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性别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学性状的相互关系,测量了其全长(TL)、体长(BL)、头胸甲长(CL)、尾扇长(FL)、腹部长(AL)、腹部宽(AW)、大螯长(LL)和体重(Y)共8个生物学指标,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其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回归方程,拟合7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曲线模型。结果显示,口虾蛄体重的变异系数大于形态性状,雌性、雄性群体尾扇长、腹部宽、大螯长和体重等数量性状的差异极显著(P<0.01),雌性、雄性和混合群体各数量性状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形态性状的相互关系中,对雌性、雄性和混合群体而言,全长和体长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984、0.993和0.988;形态性状和体重的关系中,雌性的全长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73),雄性的体长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74),混合群体的腹部宽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0.969)。雌性和混合群体对体重直接作用最大形态性状均为腹部宽(通径系数分别为0.418和0.508),雄性的体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613)。雌性、混合群体的腹部宽对体重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175和0.258),雄性的体长对体重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376)。雌性群体选育时主要考虑全长、腹部宽和头胸甲长,雄性群体主要考虑体长和腹部宽,混合群体主要考虑腹部宽和全长。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重为因变量建立的雌性、雄性群体和混合群体回归方程分别为Y1=–48.499+0.315XTL+1.159XAW+0.186XCL(R2=0.978)、Y2=–55.987+0.453XBL +1.152XAW(R2=0.959)和Y3=–51.651+1.738XAW+0.274XTL(R2=0.960)。研究表明,口虾蛄形态性状与体重之间的最优拟合模型有线性模型、幂函数模型、指数函数模型等,雌性、雄性口虾蛄除全长、腹部长与体重的最优拟合模型类型相同外,其他均不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测定519尾5月龄中国对虾体长、全长、体重、头胸甲长、头胸甲宽、第1腹节高、第5腹节高、第6腹节长、额剑上刺数目、额剑下刺数目10个指标,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结果表明,头胸甲宽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额剑上刺数目、额剑下刺数目对体重的直接影响较小。经显著性分析,剔除与体重多元相关不显著的第1腹节高、第6腹节长、额剑上刺数目、额剑下刺数目,建立体长、全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第5腹节高与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罗氏沼虾性成熟前后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养殖群体在性成熟前后表型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随机选取人工养殖的罗氏沼虾1106尾,对其体质量、全长、体长等15个性状进行测量,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阐明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性成熟前后及同一阶段雌雄群体之间,影响体质量的关键指标以及所构建的关键表型性状多元回归方程是截然不同的;在性成熟后,雌雄个体呈现出明显的性二态现象,除第二步足长和第二步足重雄性极显著大于雌性(P<0.01),雌性全长、体长、额剑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腹长、腹宽、腹高和腹部重极显著大于雄性(P<0.01),这可能与雌性为提升其繁殖能力有关。统计结果显示被保留的性状与体质量的复相关系数大于0.85,表明本研究已确定影响各群体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因此在选育过程中,建议将罗氏沼虾的性成熟状态和雌雄群体的优良表型作为选育依据,并有效利用影响体质量的关键性状指标。本研究可以为罗氏沼虾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取性成熟期罗氏沼虾129尾(其中雌虾65尾,雄虾64尾),测定了额角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腹长、体长、全长、第二步足长和体质量等9个性状参数,对雌、雄罗氏沼虾的性二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经独立样本t-检验,性成熟雄性体长和体质量均极显著大于雌性(P0.01),雌、雄罗氏沼虾的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腹长、第二步足长和体长的性二型指数均大于1,说明罗氏沼虾属于雄性大于雌性的虾类。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了额角长在两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79,P=0.260)以外,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腹长和第二步足长在两性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雄性的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和第二步足长随体长的生长速率大于雌性;而腹长随体长的生长速率小于雌性。性选择使得雄性拥有较大的体型和第二步足,以确保其在生殖竞争中可以有效战胜竞争者,提高交配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沿海日本囊对虾 5 个地理群体间形态差异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多元分析方法,采用体质量和10个形态性状为指标对中国沿海陵水、北海、惠来、诏安、厦门5个地理群体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雌雄个体间形态差异显著(P0.05);而同一性别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以陵水、北海群体间较为相近,厦门、诏安群体间较为相近,但各地理群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雌性个体的体长、头胸甲宽和雄性个体的体长、第六腹节宽分别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雌性日本囊对虾的体长(X2)、头胸甲宽(X4)对体质量(Y)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151.737+9.235X2+23.194X4,雄性日本囊对虾体长(X2)、第六腹节宽(X9)对体质量(Y)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为:Y=85.280+5.222X2+43.656X9。以上结果为日本囊对虾的选择育种提供了理想的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6.
