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田条件下,利用示踪技术研究了两个不同穗型的冬小麦品种根系吸收活力空间分布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从返青到挑旗阶段在垂直深度20cm,水平距离0-20cm的土体内,大穗型品种78-3根系吸收活力的增加明显高于多型品种鲁麦14。以后,78-3的根系吸收活力的降低幅度也显著大于鲁麦14,其活力的绝对值低于鲁麦14。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根系吸水与土壤水分条件关系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田间试验表明,在冬小麦生长前期,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主要集中在80cm以上的土,随着根系向纵深方向的伸展,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逐步增大。影响根系对某一层次土壤水分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该土土壤中根量的大小、根系本身的吸水活力和土壤水分状况。在冬小麦生长后期,其上部土层中根系吸水活力出现下降。根系吸水在土壤中的分布可用活根的根长密度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根系吸水与土壤湿度有关的以数与描述。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类型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取盆栽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潮土与砂姜黑土两种土壤类型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潮土玉米根系在前期生长发育较好,长度、干重及活力较高,后期衰减时间较早,但幅度较小,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0~20cm土层,下扎较浅,深层根量较少;砂姜黑土玉米根系在中后期生长发育较好,且根系长度、干重及活力增降幅度较大,整个根纱在土壤中分布较均,下扎较深,深层根量较多。  相似文献   

4.
河流故道区梨树根系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故道区梨树根系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梨树根系垂直方向集中分布在50~100 cm,水平方向在100~150cm土体中。其中吸收根根量垂直分布集中在50~100cm,水平方向在150~200 cm土层内。该区砂壤土中9年生梨树根系水平生长优于向下伸长。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群体根系32P吸收活力与群体光合速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志芬  任凤山 《作物学报》1999,25(4):458-465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冬小麦(鲁麦14)群体根系吸收活力和群体光合速率变化动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返青到成熟,冬小麦群体根系32P吸收活力与群体光合速率符合回归方程y=2.050+1.641x(r=0. 8163* );群体根系32P吸收活力与根层14C光合产物集运速率显著相关((r=0.9629**),其变化主要受根层、茎层、叶层32P矿质集运速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冬小麦根系生长规律及其与氮肥磷肥和水分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大口径根钻取样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基本规律及其氮,磷肥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生长分布规律是冬前较快,越冬不停,拔节至抽穗最,快抽穗后生长减缓并达到最大;根长和根重的增长遵循Logistic模型。空间分布规律是:冬小麦根系随土层深度的分布,无论是根长还是根重都是由上至下逐渐减少,遵循指数递减模型。施用氮肥和磷肥能显著促进冬小麦根系的生长。水分污缺限制冬小麦  相似文献   

7.
以平展大穗型品种鲁单981 (LD981)和紧凑中穗型品种鲁单818 (LD818),比较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根系时空分布动态,以期为玉米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随生育进程,2个品种的根系总体积、总表面积、活跃吸收面积与总干重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多为开花期至乳熟期达最大。随种植密度递增,LD981和LD818的根层数与数量、总体积、总表面积、活跃吸收面积以及水平与垂直方向各分布区域的干重均呈递减趋势,LD981的递减速率明显大于LD818。生育期内,不同种植密度下LD981和LD818的根系干重水平方向0~6 cm、6~12 cm和12~18 cm分布表现为高密度区、中密度区和低密度区; 垂直方向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80 cm土层分别表现为高密度层、中密度层、低密度层和稀密度层; LD981水平方向0~6 cm范围根系干重所占比例比LD818的低2.96%,6~18 cm则高14.33%,垂直方向0~40 cm土层根系干重所占比例前者比后者高3.71%,40~80 cm土层则低35.97%。本研究说明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对根系伸展空间方向和大小的要求存在差异,平展大穗型品种LD981单株根量多,吸收能力强,根系分布较浅,对种植密度递增导致的水平方向空间受限制的反应更为敏感,宜适当增大株距稀植; 紧凑中穗型品种LD818单株根系呈现“横向紧缩,纵向延伸”的特点,更能适应随着种植密度递增导致的水平方向空间受限制的“拥挤”,宜适当减小株距密植。  相似文献   

