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农林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尤为突出,农林高校作为为基层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部门,其大学生毕业后真正服务基层的却很少,这导致基层人才的匮乏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双重矛盾。通过对某农林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进行调研,从面向基层就业的视角提出充分发挥农林高校基层人才培养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就业教育,并为基层单位与大学生之间搭建有效的就业平台。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战略,农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背景,通过调研和走访,分析农林高校就业育人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以及就业育人的路径,旨在培育能够满足乡村振兴要求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实现精准就业的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3.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农林高校中的农林类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把就业界定为混合产品的范畴,分析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中的市场失灵原因。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从混合产品的提供方式入手,确定政府在促进基层就业中的有效定位,并发挥农林高校在为基层输送和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较早,为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从目前都市农林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来看,形势并不乐观。该文分析了都市农林高校经管类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论述了OBE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新模式,主要包括:以学生的最终成果为教学导向、将教师的教学方式灵活化、让学生走进教学过程等,以期提高农林经管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农林高校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这一问题出现与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观念落后、培养能力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等原因密切相关,亟须探索一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农林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之路。研究认为,农林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强化实践育人理念、完善培养方案、构建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与资源培育整合、加强产学研与实践育人融合等多方面共同着手。  相似文献   

6.
江西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应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江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现状,以及江西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基础,得出江西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地方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困境,展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对农林院校整体工作的促进作用。从改变"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文学科实力、多学科交叉融合、改革完善管理等几方面提出了促进地方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农林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开放办学、扭转高等教育同质化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局面是农林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围绕北京农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发展目标,阐述都市农林人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积极探索校校、校所、校企以及国际合作等办学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合作是农林高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众多要素和主体,体现为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层次,具备推动农林产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林企业发展、提高农林高校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以及促进农林科技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三大功能。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必须引导系统多方共赢,促进系统创新涌现,实现系统整体最优,加强系统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10.
遵循过程、发展、层次、均衡的原则,将农林人才分为研发型、推广型、生产型和服务型,就国内农林高校培养适合的农林人才定位提出建议,分析了各类农林人才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1.
王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5):234-236
梳理了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现状,将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对农林教育地位、作用认识不足,优质生源不足,农林教育发展阻力大,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存在矛盾,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农林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对策,要求提高对农林教育的认识,提高农林生源质量和拓展就业渠道,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陈方丽  王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83-20186
从农业企业急需的专业营销人才、农业企业对营销人才需求量、农业企业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农业企业更喜欢录用的农类营销人才学历、农业企业对农类营销人才工作经验的要求、农业企业对农类营销人才的素质要求等6个方面,对农业企业对农类营销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农类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专业特色不明显;供需矛盾突出;与农业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实践能力培养形式单一。在此基础上,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提出了"营销技术+技术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构建了基于职业岗位导向的"农"字特色课程套餐体系,同时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融合性的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为农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农业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农类市场营销人才,提升中小农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及我国"三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才振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全国农林高校肩负着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人才的历史使命。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知农爱农教育、厚植学生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意义重大。从时空维度、主体维度、学科维度和教学维度探讨农林高校课程思政知农爱农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建构农林高校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知农爱农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服务"三农"实践能力培养是农林高校的现实选择。分析了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剖析了该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该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服务"三农"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从而全面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毕业生就业是关系社会稳定、高等农林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甘肃农业大学为观察点,系统分析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服务,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发兰  汪华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76-3380
在介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路径及存在的困境,提出了破解困境的对策,即政府应该鼓励高校以县城为单位培养在职研究生,强化农林高校培养农业推广人才的主体责任,强化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中的政策与投入保障作用,确保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公益性,丰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学位类型.  相似文献   

17.
刘宇鹏  戴芳 《安徽农业科学》2024,(2):275-278+282
教育部提出的“新农科”建设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均对新时期全国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在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以往实践教学经验,构建了微观、中观与宏观有机结合,横向与纵向经纬耦合的多层面设计、多主体参与的实践能力培养架构,最后提出了“卓越农林经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农林高校以科技服务助推"三农"发展的进程,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对农林科技服务的要求入手,结合国家高等教育"2011"计划实施方案,对农林高校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服务"三农"工作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农林高校要紧紧抓住机遇,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浙江农林大学要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研究中心建设进程,有效探索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农林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全国32所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状描述,认为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实困境有培养目标趋同从众、农林特色课程少、学科地位弱、边缘化严重、市场火爆专业遇冷并存。提出建议:依托农林优势资源,坚持“有小异”;优化专业方向课程,凸显农林特色;落实导师制,精细化人才培养。研究结论对于农林高校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质量与特色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珂  黄维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123-16125
总结了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和特点,拓展了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新模式,在重视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的同时,深入探讨了完善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具体对策,以期全面提高农林高层次人才素质的教育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