脊尾白虾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机选取莱州湾、海洲湾和象山湾3个采样地点各75只共计225只脊尾白虾对其11项形态性状进行测量.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做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的分析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脊尾白虾的10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长、体长、头胸甲长、尾节长、头胸甲高、头胸甲宽、腹节1宽对体重的通经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所选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复相关指数为R2 =0.931,则表明其为影响体重的主要自变量指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全长X1、体长X2、头胸甲长X3、尾节长X5、头胸甲高X6、头胸甲宽X7、腹节1宽X9对体重Y的回归方程∶Y=0.007X1+0.043X2+0.044X3+0.044X5+0.073X6+0.111X7+0.057X9-3.838.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罗氏沼虾形态性状对体长的影响,随机选取391尾5月龄罗氏沼虾,对全长、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第1腹节长、第2腹节宽等10个形态性状进行测量;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各性状指标间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和共同决定系数;选取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形态性状计算复相关指数,确定影响体长的重点性状;应用逐步回归...  相似文献   

8.
鹰爪虾形态性状和体重的通径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irs)形态性状和体重的关系,本研究测定了体重(Y)及全长(X1)、体长(X2)、头胸甲长(X3)、头胸甲宽(X4)、头胸甲高(X5)、第1腹节长(X6)、第1腹节宽(X7)、第1腹节高(X8)、第6腹节长(X9)、第6腹节宽(X10)、第6腹节高(X11)、尾节长(X12)、尾扇长(X13)13个形态性状,通过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雌性鹰爪虾各生物学指标均大于雄性,雌、雄群体各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体长(X2)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最大(分别为0.972和0.969);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发现,雌、雄群体体长(X2)对体重的直接影响和直接决定系数均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443和0.519),雌、雄群体对体重间接作用最大的形态性状分别为第1腹节宽(X7)(作用系数之和为0.750)和尾节长(X12)(作用系数之和为0.887),雌性群体体长(X2)和头胸甲高(X5)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167),雄性群体全长(X1)和体长(X2)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48)。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雌、雄群体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1=–14.563+0.133X2+0.374X7+0.282X5+0.225X13(R2=0.978)、Y2=–7.947+0.092X2+0.309X4+0.203X10+0.036X1–0.087X12(R2=0.980)。雌性群体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联系数平均值在0.868~0.941之间,雄性群体的平均值在0.793~0.906之间,从同一形态性状来看,雌性群体与体重关联系数的平均值均大于雄性群体。雌、雄群体体长(X2)与体重的关联度均为最高。通径分析结果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并不完全相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在进行鹰爪虾选育时,雌、雄群体以体长(X2)作为主要选择性状,雌性群体辅助选择头胸甲高(X5)和第1腹节宽(X7);雄性群体辅助选择头胸甲宽(X4)和全长(X1)。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养殖群体表型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不同类群间的性状差异,本研究对人工养殖的罗氏沼虾雌、雄及“老头虾”3个类群共490个个体的体重、体长、全长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等。结果表明, 3个类群除上、下额刺数2个可数性状外,其他9个可量形态性状与体重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影响体重的关键形态性状在3个类群中各不相同,但体长、头胸甲长、第二步足长在3个类群中均是影响体重的关键指标;分别建立了各类群体重与关键形态性状的多元回归方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雌、雄2个类群表型上更为相似,“老头虾”与雌性个体的差异最大。腹部轮廓特征(包括腹长、腹宽、腹高)、全长、体长及第二步足长对3个类群的差异贡献较大。雌性个体腹部发达,“老头虾”则第二步足尤为发达。本研究结果可为罗氏沼虾的选择育种、基础生物学及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0.
