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3月1日,农业部在湖北襄阳召开春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现场会,重点部署了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据监测分析,今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穗期蚜虫在华北和黄淮北部麦区可达大发生程度;白粉病和纹枯病在高产麦区偏重发生。随着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麦蜘蛛等小麦主要病虫陆续发生危害。其中,条锈病在豫南、鄂北及江汉平原、西南、西北麦区呈发病  相似文献   

2.
我国小麦产区间病害发生与损失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也  蒋沁宏  车琳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4):278-285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产区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小麦五大产区(华东麦区、华中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华东和华中麦区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面积较大,且造成产量损失占比远超其余三大产区;华北麦区以白粉病发生最重;西北和西南麦区锈病和白粉病发生最重。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华东和华中麦区赤霉病、纹枯病的年均挽回损失率均在80%以上;华北麦区年均挽回损失率最高的病害是白粉病(84.43%);西北和西南麦区对锈病年均挽回损失率分别为78.20%和85.26%;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挽回损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经过10余年小麦白粉病综合治理系统研究,摸清了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初菌源来源及侵染循环规律,建立了准确度达86%以上的预测小麦白粉病发生与流行的预测式,明确了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菌的小种种群构成及毒力频率。  相似文献   

4.
<正>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各主要麦区均有发生。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小麦矮秆品种的推广、水肥条件的改善和小麦白粉病单一抗源的利用,再加上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高度变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小麦白粉病的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基于小麦  相似文献   

5.
刘万才 《植物保护》1995,21(4):31-33
黄淮麦区1994年小麦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原因浅析刘万才(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北京100026)黄淮流域是我国最主要的产麦区,小麦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常年小麦生产上主要的病虫种类有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小麦蚜虫、吸浆虫、红蜘蛛和地...  相似文献   

6.
<正>为落实2015年农业部秋冬种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害防治工作,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国家小麦产业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组织相关专家,结合2015年春夏季小麦病虫发生情况,提出了针对我国不同产区秋冬季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秋冬季小麦病虫害防治以黄淮海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南麦区和西北麦区为主。不同麦区确定各自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7.
陕西关中小麦白粉病越夏和传播规律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关中麦区历史上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轻微。随生态环境改变,80年代中末期发展蔓延迅速,危害逐年加重,近年发病面积达560万亩,已成为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8.
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及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冲  姜玉英  李春广 《植物保护》2020,46(6):186-193
本文总结分析了1987年-2018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及其演变情况?蚜虫?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和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是当前我国小麦上的主要病虫害?2011年-2018年这8种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4 416.45万~6 051.42万hm2, 占小麦全部病虫发生面积的74.89%~86.07%?通过防治, 每年挽回小麦产量损失307万~2 136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60%~18.44%, 平均年挽回损失1 134.94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0.56%,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经防治后平均挽回损失分别为598.13万?1 056.42万?1 272.8万和1 612.35万t; 防治后每年仍造成小麦产量损失220万~640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97%~6.52%; 平均年实际损失346.95万t, 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23%, 其中1987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2011年-2018年分别实际损失378.11万?337.31万?355.50万和316.90万t?2000年以来, 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迁和品种更替等因素影响, 我国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演变呈现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提高?发生区域呈北抬西扩趋势, 蚜虫上升为黄淮海麦区最重要的害虫, 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小麦常发性病虫害发生相对平稳, 小麦条锈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发生趋降, 新发病虫害在局部麦区扩散危害等特点, 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小麦病虫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小麦病虫害长期灾变规律?集成和完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湖北小麦白粉病常发区——鄂北麦区进行的2a观察试验表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基础工作是播种期用粉锈宁拌种。轻病年1次拌种即可控病增产;中等发病年,须在拌种基础上,后期再进行粉锈宁喷雾防治1次,遗漏拌种田也可在孕穗期喷雾防治1次补救;重发病年,除拌种田须后期喷雾防治1次外,未拌种田应在孕穗期和扬花期连续进行2次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甘肃陇南麦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小麦白粉病在甘肃陇南麦区呈中度偏重流行,发生面积约23万hm2,发生较往年偏重,部分严重感病品种田间病级8~9级.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含有Pm8的哺育品种种植面积大、Avr8在田间毒性频率高、秋苗菌源量大、早春及冬季气候条件适宜是导致2010年小麦白粉病在甘肃陇南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抗病品种的筛选与合理布局、应用农业防治技术措施、强化预警系统建设、做好种子拌种剂应急防治的陇南白粉病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与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
豫北麦区小麦白粉病中期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小麦白粉病14a的发生情况研究分析,初步明确影响豫北麦区小麦白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预测因子是当年早春3月中旬的菌源基数、3~4月份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提出了病害中期预测的综合分析预测法和预测指标,建立了病害发生程度预测式,经1994~1995年预测检验,表明预测结果与发生实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一直是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控赤霉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对2018年我国主要麦区采集的1 464株赤霉病菌菌株进行多菌灵抗性分子检测。共检测出多菌灵抗性菌株97株,抗性频率为6.63%,同时发现抗性菌株以F167Y突变频率最高,其次为E198Q和F200Y。通过比较不同省份间多菌灵抗性发生频率发现,长江中下游麦区赤霉病菌群体抗性频率明显高于黄淮麦区群体。本研究相比之前研究中的抗性频率大幅度上升,表明在多菌灵的选择压力下,多菌灵抗性种群发展迅速。为防止抗性群体的进一步发展,致使多菌灵防治赤霉病失效,应采用混配、复配药剂、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来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13.
1 小麦苗期病害防治:我省鄂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等,常在秋苗上发生,形成中心病株,暖冬潮湿麦田,病害发展形成中心病团,到严寒期间(元月),病菌潜育越冬,是第二年病害流行的主要菌源。因此,在小麦播种前没有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的麦  相似文献   

