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陕西省丹汉江流域典型县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对石泉县和商南县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和DEM图的叠加,得到土壤侵蚀强度在坡度、坡向、高程、起伏度等地貌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土流失程度较高,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不同坡度、高程、起伏度下的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和土壤侵蚀强度均呈现单峰分布,平地的水土流失面积接近0,不同坡向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最大值随着坡度升高而增大,但却随着高程的升高而减小。各土壤侵蚀强度的起伏度分布特征均很相似。此结论可为陕西省丹汉江流域中游地区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哈尔滨市宾县东山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流域土壤侵蚀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在坡度、高程、坡向地貌因子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山沟小流域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且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速率呈现上游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的特征;研究流域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为1.5°~8°的地区,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为8°~15°的地区,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15°的地区;各坡向土壤侵蚀均以轻Ι型侵蚀为主;160~170 m和210~220 m高程上主要是微度侵蚀,170~180、180~190和190~200 m主要是轻Ι型侵蚀;土壤侵蚀综合指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高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最大值分布在高程为190~200 m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以哈尔滨市宾县东山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流域土壤侵蚀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在坡度、高程、坡向地貌因子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山沟小流域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且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速率呈现上游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的特征;研究流域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为1.5°8°的地区,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为8°8°的地区,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为8°15°的地区,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15°的地区;各坡向土壤侵蚀均以轻Ι型侵蚀为主;16015°的地区,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15°的地区;各坡向土壤侵蚀均以轻Ι型侵蚀为主;160170 m和210170 m和210220 m高程上主要是微度侵蚀,170220 m高程上主要是微度侵蚀,170180、180180、180190和190190和190200 m主要是轻Ι型侵蚀;土壤侵蚀综合指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高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最大值分布在高程为190200 m主要是轻Ι型侵蚀;土壤侵蚀综合指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高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最大值分布在高程为190200 m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不同降雨条件下紫色土横垄坡面地表微地形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地表微地形是影响坡面侵蚀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着地表填洼量、渗透速率、地表径流等过程,同时这些过程也会对微地形变化产生影响。论文探讨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地表微地形动态变化特征,为深入理解坡面水蚀机理,以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与耕作措施的合理布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川中丘陵区横坡垄作坡面为研究对象,以直线坡面为对照,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结合GIS技术,从地表糙度的角度,分析递增和递减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坡面地表微地形的变化特征。【结果】不同降雨条件下横垄坡面高程值变化范围最高可达-180—80 mm,主要集中在-20—20 mm,地表高程减小区域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直线坡面高程变化量在-10—10 mm,主要集中-5—5 mm。不同措施在递增降雨系列下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大于递减降雨系列;不同降雨条件下横垄坡面地表糙度值介于57.47—65.32 mm,且不同坡位地表糙度值均呈现出上坡下坡中坡。直线坡面地表糙度值在5.71—6.28 mm内变动,不同坡位受随机糙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横垄坡面不同降雨条件下微坡度栅格数随坡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坡度主要集中于0°—5°和30°—35°。对于直线坡面,栅格统计数随坡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微坡度主要集中在0°—10°。不同降雨条件下横垄坡面微坡向栅格数主要分布在北坡和南坡,且其余坡向分布较为均匀。直线坡面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微坡向分布差异较大。【结论】水蚀过程中,地表高程值变化、地表糙度体现了微地形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地形因子体现了微地形的空间分布,将其结合起来可较好的反映横垄坡面微地形变化特征。递增型降雨雨型与紫色土区夏季主要侵蚀雨型特点相似,更易造成的土壤侵蚀的发生,是研究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控的主要雨型。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地表微地形量化、揭示坡耕地土壤侵蚀效应本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大通河流域的土壤侵蚀进行估算和定量评价,以期为该流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对大通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估算,并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大通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面积为12 683.66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83.83%,年均侵蚀模数为6 274.76 t/km~2。侵蚀强度整体表现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草地,侵蚀面积占比高达55.50%,灌木林次之。在0~25°坡度范围内,侵蚀面积随着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在25°时达到最大侵蚀面积。微度侵蚀主要发生在0~10°坡度范围内,中度以上侵蚀等级的侵蚀面积均在25°坡度范围时达到最大值。林草过牧滥伐、城镇无序扩张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适度控制人类活动、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流域内今后土壤侵蚀治理及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借助RS和GIS技术获取研究区土壤侵蚀的相关影响因子,运用RUSLE土壤侵蚀模型,计算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侵蚀强度分级,并探讨不同坡度和坡向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173.755 t/(km2·a),年侵蚀总量约9.56×107t;约96%的区域为微度侵蚀;轻度以上侵蚀主要发生在西部和北部的低山丘陵区,侵蚀土壤面积占总面积的3.32%,但泥沙流失量的比重为72.024%,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区域;随着坡度的增加,侵蚀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大而后又减小的趋势,8°~15°坡度带是土壤侵蚀状况的转折点;不同坡向条件下,土壤侵蚀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半阳坡、阳坡、阴坡和平地,半阳坡侵蚀面积约占总侵蚀面积的50%。  相似文献   

7.
