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对耕地需求量进行预测,采用多指标构建耕地需求量预测模型.根据2005 ~ 2014年吉林省耕地面积和人口数据,通过预测区域总人口、人均粮食需求量、粮食自给率、粮食播面单产、复种指数、粮作比,结合耕地需求量预测模型,预测得出2020年吉林省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为535.76万hm2.这一结果与《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 2020年)》确定的耕地保有量551.93万hm2有所偏差,但结果较为合理,且具有预警性.  相似文献   

2.
一、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耕地面积锐减潢川县耕地资源丰富,土壤条件良, 好,光、热、水资源较充足,是河南省产粮大县.随着社会进步,土地利用范围愈来愈广,各项事业对土地的需求量愈来愈大,土地储备利用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潢川县情况看,1980年第2次土壤普查时,全县耕地面积10.39万hm2;时隔25年后,2004年国土资源局开展全县土地详查,耕地面积8.692万hm2,减少了1.699万hm2,平均每年减少耕地约0.067万hm2(1万亩).纠其原因:一是京九、宁西两铁路、沪陕高速公路和312、106两条国道的升级改造以及“村村通”工程交通用地;二是城镇一体化建设,城镇扩容,加上沿公路两侧线型城市和线型乡村的出现占用了不少耕地;三是民营企业迅猛崛起,好田好地变成了工业园区;四是土地承包到户后,经营权农户所有,有的挖塘养鱼,有的种草(草坪)植树(花卉苗木),有的办猪场、建鸭棚,耕地变成养殖场.  相似文献   

3.
宝鸡市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莉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183-185
据陕西省1987~2008年统计年鉴,统计分析了宝鸡市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得出总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呈总体减少趋势,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083 hm2,高于国际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0.054 hm2,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明确宝鸡市耕地资源保护的目标,预测了宝鸡市2015年耕地需求量为31.75万hm2;2020年耕地需求量为31.15万hm2。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成为当前不可逆的重要背景,加剧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复杂驱动机制.为探究皖北平原典型农业城市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与影响因素,以宿州市为例,基于1980—2015年的宿州市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生态学和GIS技术2种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自然、人文要素探究主要土地变化过程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宿州市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为主体,1980、1990、2000、2010和2015年合计占比分别为94.8%、94.7%、94%、95%、95%,其中耕地占比80%以上;(2)研究期内,耕地面积减少最多(291.7km2),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均呈弱增加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增加280.2km2,增加幅度为20.2%;(3)不同时段耕地与城镇用地之间的转换是研究区土地动态的主体,城镇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最为活跃,转入方式以耕地为主,1980—2000年和2000—2015年分别转为城镇用地9km2和37.26km2;(4)城镇用地面积的转入主要集中在各县域城区周围,其中埇桥区城区转入最多,乡镇市集存在弱转入,宿州市整体转换格局为城市化进程加剧带来的边缘化扩张;(5)人口、城镇化率和固有资产投资等为1980—2015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一、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特点(一)流转形式多样化全县共流转0.695万hm2耕地,其中转包和出租的面积分别为0.353万hm2和0.165万hm2,分别占了50.81%和23.79%,是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土地互换等其他形式。(二)流转主体多元化流转入农户的耕地面积为0.396万hm2,占流转面积的56.95%;流转入专业合作社的耕地面积为0.0753  相似文献   

6.
