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锈病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锈病近年在东南亚、南美洲发展迅速,对大豆生产威胁越来越大,尤其2004年11月登陆美国大陆,更引起大豆研究者、大豆生产国和进口国的极大关注。本文介绍了近年国际上大豆锈病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豆锈病的发现、地理分布、病原、症状、寄主范围、病原菌生理分化和防治技术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大豆疫霉菌对大豆幼苗的侵染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疫病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致。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曾大面积发生,成为当时美国大豆能否继续种植的关键因素。1991年以来,此病先在我国东北发现并且分离到了病原菌,近几年该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引起的苗期死株率轻则10%,重则80%~90%,甚至造成局部地块绝产,对大豆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此,作者对P.sojae的侵染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进口美国大豆上发现大豆花叶病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豆作为种子在我国是禁止进境的,但是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用作榨油的大豆经口岸入境。1997年12月由烟台动植物检疫局送检的美国大豆,经隔离温室种植观察,发现了一株大豆花叶病毒,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应检样品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大豆(USA.No...  相似文献   

4.
大豆锈病(PhakopsorapachyrhiziSyd)属气传、专性寄生世界性病害,目前在我国广东、四川、湖北、江西、云南、安徽、江苏、福建、台湾、海南、广西、河南、陕西、浙江、贵州、山东、山西、甘肃等23个省份发生为害,且有从南向北蔓延的趋势。发病后一般损失10%~30%,部分田块达50%,早期发病甚至造成绝收。一、大豆锈病发生特点大豆锈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茎杆,其中以叶片为害最重。大豆整个生育期均能被感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红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小斑…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新推广大豆品种病害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以及传统的植物病害鉴定方法,在2006年6月至2010年10月对广东省新推广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的病害种类、发生危害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发现病害共有12种,其中真菌病害9种,分别是锈病、霜霉病、红冠腐病、丝核菌叶枯病、炭疽病、白绢病、白粉病、镰刀菌根腐病和煤烟病;细菌性病害、线虫病害和病毒病害各1种,分别为细菌性叶斑病、根结线虫病和花叶病.主要病害为锈病、霜霉病、红冠腐病、花叶病、丝核菌叶枯病和炭疽病等.不同季节大豆的主要病害发生情况不同.春大豆以霜霉病发生较为严重;而夏大豆则以红冠腐病、锈病、花叶病毒病和丝菌核叶枯病发生较严重.  相似文献   

6.
《植物医生》2005,18(4):13-13
据悉.美国大豆协会ASA对杀真菌剂的供给缺乏有可能难以控制大豆锈病的爆发表示担心,并呼吁致府对这个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应对措施。事实上,USDA的经济研究服务已经警告说如果大豆锈病爆发,那么根据危机的严重性,这个国家的经济有可能因此而每年损失2.4亿美元到20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防控大豆病害的农药登记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大豆生产和病害危害的基础上,对我国大豆生产中防控病害的农药登记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大豆上登记的杀菌剂有效成分12个,产品64个,分别占61个总有效成分数量的19.67%,306个总产品数量的20.92%;其中福美双、多菌灵和克百威不同配比的混配产品在2002年前占登记杀菌剂产品的82%以上;登记的靶标病害包括大豆根腐病、紫斑病、孢囊线虫病、锈病和病毒病等5种,占国内已经报道的33种病害总数的15.15%。目前丁硫克百威、毒死蜱和阿维菌素等替代高毒的克百威与福美双、多菌灵混配的种衣剂产品登记发展较快;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先后取得登记,对防控大豆锈病等具有较好效果。建议加速具有针对性、超前性的杀菌剂新有效成分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推进"小范围使用登记",促进我国大豆病害防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菜豆荚斑驳病毒-危害大豆等豆科植物的重要病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原产中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大豆产量居世界第4位。近年来,位居大豆产量前三位的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对华出口大豆数量不断增加,有害生物随大豆传人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菜豆荚斑驳病毒是危害大豆等豆科植物的重要病毒,在美国已引起大豆巨大的产量损失。我国无此病毒的分布。最近,我出入境口岸从进口的美国大豆中多次检出该病毒,它已对我国的大豆生产构成了现实的威胁,若此病毒随进口大豆传人国内,并定殖下来,将会对国内的大豆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对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检验和鉴定方法以及重要性进行了介绍,供口岸检疫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豆锈病发生与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锈病(Phakpsora pachyrhiziSydow)属世界性、气传、专性寄生病害,是中国南方大豆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902年日本人Nakanishiki首次在大豆上报道其病原,从而拉开了对大豆锈病研究的序幕.在大豆锈病病原、分布、寄主、流行、抗病机理、抗性遗传与鉴定,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人们对喜爱食用的大豆提出了无公害食品的要求.因此,作者通过对大豆锈病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的研究,提出合理化无公害防治.  相似文献   