8.
不同土壤紧实度对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宋家祥  庄恒扬 《作物学报》1997,23(6):719-726
试验于1992-1995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进行。供试棉花品种岱15,设砂、粘土不同溶重盆栽。结果指出,容重1.1g/cm^3处理,根系长势“前旺后衰”,容重1.4g/cm^3和1.5g/cm^3处理根系生长始终处于劣势,而容重1.2g/cm^3和1.3g/cm^3处理主根生长率与一次侧根增长率高,主根长,一次侧根量大,根系活力强,吸收氮、磷、钾多,长势“前强后稳”,为最优处理;还发现,棉根干重随土  相似文献   

9.
氮素亏缺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和拔节期氮素亏缺不仅可以明显减小根长、根条数和根体积,而且可以减少根吸收总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百分比、根比表面及根系活力,以越冬期更为显著.在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较为重要的苗期、越冬期和拔节期,前一生育期氮素  相似文献   

10.
谷子根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在土壤中分布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两个谷子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取样,研究了其根重、根长在土壤中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谷子平均根深在130cm左右,0-20cm土层中根系表现积占总根系表面积的80%以上;谷子早期生成的次生根一般向土壤深层生长,而后期生成的根系扎得较浅,也是谷子中后期生长的主要根群。根据测定结果,建立了谷子根系生长的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11.
棉花不同土层侧根还原力差异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1999年和2001年以新棉33B、中棉所12、杂29和杂29F1代为供试品种,分别于棉花不同生育期测定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和20 cm以下土层侧根还原力。研究表明:①苗期根系还原力高,现蕾是根系还原力迅速下降的转折点。②初花期(7月15日)至盛花期(7月23日)棉株5 cm以下土层侧根还原力高于0~5 cm侧根还原  相似文献   

