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不同茶树种质资源花器官的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分析,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真空冷冻干燥和冷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对11份茶树花器官的花柄、花托、萼片、花瓣、子房、花柱、柱头和花丝的表皮纹饰、气孔和茸毛纹饰等微形态特征进行系统观察,并进行变异系数和主坐标分析。【结果】茶树花柄和花托的表皮纹饰较相似,为细长条纹形,且在部分种质的花柄和花托上发现茸毛和气孔;萼片的内表皮光滑,可分为表皮细胞凹凸不平、凹陷和饱满3种类型,在其表面具平滑型茸毛;萼片外表皮光滑具条纹纹饰,在其表面分布着无规则气孔器且不同茶树种质气孔器特征不同;花瓣表皮细胞形状主要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六边形和近圆形,其表皮分布着波状、条纹状、辐射状等纹饰;花丝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多边形,排列紧密,具波状、丝状、条状的表皮纹饰,气孔主要分布在花丝的中下部;花柱表皮细胞排列整齐,其细胞形状可分为梭形、长条纹形和多边形3种类型;子房壁表皮细胞凹凸程度不同,满被平滑型茸毛。对参试茶树种质花器官的全部气孔数量性状进行测量统计,花柄气孔器大小为142.99~431.66μm2,气孔开度为0.19~0.92;花托气孔器大小为201.48~642.17μm2,气孔开度为0.26~0.62;萼片气孔器大小为219.74~563.32μm2,气孔开度为0.37~0.52;花瓣气孔器大小为401.80~1322.07μm2,气孔开度为0.38~0.66;花丝气孔器大小为257.90~706.74,气孔开度为0.32~0.73。对茶树花器官气孔数量性状变异分析,其变异系数平均值为18.5%;以40个微形态性状指标和16个微形态质量性状指标对11份种质进行主坐标分析,结果发现仅用质量性状时可有效区分种质。变异分析和主坐标分析表明茶树花器官的气孔相关数量性状种质内变异较大,而表面纹饰等质量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结论】在茶树分类鉴定中,可适当考虑花器官的质量性状,并优先选择花器官的萼片、子房壁等纹饰特征作为识别不同茶树品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腊梅科叶表皮的特征及其分类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腊梅科2属10种植物的成熟叶表皮及气孔器的特征。发现腊梅科植物叶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为平无波纹,浅波纹或深波纹;外切向壁为平滑,短条状,芒状或瘤状。角质纹饰有条状,波条状,穴状,小丘状,小丘状中间具鳞盘的网状,小丘状之间镶嵌凹穴和小丘状到条状。腊质纹饰有平滑无腊质纹饰,芒状和颗粒状纹饰。气孔器仅在下表皮存在,皆为平列型。多数特征表现出种间差异,可以提供分种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的微形态,为茶树野生种质资源发掘、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对4份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茶树叶片气孔、茸毛和花粉极轴长、赤道轴长等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4份野生茶树种质的叶片叶上表皮纹饰有平展型、皱脊型、波浪型3种;叶片下表皮气孔皆为长卵形,具异性气孔(腺鳞)且气孔密度相对栽培种较小;茸毛长度为(280.75±107.65)~(616.95±132.52)μm,且不同种长度差异明显,茸毛纹饰皆为平滑型;不同于栽培种,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茸毛表层均有脱落现象。4份野生茶树花粉均具三孔沟,属N3P4C5类型,其花粉大小在(427.69±153.94)~(1205.07±237.80)μm~2,皆小于福鼎大白茶。花粉极面观有近圆形和三裂近三角形2种,赤道面观各不相同,花粉形状有超长球形和近球形2种,花粉纹饰均为疣状。【结论】4份野生茶树和福鼎大白茶的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共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乌龙茶种质叶片的微形态性状,为探明乌龙茶品种资源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27份乌龙茶种质叶片的微形态,分析其叶片气孔、茸毛和蜡质纹饰形态特征.[结果]供试茶树种质叶片的茸毛纹饰分为长条纹型、短棒型和光滑型3种类型;叶表蜡质纹饰分为皱脊状、波浪状和平展状3种类型;气孔器较相似,均呈长卵形.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7份茶树种质分为3个分支.相同原产地种质的叶片茸毛微形态和叶表蜡质纹饰较相似.灌木型乌龙茶种质的茸毛长度显著短于小乔木型(P<0.05,下同),叶片气孔密度显著大于小乔木型,多数小乔木型乌龙茶种质的叶表纹饰呈平展状.[结论]乌龙茶种质的气孔形态特征不具有种间分类意义.茶树叶片的茸毛和蜡质纹饰可作为乌龙茶种质资源分类鉴定的手段之一.在利用叶片微形态进行茶树种质资源分类鉴定研究中,应注意树型对叶片茸毛和叶表纹饰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浙江产的12种(变种)榕属植物的叶表皮和瘦果形态。结果表明;叶下表皮均有气孔器,上表皮均未发现气孔器。气孔外拱盖内缘呈浅波状、啮齿状或平滑;叶表皮角质膜具浅波状细条纹、深波状粗条纹或具蠕虫状条纹;瘦果分为4个类型:脊条状纹饰,皱波状纹饰、乳头状纹饰和浅波状纹饰,上述特征在不同种之间都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作为区分种和变种的辅助特征。  相似文献   