下载2004年、2011年、2019年楚雄市东南新城Google高分遥感影像,依据现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9年,住宅用地增加400.79hm2,工业用地增加193.33hm2,公路用地增加167.57hm2,水浇地减少952.25hm2.2004—2011年,土地转出最大的是水浇地(364.47hm2)和空闲地(294.24hm2),转入最大的是工业用地(177.04hm2).2011—2019年,土地转出最大的是水浇地(930.74hm2),转入最大的是住宅用地(327.81hm2)和空闲用地(327.47hm2).3个监测时点,水浇地的PLAND和LPI指数呈减小趋势,住宅用地与之相反;而景观级LPI和CONTAG指数都减小.楚雄市三大无污染的优势工业园区入驻东南新城,加快了其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截至2019年,楚雄市东南新城片区空闲地囤积过多,州医院以东-富民镇沿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一、土地流转现状(一)基本情况长葛市辖12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360个行政村,2617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59万人,农户数15万户,耕地面积4.02万hm2,人均耕地680.3m2.截至2011年7月底,长葛市土地流转面积约1634hm2(其中出租949.47hm2,征占或收储159hm2,转包348.4hm2,转让121.67hm2,互换35.3hm2,入股20hm2),占耕地面积的4%.流转入农户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约562hm2,流转入企业的面积为1045.2hm2,流转入合作社的面积为26.8hm2.通过土地流转,全市已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大户几十家,规模经营面积约400hm2以上,占流转总面积的21%,其中土地经营面积在6.67hm2以上的种养加大户已发展到17家,初步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官亭的蜂产品、石象的红萝卜等.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耕地资源,根据贵州省2001-2010年的统计资料,对全省耕地的总量和相对变化率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区域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2001-2010年贵州省耕地面积减少27.05万hm2,省内各区域耕地面积变化有所差异,耕地增减的来源和流向分别以土地开发和建设占用为主;经济发展、人口和农业科技进步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三类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内蒙古自治区1949~2005年和未来25年(2005~2030年)的人口、耕地面积和耕地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未来25年,在现有耕地面积(549万hm2)和生产率(2 287.4 kg/hm2)不变的情况下,全区可养活比预测还多26.0~39.7万人;当粮食需求量为400~500 kg/(人·a)时,可退耕57.0~182.0 hm2的耕地。由此可知,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人口承载能力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对策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西安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ArcGIS 10.5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特征,并利用Fragstats 4.2计算景观指数研究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200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为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建设用地明显扩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497.54 km2,建设用地增加532.36 km2;各地类相互转化,其中耕地的转出率较高,建设用地的转入率较高,且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2000—2018年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最高但有所降低,耕地和林地破碎化程度升高,草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升高后降低,景观类型趋于复杂化、多样化、异质化.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西部地区,必须注重生态保护,降低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干扰强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四川省南部县盘龙镇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实地调查,利用Logistic分析,从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土地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4大方面共14个因素进行分析,分别探寻影响农户土地转入和转出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转价格、撂荒耕地离家距离、土地效益对农户转入意愿有显著正影响,务农人员年龄、文化水平、劳动力工作情况、外出务工收入占比有显著的负影响;而文化水平、家庭耕地面积、使用情况、撂荒时间对农户转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影响,务农人员年龄、土地效益对农户转出意愿有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保护耕地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辽宁省鞍山市作为研究区域,在耕地保护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结合耕地面积、粮食单产等有关数据分析,预测规划目标年(2010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为基于粮食安全模式下的耕地保护提供有益探索。结果表明,2010年鞍山市耕地最大可供给量为239 000 hm2,2020年耕地最大可供给量为238 000 hm2,2010年鞍山市耕地需求量为204 186.02 hm2;到2020年鞍山市耕地需求量为226 409.61 hm2。因此,鞍山市耕地可供给量可以满足粮食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一、现状濮阳县现有20个乡(镇),农业人口100万,耕地面积7.8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8hm2,土地流转面积0.5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3%。在土地流转初期,流转方式主要为小规模的代耕代种,现在则出现了由小规模代耕代种  相似文献   

14.
