲛 CPUE预测平均值, 4 种 RCP 情景下分别上升了 0.1、2.2、2.41 和 17.3 kg/h。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近海经济鱼种的渔情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蓝点马鲛大网目流刺网的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系统研究蓝点马鲛流刺网的网目选择性,2013年4—5月进行了110、115、120和125mm 4种网目尺寸的渔获对比实验,采用选择性模型曲线法和鱼体型态系数法对网目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渔具具有很好的选择性,渔获优势种为蓝点马鲛和许氏平鲉,IRI值分别为18 626.8和2 740.1;选择性拟合效果以Gamma模型最好;鱼体型态系数法得出的目脚长度与叉长和体质量关系式分别为α=0.092 7l、α=4.59W1/3;模型法和鱼体型态系数法推算的主捕3~4龄蓝点马鲛最佳网目尺寸分别为120.4和121.5 mm;目脚长度与最大横剖面的关系式为α=0.224S-5.37,以此得出的最佳网目尺寸为121.5 mm。以蓝点马鲛渔获群体的叉长和体质量历史数据,计算了捕捞各龄群体所对应的最适网目尺寸,供渔业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5月和8月无脊椎动物资源量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86-1995年5月和8月的拖网调查,胶州湾无脊椎上定居类群和季节回游类群组成,10年里,5月总资源波动在111-1092T;8月有所增长,波动在337-3152T。1993-1995年总资源量明显下降。在经济动物中,8月幼对虾资源量波1-654t,梭子蟹6-186t,无针乌贼和金乌贼19-153t。资源量之所以波动较大,与捕捞强度增长和人为损害幼体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黄渤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16年4-5月、2017年4月在黄、渤海调查采集的350尾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数据,对该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繁殖群体的叉长范围为406~1010 mm,体重范围为533~7245 g,年龄组成为1~10龄,其中1龄与2龄个体分别占总数的39.2%与33.7%。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其生长特性,生长参数分别为L_∞=1246.9mm,K=0.11;雌雄性比为1:1.49,3龄前雄性个体数占优势,3龄后雌性个体数占优势。蓝点马鲛的产卵期在4~6月,产卵盛期为4~5月;其绝对繁殖力范围为9.2~127.5万粒/尾,平均50.5万粒/尾;绝对繁殖力随着年龄、叉长的上升逐渐增大,7龄后出现衰退现象。蓝点马鲛的优势饵料生物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与历史记录比较,蓝点马鲛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更加突出,摄食结构改变,繁殖期提前,繁殖力水平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东海蓝点马鲛种群鉴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海海区的蓝点马鲛是否为同一种群,通过广泛采集样品--东海北部(30°30‘-3230’N),东海中部(28°30‘-30°30’N)和东海南部(26°00‘-28°30’N),共10批,计390尾,按三组作形态学测量,经差异系数(C.D),均数差异显著检验和聚类分析等处理,结果表明,分布在东海海区北、中、南部的蓝图点马鲛为同一种群。  相似文献   

13.
在对黄渤海区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流刺网进行10种网型主要参数分析和筛选的基础上,2013年4月10日—5月15日,使用鲁昌渔64068渔船在黄海中南部对蓝点马鲛大网目流刺网网片做了4种规格网目尺寸的优化对比实验。结果显示,120 mm 网目尺寸的网片渔获尾数和重量最大,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为0.1696尾/片·日和373.78 g/片·日,渔获效果优于110、115、125 mm 的网目。2015年4月12日—5月27日,使用鲁昌渔64068和鲁莱州渔66287渔船分别在黄海中南部、烟威外海、莱州湾海域对蓝点马鲛大网目流刺网主要参数做了网型优化对比实验。结果显示,鲁昌渔64068渔船使用120 mm 网目尺寸网型捕获的蓝点马鲛平均叉长为764.18 mm,最大个体叉长为1000 mm,最小个体叉长为490 mm;平均重量为3623.27 g,最大重量为7500 g,最小重量为850 g;CPUE 分别为0.1379尾/片·日和517.65 g/片·日。鲁莱州渔66287渔船使用122 mm网目尺寸网型捕获的蓝点马鲛平均叉长为780.47 mm,最大个体叉长为910 mm,最小个体叉长为600 mm;平均重量为4065.17 g,最大重量为7400 g,最小重量为2000 g;CPUE分别为0.0778尾/片·日和283.35 g/片·日。120 mm 网目尺寸网型的渔获效果优于122 mm 网目尺寸的网型,春季捕捞大个体蓝点马鲛的流刺网网目尺寸以120 mm 左右适合当前的蓝点马鲛群体组成。120 mm 网目优化网型主要参数为:渔具主尺度33.00 m×18.54 m,网衣规格500目×175目,网目尺寸为120 mm,网线材料为直径0.48 mm 的尼龙单丝(PAM),横向缩结系数为0.55,静浮力配备为267.9 g/m,浮沉比为1.768∶1。120 mm 网目优化网型的另一特点为通过缩小上缘网网目尺寸,用上缘网替代上缘纲和浮子纲2根纲索,既保持了渔具主要结构和性能不变,又节约了渔具材料。设计方法为:上缘网的网目尺寸=主网衣网目尺寸×主网衣横向缩结系数。  相似文献   

