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栽培稻、斑点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基因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栽培稻总DNA为探针,对栽培稻(AA)自身、斑点野生稻(BB)以及药用野生稻(CC)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并以斑点野生稻总DNA为探针,对自身和药用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以此研究A、B、C 3个基因组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B、C基因组之间都存在较高的同源性,其中AA与CC之间的信号最强,BB基因组与AA基因组次之,BB基因组与CC基因组的信号最弱.说明A、B、C 3个基因组之间的亲缘关系,A与C最近,B与C最远.  相似文献   

2.
一般的栽培稻 Oryza sativa 是属于 AA 基因组,并且有敌稗分解酶(酰胺水解酶),因此能解毒敌稗,显示出很强的抗性。另外在西非州部分地区栽培的 Oryzaglaberrima(A~gA~g)或属于野生稻的 O.sativaf spontanea(AA)、O.breviligulata(A~gA~g)、O.punctata(BB、BBCC)、O.minuta(BBCC)、O.officinalis(CC)、O.eichingeri(CC)、O.latifolia(CCDD)、O.alta(CCDD)、O.grandiglumis(CCDD)等也具有敌稗分解酶,对敌稗具有抗性。但是具有 EE 基因组的 O.austraiensis  相似文献   

3.
云南药用野生稻BIBAC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性状和有利基因,其CC基因组的优良基因很难通过有性杂交转移到栽培稻(AA基因组)上,但可以通过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BIBAC)以大片段的形式转化到栽培稻中.利用BIBAC2载体构建了云南药用野生稻基因组DNA文库,该文库包含53 76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76 kb,保存在140块384孔板中...  相似文献   

4.
选取了连续10个月未出现发情的湖羊和正常羊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基因组DNA,对ESR基因设计了2对引物并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同时对GDF9基因的FecGH和BMP15基因的FecXG和FecXB3个突变位点设计了3对引物进行PCR-RFLP检测,以获取乏情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发现:引物1、引物2和引物3所扩增产物均为AA型,在引物4对正常羊和繁殖障碍羊进行SSCP结果中发现2种羊的基因型完全相同均为BB型,而在引物5进行扩增并做SSCP分析发现2种羊的基因型为CC型和DD型,正常羊CC基因型所占比例为38%,DD基因型为62%,而繁殖障碍羊的CC基因型所占比例为41%,DD为59%,正常羊和乏情羊都仅存在这2种基因型而且所占比例基本相同,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造成乏情的原因与这几种基因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凤麟  赵侯明  李刚  吴绮  覃瑞  刘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04-10906
[目的]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稻属2种CCDD基因组型的野生稻宽叶野生稻和高杆野生稻基因组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药用野生稻C基因组总DNA为探针,分别对高杆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中期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住杂交。[结果]杂交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洗脱严谨度下,可以把CCDD染色体组中的C、D基因组染色体分开,并且发现高杆野生稻的CCDD基因组中的某些属于CC基因组的染色体与宽叶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中的CC基因组染色体存在较大差异,宽叶野生稻的基因组更加原始。[结论]对稻属中有相同基因组型的种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深入阐明植物基因组进化和物种进化及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SSR标记在疣粒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中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SSR标记分析了疣粒野生稻同栽培稻IR24间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引物扩增条带类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用的159对引物中共有153对引物检测到多态性位点,占总引物数的96.8%.在2个材料中共有848个位点扩增出条带,其中扩增条带片段大小相同的有67条,占总带数的7.9%.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可以分为扩增条带片段大小不同、扩增条带数目不同和扩增条带强弱不同3种类型.说明在栽培稻中开发的SSR标记在疣粒野生稻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不适宜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但仍可以应用于疣粒野生稻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7.
稻分类地位的SSR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937-942
(禾鲁)稻是发现于我国江苏连云港地区(北纬34°33′~34°46′)具有杂草生长习性的一类稻种资源.本研究采用3 0对水稻SSR引物,比较(禾鲁)稻与2 2份近缘野生种、21份亚洲栽培稻种质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稽稻有14对SSR引物的带型与源于安徽省的4份塘稻材料相同,存在10个与粳稻和野生稻共同的SSR位点等位基因,并携带2个籼稻特征标记位点等位基因和1个普通野生稻特征位点(RM25)等位基因.在RM82位点上,发现1个稽稻、塘稻、深水稻和普通野生稻材料所共有的等位基因.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则显示稽稻与安徽塘稻遗传距离最近,与太湖栽培粳稻明显不同.认为稽稻是保留较多普通野生稻等位基因的较原始亚洲栽培稻种粳稻类型.  相似文献   

