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旨在探讨高原低氧环境下大通牦牛发育早期线粒体标志酶-琥珀酸脱氢酶(SDH)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本研究以大通牦牛妊娠4月龄牦牛及出生1日龄犊牦牛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牦牛胎盘组织,4月龄胎儿和出生1日龄犊牦牛的心肌、骨骼肌、肝和大脑组织中SDHA、SDHB、SDHC和SDHD 4个亚基mRNA定量表达进行测定,研究不同组织线粒体中SDH mRNA表达量与其组织器官能量代谢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出生1日龄犊牦牛心肌组织线粒体SDHA、SDHB、SDHC和SDHD 4个亚基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4月龄胎儿;4月龄胎儿大脑组织线粒体SDHA、SDHB、SDHC和SDHD 4个亚基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出生1日龄犊牦牛。综上表明:SDH基因表达模式表现为4月龄胎儿大脑组织和出生1日龄犊牦牛心肌组织中SDHA、SDHB、SDHC和SDHD 4个亚基转录水平均表现为上调表达,表明4月龄胎儿大脑组织和出生1日龄犊牦牛心肌组织能量代谢调控活动旺盛。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超微结构的发育学特点,研究其是否存在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独特性,试验选取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及成年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原黄牛作为对照,利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肺气-血屏障的组织学特点,并测量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并进行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在出生时最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薄,到成年时又略有增厚。而同年龄段大通牦牛和平原黄牛相比,则表现为出生时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大于平原黄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且差异显著(P0.05);从30日龄到成年,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均比平原黄牛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薄,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大通牦牛肺气-血屏障的这种特点是其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一种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大通牦牛肺血管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遗传学特点,试验选取不同海拔梯度1日龄大通牦牛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原黄牛为对照,采用光镜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肺细小动脉中的平滑肌含量和肺气-血屏障结构。结果表明:1日龄大通牦牛肺细小动脉中平滑肌含量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大,且差异极显著(P0.01);而1日龄大通牦牛的肺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均厚于1日龄平原黄牛的肺气-血屏障,且差异极显著(P0.01)。大通牦牛出生时,肺组织表现为平滑肌含量较多,肺气-血屏障较厚,这种结构特点是大通牦牛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不同发育期牦牛组织线粒体标志酶氧化供能的作用,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对青海省大通种牛场1日龄、1月龄、3月龄、6月龄犊牦牛心肌、骨骼肌、肝脏、大脑组织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心肌、骨骼肌、肝脏、大脑组织线粒体COX、SDH活性在4个年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组织线粒体COX、SDH活性均高于其他组织。在同一海拔梯度,大通牦牛在发育期心肌、骨骼肌、肝脏、大脑组织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及有氧代谢能力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屠宰试验和胴体分割可检验一世代大通牦牛的产肉性能.6月龄组和18月龄组牦牛分别为14头和12头.结果表明一世代大通牦牛6月龄和18月龄体重分别为88.98 kg±10.41 kg,150.5 kg±56.1 kg,比同龄家牦牛的71.83 kg±10.23 kg和117.7 kg±17.4 kg分别高17.45 kg和32.8 kg,差异极显著(P<0.01);两年龄组中一世代大通牦牛和家牦牛屠宰率均为48%~50%;两年龄组中,一世代大通牦牛胴体重、净肉重和优质肉块重显著高于家牦牛(P<0.05).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生长时期牦牛小肠黏膜组织结构的发育学变化规律,试验采用组织学和图像分析法,对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及成年大通牦牛小肠不同肠段的绒毛长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出生后,随着日龄的增加,小肠黏膜结构变化显著,1~30日龄牦牛小肠各段的绒毛长度下降,隐窝深度加深,黏膜厚度和肌层厚度增加,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值)下降,各指标变化趋势显著(P0.05)。30日龄后,随着日龄的增加,牦牛小肠各段的绒毛长度、黏膜厚度和肌层厚度增加,隐窝深度下降,V/C值上升。说明牦牛小肠消化功能在30日龄后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对公母各32头大通牦牛从初生到3.5岁进行称重和体尺测量,结果大通牦牛在出生到6月龄生长发育最快,2.5岁到3.5岁生长发育最慢,公牛生长发育虽然比母牛快,但是在冷季公牛掉膘快.  相似文献   

8.