14.
在对黄渤海区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流刺网进行10种网型主要参数分析和筛选的基础上,2013年4月10日—5月15日,使用鲁昌渔64068渔船在黄海中南部对蓝点马鲛大网目流刺网网片做了4种规格网目尺寸的优化对比实验。结果显示,120 mm网目尺寸的网片渔获尾数和重量最大,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为0.1696尾/片·日和373.78 g/片·日,渔获效果优于110、115、125 mm的网目。2015年4月12日—5月27日,使用鲁昌渔64068和鲁莱州渔66287渔船分别在黄海中南部、烟威外海、莱州湾海域对蓝点马鲛大网目流刺网主要参数做了网型优化对比实验。结果显示,鲁昌渔64068渔船使用120 mm网目尺寸网型捕获的蓝点马鲛平均叉长为764.18 mm,最大个体叉长为1000 mm,最小个体叉长为490 mm;平均重量为3623.27 g,最大重量为7500 g,最小重量为850 g;CPUE分别为0.1379尾/片·日和517.65 g/片·日。鲁莱州渔66287渔船使用122 mm网目尺寸网型捕获的蓝点马鲛平均叉长为780.47 mm,最大个体叉长为910 mm,最小个体叉长为600 mm;平均重量为4065.17 g,最大重量为7400 g,最小重量为2000 g;CPUE分别为0.0778尾/片·日和283.35 g/片·日。120 mm网目尺寸网型的渔获效果优于122 mm网目尺寸的网型,春季捕捞大个体蓝点马鲛的流刺网网目尺寸以120 mm左右适合当前的蓝点马鲛群体组成。120 mm网目优化网型主要参数为:渔具主尺度33.00 m×18.54 m,网衣规格500目×175目,网目尺寸为120 mm,网线材料为直径0.48 mm的尼龙单丝(PAM),横向缩结系数为0.55,静浮力配备为267.9 g/m,浮沉比为1.768∶1。120 mm网目优化网型的另一特点为通过缩小上缘网网目尺寸,用上缘网替代上缘纲和浮子纲2根纲索,既保持了渔具主要结构和性能不变,又节约了渔具材料。设计方法为:上缘网的网目尺寸=主网衣网目尺寸×主网衣横向缩结系数。  相似文献   

15.
《现代渔业信息》1995,10(6):15-26,24
中国水产学会和浙江省水产学会海洋渔业资源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12月6-8日在宁波市水产培训中心共同主办“近海渔业资源监测”学术研讨会,现将会议纪要通报各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蓝点马鲛()生活史特征的异质性,根据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东海外海渔场的拖网调查采样数据,对其叉长和体重关系的月间及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依据收集的367尾蓝点马鲛样本,求得其叉长和体重关系(b的估计均值为2.794。本研究构建了广义线性模型和9个线性混合模型,用于研究蓝点马鲛的叉长和体重关系()在时间及性别上的差异。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值和均方根误差值均表明,最复杂的线性混合模型(即月份和性别对两个参数P<0.01)。在最优模型中,a值则与此相反。本研究表明,月份和性别对蓝点马鲛叉长和体重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线性混合模型能把月份和性别的异质性通过随机效应在单个模型中更准确、快速地体现,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此模型在数据来源异质性研究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瞿俊跃  方舟  陈新军 《海洋渔业》2022,44(2):129-139
为了解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耳石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以2018—2019年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捕获的该种类耳石样本为材料,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测定了18尾蓝点马鲛的耳石核心到边缘处的微量元素,分析其微量元素组成及其与钙(Ca)元素比值的变化,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分析元素重要性,利用回归树分析法,尝试推断蓝点马鲛的生长阶段,并探讨其存在的差异和与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蓝点马鲛耳石中主要微量元素为Mg、Na、Ca、Mn、Cu、Sr和Ba,除了Ca之外,Na和Sr的含量较高,各微量元素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变化趋势明显。相较于其他元素,Na、Mg、Mn元素可以较好地体现蓝点马鲛生活史变动特征。根据耳石核心到边缘处的距离,蓝点马鲛生活史主要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0~150μm、150~450μm、450~750μm、750~1 200μm和1 200μm以上,分别对应胚胎期、孵化期、索饵期、越冬期和产卵期。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浅析日本海中南部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90年-1994年6月-12月我国鱿钓铅的生产与调查情况,对分布在日本海中南部海域的太平洋褶柔鱼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作了分析。其体重与胴长关系式为G=0.0365ML^2810(G:克;ML:厘米),其中属于均速生长型。所捕群体基本上属秋生群,约占总渔获量的80%,该群体春夏季北上索饵,秋季南下产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福建平潭县渔民在海上生产过程中,引进台湾的蓝点马鲛流刺网,俗称“马鲛缣”。1984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配合沃前镇南赖村渔民进行了网具改革,经生产实践初步获得成功。当年6艘渔船(12马力、20马力和40马力的各两艘)从农历5月中旬先后投产,8月中旬结束,共捕获大体型蓝点马鲛(大者条重约  相似文献   

20.
渤海主要生物种间关系及食物网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根据1992年-1993年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大面定点底拖网试捕的渔获物,对渤海27种鱼类和10种虾蟹类的3801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并与10年前渤海鱼类的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蓝点马鲛、小黄鱼和白姑鱼等主要捕食鱼类胃含物中鱼的比例较10年前明显增加,鱼类的食性类型无明显变化。渤海低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由1982-1983年的平均2.4上升为2.5,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分别由原来的平均3.2和3.8降为2.8和3.3。渤海主要鱼类之间饵料重叠系数大于0.6的占15%。鱼为渤海多数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主要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