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根据247尾大眼鳜鱼周年性腺材料,对卵巢发育中各个时期卵母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卵巢发育周期以及产卵类型等进行了组织学研究。指出大眼鳜鱼卵巢中各卵母细胞发育为非同步性,在一个生殖周期中至少有两次成熟期,属于分期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2.
梁旭方 《水利渔业》2005,25(3):19-21
鳜鱼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鱼珍品,其人工饲料问题急待研究解决。探讨了鳜鱼摄食行为发育调控机理以及控制其趋光行为与猎物印记形成的内外因子,为定向改造鳜鱼摄食习性提供有效手段,认为这是最终解决鳜鱼人工饲料难题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3.
圆斑星鲽卵巢发育的组织学和数量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圆斑星鲽卵巢年周期发育的组织学规律及其数量形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圆斑星鲽产卵属1年1次成熟分批产卵类型,卵巢发育属非同步分批成熟类型.性成熟亲鱼在年周期发育中经历5个发育时期,同时可见5个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卵巢中卵母细胞类型和组成比例不同.性腺指数(GSD、肝脏指数(HSI)和肥满度(CF)在亲鱼的年周期发育中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与卵巢发育呈现密切的关联.亲鱼卵巢发育的有效积温为1050日度.  相似文献   

4.
池养鳜鱼性腺发育能达成熟。水温20℃以上时,在华中地区5月上旬可进行催产,催产采用混合药剂(PG LRH-A HCG)。一次注射。水温23℃时孵出后经100—110小时的幼鱼即开口捕食,影响鳜鱼苗成活率的因素诸多,供给适口活饵料鱼是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大鲵胚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991-1993年催产孵化获得的大鲵的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幼体出膜11天后肝脏形成;出膜19天后,胃肠、肾脏形成;出膜26天后,食道与肛门相通,并且肺泡形成;出膜360天后完全变态。大统幼体的外部形态,特别是前、后肢的形成与青蛙、东方蝾螈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幼体前、后肢的发育,以及指、趾的形成过程,把大鲵胚后发育分为10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在成鱼池中套混养鳜鱼是将鱼池中低值野杂鱼转化为质优价高的名贵鱼,是对鳜鱼规模化、产业化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模式。根据鳜鱼的生物学特征及以往养殖经验的总结,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关系,才能获得较好的鳜鱼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范厝库区鲂雌性成熟年龄为3龄,雄鱼2龄;性成熟后,鲂性腺发育具有明显周年变化规律,卵巢精巢可分为六个发育时期:冬季,达性成熟的鲂卵巢为Ⅲ期,精巢为Ⅳ期;每年5月份雌鱼成熟系数提高,是该库鲂鱼的主要产卵期;3~5龄鲂绝对生殖力均值为157000粒,相对生殖力均值为218粒。  相似文献   

8.
黄鳝由间性发育转变为雄性发育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肖亚梅 《水产学报》1995,19(4):297-304
黄鳝雄性性成熟产卵后,卵细胞败放巢逐渐退化。同时,分布于生殖褶上的原始精原细胞开始生长发育,形成精小囊。这样,残留的雌性生殖细胞与发育的雄笥生殖细胞共同存在于生囊腔内,此为黄鳝的雌雄间性发育阶段,这一阶段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方格星虫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兰国宝 《水产学报》2002,26(6):503-509
通过观察体腔生殖细胞发育的季节变化,研究广西海区方格星虫繁殖周期。研究样本采自北海市大冠沙至白虎头海区3个站点,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每月定期采集。观察结果表明,方格星虫雌雄异体;体腔内的生殖细胞最初成团附着在具有运动能力的滋养细胞上,卵原细胞经过细胞增殖期(1-2μm)、细胞质生长期(3-30μm)、滤泡膜形成期(30-70μm)、胶质膜形成期(70-160μm)和成熟期(≥160μm)5个发育时期;精原细胞的发育经过细胞增殖期、细胞生长期、细胞分化期和成熟期4个发育时期。方格星虫体腔全年都有生殖细胞存在,卵细胞分期成熟,分批产卵。广西海区方格星虫繁殖期于每年4-9月,繁殖盛期为5-8月。  相似文献   

10.
中华锯齿米虾形态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报道了中华锯齿米虾的形态发育。中华锯齿米虾在18~25℃的水温条件下大约需要4~5个月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个体。根据中华锯齿米虾胚胎发育、幼体发育和生殖腺特征,将其发育过程分为4个时期:胚胎发育时期,幼体变态期,幼体发育期,成熟期。  相似文献   