数字高程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形分析的基础数据,利用DEM可以提取地形因子,如坡度、坡向、高程信息、体积、水系、河网密度等.地形起伏度、地表切割深度、地表粗糙度等是反映地表起伏变化和侵蚀程度的指标.本文以浙江省低丘红壤区域为研究对象,在ArcGIS的支持下,利用1:10 000地形图的矢量化等高线对研究区域内DEM的生成进行了探索,实现了研究区域内的地形三维模拟;提取了坡度、坡向、坡长等地形特征因子,利用ArcGIS表面分析模块,结合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就地形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红壤地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而作为淮河源头桐柏县的水土流失量所占整个流域的比重较大。该文基于桐柏县空间分辨率为30m的数字高程数据,运用Arcgis10.2软件作为处理工具,提取该地区的地形因素(如坡度、坡向、粗糙度等)。研究该区域在同一分辨率下,淮河源头的基本地形地貌特征。结果表明:桐柏县域内地表的坡度和起伏度相对较大,坡向占区域的面积和地表的粗糙度较大,地形地貌破碎程度较高。这些地形特征的获得为该地区的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提供依据,也为当地近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闽南地区地形坡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GIS的支持下,研究了闽南地区地形坡度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力侵蚀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土壤侵蚀类型,其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97.4%;水力侵蚀中有1/3的面积分布在≤5°的坡地上,而且>25°坡地的土壤侵蚀面积最小;大部分的风蚀和工程侵蚀分布在≤5°的坡地上.  相似文献   

10.
利用空间数据云平台下载分辨率为30m的重庆市DEM数据,在Arc GIS10.2中进行地面分析,获取坡度、坡向、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和高程变异系数5个地面形态参数。结果表明:重庆市坡度15°的较平缓区域占53.91%;阴坡面积占总面积的33.49%,阳坡面积占总面积的39.49%;地表粗糙度主要集中在1~1.657,占总比例的99.66%;剖面曲率主要集中在0~15,占总面积比例的96.61%;高程变异系数最主要集中在0.0412~0.039,占总面积比例的97.79%。通过对地形因子的分析,为该区的水土流失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利于重庆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以TM数字影像为信息基础,采用人机交互判读的分析方法,对吉林省水土流失状况进行遥感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吉林省不同类型水土流失特点:吉林省水土流失面积31 519.6 km2,分为水蚀和风蚀2种类型。水蚀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侵蚀强度由中部到东部逐渐减弱;风蚀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地区,侵蚀强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通过1985,1995,2000年3次遥感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吉林省水土流失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发展极不均匀,强度侵蚀面积下降速度快,中轻度侵蚀面积下降速度慢;水蚀面积下降速度快,风蚀面积下降速度慢,而且风蚀范围自西向东有逐渐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治理土壤侵蚀和防止水土流失,该研究基于遥感和ULSE模型,该研究基于遥感和ULSE模型,定量评价了延吉市2006年和2016年的土壤侵蚀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延吉市的土壤侵蚀在自然因素方面主要受坡度影响,人为因素方面主要受人们对各土地利用类型间面积转变的影响。2016年土壤侵蚀状况主要集中在轻度侵蚀和微量侵蚀;近10年来,微量侵蚀面积在增加,而其他侵蚀类型的侵蚀面积均在减少;侵蚀最严重的位置集中在8°~25°的斜坡和陡坡;旱地侵蚀较严重。该研究对坡耕地的改造及水土保持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土壤侵蚀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上游地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汉江上游文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为数据源,分析了文川河流域2011年土壤侵蚀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文川河流域土壤侵蚀程度为21.62%,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低山丘陵区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发生区。占流域面积35%的低山丘陵区,其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65%;流域内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区域,特别是15°以上的区域,且呈现出随坡度增大,侵蚀越严重的特征;坡耕地、草地和低山丘陵区的林地土壤侵蚀严重。仅占流域面积6%的坡耕地,其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30%。研究结果说明汉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的土壤侵蚀不容忽视,应作为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加强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加快植被恢复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以保障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工程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问题举世瞩目,巳成为黄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以水力侵蚀最为严重,水力侵蚀面积已超过总面积的一半.