8.
(禾鲁)稻是发现于我国江苏连云港地区(北纬34°33′~34°46′)具有杂草生长习性的一类稻种资源.本研究采用3 0对水稻SSR引物,比较(禾鲁)稻与2 2份近缘野生种、21份亚洲栽培稻种质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稽稻有14对SSR引物的带型与源于安徽省的4份塘稻材料相同,存在10个与粳稻和野生稻共同的SSR位点等位基因,并携带2个籼稻特征标记位点等位基因和1个普通野生稻特征位点(RM25)等位基因.在RM82位点上,发现1个稽稻、塘稻、深水稻和普通野生稻材料所共有的等位基因.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则显示稽稻与安徽塘稻遗传距离最近,与太湖栽培粳稻明显不同.认为稽稻是保留较多普通野生稻等位基因的较原始亚洲栽培稻种粳稻类型.  相似文献   

9.
野生稻细胞核DNA提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用野生稻是中国最具利用价值的野生稻资源之一,具有许多优良的性状和有利基因,是改良栽培稻培育新品种的宝贵基因库,而其CC基因组的优良基因有望以大片段形式通过BIBAC等载体转化到栽培稻中.BIBAC文库不仅能作为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载体,而且能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将克隆片段导入植物基因组直接进行转化,可用于筛选分离基因等研究.如何获得基因组DNA大片段非常关键,本研究采取 琼脂糖包埋基因组的方法获得大片段DNA,并对其中的一些步骤进行了优化,为构建药用野生稻BIBAC文库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值得在其它植物类似研究中参考.  相似文献   

10.
穞稻分类地位的SSR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穞稻是发现于我国江苏连云港地区(北纬34°33′~34°46′)具有杂草生长习性的一类稻种资源。本研究采用30对水稻SSR引物;;比较穞稻与22份近缘野生种、21份亚洲栽培稻种质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穞稻有14对SSR引物的带型与源于安徽省的4份塘稻材料相同;;存在10个与粳稻和野生稻共同的SSR位点等位基因;;并携带2个籼稻特征标记位点等位基因和1个普通野生稻特征位点(RM25)等位基因。在RM82位点上;;发现1个穞稻、塘稻、深水稻和普通野生稻材料所共有的等位基因。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则显示穞稻与安  相似文献   

11.
东乡野生稻核基因组SSLP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SSLP标记对东乡野生稻进行了多态性分析 ,结果表明 :在 1 4对SSLP标记引物中 ,1 2对引物扩增的产物产生多态 ,总共扩增出了 70条多态性带 ,平均每对引物扩增的多态性带数为 5.8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取自同一居群的部分材料遗传差异较小 ,甚至有些材料完全相同 ,但也有些材料遗传差异较大 ,不同程度地分布在各个类群组。这些结果表明“东野”9个居群的天然小群体可能就是一个大的群落。阐述了对“东野”原生地现有居群进行保护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大豆疫霉基因组SSR标记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开发大豆疫霉基因组SSR标记,为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大豆疫霉及其近缘种提供一种理想的分子标记。【方法】用FPCR软件从大豆疫霉全基因组序列中查询SSRs,选择合适的SSR序列用Primer5.0软件设计引物。【结果】从发现的1 234个含有2~4个碱基重复单元的完全SSRs中选出260段设计引物,经10个大豆疫霉分离物基因组DNA检测,有213对(81.9%)扩增出SSR特征条带,其中114(53.5%)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通用性检测表明,14.6%~28.6%引物分别在选择的8个疫霉种中有效扩增。基于10个SSR标记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表明这些标记可以完全区分大豆疫霉及其它疫霉。【结论】大豆疫霉基因组SSR标记具有高多态性,是大豆疫霉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图谱构建等研究理想工具。部分大豆疫霉基因组SSR标记在其近缘种中具有通用性,可以用于疫霉菌的系统进化、鉴定、区分及开发近源种的SSR标记。特别开发的SSR标记,在大豆疫霉基因组中具有准确的位置,将极大地方便大豆疫霉菌功能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以及进行疫霉菌的比较基因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水稻滇一型不育系及保持系花药mRNA差异显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水稻滇一型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专门设计用于差异显示的90对PCR引物组合,分析滇一型10对不同品系的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这90个引物组合均有扩增产物,扩增的cDNA片段在100~2000bp之间;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cDNA扩增带型相似。在这90个引物组合中仅有15对引物组合在单对的不育系和保持系间显示多态性,而且大多数的多态性引物组合仅扩增出一条差异带。在所找到的差异中,一般总是保持系有一条带,而不育系没有对应的带或是一条很弱的带。该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mRNA差异很少。所幸的是,在这些引物组合中,只有T8×P1引物组合(5′-ATGCTGAGTGATATCTTTTTTTTTG×5′-ATTAACCCTCACTAAATGCTGGGGA-3′)在10对不育系和保持系间扩增出一个共同的差异cDNA片断:保持系在750~1000bp之间有一条带,而不育系没有对应的带或是一条表达很弱的带,这很可能就是保持系和不育系的育性基因表达差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水稻空间诱变后代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选用299对微卫星引物,对经卫星搭载回收的水稻品种“特籼占13”种子种植后选育出的5个突变株的后代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变异植株与原种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卫星多态性。在有效扩增的283对引物中,引物多态性频率介于0.35%-2.47%之间,且多态性位点在水稻基因组中是随机分布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SSR标记对24份太湖地区杂交粳稻品种初步建立了DNA指纹图谱和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24对引物在研究材料中共检测到105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性片段为4.38个.筛选出5对核心引物(RM336、RM72、RM1195、RM19和RM267)建立了24份材料的DNA指纹图谱.24份材料之间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9~0.99,相似系数比较大,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基础多样性相对狭窄.在遗传相似系数0.71水平处可以将24份材料分为3个类群.  相似文献   

