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蒜头果(Malaniaoleifera Chun et S.K Lee)为我国特有单种属树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仅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两省。调查资料表明蒜头果个体数量急剧下降,现已处于濒危状态。本文概括了我国对蒜头果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状况,分析了在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采自广西巴马县的不同母树的蒜头果种子按三种不同处理进行发芽试验,并将萌发后的幼苗移栽到露天苗床和遮荫苗床,观察其株高和病虫害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法和不同母树之间的种子发芽率不同,采收种子的成熟度是影响种子发芽率的重要因素。移栽2个月后,蒜头果幼苗在露天苗床上的株高大于遮荫苗床,幼苗在遮荫条件下更易发生根腐病。  相似文献   

3.
单粒精播对夏直播花生生育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单粒精播对夏直播花生的个体发育和群体结构以及产量的影响,以‘花育22号’花生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麦茬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SS)和双粒穴播(DS)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的植株发育动态、叶片生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在生育前期的主茎高和侧枝长均高于双粒穴播,而在生育后期则低于双粒穴播,但差异不显著。单粒精播在各个生育期的主茎节数、主茎绿叶数、分枝数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双粒穴播,尤其是分枝数差异显著。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在饱果期和成熟期的叶片SOD、POD、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双粒穴播,而其MDA含量低于双粒穴播,其中在成熟期除了CAT活性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显著差异。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的单株饱果数增多,单株果重增加,荚果产量显著高于双粒穴播。夏直播花生荚果产量与单株果重和叶片净光合速率极显著正相关,与经济系数、主茎绿叶数、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蒜头果育苗情况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蒜头果熟后在和很短时间内便自行脱落,其果皮含有抑制种子发芽的物质。育苗时,宜将果皮去净,并洗净种子后播种和藏,发芽率可达87%以上。天然下种时,种子发芽很整齐,持续时间长,幼苗出土困难。用切接方法嫁接,成活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5.
氮素营养水平对棉花不同部位叶片衰老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通过3个氮素(N)水平(低氮0.kg/hm2、中氮189.50.kg/hm2、高氮395.0.kg/hm2)处理,研究棉花主茎功能叶和不同部位果枝叶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特征。以转基因抗虫棉33B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棉花生育期内不同施氮水平下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叶片(主茎功能叶和果枝叶)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差异,分析氮素影响不同部位叶片衰老的效应。结果表明:1)在本试验条件下,盛铃末期为各指标变化的转折点,表明这个时期是叶片生理功能衰老的起始期;2)氮素营养缺乏会引起整体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大幅度下降,丙二醛含量升高,加速了叶片的衰老进程;3)当氮素过多时,会加速下部叶片的衰老,上部果枝叶对氮素的缺乏最敏感,因此,施入适量的氮肥,可获得延缓整株叶片衰老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遮荫程度对7种攀援植物生长、叶片结构、叶绿素含量和叶片MDA含量、SOD和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遮荫程度的加大,耐荫性较强的种,株高逐渐增高,叶片、栅栏和海绵组织厚度逐渐加厚,CTR加大,SR减少,主脉维管束长宽增大,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绿素a/b比值则降低;耐荫性较弱的种,株高变化较小,叶片、栅栏和海绵组织变薄或增厚,CTR增大,SR减少,主脉维管束变短,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比值增大。遮荫条件下攀援植物叶片的MDA含量、SOD和POD活性均有所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20%)。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后熟过程中猕猴桃电阻抗图谱的影响,检测了膨大果和未处理的对照果的电阻抗图谱,观察了2类猕猴桃果肉组织细胞微观结构的变化,利用Hayden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后熟过程中猕猴桃果肉组织细胞外液电阻、细胞内液电阻和细胞膜阻抗的电学特性变化。后熟过程中,低频时膨大果阻值较大但变化较小,高频时2类猕猴桃阻值趋于一致;频率为12k Hz时相位角最大;2类果的Cole-cole图均为一段圆弧,对照果的圆弧半径变化较大;膨大果细胞膜阻抗差异不显著,对照果从第7天开始细胞膜阻抗急剧减小;对照果细胞外液电阻低于膨大果,从第7天开始2类果均呈现减小趋势。电阻抗图谱法揭示了后熟过程中对照果与膨大果的电阻抗特性变化规律,为猕猴桃膨大果的检测识别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开展半喂入式花生摘果装置作业机理、结构参数和作业参数优化等研究,设计了自动喂秧平台、控制系统、参数调节系统和保鲜库,选配高速摄像系统,并与已有试验台进行技术集成,研制成半喂入式花生摘果试验台.该试验台具备关键参数调节和采集、作业过程图像获取和植株保鲜等功能,主要包括机架、自动喂秧平台、夹持输送装置、摘果装置、控制系统、传感器、变频电机和高速摄影系统等.试验台的主要技术指标为:摘果辊长度500,800,1000mm,摘果辊直径160,200,240mm,摘果辊后端中心与夹持输送链的距离100~150mm,摘果辊的转速200~1000r/min,夹持输送链的速度0.5~2.5m/s.在试验台上,对前期尚未涉及的供给株数、链辊夹角等因素、摘果辊功耗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开展了摘果过程高速摄影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供给株数对未摘净率和破碎率影响较大;链辊夹角对未摘净损失影响较大,对破碎率影响较小;摘果功耗随着供给株数的增大呈递增规律;高速摄像系统能够揭示摘果叶片与花生果系的作用过程、果秧分离行为和内在机理.