6.
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开展崇州枇杷茶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工作,调查了四川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的分布范围,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6种不同类型(依次编号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枇杷茶树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主要分布于N30044’01.55″~N30048’19.35″、E104003’32.16″~E103028’22.42″、海拔507~1106 m的自然群落中,种群内变异类型较多,遗传背景复杂,资源丰富。表现出树体高大直立、叶大具稀钝齿、叶片革质、花大、果壳硬厚等典型野生性状,不同类型间植物学特征差异显著。综合树型、叶尖、子房茸毛的有无等演化路径,初步判断不同类型枇杷茶树分属陈亮、虞富莲等分类系统中的秃房茶和普洱茶,已由野生型的C类、D类茶树向栽培型的E类茶树演化,逐渐近似于栽培种,并存在多数过渡类型茶树。  相似文献   

7.
蜡梅科叶表皮的特征及其分类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蜡梅科(Calycanthaceae)2属10种植物的成熟叶表皮及气孔器的特征。发现蜡梅科植物叶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为平直无波纹、浅波纹或深波纹;外切向壁为平滑、短条状、芒状或瘤状。角质纹饰有条状、波条状、穴状、小丘状、小丘状中间具鳞盘的网状、小丘状之间镶嵌凹穴和小丘状到条状。蜡质纹饰有平滑无蜡质纹饰、芒状和颗粒状纹饰。气孔器仅在下表皮存在,皆为平列型。多数特征表现出种间差异,可以提供分种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古茶树。【方法】调查了解近几年来广西各地利用开发野生古茶树基本情况,分析广西野生古茶树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并针对野生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广西野生古茶树分布广泛,地方特色资源丰富,具有许多优良的表型性状,可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茶树种质资源优新品种的创新利用。目前广西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主要保护利用模式主要有4种,但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着采摘不科学,管理和保护缺乏,茶产品质量低,野生古茶树茶产品尚未实现统一的质量标准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古茶树保护重要性认识,加大野生古茶树保护宣传力度,建立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生态系统的保护机制,加强技术指导,科学管理,加大扶持,建立标准,促进广西野生茶开发利用实效。  相似文献   

9.
以楚雄及腾冲33株野生和半野生的腾冲红花油茶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对其花器官数量性状进行观察,分析腾冲红花油茶的花器官数量特征及其变异特点。结果表明:腾冲红花油茶花器官数量均有变异,苞片和萼片5~13片,花瓣5~12片,雄蕊66~174条,花柱2~5条,子房室2~5室,每室胚珠1~10粒,每果胚珠6~23粒,变异系数为12. 46%~26. 37%。其中,子房室数量的变异系数最小,而每室胚珠数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腾冲红花油茶花器官数量差异主要发生在株间,花瓣和花柱的数量差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而且差异均为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景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64-21665,21812
[目的]观察连翘花器官和叶表皮的形态特征,为连翘优良品种的引种栽培与分类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将连翘的花器官和叶的上下表皮分别粘附在样品杯的双面胶上,然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拍照和测量。[结果]花粉为长球形,具有3孔沟,外壁表面具网状纹饰;柱头2叉分枝,属于干柱头;花柱表皮气孔为无规则型;叶上、下表皮角质层纹饰不同,且均有腺体分布,未见表皮毛,气孔器仅分布在下表皮。[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为连翘优良品种的引种栽培、形态分类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105份南京市栖霞山野生茶树资源的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对主要生化成分以及土壤基本养分状况进行测定,旨在挖掘南京市栖霞山优质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江苏省茶树新品种选育和优化改良提供基础.结果表明,南京市栖霞山野生茶树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性,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4.18%~27.79%,多样性指数为0.27~0....  相似文献   

