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揭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耦合作用下复杂的水沙变化、水沙关系,探明降雨侵蚀力的影响及径流输沙变化的响应机理,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洮河流域及周边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和下游控制站逐月径流输沙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水沙曲线、相关系数、灰色关联度、弹性分析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径流、输沙、降雨(P)、降雨侵蚀力(R)演变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洮河流域1956—2019年径流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线性变化率-2.8×107m3/a, 1987年发生突变,输沙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线性变化率-4.61×105t/a, 2003年发生突变,降雨、降雨侵蚀力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且未出现明显突变。洮河流域R上中游小于下游,夏季(626.33)>秋季(125.31)>春季(122.22)>冬季(0),夏季降雨侵蚀力占比71.67%,夏季对泥沙侵蚀影响最大。P与R分布相反,P相对较小的下游流域R较大,P相对较大的上中游R较小,流域水沙异源,上中游产水,下游产沙。对输沙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主要根据河谷地貌的结构和考古学文化分布的规律性,对河南孟津(氵)河流域10 000年以来土壤侵蚀的规模作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本区10 000 aB.P.~4 000 aB.P.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928 t/(km2*a),4 000 aB.P.以来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1 573 t/(km2*a).比较今天该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1 000~4 000 t/(km2*a),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呈现出与人类活动同步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风蚀作用下农田土壤碳损失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农业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风蚀作为土壤侵蚀的形式之一,是在风力作用下对地表物质进行迁移,成为土壤表面碳损失的动力之一。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风洞试验,结合青海共和盆地沙沟河流域气象资料,研究沙沟河流域农田土壤碳密度、碳库及在风蚀作用下土壤碳损失量。结果表明,沙沟河流域农田0-20cm土壤碳密度约为47.56t/hm2,碳库约为139.19×104t,年平均土壤碳损失为2.47×104t。分析表明,人为因素对农田土壤碳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风蚀作用成为沙沟河流域土壤碳损失不可忽视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定量评价十大孔兑地区淤地坝的减沙效益,基于历史资料整理与实地详查,统计了十大孔兑地区1986年以来现存淤地坝的数量和分布特征;采用淤积体概化法,确定了影响淤地坝减沙量的主要参数,并计算了研究区354座淤地坝的减沙量。结果表明:十大孔兑354座淤地坝累计减沙3.205 61×107t,其中减沙量最大的孔兑为西柳沟,达1.239 76×107t;通过分析不同时段淤地坝的减沙特征表明,1986—1999年、2000—2009年和2010—2018年3个时段的淤地坝减沙量分别为4.946 6×106t, 1.155 57×107t, 1.555 38×107t。十大孔兑地区淤地坝具有显著的减沙作用,具有很高的减沙指标(达5 720.33~58 141.81 t/座),2000年以后的两个时间段内,随着坡面林草措施的增加,淤地坝减沙量增加,表明在这一地区,淤地坝仍然是最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神府─东胜煤田自1987-1993年开发以来,河道露天采煤、矿区建设排弃的大量土石碴堆积于河道或岸坡,导致河床淤积严重,输沙量骤增.乌兰木伦河下游50km净淤积1310.5×104m3,平均年增加187.2×104m3,输沙量比采矿前增加70%,平均年增加735×104t.文中对河道淤积的泥沙来源和采矿排弃物流失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该流域治理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蒋蒙  田鹏    穆兴民    赵广举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2):116-121,128
河流输沙过程变化对河流系统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究嘉陵江流域输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嘉陵江流域进一步治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基于嘉陵江流域实测降雨输沙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分析输沙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了典型区间内水文站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输沙变化贡献率。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各子流域年代输沙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2007—2015年,仅武都—碧口区间输沙模数高达3 323.48 t/(km2·a)。典型区间内北碚、武胜、罗渡溪、小河坝4站1960—2015年输沙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以3.40×106,1.80×106,4.0×105,3.40×105t/a的速率下降,以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措施为主的人类活动减沙贡献率为75.93%~96.43%,其输沙序列分别于1990年、1990年、1988年、1984年发生极显著突变。嘉陵江流域各子流域年代输沙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干流修建多座大型控制性水库对河道输沙的影...  相似文献   

7.