12.
栽培技术优化对冬小麦根系垂直分布及活性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优化小麦根系构建,促进小麦根系功能发挥,以达到小麦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于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小麦生产季,通过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鲁原502在旋耕-基肥撒施(RT-SF),深翻-基肥撒施(PT-SF)和苗带旋耕-间隔深松-分层深施肥(SRT-SS-DT)3种栽培技术下产量及其构成,研究麦田0~90 cm内不同土层根系形态分布及生理特性的差异。与RT-SF和PT-SF处理相比,SRT-SS-DT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千粒重及单位面积穗数,使最终产量提高了3.96%~13.29%。SRT-SS-DT处理促进了小麦根系生长发育,拔节后15~60 cm土层内的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30~75 cm土层内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尤其是在施肥层(15~30 cm土层)。开花后20 d,15~30 cm土层SRT-SS-DT的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较RT-SF提高了66.3%和56.5%,较PT-SF提高了75.9%和59.8%。SRT-SS-DT增强了15~90 cm土层的根系活力,同时减缓了生育后期根系活力的下降,开花期至花后20 d,15~30 cm土层根系活力下降值在SRT-SS-DT处理下较RT-SF和PT-SF降低了28.5%和14.9%。此外,在花后20 d,SRT-SS-DT处理小麦15~90 cm土层根系表现较低MDA含量和较高SOD活性,尤其是15~30 cm土层,根系SOD活性分别比PT-SF和RT-SF处理高20.6%和10.9%。15~90 cm土层根系活力和根干重占比与小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通过对苗带旋耕、间隔深松和分层深施肥等栽培技术的集成和优化,可以有效扩展深层土壤根系的分布,提高深层土壤根系的活性,尤其是施肥层,有助于小麦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3.
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麦棉复合根系生长的时空动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以单作棉和单作麦为对照,利用根钻与DT-SCAN扫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麦棉复合根系群体生长的时空动态分布,结果表明,套作棉和单作棉的根长和根长密度、根表面积以及根系平均直径均随生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套作棉40 cm以下各土层根系根长和根长密度、根表面积的衰退速率在盛花期后明显低于单作棉,根系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对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农华101’为供试品种,在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设1600 m3/hm2(W1)、2000 m3/hm2(W2)和2400 m3/hm2(W3)3个处理,以传统畦灌灌溉定额4000 m3/hm2为对照(CK),于2017和2018年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W1、W2处理与CK之间的玉米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W3处理显著高于CK;各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CK。玉米根干重,0~20 cm土层吐丝期2017年浅埋滴灌各处理均显著低于CK,2018年W1处理显著低于CK,W2、W3处理与C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0~20 cm土层完熟期2年均表现为W1处理显著低于CK,W2、W3处理与C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0~40 cm土层吐丝期和完熟期均表现为W1处理显著低于CK,W3、W2处理与C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株、行间根幅10、20 cm土层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0 cm土层处行间根幅W1、W2处理显著低于CK,W3处理与C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株间根幅各处理均显著低于CK。根条数吐丝期10 cm土层处W3处理显著高于CK,W1、W2处理与C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0 cm土层处W2、W3处理显著高于CK,W1处理与C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乳熟期10、20 cm土层处均表现为W3处理显著高于CK,W1、W2处理与C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根系活力各处理均低于CK,处理间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土层的加深差异逐渐减小;SOD、POD酶活性0~20 cm土层吐丝期和乳熟期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20~40 cm土层吐丝期SOD、POD酶活性W1处理显著低于CK,W2、W3处理与C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乳熟期SOD酶活性表现W1处理显著低于CK,W2、W3处理与C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OD酶活性W1、W2处理显著低于CK,W3处理与C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MDA含量0~20 cm土层吐丝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乳熟期W1处理显著低于CK,W2、W3处理与CK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0~40 cm土层吐丝期和乳熟期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浅埋滴灌节水灌溉使玉米根系在土壤表层分布比例增加,适当增加灌溉定额有利于提高玉米根条数和根系酶活性,可为水肥利用效率的提高创造条件。本研究可为玉米浅埋滴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氮磷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与根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旱地小麦合理使用氮磷肥提供理论依据,于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采用大田试验研究氮磷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和根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可提高氮磷比为1:0.5返青至抽穗期土壤蓄水量和各生育期根系活力、根系总长、总体积、总面积和总投影面积,而降低了氮磷比为1:1各生育期土壤蓄水量、根系活力、根系总长、总体积、总面积和总投影面积。增加施磷量,可提高返青至抽穗期土壤蓄水量,而降低了开花期、成熟期土壤蓄水量,可增加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根系总长、总体积、总面积和总投影面积,可增加0~80 cm各土层的根系长度、体积、根系面积和投影面积,且除60~80 cm土层根系体积,均达显著水平。总之,施氮量为150 kg/hm2,且氮磷比为1:1在旱地小麦水肥协作方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北疆高产棉花根系构型与动态建成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棉花根系构型分布和动态建成结果表明,北疆高产棉花根系生物量的积累呈S型曲线,其中线性增长期从6月下旬(盛蕾期)至7月下旬(盛花期),较地上部相应时期早约10d。随种植密度的增大,根系生长率下降、快速生长期提前。根系在土壤中的下伸过程呈S型曲线,构型分布符合Y=Ae-Bx指数方程,有52.4%、65.8%和73.3%以上的根量分别集中在地表20cm、30cm和40cm深的土层内,80.6%以上的根量集中在植株行间两侧0~15cm土体内。与内地棉区相比,北疆棉花根量小,但生产力更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半干旱地区苹果树的需水规律,以封闭果树根域土壤为试材,防止地面蒸发,采用定期连续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方法来测算果树的蒸腾量。结果表明:9年生矮化中间砧果树吸收土壤水分的主要垂直空间在0~60 cm土层,60 cm以下土层含水量变化不明显。果树秋季蒸腾耗水量为134 kg/棵,春季萌芽到花期,蒸腾耗水量为104 kg/棵。因此,在进行田间管理时,以0~60 cm湿润层确定节水灌溉较为科学。  相似文献   

18.
大豆根内胞囊线虫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2007年田间自然生长条件下,研究大豆苗期(7~37 d)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在根系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分布与根系生长状况有密切关系。出苗后7 d已有线虫侵入根内,随着根系生长发育,单位根长线虫数以及线虫总数增多,单位根长内线虫数量呈S型曲线变化。随着出苗后天数的增加,主根和侧根内线虫数量变化呈相反趋势,其中主根内线虫密度减少,侧根内线虫密度增加至相对稳定值。随着土层的加深,主根和侧根内线虫密度差异减小;5~15 cm土层根系内线虫数量及其所占比例均最大。说明苗期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5~15 cm土层。  相似文献   

19.
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秸秆覆盖的土壤剖面含水量与裸地显著不同,与前者相比,裸地土壤水分无明显的层次性变化,受降水及蒸发等因子影响明显。由于覆盖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也有明显差异,秸秆覆盖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玉米拔节期0~40cm土层达到18%。苗期根长小并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孕穗期和灌浆期根长大大增加,主要分布在0~60cm和0~90cm土层。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单产3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