日本沼虾五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影响日本沼虾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以便确定人工选育的理想测定指标,以太湖、鄱阳湖、白洋淀、微山湖及淀山湖的野生日本沼虾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各群体90尾虾测定19个形态指标,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群体对体质量作用较为突出的形态性状,并进行聚类分析。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太湖群体体长、头胸甲宽、第二步足长、头胸甲高、尾扇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逐步回归建立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回归截距及相应的回归系数分别为–9.878、0.075、0.314、0.011、0.320、0.222;鄱阳湖群体头胸甲长、尾扇长、尾节宽、头胸甲宽、头胸甲高、尾节高、体长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回归截距和相应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618、0.392、–0.280、0.703、0.524、–0.359、0.688、–0.061;白洋淀群体体长、头胸甲宽、第二步足长和尾扇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其回归截距和相应的回归系数分别为–4.796、0.082、0.222、0.007、0.136;微山湖群体头胸甲长、腹节高、第二步足长、腹节宽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其回归截距和相应的回归系数分别为–7.644、0.248、0.329、0.025、0.301;淀山湖群体体长、第二步足长、头胸甲宽、尾节宽、腹节宽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其回归截距和相应的回归系数为–6.257、0.019、0.018、0.164、0.264、0.162。体长与头胸甲性状在不同群体中都对体质量的作用十分明显。聚类结果显示,地理位置越接近,形态上越相似。研究表明,各个地区被保留的性状与体质量的复相关系数为0.965、0.904、0.902、0.971、0.955,为影响各自群体体质量的主要自变量。  相似文献   

11.
脊尾白虾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确定适于脊尾白虾人工选育的理想测度指标,实验以4月龄的池塘养殖脊尾白虾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77尾测定体长、全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第一腹节高、第一腹节宽、腹部长、额剑上齿数目、额剑下齿数目和体质量共11个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质量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及决定系数,并定量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应.通径分析显示,脊尾白虾体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第一腹节宽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是直接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指标,其中以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而其余指标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均较小,是影响体质量的次要因素,经逐步回归分析后均被剔除;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体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和第一腹节宽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其回归截距及相应的回归系数分别为-3.277、0.470、0.980、0.528和1.942.研究表明,体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和第一腹节宽与体质量的复相关系数(R2)为0.976,为影响体质量的主要自变量.  相似文献   

12.