童珊      曹广超    张卓      闫欣      刁二龙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18-27
土壤侵蚀是威胁人类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重要因子。为实现土地资源更加有效的保护与治理,基于RUSLE模型和GIS/RS空间信息技术,分析和讨论了祁连山南坡2000—2019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土壤侵蚀重心迁移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南坡土壤侵蚀模数在空间变化上整体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由2000年的1 966.63 t/(km2·a)增加至2005年的3 228.51 t/(km2·a),最后下降至2019年的2 299.06 t/(km2·a); 草地土壤侵蚀量最大,为2.65×107~4.25×107 t/a,虽侵蚀较为严重,但土壤侵蚀重心并未发生较大的迁移,五县中祁连县土壤侵蚀最为严重且重心迁移距离最大,侵蚀量为3.01×107~4.83×107 t/a,共迁移351.89 m,迁移速率为17.59 m/a,说明祁连县土壤侵蚀不稳定,土壤低级侵蚀更容易向高级侵蚀转化; 土地利用类型中冰川迁移最大为367.78 m,迁移速率为18.39 m/a。综合得出,对于土壤侵蚀较轻且重心迁移不大的区域可以采取定点治理,对于祁连县应长时间监测,全力推进祁连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缓解水土流失; 相较于其他生态系统,对于草地与林地应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8.
Understanding the greenhouse gas(GHG)emission from rice paddy fields is essential to come up with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However,GHG emissions from paddy fields in South Korea are not well characterized.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stimate the carbon dioxide(CO2)and methane(CH4)emissions from rice paddy fields in South Korea,under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8.5(RCP-8.5)climate change scenario using the DNDC(i.e.,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model at 1-km2resolution.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was verified with field data collected using a closed chamber,which suppor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to South Korea.Both the model predictions and field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most(>95%)GHG emissions occur in the cropping period,between April and October.As a baseline(assuming no climate change),the national sums of the CO2and CH4emissions for the 2020 s and 2090 s were estimated to be 5.8×106and 6.0×106t CO2-equivalents(CO2-eq)year-1for CO2and 6.4×106and 6.6×106t CO2-eq year-1for CH4,respectively,indicating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ver 80 years.Under RCP-8.5,in the 2090 s,CH4emissions were predicted to increase by 10.7×106and 14.9×106t CO2-eq year-1,for a 10-or 30-cm tillage depth,respectively.However,the CO2emissions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rising temperatures,due to reduced root respiration.Deep tillage increased the emissions of both GHGs,with a more pronounced effect for CH4than CO2.Intermittent drainage in the middle of the cropping season can attenuate the CH4emissions from paddy fields.The findings of this work will aid in developing nationwide policies on agricultural land management in the face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9.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中的活性养分库,直接参与土壤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形态转化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反映土壤肥力与质量的重要生物指标。基于网格法采样,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河北省曲周县域农田耕层(0~3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在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具有中等变异强度和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库储量分别为(C)64.14×103t、(N)24.55×103t、(P)2.80×103t,作物产量与MBC和MBN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种植体系下单位质量土壤MBC、MBN、MBP的量存在显著差异,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单位质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平均量高于棉花连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的大小和空间分布均受种植体系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容及空间分布的一个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是我国北方典型农田土壤中不可忽视的潜在有效养分库。  相似文献   

10.
晚全新世渭河西安段河道变迁与土壤侵蚀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据地貌特征、地质资料、文献记载、考古资料等综合分析 ,确定了渭河西安段春秋战国、唐代的河道位置 ;分析了春秋以来河道北移的平均速率为 1 .74~ 2 .71 m / a,并具有加速趋势 ,以及东西部河道北移速率差异的原因 ;计算了咸阳 -梁村 2 2 km长的河段春秋后期以来 (2 3 0 0 a B.P.- 0 a B.P.)、春秋后期至唐 (2 3 0 0 a B.P.- 1 2 5 3 aB.P.)以及唐以来 (1 2 5 3 a B.P.- 0 a B.P.)河流侧蚀形成的年均土壤侵蚀量分别为 2 4 1 1 87,1 4 2 1 4 9,3 2 3 94 2 t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数学模型确定了滹沱河岗黄段湿地的生态需水量及缺水量,其最小生态需水量及缺水量分别为4.93亿m3,2.20亿m3,适宜生态需水量及缺水量分别为8.87~16.04亿m3,6.14~13.31亿m3,最大生态需水量及缺水量分别为38.96亿m3,36.23亿m3。同时分析了研究区水资源安全问题,滹沱河湿地存在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水资源紧张与水污染、水资源利用率低与用水浪费和农村饮水安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土壤侵蚀演变机制,以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改进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开展流域内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引入随机森林算法探讨了流域内土壤侵蚀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结果表明:澜沧江中下游流域2005—2015年土壤侵蚀量为0~1.89万t/(km2·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0.252万t/(km2·a),中下游子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处于较低风险以上和中风险侵蚀以下级别。