该半喂入式花生摘果试验台可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摘果作业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连续三年多点研究钾氮配施对大蒜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大蒜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三年试验平均,蒜苗、蒜苔和蒜头产量较不施钾的对照分别增长29.8~53.7%、30.4~39.7%和19.8~28.2%,平均增产42.9%、35.5%和24.1%。施用适量的氮钾肥提高了大蒜地上部茎叶含N量,大幅度增加茎叶、蒜苔、蒜头和全株P、K含量,改善大蒜植株的营养状况。两种氮肥水平下,大蒜地上部茎叶、蒜苔、蒜头和全株吸N、吸K及吸P量均随钾肥施用量的加大而提高。钾氮配施可促进磷素和钾素向蒜头的转移,从而提高P和K的再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苹果叶片的吸水性能,评价苹果树冠截留及叶片的抗病能力,利用吸水纸吸水和湿棉纱布供水,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测定了富士、秦冠苹果叶片正面、背面及双面的吸水能力。结果表明,2个苹果品种叶片正面、背面、双面的吸水量均随吸水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呈一元三次多项式关系;吸水速率则随吸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叶片正面的吸水速率与吸水时间均呈一元四次多项式关系,背面、双面均呈一元三次多项式关系,且秦冠叶片正面的吸水速率与吸水时间的相关性较差。富士苹果叶片的正面、背面和双面在0~80min内吸水量及吸水速率较大;秦冠苹果叶片的背面和双面在0~60min内较大,正面在0~240min内变化较小。两个品种叶片的吸水量及吸水速率均表现为双面最高,背面居中,正面最低。富士苹果叶片正面、背面、双面的最大吸水量、最大吸水速率均高于秦冠。  相似文献   

11.
Large leaching losses of sulphate contribute to the inefficient use of sulphur (S) fertilizer in some grazed hill country pastures in New Zealand. Laboratory mineralization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measure S, nitrogen (N) and carbon (C) mineralization rat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S leaching from surface soils of low (LS, 0–12°) and medium (MS, 13–25°) slope positions on hill country pastures. The soils differed in C, N and S contents as a result of different fertilizer histories and the uneven re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by the grazing animal. Soils were incubated in columns for 140 d and leached periodically with 0.01 M KCl to remove mineralized sulphate, nitrate and ammonium. The net amounts of N and S mineralized were greater in soils on low slopes than medium slopes and in soils from pastures which had received fertilizer continuously, compared with those hill pastures that had not received single superphosphate fertilizer in the previous 7 years. In both cases more mineraliz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smaller soil C:nutrient ratios. However, the amounts of C mineralized were greater in soils from medium slopes where C:nutrient ratios were larger. In general, the ratio of N:S mineralized was smaller than the N:S ratio of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suggesting that N is conserved while S remains in the soil solution susceptible to leach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xtent of S leaching los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will reflect S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2.
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漫川漫岗黑土区是我国东北商品粮主产区和黑土坡耕地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坡耕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根据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流失规律和特点,在已有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总结该区水土流失综合调控机制,凝练基于粮食安全的黑土区长坡缓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并对形成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体系的结构进行解析,对其推广应用效益进行分析,以补充和完善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调控理论。结果表明:1)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应以坡耕地水土流失控制为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调控主要由地表径流调控、沟道侵蚀调控和土地生产力调控3部分构成;2)基于粮食安全的黑土区长坡缓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以生态安全保障和粮食安全保障2大体系为支撑,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立体防护体系结构和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结构及二者之间的耦合;3)该范式可为促进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生态、社会和经济更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实践样板。  相似文献   

13.