对公母各32头大通牦牛从初生到3.5岁进行称重和体尺测量。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在出生到6月龄生长发育最快,2.5—3.5岁生长发育最慢,公牛生长发育虽然比母牛快,但是在冷季公牛掉膘快。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及对低氧的适应,以平原黄牛为对照,利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表面积密度;通过透射电镜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平均体积等结构参数。结果显示,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直径显著细于1日龄平原黄牛,表面积密度明显大于平原黄牛,差异极显著(P<0.01);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平均体积小于1日龄平原黄牛,并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体积密度、面积密度、面数密度均大于1日龄平原黄牛,且差异极显著(P<0.01)。以上结果表明,大通牦牛通过增加骨骼肌线粒体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降低线粒体平均体积来提高其在低氧环境中对氧的利用,并且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肌纤维直径小,表面积密度大的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0.
第一部分大通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增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一)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增长模型生长牦牛的体重增长规律受高寒牧区牧草营养物质四季供给极不平衡的影响,在体成熟前,表现出暖季体重快速增长,冷季体重又逐渐损失,最终呈现体重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增加的周期性规律.1头牦牛从出生后生长至37月龄,体重平均增长158.7 kg.但在经历的三个冷季,其体重损失达67.0 kg,占增重的42.2%.对3胎以上的3个连续年龄段的G1、G2和G3组生长牦牛(分别为初生~13月龄、13~25月龄和25~37月龄)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牛不同,生长牦牛从初生~37月龄,公牛与母畜间的体重未表现明显的差异.G1组牛从初生~11月龄,由于随母哺乳和生长发育较快的固有的生物学特性,体重一直保持增长,只是在13月龄断乳后的牧草极度匮乏期,才略下降0.5 kg.在一年3~4个月的暖季,G2、G3组牛体重分别增长68.9 kg、56.9 kg,日增重分别达561 g和463 g.在约8个月的冷季枯草期,两组牛体重损失基本相同,为33 kg.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生长牦牛暖季增重速度逐渐下降.因此,在高寒牧区应推广季节性畜牧业,将淘汰牦牛的屠宰、出售年龄提前到2.5~3.5岁.从出生至37月龄,牦牛体重增长有3个峰值,应采用3个数学模型组合表述这一生长期牦牛体重Y依月龄X变化的生长发育规律性Y1=8.012+13.543x-0.629x2适于描述初生~13月龄的生长曲线;13~25月龄和25~37月龄的生长曲线分别由Y2=-359.687+49.977x-1.249x2和Y3=-833.339+63.772x-1.019x2描述.回归系数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透射电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4个年龄组的高原牦牛肺泡超微结构进行观测,并与同日龄平原黄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高原牦牛和平原黄牛肺泡壁均由扁平的肺泡I型上皮细胞和立方的肺泡II型上皮细胞组成,气-血屏障均由肺泡I型上皮、基膜和肺泡隔毛细血管内皮3层结构组成,但高原牦牛肺泡I型上皮处可见一些凹陷和空泡状结构。此外,1日龄高原牦牛肺泡II型细胞明显多于同日龄黄牛;除1日龄外,其余年龄段高原牦牛的气-血屏障算术平均厚度和调和平均厚度均显著小于同日龄平原黄牛(P<0.05)。高原牦牛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和调和平均厚度随年龄增加不断减小,这不同于平原黄牛随年龄增加不断增大的特点。结论:高原牦牛出生后肺泡迅速发育,在超微结构方面表现出较多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高原牦牛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以不同生长期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原黄牛作对照,对生长发育过程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变化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大通牦牛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从1日龄的一个相对低点,到30日龄迅速增长至一个峰值,然后再逐渐下降,至成年时,胶原纤维含量降至最低。平原黄牛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1日龄处于峰值,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显著(P<0.05),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纤维含量下降,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组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均高于平原黄牛胶原纤维含量,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大通牦牛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具有适应高原环境的组织学特点,但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3.