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是影响土地流转进程的重要因素,研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仅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更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选取湖北省汉川市、云梦县、广水市、安陆市为研究区域,以2017年8—9月获得的765份有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为样本,借助二元Logistic模型对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原地区的受访农户中有53.5%的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其中12.0%的农户愿意转出土地,41.5%的农户愿意转入土地;丘陵地区的受访农户中有30.1%的农户愿意参与土地流转,其中愿意转出土地的农户占13.0%,愿意转入土地的农户占17.1%。在土地转出视角下,影响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为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出,其中耕地质量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耕地总块数、是否有转出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丘陵地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撂荒,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户主性别、是否有撂荒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在土地转入视角下,影响平原地区农户土地转入意愿的显著性因素为户主年龄、劳动力数量、家庭兼业情况、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入、是否有转出,其中劳动力数量、家庭兼业情况、耕地总块数、耕地质量、是否有转出与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呈正相关关系,户主年龄、是否有转入与农户土地转入意愿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目前中国农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可耕地数量逐年减少.2010年,中国可耕地面积为1.22亿hm2,与1996年相比减少了840万hm2.这对保有1.2亿hm2可耕地无疑是个挑战.这些可耕地中,71%的土地属于中产和低产田.此外,经过这些年的开发,耕地土壤有机质持续下降.二是农业生产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水资源.目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00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与区域分布严重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伊川县土地资源和耕地土壤养分的特点,利用伊川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划分法确定评价单元3565个.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选取了剖面性状、立地条件、耕层养分3个方面10个影响因子,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加法模型计算综合分值,按一定规则划分耕地地力等级.结果表明,伊川县1级农用地面积为3 215.7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17%;2级耕地面积8 296.1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3.35%;3级耕地面积26 624.88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2.84%;4级耕地面积22 668.4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6.48%;5级耕地面积1 340.2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16%.在此基础上提出伊川县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及指导农业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土地生产力的降低、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生产及其粮食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一个难题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采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预警模型测算了江苏省在1991-2009年的耕地安全警度,结果显示,2000-2005年江苏省耕地安全警度为巨警,耕地数量和质量均明显下降.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江苏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关联度排序、分析,由此选出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指标构建回归模型,预测2015年江苏省粮食产量为3.320 12×107 t,耕地资源安全度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江苏省耕地资源警情为中警.本研究结果为土地利用与保护、区域粮食安全监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0和2013年2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GIS技术和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河南省的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2000—2013年河南省耕地减少了3 796.88 km~2,降幅为3.53%,除洛阳、鹤壁和济源的耕地面积稍有增加外,其他省辖市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减少。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大量净转出是导致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此外,耕地向林地和水域的净转出也造成了耕地的减少,而草地和未利用地向耕地的净转入则起到了补充耕地的作用。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大量净转出主要是受非农人口迅速增长、非农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土地政策不完善等驱动的。因此,完善土地政策与制度,明晰农民的耕地权利,细化规范耕地征收征用法定权限和程序,同时积极推进人地挂钩政策的实施是保护耕地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粮食安全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宁南8县区为研究区,采用耕地需求预测模型、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灰色GM(1,1)预测模型,在分析1990-2013年宁夏全区人口、耕地和粮食生产变化态势的基础上,预测了宁夏及宁南8县区2015-2030年的粮食安全状态和耕地需求量。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宁夏人口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呈现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的态势,粮食总产量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粮食供给基本处于安全状态;2015-2030年间,宁夏总人口和粮食作物单产仍将呈现增加态势;在不同组合方案下,保障宁夏未来粮食安全的最大耕地需求量为118.85万hm2,最小耕地需求量为93.39万hm2,全区粮食安全不容乐观。因此,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是保障区域未来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2005—2015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本底,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科学分析干旱区渭库绿洲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讨主要影响因素及定量归因.结果表明,时空分析2005—2015年间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增加,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有所减少,其中转出量表现为草地>未利用地>林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有用地主要转入耕地和草地,具体为158551.29、113581.98 hm2.因子探测研究年主要影响因子均为NDVI、土地利用综合程度,2005年解释力度q分别为NDVI(X1)0.779、土地利用综合程度(X10)0.868,2010年分别为0.720、0.893,2015年分别为0.699、0.854.交互式探测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双因子作用强度比单因子作用强度更为显著.探讨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