11.
我场在几年来的鳜鱼育苗中,总结了鳜鱼育苗中的关键技术措施,现根据育苗实践,提出以下几点体会。1适时催产鳜亲鱼性腺发育好坏,直接影响到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适时催产是保证育苗成功的关键。经验证明采用专池强化培育、流水刺激等生态催熟方法,亲鱼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12.
哈氏仿对虾卵巢发育的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郑忠明 《水产学报》2002,26(2):105-110
根据哈氏仿对虾卵巢的组织学和外部形态特征,卵巢发育可分为六个时期:形成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前期、大生长期后期、成熟期和恢复期。卵巢发育在浙江海区一年一个周期,产卵期为5月至9月,产卵高峰期在6月至7月,为多次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3.
锯缘青蟹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根据锯缘青蟹卵巢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学特征,卵巢发育可以划分为六个时期:未发育期、发育早期、发育期、将成熟期、成熟期和排卵后期。在发育早期,多数卵母细胞胞质中有多个嗜酸性液泡,这种结构在其他十足类卵母细胞中较少见。少数个体在发育早期发生卵母细胞全面退化,这种现象可能是缺乏交配或饥饿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南海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性腺发育规律和繁殖特征,2021年5月—2022年5月,用延绳钓在南海(17.41°N,110.61°E)采集黄鳍金枪鱼41尾,体质量0.6~35.0 kg,采用解剖和常规组织学方法,研究南海黄鳍金枪鱼的性腺发育周期和各发育时期性腺中生殖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黄鳍金枪鱼卵母细胞发育共分6个时相,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原细胞增殖期、初级卵母细胞生长期、皮质液泡形成期、卵黄颗粒积累期、排卵期、退化期。黄鳍金枪鱼为分批非同步产卵类型;精巢为典型的小叶型,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精原细胞分化期、精原细胞增殖期、早期成熟期、中期成熟期、排精期、退化期。本文阐明了黄鳍金枪鱼性腺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组织结构特征及发育规律,以丰富黄鳍金枪鱼繁殖生物学基础资料,并为其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相同之处是:要掌握好亲鱼的放养密度及饵料的投放量,并且饵料鱼要分次投喂,总投放量为鳜鱼总量的4~6倍。为促进性腺发育,在春季,要勤加水,勤增氧。不同之处是:斑鳜产前雌雄混养易流产,影响催产效果,故雌雄要分养:但翘嘴鳜雌雄混养没有流产现象,故在亲本培育中雌雄可混养,不会影响催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养殖光倒刺鲃精巢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激素处理和生态调控的光倒刺鲃,能够完成精巢发育的全过程;按照形态学特征将精巢的发育分为6个时期,依组织学特点将精巢的变化分为6个时期:即原始生殖细胞期,增殖期到原始生殖细胞期早期生长期,生长早期,生长晚期,成熟期,排空期。大多数雄体在3~4龄性腺发育成熟,繁殖期为4~9月。  相似文献   

17.
网箱养鳜 当年上市姚自强,张臻芳(江苏省吴江市水产养殖场鱼种分场,吴江215221)鳜鱼是我国传统的淡水名贵鱼类,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描绘了秀丽的江南水乡春色。桃花盛开,春水绿波,正是鳜鱼肥嫩时期。多少年...  相似文献   

18.
养殖金乌贼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了解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的生殖生理特性,本研究采用解剖学方法及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和描述了金乌贼卵巢形态和卵子各个时相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卵子发生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卵子成熟之前滤泡细胞一直存在且伴随着其结构变化,滤泡细胞解体与卵黄物质出现同步发生,卵黄物质从无到有再到大量积累直至充满整个卵母细胞,细胞核则随着滤泡细胞内折逐渐发生偏移直至最后消失。研究还发现金乌贼卵巢内卵子发生不同步且形态差异显著,未成熟的卵子粘连在卵巢基质上,依次环布于卵巢基质周围,越靠近中心,卵母细胞发育程度越低;成熟后的卵子游离在卵巢腔中,经过输卵管排出体外。根据卵巢内卵子的大小和形态、滤泡细胞形态及卵黄形成情况,将金乌贼卵子发生分为增殖期(卵原细胞期)、小生长期(无滤泡期,单层滤泡期,双层滤泡期)、大生长期(滤泡内折期,卵黄形成早期,卵黄形成晚期)、成熟期、退化吸收期共5个时期9个时相。卵巢发育分期则是以卵子时相为基础,根据卵巢的外观形态、性腺系数以及切面上优势卵子的时相,把卵巢分为Ⅰ~Ⅵ共6个时期。金乌贼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动态观察与描述,对丰富头足类繁殖生物学理论及提升人工繁殖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传统细菌培养方法,对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早期发育各阶段幼体体内及环境(投入饵料及培育用水)菌群的组成与结构展开研究,对分离的优势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刺参幼体体内菌群结构与环境菌群结构相关性分析。幼体各发育期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在幼体开口前的各发育时期(性腺、卵、受精卵、原肠胚)均无可培养细菌,在投饵以后,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体内可分离到可培养细菌,幼体发育到稚参以后,消化道可培养细菌总数急剧增加,并在4月龄时达到108 CFU/g数量级。在幼体体内可培养细菌中,弧菌(Vibrio)占比为2.2%~77.3%。对环境菌群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培育用水中细菌含量变化不显著,随着幼体发育期饵料的转变,不同时期饵料中细菌含量差异显著。整个养殖系统中共分离到65株优势细菌,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的65株优势菌鉴定为14个属43种细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幼体的发育,生物饵料中的细菌对消化道中的菌群结构影响越来越大。本研究结果为解析刺参消化道菌群的形成过程和演替规律以及养殖用益生菌的筛选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野生的黄鲷亲鱼经人工驯养后,在繁殖期注射催产激素,获得受精卵,对早期发育(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形态特征进行过程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黄鲷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受精卵径为0.848~1.018 mm、油球直径为0.178~0.215 mm.在水温(24.5±0.5)℃,盐度33.6条件下,受精卵约经28~30 h孵出仔鱼.实验记录了从受精卵到出膜后的22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及发育时间,拍摄了22张具有代表性的胚胎和仔鱼图片,胚胎发育可分为22个发育期,初孵仔鱼全长2.22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