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奶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又称为猝死症。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但一般认为是由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临床上以病牛突然死亡,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出血为特征。大、小奶牛都可发病,但以犊牛、孕牛和高产牛多发,死亡率70%~10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高发。目前该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呈全球流行态势,严重危害各国畜禽业发展,对奶牛生产也造成了很大危害。笔者现将一奶牛场发生奶牛产气荚膜梭菌病  相似文献   

2.
产气荚膜梭菌又称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杆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食物、粪便以及人畜的肠道等中。该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严重疾病。鸡的坏死性肠炎以及仔猪红痢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所引起的严重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3.
1995年3月对平凉地区东五县,43个乡(镇)流行的一种不明原因,引起牛只大量急性死亡的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学、细菌学检验、肠内容物毒素检验及产气荚膜梭菌A、B、C及D型多价菌苗的诊断性预防注射,初步确定该病为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出血性肠毒血症。在发病区免疫注射2700余头牛,接种3个月后,经回访调查凡接种菌苗的牛未曾发病死亡,而未注射菌苗牛只继续呈散发性发病死亡,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我们研制的产气荚膜梭菌苗对防治该病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外毒素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和抗生素相关腹泻.近年来,对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外毒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综述了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外毒素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检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perfringans)是一类G+ 产芽孢的厌氧梭菌 ,可引起人食物中毒、家畜气肿和突发死亡 ,其致病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产生不同的外毒素。目前 ,至少已鉴定出 2 0余种不同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 ,其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粪便、饲料和健康动物的肠内容物中。近年来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猪、牛、羊发病死亡比率逐年升高 ,而且患畜死亡突然 ,易被怀疑为投毒死亡 ,严重危害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因此 ,对产气荚膜梭菌引发家畜发病死亡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并提出防治措施 ,现报道如下。1 发病病例病例 1:2 0 0 2年 1~ 5月 ,江西…  相似文献   

6.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和动物胃肠疾病.近年来,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次要外毒素、肠毒素和酶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综述了产气荚膜梭菌的θ和κ外毒素、肠毒素以及神经氨酸酶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鸡、鸭、猪、牛等食源动物中均普遍流行。生肉及其制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而引起人的食源性腹泻,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产气荚膜梭菌出现了多种耐药性,因此控制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文从该病流行、毒素、耐药基因、屠宰零售及食品污染风险等各环节进行梳理,分析该病引起的公共卫生危害,并提出了相关的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究甘肃省牛和羊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采集自甘肃省不同地区的229份牛、羊源肛拭子进行了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产气荚膜梭菌菌株进行毒素基因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及四环素耐药菌株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29份样品中分离到53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达23.1%...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许多牛场暴发产气荚膜梭菌病,同时产气荚膜梭菌病疫苗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本试验以牛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强毒株C987株为基础,通过灌胃或皮下注射方式接种小鼠,记录其发病和死亡情况,并剖检观察小鼠内脏各器官病变及组织学变化,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结果表明,灌胃和皮下注射接种方式,A型产气荚膜梭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4.35×109 CFU和8.0×106 CFU.感染小鼠腹部明显膨大,剖检内脏器官均出现明显病变,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内脏器官大多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及不同组织学变化.皮下注射方式在接种细菌数量、试验平行性、小鼠死亡率上均优于灌胃接种方式,因此皮下注射接种方式更适合作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小鼠感染模型的接种途径.本试验为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疫苗的评价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广泛存在于羊场的养殖环境中,7日龄以内羔羊感染后死亡率可达60%以上。本文结合某大型山羊养殖场防控该病的成功案例,介绍羊产气荚膜梭菌病的发病特点、症状和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探索了产气荚膜梭菌在营养琼脂、甘露醇卵黄琼脂和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和培养特点,优化了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方法,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粪样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在营养琼脂上生长呈半透明边缘不整的白色菌落,接种甘露醇卵黄琼脂和血琼脂平板,分别出现伴有卵磷脂酶乳光浑浊带的粉红色火山口状菌落和伴有双溶血环的灰绿色勋章样菌落。生化试验结果确认这些分离株均为产气荚膜梭菌。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粪样检测发现,阳性率分别为13.04%(3/23)和19.51%(8/41)。说明本研究建立的麋鹿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方法简便快速,确实可行;麋鹿产气荚膜梭菌自然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麋鹿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2.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um perfringens)是一类G 产芽胞的厌氧梭菌,可以引起人食物中毒和家畜气肿疽,其致病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产生不同的外毒素.目前至少已鉴定出20余种不同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根据产气荚膜梭菌的4种主要毒素(α,β,ε,т),可以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E5个型.……  相似文献   