掌握降雨产流原理及发展规律对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西北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柳沟嵌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GIS平台下进行了水文地形因子的提取,通过改进前人分布式水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梅溪河流域土壤侵蚀多样性的分析,以期为研究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以三峡库区梅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以1988年、1999年、2010年TM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梅溪河流域不同坡度各土壤侵蚀类型面积,计算出土壤侵蚀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结果]随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强度、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均以25~35°坡度带为转折点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结论]①因研究区主要为微度侵蚀及轻度侵蚀占流域总面积最大且最大比重达15.57%,土壤侵蚀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在5~35°坡度带增加表明侵蚀强度增强、侵蚀类型更为均匀、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加重,在>35°坡度带指数减小表明侵蚀强度减轻、环境得到恢复与改善。②土地利用分布及其变化与土壤侵蚀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的关系密切。③土壤侵蚀问题虽得到缓解,但土壤侵蚀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变幅均不超过0.02,表明三峡库区土壤侵蚀治理强度仍需跟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天山北麓中段土地类型、河流径流和植被覆盖等土壤侵蚀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认为 :1天山北麓中段主要侵蚀类型为风蚀、水蚀、冻融侵蚀及人为加速侵蚀 ;2侵蚀产沙类型以及产沙强度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 :沙漠以风力侵蚀、高山和亚高山以冻融侵蚀为强烈侵蚀类型 ,普遍存在微度水力侵蚀 ,局部表现为中度甚至强度 ;3水蚀类型有冰川融雪径流侵蚀和降雨径流侵蚀两种方式。天山北麓中段河流产沙时间上主要在每年的 5月初至 8月末 ,且冰川雪水径流产沙要比雨水径流产沙量大 ,空间上则主要位于海拔 80 0~ 1 50 0 m的由第三纪、第四纪地层和黄土堆积所组成的中、低山丘陵地  相似文献   

17.
该文基于GIS软件和DEM数据,提取并分析一阶、二阶及复合坡面地形因子中的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地表粗糙度、高程变异系数5种地形因子。结果表明:榆中县坡度变幅为0°~70.7213°;坡向分析中阳坡占总面积的45.04%,阴坡占53.87%;剖面曲率在0~4.90379范围内变化;地表粗糙度的变幅为1~4.39377;地形高程变异系数在0~0.0912272范围内变化。通过对该区域坡面地形因子的提取,分析在这些地形因子的作用下该区域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趋势,为榆中县进行水土保持定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嫩江县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地貌类型多属漫川漫岗,地形波状起伏,坡耕地多,又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加之近年来毁林、毁草盲目开荒,造成自然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包括风蚀和水蚀)加重.受侵蚀最重的是暗棕壤和黑土两个土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天山北麓中段土地类型、河流径流和植被覆盖等土壤侵蚀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认为:①天山北麓中段主要侵蚀类型为风蚀、水蚀、冻融侵蚀及人为加强侵蚀;②侵蚀产沙类型以及产沙强度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沙漠以风力侵蚀、高山和亚高山以冻融侵蚀为强烈侵蚀类型,普遍存在微度水力侵蚀,局部表现为中度甚至强度;③水蚀类型有冰川融雪径流侵蚀和降雨径流侵蚀两种方式。天山北麓中段河流产沙时间上主要在每年的5月初至8月末,且冰川雪水径流产沙要比雨水径注产沙量大,空间上则主要位于海拔800~1500m的由第三纪、第四纪地层和黄土堆积所组成的中、低山丘陵地。  相似文献   

20.
以甘肃省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区内的孙家岔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确定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以典型流域孙家岔为样地,分析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多数年份,坡耕地平均面蚀模数接近或小于荒坡地,多年平均面蚀模数小于荒坡地,孙家岔流域及部分同类地区小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3 000~8 000 t/km2。从地貌上看,面蚀主要发生在梁峁及坡面上,并且从上到下逐渐由弱变强,孙家岔流域发生水力侵蚀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3.26%,其中面蚀62.21%,分布范围广,是面蚀的突出特征之一。孙家岔流域发生重力侵蚀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9.96%。切沟和早期还在下切的冲沟对土地破坏严重,对土壤侵蚀模数的急剧增加乃至对流域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