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虎纹蛙烂趾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息典型烂趾病的虎纹蛙病灶组织分离到1株细菌.暂命名为WD-01,经人工感染证实该细菌为虎纹蛙烂趾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对其进行鉴定,并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鉴定结果表明,细菌WD-01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新霉素、利福平、先锋霉紊、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强力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和金霉素等12种药物对菌株WD-01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牙鲆腹水病药物筛选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具有典型腹水病症状的牙鲆腹水、肝脏、肾脏分离出病原体,分离纯化后对牙鲆进行人工感染,证明分离病原菌为牙鲆腹水病致病菌。对注射感染患病鱼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株多重耐药中华鳖源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典型鳃腺炎病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肝脏和腹水处进行细菌接种,分离获得一株细菌。综合菌落形态,16 S rRNA 序列进化分析和 API 细菌生化鉴定系统判定,所得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SX43)。动物回归实验显示,分离株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06.5 CFU,显示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从实验幼鳖体内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常用药物的抗菌敏感性测定显示,菌株 SX43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氯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4.
小杂鱼携带细菌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水病是工厂化养殖大菱鲆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常造成鱼类大规模的死亡。2006年6月山东某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场发生大规模腹水病,通过对病鱼细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对养殖井水、养殖池水和所用饵料小杂鱼进行细菌追踪调查,将从该养殖场所用小杂鱼中分离得到的细菌RF-1与鱼体分离的细菌FS-1进行比较,并对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这2株菌对健康大菱鲆都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而且感染症状完全一致。进而对这2株菌进行了API—ID32E鉴定、传统的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发现小杂鱼携带细菌RF-1与病原菌FS-1具有一致性,均为溶藻弧菌(Virio alginolyticus)。最后对这2株细菌进行了药敏试验,为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5.
美国海淡水养殖新品种介绍-南方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5年起,美国科学家对南方鲆开始了养殖方面的研究,因为它是世界闻名的高档鱼类,适温广,生长快,既可以在海水生活,又可在淡水里生长。这样,很多人预见在海水育苗后,转移到生产成本比较低的淡水中养成。南方鲆Paralichthyslethostigma分布于北卡州到佛罗里达州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以及佛罗里达州南部海湾直到德克萨斯州南部海峡沿岸。南方鲆在佛罗里达州的间断自然分布使很多生物学家认为南方鲆有两个自然分离的遗传种群。南方鲆被发现分布在36‰的盐水,半咸水,乃至淡水中,被誉为广盐种类。南方鲆的生活史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变…  相似文献   

6.
养殖牙鲆弧菌病病因菌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年7月自荣成市寻山水产集团总公司养鱼场养殖牙鲆病死鲆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是鲆菌病病原菌,该菌主要特征为:革兰氏阴性,弧状,以极生单鞭毛运动,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产酸不产气,不产生H2S,不产生色素,生长温度范围10-42℃,pH范围6-10,盐度范围0.5-6,经Biolog Microstation System鉴定为河川弧菌-I,该菌株对环丙沙星,氟哌酸,利福平,呋喃唑酮,呋喃妥因,红霉素,链老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7.
异育银鲫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储卫华 《水利渔业》2001,21(1):40-40
选取症状典型、濒临死亡的病鱼,清水冲洗后,用75%的酒精对病鱼体表进行擦拭消毒,按常规方法,无菌取病鱼腹水、肝、肾。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28℃培养.24h观察结果。病原菌生物学性状的测定按照《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进行。鉴定菌株均经营养琼脂斜面于28℃恒温培养.16~18h活化后再进行菌体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腹水症"的发病原因,提高防控技术,试验在佛山市某渔场患典型"腹水症"的病上分离出优势菌落,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细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通过对健康斑点叉尾的回归感染实验发现,与原感染鱼发病症状相似,且分离鉴定得到相同病原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温和气单胞菌菌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耐药。本研究还探讨了4种芽孢杆菌对分离的温和气单胞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对该病原的拮抗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腹水症"的发病原因,提高防控技术,试验在佛山市某渔场患典型"腹水症"的病(鮰)上分离出优势菌落,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细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通过对健康斑点叉尾(鮰)的回归感染实验发现,与原感染鱼发病症状相似,且分离鉴定得到相同病原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温和气单胞菌菌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耐药.本研究还探讨了4种芽孢杆菌对分离的温和气单胞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地衣芽孢杆菌对该病原的拮抗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0.
对患出血病斑点叉尾鮰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以期为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斑点叉尾鮰血水、腹水及重要组织器官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并进行分离株理化特性测定、gyrB序列分析及回归感染实验,并通过K-B法进行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感染实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并经细菌再分离获得相同分离株,表明分离株是引发本次斑点叉尾鮰疾病的病原菌。分离株理化特性与温和气单胞菌基本一致,gyrB基因序列分析分离株与温和气单胞菌同源性达100%,故分离株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多西环素及头孢噻肟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阿奇霉素及左氧氟沙星中度敏感。分离菌株是斑点叉尾鮰病原菌,紧急时可选用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1.
仔猪腹泻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群,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较为普遍,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规模化养殖企业。试验选取典型病例进行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观察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采取病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根据其染色形态及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可判定病原菌为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对6种常用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阿米卡星高敏,对链霉素低敏。  相似文献   