12.
陈乃东  李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5):186-188
[目的]比较霍山石斛野生植株、组培植株与河南石斛的叶表皮微形态结构特征,为霍山石斛的真伪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霍山石斛野生植株、组培植株与河南石斛的叶表皮微形态结构,并测定气孔器密度、分布及气孔指数等。[结果]3种石斛叶的上表皮细胞多为规则的六边形,霍山石斛野生植株、组培植株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和近多边形,河南石斛的下表皮细胞为多边形,3种植物垂周壁式样相似;3种石斛叶的上表皮均无气孔,下表皮气孔无规则分布,霍山石斛野生植株、组培植株与河南石斛气孔长宽比分别为1.12、1.55、1.31,气孔器密度分别为109、156、94个/mm2,气孔指数分别为8.9%、12.5%、8.2%。[结论]霍山石斛野生植株、组培植株与河南石斛叶表皮细胞形状、气孔分布、垂周壁式样均比较相似,难以作为分类的依据。气孔器形状、密度、大小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差异,可以作为这3种石斛之间区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蕉城区地方有性群体茶树良种和野生茶树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性状各异,分布较广泛。地方有性群体茶树良种和野生茶树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该文详细介绍了天山菜茶、吴山清明茶、姑娘坪石门峡野生大茶树等种质资源,并通过设立保护标牌、加强日常管护、修建茶园梯埂、建立育苗基地等措施进行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种质资源圃的76个茶树种质资源扦插苗为材料,测定茶树苗期生物产量、光合器官面积与重量、单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和呼吸强度等项目,并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茶树种质资源苗期生物产量、光合特性差异显著,茶树苗期生物产量与单株叶面积,单株叶干重呈高度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529(P<0.01)和r=0.8852(P<0.01);与净光合速率呈中度极显著相关,r=0.3036(P<0.01);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呼吸强度等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茶树类型的苗期生物产量与光合特性具有不同的相关特点。为此,根据茶树苗期净光合速率、单株叶干重、单株叶面积等性状可进行茶树资源苗期产量的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15.
关于茶树起源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茶叶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也曾有不少学者对我国西南地区的野生茶进行了资源调查和历史研究,至于对野生茶的形态结构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我们对野生茶的形态结构中的叶表皮细胞进行了研究,从而给研究茶树起源问题提供资料。 本文研究了我国西南部分地区(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和海南岛霸王岭的野生茶共17种标本,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以了解茶叶表皮细胞的角质层内外表皮细胞的附属物以及表皮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综合特征为:1.角质层较厚,表皮细胞垂周壁局部突起伸长为“足”。表面具不规则的蜡质花纹。2.下表皮具有特殊的腺鳞。3.大多数下表面无毛或稀疏短毛。  相似文献   

16.
云南野生茶树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100份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借助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25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5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3.97%~80.56%,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花萼茸毛(为80.56%),其次为子房茸毛和叶质(分别为56.48%和50.96%),变异系数最小的是萼片数(为13.97%);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5个农艺性状综合为7个主成分,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1.90%。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8.285%,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134%;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将100份野生茶树资源聚为4大类,聚类分析中部分地理来源相同或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能够聚在一起,但也有一些地理来源及遗传背景不一致的种质资源也聚在同一类群,显示了复杂的亲缘关系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9个形态形状对112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038,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22.1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性状综合为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4419%,即叶背茸毛、芽叶茸毛、芽叶色泽、叶片大小、花瓣数、柱头开裂数和子房茸毛等7个性状是其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112份材料聚为4大类,第Ⅰ类包括茶(Camellia sinensis)和普洱茶(C. sinensis var.assamica),第Ⅱ类为白毛茶(C. sinensis var.pubilimba),第Ⅲ类包括大理茶(C. taliensis)和厚轴茶(C. crassicolumna),第Ⅳ类为秃房茶(C. gymnogyn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古蔺野生大茶树农艺性状多样性。[方法]以古蔺县的47份茶树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古蔺野生大茶树的叶色、叶形、叶长、叶宽、叶面积等17个叶片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古蔺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9.28%~48.21%,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48 6~1.402 1;主成分分析显示,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3.14%,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18.96%,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5.65%,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4.42%;17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10.88处,可将47份古蔺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分为四大类群,桂花乡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在四大类群中均有分布,说明桂花乡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种类较丰富,聚有较大的育种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古蔺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荥经枇杷茶种质资源生长情况,在四川荥经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的自然分布范围内选出具有代表性的5个枇杷茶类型(依次编号Ⅰ、Ⅱ、Ⅲ、Ⅳ、Ⅴ类)为研究对象,以当地主栽品种荥经大黑茶为对照,对Ⅰ~Ⅴ类荥经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的生物学性状、新梢生育期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荥经枇杷茶野生大茶树树型以乔木型为主,树姿多高大直立;Ⅱ、Ⅲ和Ⅴ类茶树属于早生种,而Ⅰ和Ⅳ类茶树则相对较晚;各类型茶树春梢长度和重量变化综合以Ⅲ和Ⅴ类新梢生长势较好,具有良好的生产潜力;叶片多为大叶,叶尖为急尖向渐尖进化。花大,花柱开裂数为3~4裂,果实多为三角形,种籽多为似肾形。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三都野生茶树资源,以16份三都野生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茶树的重要生化组分,并于春季和秋季对表型性状开展观测,结合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三都野生茶树资源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20个描述性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在0~35.68%之间,平均值为9.94%,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095之间,平均值为0.257;9个数量性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在0~32.60%之间,平均值为12.68%,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927之间,平均值为1.077。17个生化性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分别为0~400.0%和0~1.927,平均值分别为65.28%和1.320。三都野生茶树资源表型鉴定性状表现为子房3室、无毛、顶芽有毛。生化特征表现为高茶多酚、高C、高可可碱和低游离氨基酸、无茶氨酸、低儿茶素总量、低EGCG、低或无咖啡碱。三都野生茶树资源表型性状和生化组分较统一,资源内部变异小,C和可可碱为优势特征组分。结合表型和生化特征,推测三都野生茶树资源可能为榕江茶的变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