10.
在对美国进境大豆进行检疫时,从混杂的豆秆上发现并分离到了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为Diaporthe phaseolorum(Cke.& Ell.)Sacc.var.meridionalis Morgan-jones。该病原菌是国外近年来在大豆生产中新发生的危险性病原真菌,国内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广西大豆锈病发生情况及发病条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于1990年6月——1992年6月对广西春、夏、秋大豆锈病进行广泛调查、并设立病圃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在广西各主产大豆县市中,几乎都有锈病发生,有时也相当严重。除已知7个县市外,本次新发现了32个县市亦有此病分布,并在观察圃冬大豆上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原菌所产生的冬孢子堆。结果还表明:在25个品种或育种材料中,桂豆2号、油84——87和全州小黄豆等较抗病。在广西,山区终年均可发生,平原则以秋冬豆较常见。但不论山区或平原,雨多比干旱重,近水源比远离水源重,间套种比纯种重。  相似文献   

12.
输华美国大豆植物检疫考察●王继伟黄瑞勋曹德勇孙国友王平昌美国大豆的生产状况本世纪初由中国引种大豆后,美国国内才开始了大豆的种植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各国对大豆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美国政府及时对大豆生产采取了经济支持政策,使其迅速发展,至1954...  相似文献   

13.
杨立群  于恒纯 《植物检疫》1993,7(6):441-442
1992年6~8月份,我们对黑龙江省大豆产区的9个县和哈尔滨市郊进行了病害调查。在阿城、尚志、宾县、巴彦绥化、哈市郊的大豆地块调查中发现一种病害,经鉴定为大豆靶点病 Corynesporacassicola(Berk.et Curt.)Wei。据资料记载此病在国外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感病品种发病严重时可减产18%~32%。近年有资料表明,此病在吉林、山东、四川等省均有发生,在黑龙江  相似文献   

14.
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 Gerdemann)侵染大豆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 of Soybean)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害于194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首次发现,1955年公开报道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前苏联、匈牙利、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埃及、尼日利亚等国家相继有了报道。  相似文献   

15.
黄胜光 《广西植保》2003,16(1):33-34
大豆疫病是大豆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之一 ,自1 948年在美国首次报道该病以来 ,已先后在美洲、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 2 0多个国家发生。目前该病引起的根腐和茎腐病已成为美国大豆较为普遍的病害 ,其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如 1 989~ 1 991年间仅在美国中北部 ,在使用抗病品种的情况下 ,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仍达 93万 t,价值 1 .87亿美元。   2 0 0 2年 3月 ,防城港某公司从美国 RESERVE港进口大豆 5 8443 .2 1 9t,经我局检验检疫人员抽样鉴定出一种我国禁止进境的危险性病菌——大豆疫病菌 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 Gerdemann,…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进口数千万吨大豆,主要用于食品原料和饲料加工,而大豆在国际贸易市场是非常活跃的商品,因此,其品质问题一直备受重视。但进口大豆品质参差不齐,我国在对进口大豆的品质检验中,屡屡发现品质不合格的问题。为准确了解国内外大豆品质检验的标准和方法,本文比较分析了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主要大豆贸易国现行的检验标准和方法,并对我国在进口大豆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大豆茎溃疡病的研究进展及其检疫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大豆茎溃疡病的发生与分布,危害,病原菌特征,侵染循环与传播途径等,重点介绍了该病的检测方法;初步分析了该病害传入我国及在我国定殖与传播的可能性,认为该病害对我国的大豆生产具有重要的检疫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荣华 《植物保护》1984,10(5):38-38
我县秋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zr-hizi Sydow)自1972年开始引起重视,流行年份造成大豆严重减产,早发重病年减产4—5成,中发年减产2—3成,不但产量下降,而且豆品质也变差,因此防治锈病是提高秋大豆产量的关键。我们从1973年开始对秋大豆锈病发生的有关条件,菌源、寄主、气候三个因素进行观察,未发现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9.
2007年6月南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首次发现进境阿根廷大豆中曼陀罗籽(Datura spp.)含量超过了我国<植物油料卫生标准>规定的限量标准.此后,广东、天津、江苏等检验检疫局又先后多次检出阿根廷大豆中曼陀罗籽含量超标.进境阿根廷大豆中频频出现曼陀罗籽含量超标的事件对我国大豆贸易及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对阿根廷大豆中曼陀罗含量超标事件进行回顾,并分析其对我国大豆贸易及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嘧菌酯是防治大豆锈病的重要杀菌剂,明确嘧菌酯在大豆上的残留规律是一项亟待开展的课题。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技术,建立了大豆种植体系中茎、叶、籽粒及土壤中嘧菌酯的残留分析方法,定量限达0.005 mg/kg。在田间试验点基础上,明确了安徽、山东和吉林3个试验点嘧菌酯在大豆上的沉积与降解规律,发现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在施用后主要沉积在大豆叶片中,沉积量由北向南呈逐渐降低趋势,嘧菌酯在上部茎叶中降解速率较快,地区间无明显差异;比较了不同剂量嘧菌酯与大豆锈病防效之间的关系,同时给出了残留量,得到了嘧菌酯的最低有效防控剂量为225 g/hm2。本研究成果对指导嘧菌酯在大豆生产中的科学使用以及对大豆上农药减量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