矸石山水土流失规律与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降水特征、地形地貌和植被覆盖程度是影响水土流失量大小的主要因素。降雨强度越大,坡越长越陡,水土流失量越大 ;植被覆盖度越高,水土流失量越小。因此,改变矸石山局部小地形、缩短坡长、快速恢复植被、提高土壤入渗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水稻精量穴直播排种轮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8,自引:3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研制了一种新型水稻精量穴直播排种轮,用4种不同类型的稻种对5种不同型孔的排种轮进行了排种试验,结果表明:瓢形型孔充种性能优于其他型孔形式,粒数为2~6粒种子的穴数在90%以上,漏播率小于5%,穴距、穴径符合农艺要求,实现了精量播种。伤种率对比试验表明,瓢形型孔的排种轮对水稻发芽率无显著影响。该文还进行了不同的瓢形型孔个数的排种对比试验,确定了适合该排种轮的型孔个数。研究工作为水稻精量穴直播排种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40 a黑土典型区坡沟侵蚀动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研究黑土区坡面侵蚀与沟谷侵蚀的动态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黑土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制定合理的侵蚀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该文以克拜东部黑土区为例,从1965年美国侦查卫星Corona影像和2005年法国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提取侵蚀沟、植被、土地利用等信息,结合地形、降雨及土壤资料,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本框架建立坡面侵蚀定量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近40 a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的动态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坡面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中度和强度侵蚀面积比例很小;40 a来坡面侵蚀总面积变化不大,但侵蚀强度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研究区1965年有侵蚀沟1 682条,2005年增加到2 561条,侵蚀沟平均每年侵吞耕地5.23 hm2;40 a来研究区坡沟侵蚀产沙比约为3.5︰1,总体上以坡面土壤流失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稻精量旱穴播机穴距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目前国内水稻精量旱穴播机普遍采用多组链轮或多组齿轮改变传动比,实现株(穴)距调节,但株距调节范围有限的问题,为了增加穴距调节范围,实现穴距的无级调节,研制了一种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与触摸屏的电液比例控制系统,实时调整液压马达转速,实现播种作业的实时调节。液压系统主要由液泵、液压马达和比例流量阀等组成;控制系统通过Delt WPLSoft V2.37编程软件,编制PLC梯形图程序,采用监视与控制通用系统(monitor and control generated system,MCGS)组态软件开发出人机交互界面,可在交互界面上输入地轮直径大小和穴距,以及设定比例流量阀初始值和阈值,调整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PID)参数,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播种作业时的穴距调节和作业速度监测。通过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表明,在作业速度2.8~3.2和3.2~3.6 km/h时,台架试验穴距合格率和田间试验播种穴距合格率均为100%,满足播种要求;在作业速度3.6~4 km/h范围内,台架试验穴距合格率达到89%,田间试验穴距合格率为70%,根据NY/T987-2006《铺膜穴播机作业质量》农业行业标准,田间试验穴距合格率80%,不能满足穴播机作业质量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精量旱穴播机选用型孔轮式排种器,但田间播种作业成穴性效果受风阻、机架振动和种子下落速度等影响较大,作业速度应控制在2.8~3.6 km/h为宜,当作业速度增大对成穴性影响尤为显著。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都表明电液比例控制穴距系统的可行性,为播种机株(穴)距调节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播种机的相关设计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土壤切片及数字图像技术 ,初步研究了葡萄种植园低丘缓坡不同部位 (坡顶、坡中和坡底 )土壤的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孔隙面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孔隙构成以直径小于 1mm的小孔隙为主 ,且随着深度增加小孔隙比重增加 ,不同部位孔隙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 ,这也说明了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适宜机插株行距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比较不同行距插秧机的作业效果,以及机插秧不同株行距组合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江苏靖江、张家港和黄海农场3地进行了连续2 a田间定位试验。每个试验点设置行株距分别为:30 cm×11 cm、25 cm×14 cm、25 cm×11 cm 3种株行距组合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在水稻漏插率方面,2012年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高,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低,2013年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仍最高,25 cm×14 cm(行距×株距)处理最低。窄行距大株距有利于降低水稻漏插率,但在伤秧率、倒秧率方面和每穴平均株数方面,3个品种的不同处理之间均无统一规律;分蘖稳定后各试验点茎蘖数均为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高,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最低,大株行距有利于促进水稻分蘖;产量方面各处理每公顷有效穗数30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最终各处理实际产量表现为25 cm×11 cm(行距×株距)处理较好,故插秧机行株距为25 cm×11 cm较适合于江苏省水稻机械化种植。该研究可为江苏省水稻插秧机机具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省大同市晋华宫人工复垦和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以及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座煤矸石山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并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以探究不同地点煤矸石山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真菌)群落组成的差异及其土壤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晋华宫人工复垦煤矸石山和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AM真菌多样性指数(Chao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但晋华宫人工复垦和自然恢复煤矸石山AM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试验共检测到67个AM真菌OTUs,可鉴定到3个AM真菌属级分类单元,其中球囊霉属(Glomus)在晋华宫人工复垦煤矸石山、晋华宫自然恢复煤矸石山和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中均为最优势菌,多样孢囊霉属(Diversispora)、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仅出现在晋华宫自然恢复煤矸石山。多元置换方差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晋华宫两种恢复方式的煤矸石山之间AM真菌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而晋华宫与忻州窑两个地点的煤矸石山AM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AM...  相似文献   

20.
黄土区不同地貌部位径流泥沙空间分布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黄土丘陵区侵蚀泥沙的来源以及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难点之一,也是争论较多的问题。在梁峁坡到谷坡的坡沟系统中,不同地貌部位有对应的侵蚀形式出现。该文采用多坡段组合模型,运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区坡面各垂直侵蚀带径流泥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上坡来水来沙的加速侵蚀作用。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与时间产流量排列为谷坡>梁峁坡下部>梁峁坡中部>梁峁坡上部。雨强0.5 mm/min时,没有沟蚀发育;1.0 mm/min时,细沟主要在梁峁坡下部;1.5 mm/min时,细沟伸展到梁峁坡上部,谷坡出现滑塌和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坡面径流量、产沙量随坡度、坡长、降雨强度变化成正比增长。上坡来水来沙使梁峁坡和谷坡产沙量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