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酶法制备鲢鱼蛋白抗氧化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制备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鲢鱼蛋白肽段,选择了5种蛋白酶在相同酶活力下水解鲢鱼鱼肉蛋白,通过三硝基苯磺酸法(TNBS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鲢鱼鱼肉蛋白的水解度及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分析了水解度与抗氧化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鲢鱼鱼肉蛋白的5种酶解产物中,碱性蛋白酶酶解鲢鱼鱼肉蛋白5 h后的水解度最高;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还原力较强的是胃蛋白酶酶解产物,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高达到了61%,还原力最高达到了1.6;酶解产物的水解度和还原力分别与亚铁离子螯合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酶的种类对鲢鱼蛋白的水解度和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缘盒龟肉的酶解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龟类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通过研究龟肉酶解产物的功能特性,可以科学认识其营养保健功能.以黄缘盒龟肉为原料,羟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碱性蛋白酶为水解酶,通过正交试验L9(34)得到制备抗氧化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pH值8.0、酶解温度55℃、料液比1.5∶20 g/mL、加酶量(酶/底物,E/S)3.0%、酶解时间3h,酶解液对羟自由基清除率达到82.08%.酶解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结果表明,酶解产物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还具一定的还原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和亚油酸自氧化抑制能力.总体而言,黄缘盒龟酶解产物在不同的体外抗氧化体系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效果,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鳙鱼蛋白酶解液清除自由基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琳  赵谋明 《水产科学》2005,24(10):15-18
以鳙鱼肉为原料,通过对水解度的分析和对可溶性短肽的测定研究了不同蛋白酶的酶解效果,并分别利用分光光度法、Deoxyribose筛选法及邻苯三酚氧化法对鳙鱼蛋白酶解液在体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鳙鱼蛋白经酶解后可提高对自由基DPPH.、.OH和O2.-的清除活性,水解至一定时间后酶解液的清除活性达到最大,随后减少;不同的酶对清除能力的影响不同,碱性蛋白酶Alcalase的酶解液清除能力较强;酶解液对不同的自由基表现出不同的清除活性,提示酶解液对不同自由基存在着不同的抗氧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海参水煮液的冻干粉为原料,选取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分别酶解制备多肽,测定其对·OH、O2-·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与合成抗氧化剂TBHQ对比.结果表明,3种蛋白酶酶解制得的海参水煮液多肽对·OH、O2-·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随样品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中,中性蛋白酶酶解制得的海参水煮液多肽清除·OH、O2-·和DPPH·自由基的IC50值依次为8.565、6.658和2.015mg/ml,其对O2·的清除能力优于TBHQ.经液相色谱法测定,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酶解制得的海参水煮液多肽分子量分别分布在<2 500、<3 500和<1 000 D的小分子肽中.  相似文献   

5.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和性腺是刺参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为丰富其高值化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了刺参肠、性腺酶解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态氮质量浓度变化,分析了酶解多肽对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体外清除效果。结果显示,刺参肠和性腺经生物酶水解后,水解度分别为53.63%和63.40%,酶解液中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4.62 mg·mL-1和5.01 mg·mL-1,氨基酸态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43 mg·mL-1和0.56 mg·mL-1。刺参肠和刺参性腺酶解多肽清除DPPH·的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3.31 mg·mL-1和0.88 mg·mL-1,清除·OH的IC50分别为9.53 mg·mL-1和8.81 mg·mL-1,清除O-2·的IC50分别为6.42 mg·mL-1和3.22 mg·mL-1。刺参肠和刺参性腺酶解多肽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效果,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末水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的高值化利用,研究了末水坛紫菜的蛋白酶解工艺及其酶解液的抗氧化活性。以酶解产物水解度和还原力为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实验筛选出最适蛋白酶和最佳酶解工艺参数;通过测定酶解液还原力对1,1-二苯基-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作用,研究了最高水解度下的酶解液的抗氧化性活性。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是6种蛋白酶中的最适用酶;最佳酶解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35 g·L-1、加酶量31 200 U·g-1、温度45℃、pH 7.6、酶解时间5 h,在此条件下坛紫菜水解度达31.37%;酶解液还原力为2.2,对DPPH、·OH和O_2^-·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56.26%、85.84%和72.73%。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可以有效水解末水坛紫菜,水解后的酶解产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鲣鳔蛋白抗氧化酶解物制备工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有效提高鲣鳔蛋白的附加值,研究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抗氧化活性评价指标,采用蛋白酶酶解制备活性多肽的工艺,选用菠萝蛋白酶、复合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7种酶在各自最适的条件下酶解,筛选出复合蛋白酶为最适用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加酶量、溶液初始p H、酶解温度和时间对酶解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响应面法优化鲣鳔抗氧化酶解物的制备工艺。结果显示,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加酶量8.53 U/mg,p H 5.54,温度50.03°C,时间5.07 h。此外,利用超滤法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酶解物进行初步分级,得到分子质量分别为大于10 000 u、3000~10 000 u和小于3000 u的3段组分,且这3段组分对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64、0.52和0.37 mg/m L。研究表明,最优条件下制备的酶解物的DPPH清除率达72.00%,与模型预测值71.60%接近,且其中小于3000 u的组分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8.
