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江西省不同地区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农民家庭收入稳步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以及在农民收入结构中,外出务工收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外出务工收入并不稳定.其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劳均可耕作的土地面积、农业产业结构、税费负担、农民文化教育水平和非农就业机会等等。针对这些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一、新郑市农民增收的现状 (一)农民收入增加平稳 从农民收入与上年对比来看,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加,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明显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实现稳步增加. (二)农民外出劳务收入成为增收亮点 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增加比较明显,全市在外务工农民多达1 63012人次,全年共实现外出务工收入36438.87万元,占总收入的40.4%,为农民增收21434万元.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分析三工镇进入2010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各收入因素现状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技术,对三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影响收入的9项主要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三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最大的是牧业收入,其次是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种植业收入、二产收入、再次是外出务工人数、林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三产收入与其它收入关联度偏小,本文结合三工镇农业结构现状,提出几点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彭榕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06-7008
选取位于豫东地区的农业大市周口市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周口市6个县市(周口市共辖8县1市1区)的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展开调研,探讨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效应问题。认为,农民外出务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改善了农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的观念。同时还指出,农民外出务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村的贫困状况,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突出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赵霞 《甘肃农业》2002,(10):15-1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就显得更加紧迫.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提高缓慢和农民外出务工受阻的问题尤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省农调队对全省30个县、180个村、1800户就甘肃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旨在真正了解农民外出务工遇到的各种困难及原因,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开发、促使我省劳务经济的增长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说到农民就业,很多人首先想到外出务工。近年统计数字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年增长率8%~10%。外出务工固然可解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农民工大量外流,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一方  相似文献   

7.
说到农民就业,很多人首先想到外出务工。近年统计数字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年增长率8%-10%。外出务工固然可解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农民工大量外流,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一方面,逐渐空落的村庄,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使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无奈;另一方面,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目前全国有超过9000多万的外出务工农民,  相似文献   

8.
正河南省十次党代会提出了"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只有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通过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10年陕西省180个返乡农民T的调查建立了Logit模型,对陕西地区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生活担忧度和外出务工收入变化对外出务工意愿有显著影响,性别、外出务工形式和技能培训对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对山西省18个县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实地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省外出务工农民基本特征,采用修正后的Mincer模型,对影响山西外出农民务工收入的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有无技能等因素对务工收入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教育水平及本省范围内务工地点对务工收入的影响不太显著。因此,为了提高山西外出农民务工收入,必须采取培训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拓展就业空间、推进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近乎为零的农业部门流大量地流向了边际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其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的组织化程度相当低,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致使农村劳动力外流并未达到理论预期目标,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持续下降、农业生产女性化和留守儿童教育边缘化等问题。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组织化管理效应理论分析,可以发现进行农村劳动力外流组织化管理,能极大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组织化管理,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发展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具有积极作用。从农村劳动力现状、原因入手进行研究,提出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发展的措施,以便更好应对农业市场经济的变化,做好建设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活动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活动圈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由于收入和风险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倾向于就近外出就业;同时,年龄、性别、区位、教育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活动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不容乐观,仍然会长期面临一些问题,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需要采取政府重视、提高农民收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凉山州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人口构成及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状况,指出了凉山州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就业信息不对称和城镇化发展缓慢等阻碍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凉山州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将继续扩大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从而引发中国式"荷兰病"。介绍了中国式"荷兰病"的概念,对从资源转移效应和支出效应引发的中国式"荷兰病"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缓解中国式"荷兰病"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中国农村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及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关键举措。同时,中国的国情也决定了只有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规模经营两者之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运用"推-拉"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规模经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规模经营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还存在相互排斥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和资料分析,评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农村劳动力危机,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户用分布式光伏对农户收入影响具有长期性,如何发挥分布式光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需进一步探索。本文以户用分布式光伏为例,利用中部地区Y县2014—2019年农户追踪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户用分布式光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探讨户用分布式光伏对农户收入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4—2019年农户收入大幅度提升,其中建光伏农户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大于未建光伏农户,户用分布式光伏使农户人均收入提高25.4%,其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分别提高74.4%和444.5%,而工资性收入降低45.3%。户用分布式光伏是通过减少非农劳动时间和缩短非农就业空间距离降低农户工资性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从而影响人均收入。进一步分析发现,户用分布式光伏对非中心村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影响大于中心村农户,劳动力能力越强的农户经营性收入上升幅度越大,工资性收入下降幅度越小。因此,建议统一维护光伏设施,促进劳动力要素有效配置;并依据劳动能力差异分层分配股份,降低劳动能力强的农户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另外,创新光伏产业发展模式,拓宽光伏产业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北京市郊区345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首先,农地流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农地流出则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农地流入概率每增加1%,家庭人均收入提高67.55元。其次,农地流入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收入作用不显著。农地流出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作用分别为显著为负和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作用不显著。因此,农村家庭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且存在一定的资源错配。政府应继续鼓励北京市郊区农村农地流转,持续提高农村地区非农就业力度,提升农村农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