16.
牵牛花杂交F2代的RAPD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0个引物中筛选了5个引物对园叶牵牛4个亲本及各杂交组合F2单株的总DNA进行RAPD扩增,共产生了83条DNA扩增带,它们的分子量在200~2 500bp之间.同一引物在不同的供试材料上具有不同的指纹图谱,扩增带的变幅在1~15之间,多态性也随引物的不同而异.3个杂交组合F2基因组的DNA均有不少片段来自双亲中的共有片段,部分来自母本,另一部分则来自父本,还有极少的一部分 是双亲均不具备的特异性片段,而双亲中原有的部分片段(特异性片段)在子代中却已消失.  相似文献   

17.
强壮弧菌Vibrio fortis是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的一种致病菌.为建立强壮弧菌的PCR检测方法,根据强壮弧菌gyrB基因的高度变异区序列设计引物,筛选出特异性强的3对引物VF-6、VF-7及VF-8,分别对强壮弧菌S0907及20株参比菌株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3对引物均对强壮弧菌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目的基因片段且参考菌株无扩增条带.以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制备的DNA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3对引物VF-6、VF-7及VF-8可检测的最低细菌浓度分别为4.1×104、4.1×103、4.1 ×102cfu/mL;对不同稀释度的细菌DNA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3对引物VF-6、VF-7及VF-8可检测的最低DNA含量分别为1.4、0.14、0.014 pg/μL.试验结果表明:3对引物的特异性均较好,但灵敏度存在差异,其中以VF-8为引物的PCR检测方法最佳;使用以VF-8为引物的PCR检测方法对实验室养殖海胆及其生境样品进行初步检测,健康海胆、养殖海水及投喂的海带均为阴性,而自然海域海水中带有一定量的强壮弧菌.  相似文献   

18.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东乡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SSLP标记对东乡野生稻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 14对SSLP标记引物中 ,12对引物扩增的产物呈现多态 ,多态性探针百分率为 85 .71% ,共扩增出 70条多态性带 ,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带 5 .83条 ,表明东乡野生稻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东乡野生稻 9个居群内及居群间存在一些差异较大的材料 ,同时也存在一些相同或遗传距离很小的材料 ;居群内平均遗传距离为 0 .2 3~ 0 .4 7,居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 .4 0~ 0 .5 5 ,居群间的遗传距离略大于居群内的遗传距离 ,为此 ,必须对东乡野生稻现有居群进行严格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经过长期筛选的11对SSR引物对50份杨树新品种(系)进行扩增,探究11对引物的品种鉴定能力和核心引物的筛选依据,为杨树新品种的鉴定、育种工作和核心引物的筛选工作奠定基础。方法使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扩增结果进行检测,计算等位重复序列数、Shannon信息指数和引物多态性信息指数等。按0/1矩阵记录扩增条带的有无,并通过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计算单个引物和11对引物组合的遗传相似系数,分析遗传相似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剔除相关性较低的引物,再对剩余的引物组合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1对引物共扩增出122个DNA片段,平均每对引物扩增的等位重复序列数为11.091个;不同引物PIC值的变化范围是0.530 ~ 0.908,平均值为0.803。11对引物的聚类结果显示,当支距为0.40时,参试样品可以分为2个大类;当支距为0.37时,可分为4个亚类,聚类结果与品种(系)的谱系来源基本吻合。在11对现有引物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单个引物和11对引物的遗传相似系数之间的相关性,优化得到9对核心引物。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优化后的9对引物具有高效鉴定能力和亲缘关系聚类效果。结论本研究证实SSR分子标记可以有效鉴定杨树新品种,并较好反映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利用遗传相似系数的相关性可优化现有的引物,为杨树的育种及核心引物的筛选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和获得大白菜细胞质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DNA的多态性,选用153个RAPD随机引物,对3套材料,每套中包含不同来源、同核异质的大白菜细胞质不育系(Pol-CMS、Ogu-CMS和CMS96)和保持系线粒体DNA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有4个RAPD随机引物可以在全部Ogu-CMS和CMS96不育系中扩增出特异带,有1个随机引物仅在所有Ogu-CMS不育系中扩增出特异带;同时将OPAH16随机引物扩增的与不育相关的特异带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特异片段均与拟南芥和甘蓝型油菜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部分同源,但与已发表的不育基因序列没有同源性。由这5个序列推导出的蛋白质与拟南芥中的一种未知功能蛋白AtMg00760(ORF109b)具有部分同源性。这5个序列的可能功能正在验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