海参多肽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海参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提取液经超滤和冷冻干燥获得海参多肽,并测定其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中性蛋白酶对海参最佳的酶解工艺为:加酶量1800U/g,酶解温度为55℃,酶解pH值为7.5,酶解时间为3h。经超滤与冷冻干燥后,多肽得率为6.9%,蛋白质含量达94.9%。且在抗氧化方面具有较好的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能力。  相似文献   

9.
复合酶提取牡蛎抗氧化肽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牡蛎为原料,首先从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中筛选出胰蛋白酶为内切酶,以水解度为指标,得到最佳的酶解工艺条件:时间4h,温度50℃,pH8.0,料水比1∶2,加酶量3%(7 500 U/g),水解度为49.50%;同时以水解度为指标,得到外切酶风味蛋白酶的最佳酶解工艺:时间5h,温度50℃,pH8.0,料水比1∶2,加酶量3% (450 U/g),实际水解度50.95%.最后,以清除羟自由基能力和水解度为指标,探讨内切酶(胰蛋白酶)和外切酶(风味蛋白酶)不同复合酶解方式的抗氧化能力.最终确定,复合酶解制备牡蛎抗氧化肽效果最好,其酶解条件为胰蛋白酶为3%(7 500 U/g)、风味蛋白酶加酶量为3% (450 U/g),pH8.0,时间5h,料水比1∶2,温度50℃时,水解度高达53.94%,体外清除·OH的EC50为0.56 mg/mL.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鳄鱼血蛋白酶解产物的抗氧化特性和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的抑制活性。利用木瓜蛋白酶酶解鳄鱼血浆蛋白和血球蛋白,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酶解产物的抗氧化能力和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测定其ACE的抑制率。结果显示:鳄鱼血浆和血球蛋白酶解产物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差异性不显著( P>0.05);在0~5 mg/mL的浓度范围内,血球蛋白酶解产物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大于血浆蛋白酶解产物,且在浓度为1 mg/mL时,两者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差异性极显著( P<0.01);血浆蛋白酶解产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在0~5 mg/m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血球蛋白酶解产物在蛋白浓度为4 mg/mL处达到最大清除率,之后下降;在0~20 mg/mL的浓度范围内,两种酶解产物的还原力随着蛋白浓度的提高显著升高,但两者还原力的差异性不显著( P>0.05);鳄鱼血浆和血球蛋白酶解产物对ACE具有良好的抑制力,其最大抑制率可分别达到75.56%和86.42%。研究表明,鳄鱼血蛋白酶解产物在体外具有抗氧化和抑制ACE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分别用乙酸乙酯和超临界CO2提取海鞘中的油脂,并对它们的氧化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提取的海鞘油脂纯度高,EPA和DHA含量均高于溶剂法提取的油脂,而且具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40℃氧化诱导期可达13.9h(柄海鞘)和15.9h(玻璃海鞘)。在其中加入抗氧化成分,发现丹参和荔枝草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海鞘油脂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加入0.04%乙酸乙酯提取物,可使海鞘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提高8~10倍,而且这些抗氧化成分对溶剂法提取的油脂的抗氧化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海藻硫酸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就海藻硫酸多糖(SPS)的结构特征、制备,抗氧化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众多研究表明,SPS是从海藻中提取的一类生物活性多糖,是多糖分子链中单糖分子的部分羟基被硫酸根取代而形成的;它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还能与金属离子鳌合,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制备粗多糖主要采用水提醇沉法,用离子交换、凝胶渗透和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影响SPS抗氧化活性的因素主要有硫酸多糖的来源、多酚含量、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以及硫酸基的含量与位置等。  相似文献   

13.