13.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和抗生素相关腹泻,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是该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致病毒素,在引起人的胃肠疾病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对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产生、细胞毒性和组织学作用以及在胃肠粘膜上造成损伤的致病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产气荚膜梭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导致许多类型动物坏死性肠炎和肠毒素血症.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多种毒素以及许多酶,该菌可产生3种唾液酸酶,包括1个内分泌唾液酸酶NanH与2个外分泌唾液酸酶NanI和NanJ.产气荚膜梭菌唾液酸酶表达调控系统(VirS/VirR 2组分信号转导系统、RevR调控系统、ReeS调控系统、N...  相似文献   

15.
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气荚膜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可导致山羊、绵羊等动物的肠毒血症或坏死性肠炎,并且可引起动物脑、心、肺和肾组织的水肿.B型和D 型产气荚膜梭菌所产生的ε毒素是引起动物上述病理变化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甲醛灭活的毒素疫苗能对动物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是,灭活苗潜在的安全性原因使其在应用上受到限制.因此,基于ε毒素基因的重组疫苗和弱毒疫苗就成为人们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产气荚膜梭菌是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污染的水、食物和土壤中,当机体胃肠道菌群紊乱或受到气温骤降等应激反应时,产气荚膜梭菌可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人和动物气性坏疽、食物中毒、肠炎、肠毒血症等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不仅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产气荚膜梭菌分型比较复杂,特异性诊断是防治该病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快捷、高效和准确的鉴定和分型。目前,关于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检测方法有微生物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本文主要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法进行总结,为产气荚膜梭菌检测方法的研究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小型屠宰场生产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消费风险及其生产链中的关键风险防控点,以北京市某小型肉牛屠宰场不同样品的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监测数据和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Risk软件模拟运行分析。通过模型模拟的屠宰后单头牛胴体表面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量90%的可能分布在102.00~563.00 CFU,平均值为280.84 CFU,而实际监测数据拟合为291.17 CFU,说明模型可信。根据屠宰过程中各环节的模拟数据,构建了牛胴体表面携带产气荚膜梭菌消长变化图,发现产气荚膜梭菌携带量从剥皮后的122.31 CFU/头上升至屠宰后的280.00 CFU/头,屠宰环节携带量为0.11 CFU/100 g,而销售环节升至4.95 CFU/100 g。通过模型对各变量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胴体表面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对牛肉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贡献最大(R=0.69),其次是空气中的带菌量,而销售环节100 g牛肉携带产气荚膜梭菌的风险主要与从屠宰到销售过程中牛肉带菌量变化有关(R=0.96)。可见,屠宰过程中肉牛的本底携带、空气中带菌量以及储运销售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是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关键控制点。结合剂量-反应关系和膳食数据,模型评估的本屠宰场生产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引发的感染风险每年不足1例,风险极低。本研究构建了小型肉牛屠宰场屠宰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可为牛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能够导致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坏死性肠炎等多种疾病,对畜牧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较大威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性显著升高。本文对影响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的毒力因子,如毒素、芽胞和生物被膜,以及近5年来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其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海南霉素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敏感性,在某大型养鸡场采集了209份鸡肠道样本,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MALDI-TOF质谱仪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分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海南霉素、恩拉霉素、盐霉素、丁酸甘油酯对临床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抗菌活性,以期为当前限抗禁抗后养殖场选择合适的药物控制产气荚膜梭菌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出61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29.2%;通过多重PCR对所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分型,结果分离株均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4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海南霉素与恩拉霉素对鸡源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且MIC值范围均为0.004~0.06μg/mL。海南霉素具有很好的抗梭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宁夏家畜产气荚膜梭菌病病原诊断和疫苗免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宁夏泾源县暴发了以牛急性死亡为特征的传染病,以后疫区逐年扩大,发病数与死亡数日趋增多,1997年镀流区扩大到10余个县,死亡牛2000多头,同时驴和骡也出现发病,死亡,这种病因不明的“猝死症”已给当地的畜牧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现已查明,引起以牛为主发生急性死亡的疫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经用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对小白鼠进行中和试验,鉴定出A,C和D型肠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