12.
牛蛙“白内障”病病原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福建省厦门市养殖牛蛙“白内障”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菌种鉴定、药敏试验、疫苗免疫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确认引起牛蛙“自内障”病的病原菌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hacter oalcoaceticus),该病的治疗宜采用硫酸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物。疫苗免疫是防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胡子鲇“吊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吊头病”胡子鲇(Clarias fuocus)的肝,肠和腹水分离出病原菌,用浸泡法和投喂法进行感染试验,两种方法的死亡率都在80%以上,通过细菌学和应用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120)鉴定,结果表明,鲁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是胡子鲇“吊 头病”的病原菌,用25种抗生素进行敏感试验表明,鲁氏不动杆菌对其中大部分药物敏感,如普乐健,;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但对四环素,红霉素,苯唑青霉素,头孢他定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及其3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以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人工感染试验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API 20NE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细菌鉴定,PCR扩增法检测病原菌的3种毒力基因。结果显示,从发病症状典型的黄颡鱼肝脏中分离到1株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GXGP1,与嗜水气单胞菌标准株ATCC 7966T的同源性为99.9%,对黄颡鱼有很强致病力,是引起黄颡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该菌携带有Aer、hly和ahp 3种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15.
从患病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鱼苗的病灶处分离到1株细菌GDZ1,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分离株具有较强毒力。经ATB 32E细菌鉴定系统鉴定、补充生化鉴定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药敏实验结果显示,29种药物中,米诺环素等15种化学试剂对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非鱼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鱼苗的病灶处分离到1株细菌GDZ1,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分离株具有较强毒力。经ATB 32E细菌鉴定系统鉴定、补充生化鉴定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药敏实验结果显示,29种药物中,米诺环素等15种化学试剂对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连地区裙带菜斑点烂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裙带菜斑点烂病典型病藻上分离出多株细菌,其中三株经感染健康藻得到与病藻相同的症状,证明所分离菌是裙带菜斑点烂病的病原菌,经系统分类鉴定定名为优美德利菌(Deleyavenusta)。  相似文献   

18.
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的病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为民  王宇 《内陆水产》2000,(11):11-13
从患白底板症和肝肿大的病鳖腹水、肝和肠道分离到5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3株为致病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表明病原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等药物高度敏感;中草药和开发的新药“菌毒宁”能较好地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19.
辽宁地区河蟹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华绒螯蟹稚蟹体内分离到5株细菌,其中2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病原菌,又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生物型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前者对氯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后者对呋喃唑酮,磺胺,链霉素,卡那霉素,磺胺+TMP等敏感。  相似文献   

20.
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具有典型腐皮病症状的中华鳖体中分离到P—1、P—2两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对健康鳖均产生了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从而证实这两株菌株是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经对菌体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