氨氮对栉孔扇贝血淋巴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氨氮胁迫下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血淋巴中胞内胞外活性氧自由基(ROI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氨氮胁迫下,胞内胞外活性氧含量都随氨氮浓度升高而增加,当浓度继续增加到20~40mg/L时,胞内外活性氧含量都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不同氨氮浓度下两种酶活性也不同,当氨氮浓度为1.25~20mg/L时,CAT活性随氨氮浓度增加而升高,当浓度增大到40mg/L时,CAT活性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当氨氮浓度为1.25~5mg/L时,SOD活性随氨氮浓度增加而升高,而当浓度为10~40mg/L时,酶活性显著下降。实验结果说明,适当的氨氮刺激可增加胞内外活性氧的含量,增强扇贝的两种抗氧化酶活性,但较高浓度氨氮则使胞内外活性氧的含量显著下降并明显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失水胁迫是野生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主要胁迫因子之一.为揭示条斑紫菜对失水胁迫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2016年3月采自山东青岛湛山的野生藻体为材料,研究了失水胁迫下其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生理响应特征.结果显示,随着失水胁迫程度的增大,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显著降低,在失水率60%左右时降至最低值,但复水1h后可恢复正常值.叶绿素a(Ch1a)、类胡萝卜素(Car)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逐渐降低,藻红蛋白(R-PE)和藻蓝蛋白(R-PC)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藻胆蛋白(R-PE+R-PC):SP比值的变化趋势与藻胆蛋白的变化趋势类似,但在失水率40%时上升至对照水平,失水80%时显著高于对照值.丙二醛(MDA)含量在失水率≤30%时没有显著变化,失水率≥40%时显著上升,但失水率在40%-80%时,藻体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失水率≤20%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上升;随着失水率增加,3种酶的活力显著下降,低于对照组,但失水率在50%-80%时,组间没有显著差异.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失水早期,抗氧化酶SOD、CAT,尤其POD起着关键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因此,MDA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随着失水程度增加,藻胆蛋白的抗逆作用逐渐显现,为藻体在复水后快速恢复光合作用(Fv/Fm)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Vc对栉孔扇贝体内水解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注射不同剂量Vc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体内5种参与免疫防御反应的水解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Vc注射剂量为20μg/g和40μg/g时,在注射后12、24和48h,两实验组栉孔扇贝体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都明显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明显降低。同时本实验发现,Vc对40μg/g实验组中各种酶的活性刺激与20μg/g实验组相比需要更长的时间。本研究表明,Vc可有效增强栉孔扇贝的免疫活性,且因剂量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低、中、高(10、20和40 mg/kg·BW)3种剂量氟苯尼考药饵连续投喂脊尾白虾5d,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于停止投喂药饵后的第3、6、12、24、48、96、168和240 h取血淋巴,测定血蓝蛋白(HEM)含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HEM含量均在3h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ACP活性在3h和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168 h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低、中剂量组AKP活性在3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T-SOD活性整体高于对照组,分别在6h和24 h达到最高值(P<0.05),高剂量组在24 h和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CAT活性均在3h和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在12-9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24 h达到最低值(P<0.05);低、中、高剂量组T-AOC活性均在3-9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48 h达到最低值(P<0.05),且出现剂量效应.本研究结果为氟苯尼考在海水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安全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黄曲霉毒素B_1对凡纳滨对虾幼虾抗氧化酶的损伤机制,选取体质量为(0.3±0.02)g的凡纳滨对虾进行实验,实验组饲喂含2000μg/kg AFB1的饲料,对照组饲喂无AFB1饲料,每组设3个平行,共养殖4周,每隔4天进行1次取样,测定肝胰腺抗氧化酶指标。结果显示,幼虾在摄入高浓度AFB1后,第8天实验组体内SOD显著低于对照组,连续饲喂2周后机体内的SOD活性显著下降,实验组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CAT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的趋势,且每个阶段之间差异显著,20 d后虽有上升趋势,但与初始相比显著降低,第8天之后,实验组CA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在第8、16和24天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GSH-Px活性整体均低于对照组,且机体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同时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在16 d后出现显著增加,同时实验组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继续呈现增加趋势。研究表明高浓度AFB1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酶的影响因酶种类而异,同时对肝胰腺的损伤持续增加,在4周内便会造成肝胰腺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8.