解放眉足蟹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影响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e Shen)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的关系,测量了解放眉足蟹甲高(C)、体长(L)、甲长(L_1)、甲棘长(L_2)、棘间长(L_3)、棘间宽(W_1)、甲宽(W_2)、甲基宽(W_3)、第一腹节长(F_1)、第一腹节宽(F_2)、螯长(A_1)、螯棘长(A_2)、湿重(W_W)、干重(W_D)等14个生物学指标,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解放眉足蟹雌性个体在14个数量指标上显著高于雄性(P0.01),重量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形态指标,形态指标和重量指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对于雄性个体而言,体长(L)、甲棘长(L_2)、棘间宽(W_1)对湿重、干重的直接作用和直接决定系数较大;对于雌性性个体而言,体长(L)、甲宽(W_2)对湿重、干重的直接作用和直接决定系数较大。雄性和雌性个体形态性状对湿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4.992+0.238L和Y=-9.903+0.285L+0.167W_2。雄性和雌性个体形态性状对干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523+0.082L-0.04W_1和Y=-2.65+0.098L。本研究可为解放眉足蟹选育评价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8年12月—2019年3月间,定期从温棚养殖和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中采集599尾样本,测量克氏原螯虾的体质量(y)、全长(x1)、头胸甲长(x2)、头胸甲宽(x3)、腹节总长(x4)、第一腹节长(x5)、第一腹节宽(x6)、尾节长(x7)、第六腹节长(x8)、第六腹节宽(x9)和螯长(x10),探明温棚养殖幼虾与...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群凡纳滨对虾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比较取自美国塞班岛凡纳滨对虾养殖基地V101、OS、G24、NS 4个凡纳滨对虾种群的头胸甲长、第1~6腹节长、尾节长、体长、全长、头胸甲宽、第1~6腹节宽、头胸甲高、第1~6腹节高等24项形态性状和体质量(m)及其所有性状的比例参数,分析各群体形态差异以及主要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并建立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4个群体大部分形态差异显著(P0.05),V101和G2群体属于瘦长型,OS和NS属于高胖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程度分析结果表明,V101群体头胸甲长和头胸甲高与体质量正相关,第2腹节高与体质量负相关;OS群体体长、第2腹节长、头胸甲宽与体质量正相关,第6腹节长与体质量负相关;NS群体头胸甲长、第6腹节高与体质量正相关,头胸甲宽与体质量负相关;G2群体头胸甲长、全长与体质量正相关,体长与体质量负相关。4个群体的多元回归方程经方差显著性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复相关指数均0.85,表明头胸甲部位在凡纳滨对虾良种选育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光合选育系中华绒螯蟹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岩  刘谞  孙娜  耿丹  李杨 《水产科学》2021,(2):172-178
随机选取光合选育系成体中华绒螯蟹500只,雌[(95.27±14.60)g]、雄[(145.03±23.46)g]各250只,逐一测量头胸甲长(x1)、背甲后半长(x2)、体高(x3)、额宽(x4)、第1侧齿宽(x5)、第3步足长节长(x6)、第3步足前节长(x7)和第4步足指节长(x8)共8个形态学指标及其体质量(y...  相似文献   

16.
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每个雄体配3个雌体,构建了18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54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母系生长到5月龄60个全同胞个体的体质量、全长、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第一腹节背高、第三腹节背高和第一腹节背宽9个生长性状,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采用方差和协方差分析的方法,估算了5月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及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及表型相关.结果表明,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的遗传力是凡纳滨对虾各生长性状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其中,体质量、全长、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第一腹节背高、第三腹节背高和第一腹节背宽狭义遗传力的估计值分别为0.460、0.392、0.303、0.234、0.251、0.330、0.282、0.321和0.356,属于中高等遗传力范围,显示出较高的选择育种潜力.基于父系半同胞遗传协方差组分及表型协方差分别估计的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及表型相关表明,各个性状间均表现出高的正相关,其中遗传相关在0.750 ~0.976,体质量—全长的遗传相关为最大(0.976),全长—第三腹节背高的遗传相关为最小(0.750),表型相关为0.507~0.947,体质量—全长为最大(0.947),第一腹节背高—头胸甲高为最小(0.507).经t检验,各性状间遗传相关及表型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以任意一个生长性状为参数进行选育,均可达到改良凡纳滨对虾生长情况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Heritabilities and genetic and phenotypic correlations were estimated for body weight (BW), body length (BL), carapace length (CL), carapace width (CW) and carapace height (CH) of the Penaeus monodon from measurements on progeny at 6 months of age resulting from a nested mating design. Estimation was made on data from 41 full‐sib and 10 half‐sib families. The estimated heritabilities for these traits were 0.13–0.24, and the significantly phenotypic and genetic correlations were 0.81–0.94 and 0.88–1.00, respectively.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netic improvement through selective breeding conducted on P. monodon might be feasible and would be an efficient method to obtain a positive response to sel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