自2005年以后,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呈现中度侵蚀风险区域扩张,高度和低度侵蚀风险收缩的趋势。随机森林算法结果发现植被覆盖管理因子和地形因子是影响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土壤可蚀性因子、降雨侵蚀因子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偏低,均未超过20%。可见,土壤侵蚀的时空异质性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和地形影响改变了局部气候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利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不同分子量(800万、1 200万和1 500万),不同水解度(10%,20%,30%)聚丙烯酰胺(PAM)对崩岗崩积体土壤侵蚀和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分子量和水解度的PAM都能够减少土壤侵蚀量,1 200万分子量PAM处理土壤侵蚀的效果最好,PAM的水解度对抗侵蚀影响差异不明显;各种PAM处理均使径流量增加,随着分子量的变大,径流量也在增加,而同一分子量的PAM,其水解度对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大致成反比关系;PAM处理下侵蚀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含量会发生变化,砂粒的含量会有所增加,粉粒和黏粒的含量会减少。综合价格和抗侵蚀效果来看,1 200万10%水解度的PAM更适合于崩岗崩积体侵蚀治理。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滇池流域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林地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特征,本研究以滇池西南部东大河小流域为研究靶区,利用放射性核素137Cs示踪技术,对该区域内林地的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估算,分析养分含量变化,并主要探讨了坡度、植被覆盖率及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剖面中的137Cs比活度呈指数下降趋势,以自然侵蚀为主。流域林地总侵蚀量为69.28×103 t·a-1, 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侵蚀模数介于1 039.40~2 402.12 t·km-2·a-1。东大河流域林地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总流失量分别为1 963.5、209.1、98.94 t·a-1,土壤TOC、TN含量与137Cs比活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物理迁移特征相似。土壤养分流失与土壤侵蚀规律较为一致。土壤侵蚀强度以及养分流失空间差异性较大。土壤黏粒含量与土壤侵蚀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坡度及植被覆盖率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明显,坡度为10~25°以及植被覆盖率小于40%的林地中侵蚀状况相对严峻,平均侵蚀量约为1 709.85 t·km-2·a-1,需加强10~25°山地植被保护。本研究为减少当地水土流失,恢复生态以及继续推动退耕还林工程,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河流域水循环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系统地研究黑河流域的水量平衡,该文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波文比公式估算黑河流域的蒸散发量,并结合流域的流量观测与已有的研究成果,首次将流域的大气输送水量与地面水循环结合起来研究分析:黑河流域上空大气水汽输送净收入量约288亿m3;上游山区为多降水中心,成为河流的发源地,降水总量约有141.68亿m3;中下游内陆盆地成为低降水极值中心,降水总量约有55.13亿m3;黑河流域总蒸散量约为195.6亿m3,其中在上游山区蒸散约95.44亿m3的水分,中下游蒸散损失的水量达到100.16亿m3。结合黑河流域水资源量的时空变化情况,从分析内陆河水循环主要环节出发,揭示了黑河流域水循环在山区形成水资源、在中下游内陆盆地散失水资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与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针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对黑河流域水资源需求、供水能力、水资源配置与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在50%保证率下,黑河流域2015年、2020年和2030年需水量分别为3.271×109 m3,3.041×109 m3和3.071×109 m3,供水量分别为2.841×109 m3,2.972×109 m3和3.033×109 m3,缺水量分别为4.30×108 m3,0.69×108 m3和0.38×108 m3,缺水率分别为13.15%,2.27%和1.24%。针对流域水资源现状,应采取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技术等措施。继续加强流域水资源高效管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流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土壤有机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水土流失对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实质在于土壤肥力的下降或损失。为了探讨土壤有机质与水土流失的定量关系,在王家沟流域10~12°坡耕地上进行了4 a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每年1 hm2施入有机肥料30 000~75 000 kg,可以减少径流量4.8~12.4个百分点,减少土壤侵蚀量31.5%~35.4%。  相似文献   

18.
山区最为严峻的生态威胁为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的水土流失。为探究山区水土流失时空分布规律及驱动因素,以迁西县为例,利用GIS与InVEST模型定量估算研究区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剖析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子,以期为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撑。结果表明:(1)1990年、2000年、2010年与2020年的土壤侵蚀量分别为1.25×107 t,1.41×107 t,1.77×107 t与2.00×107 t,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在空间上均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2)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壤侵蚀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工矿用地与未利用地是区域土壤侵蚀风险较高区域,其他因子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坡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降雨;(3)因子间交互作用结果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均大于单一因子的解释力,其中用地类型与其他因子的交互结果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最强。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最后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加强工矿用地生态修复整治与未利用土地生态保护,植树造林增强其地表植被覆盖度; 控制板栗经济林扩张规模,恢复林下草皮,>25°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