以静室呼吸耗氧–复氧为实验组,持续充气组为对照组。于0、1、2、4、5 h及复氧1、4、8 h检测并分析了水体溶解氧(DO)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组织主要呼吸代谢及抗氧化酶活力。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DO不断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脊尾白虾鳃、肝胰腺和肌肉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降低;乳酸脱氢酶(LDH)、延胡索酸还原酶(FRD)活力升高,SDH/FRD值降低。复氧后,3种组织SDH、LDH和FRD活力恢复至对照组,肌肉CCO活力升高,在复氧8 h时低于对照组(P<0.05);SDH/FRD值升高。随着时间的延长,3种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均先升后降,但肝胰腺的过氧化物酶(POD)活力降低,而在鳃和肌肉中呈波动性变化;复氧后,3种组织SOD、CAT、GPX和GST活力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但鳃和肌肉的POD在复氧8 h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随着DO的降低,脊尾白虾有氧代谢逐渐降低,无氧代谢逐渐升高。复氧后,有氧代谢能力又逐渐恢复。上述抗氧化酶可能在脊尾白虾应对低氧-复氧中产生的氧化损伤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测定了镉(Cd2+)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的急性毒性。根据预实验结果,设定8.19、9.18、10.30、11.56 mg/L共4个Cd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设定1.84、2.76、3.68和4.60 mg/L 4个不同浓度Cd2+急性暴露实验,分别在6、12、24、48、72和96 h检测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抗氧化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脏、鳃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Cd2+浓度的增加,急性毒性效应逐渐增强,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 (LC50)分别为11.47、10.82、9.84和9.19 mg/L,Cd2+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96 h安全浓度为0.92 mg/L。6 h时,各浓度组SOD和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6—48 h时,SOD、CAT、GSH-PX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8—96 h时,各浓度组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且时间越长,浓度越大,活性越低。与对照组相比,MDA含量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12—48 h时,1.84和2.76 mg/L组MDA含量有波动,3.68、4.60 mg/L组MDA含量与时间和浓度成正比。24 h时,1.84 mg/L组肝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2.76、3.68和4.60 mg/L组肝脏组织开始受到明显损伤,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且形状不规则,细胞膜边界模糊,1.84和2.76 mg/L组鳃组织相比无显著变化,3.68和4.60 mg/L组出现鳃小片弯曲,上皮细胞水肿膨大,相邻鳃小片相互黏连融合,无游离端,细胞坏死脱落等损伤现象。在安全浓度为0.92 mg/L内绿鳍马面鲀幼鱼可健康生长,SOD、CAT和GSH-PX活性变化及MDA含量反映了绿鳍马面鲀幼鱼受损害程度,可作为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Nori, the dried sheets of Porphyra, is a popular edible seaweed and a potential source of high quality protein, vitamins, and mineral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ntioxidant potential of Nori has been investigated. For this purpose, an aqueous extract was obtained by soaking powdered Nori in KCl-HCl buffer and hydrolyzing it with pepsi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aqueous extract of crude as well as pepsin hydrolyzate was evaluated using 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reducing power,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lipid peroxidation by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 and compared with L-ascorbic acid. After hydrolysis, the scavenging ability and inhibition of lipid per oxide was doubled, and a sevenfold increase in reducing power activity was observed. The small molecular weight fractions (F-II) of hydrolyzate obtained after gel filtration showed further increase in the activity.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hydrolysis produces better antioxidants that could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to synthetic antioxid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