14.
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菌的侵染循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可以在我国东北的南部冬麦区以菌丝垫形态潜伏在小麦苗基部叶片和叶鞘上越冬,以混在干燥保存的小麦种子中的闭囊壳越夏。自生麦苗和白粉病的野生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作用。小麦白粉菌的毒力频率(Vf)分析表明,公主岭、沈阳、海城、大连和烟台的小麦白粉菌同属于一个群体。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初发日期和高空天气图分析表明,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的初侵染菌源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在一定的天气系统控制下,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随夏初的偏南气流,在700毫巴高度层向北传播,进入东北春麦区。随降雨沉降,并侵染小麦植株。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河南省小麦白粉病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病害初侵染源的明确是研究流行规律、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治策略的重要一环,为此1987和1988年作者在河南省南阳地区对小麦白粉菌无性世代的越夏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987年在平原地区(海拔120-130米)的南阳县官庄乡和新野县城郊,于麦收后在麦茬玉米地边种植2-3平方米的感病品种小麦各1处,8月中旬对这些麦苗和地边、地内、麦场等处的自生麦苗是否有白粉病进行仔细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播种的感病品种麦苗或是地边、地内、麦场等处的自生麦苗(每处调查1000多株)都未发现白粉病。同年8月12日在丘陵地区的南召县荞端乡从海拔320米至780米处有自生麦苗的场所进行了调查,结果在海拔630米以上地区多数麦场的自生麦苗上发现新鲜的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6.
小麦条锈病菌和白粉病菌多重TaqMan Real-time 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和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条锈病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各省、自治区;白粉病则在西南各省和河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发生较重,且西北、东北麦区也日趋严重[1]。条锈病菌依靠夏孢子造成小麦初侵染和再侵染并随气流远距离传播导致大区流行,白粉病菌则依赖于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二者作为典型的气传病害,空中的接种体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及效益 ,三河农场麦作生产围绕简化栽培、节本增效 ,大力推广稻套麦的种植。但是稻套麦板茬免耕 ,加之抛土覆盖 ,保墒较好 ,土壤湿度大 ,使病、虫、草的发生也带来相应变化。我场农科所对不同类型稻套麦病虫草害进行了 3a的调查研究 ,初步掌握了其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1 发生特点1 .1 白粉病、纹枯病的发生重于常规麦 稻套麦一般于 1 0月上旬播种 ,易保苗 ,且年前群体高于常规麦 ,同时与水稻共生期间多郁闭 ,特有的田间小气候形成的温湿度对纹枯病、白粉病发生极为有利。小麦各生育阶段都可受纹枯病为害 ,严重田块…  相似文献   

18.
白粉病是我市小麦主要病害,常年偏重至大发生,已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重要因子。目前防治指标和防治时间不尽一致,为探讨小麦白粉病最佳用药时间,提高防治效果,1991年进行了白粉病分期施药试验,现将试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宝钦 《植物保护》1991,17(6):31-32
进入80年代以来,小麦白粉病不仅在我国西南地区流行,而且在长江中、下游,黄淮海麦区,乃至北方麦区都普遍流行,造成严重危害。作者为尽快解决抗白粉病育种的方法、步骤、学科协作等问题提出初步设想,供有关专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基因推导及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因推导法和分子标记对我国主要麦区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结果表明,南30-10等15个品种(系)含有Pm8,新麦2号等9个品种(系)含有Pm4,中植4号等9个品种(系)含有Pm21,郑麦113含有Pm4b+5b,杨09-111和新紫1号含有Pm2+mld。研究发现,基因推导和分子标记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基因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鉴定结果可为抗病育种和品种布局及白粉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