不同发育期牦牛血清和组织中一氧化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血清和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与牦牛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关系,采用硝酸还原法分别测定1日龄、1月龄、6月龄和成年牦牛4个年龄组血清和心、肝、脾、肺、肾、骨骼肌组织中NO的含量。结果:1日龄犊牦牛血清中NO含量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递减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犊牦牛组织中NO含量显著低于血清中含量,差异显著(P<0.05);1月龄肝脏、肾脏和骨骼肌中NO含量明显增加,1日龄和1月龄组织NO的含量均高于6月龄,差异显著(P<0.05),其余组织中NO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NO与牦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体尺与体重的相关性,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笔者在2011年11月对30头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进行称重和体尺测量,根据得出的数据分析其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同时建立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的体重回归模型。结果显示,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2、0.333、0.708、0.322,经检验,体高、体斜长、管围与体重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P<0.05),胸围与体重的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得到了2个估测体重的回归模型,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程度分别为0.562、0.502。6月龄大通牦牛母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之间显著相关,说明体重与体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4,(8):55-58
为探究牦牛发育早期低氧适应的生物学机制,以"大通牦牛"(海拔3 200 m左右)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和比色法对妊娠期4月龄牦牛胎盘、胎儿及出生1日龄牦牛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及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胎儿和犊牦牛骨骼肌、心肌、肝脏及大脑各组织线粒体SDH、CCO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妊娠4月龄胎盘组织和胎儿肝脏组织线粒体中Na+-K+-ATP、Mg2+-ATP、Ca2+-ATP和Ca2+-Mg2+-ATP 4种ATP酶活性均高于心肌、骨骼肌、大脑组织,差异显著(P<0.05);出生1日龄牦牛骨骼肌、心肌、肝脏及大脑各组织间4种ATP酶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织中Ca2+-Mg2+-ATP酶活性均高于其他ATP酶活性。研究表明牦牛在发育早期组织线粒体中SDH、CCO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而ATP酶在物质运送、能量转换以及信息传递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阐明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纤维类型变化特点及其低氧适应机制,本试验从青海省大通县(海拔3 200 m)选取健康的1,30,180日龄和成年的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湖北省襄阳市(海拔约100 m)相同发育阶段的平原黄牛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测骨骼肌中快肌和慢肌的含量及比例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 MYHC)基因各亚型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年龄增长,大通牦牛骨骼肌快肌数量逐渐增多,慢肌数量比逐渐减少(P<0.05);在同一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快慢肌数量比均高于平原黄牛,且差异显著(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通牦牛快慢肌面积比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在相同发育阶段时,除30日龄外,大通牦牛快肌面积比在其余3个年龄段均低于平原黄牛,而慢肌面积比则高于平原黄牛;大通牦牛骨骼肌中MyHCⅠmRNA含量逐渐升高,MyHCⅡa mRN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MyHCⅡx和MyHCⅡb mRNA含量逐渐降低,且呈现随年龄增长快肌向慢肌转化的特点。以上结果说明了大通牦牛骨骼...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高原牦牛肺脏组织iNOS基因表达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及特点,试验以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四个发育阶段的高原牦牛为研究对象,采用q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牦牛肺脏组织iNOS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从出生至成年,高原牦牛肺脏组织iNOS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高原牦牛肺脏组织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而形成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血清和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与牦牛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关系,采用硝酸还原法分别测定1日龄、1月龄、6月龄和成年牦牛4个年龄组血清和心、肝、脾、肺、肾、骨骼肌组织中NO的含量。结果:1日龄犊牦牛血清中NO含量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递减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犊牦牛组织中NO含量显著低于血清中含量,差异显著(P〈0.05);1月龄肝脏、肾脏和骨骼肌中NO含量明显增加,1日龄和1月龄组织NO的含量均高于6月龄,差异显著(P〈0.05),其余组织中NO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NO与牦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高原牦牛肺血管随海拔升高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结构学特点及发育学特点,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日龄、30日龄、180日龄、成年牦牛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VEGF大量分布于导气部上皮的Clara细胞胞质和伴行肺动脉内皮细胞胞质内,在导气部上皮的纤毛细胞、管壁平滑肌内也有分布,VEGF在肺动脉平滑肌中的分布随着管径的减小而减少;在呼吸部上皮内没有VEGF分布,仅在肺泡壁有散在分布。而大通牦牛肺组织VEGF的灰度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山东黄牛肺组织VEGF的灰度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逐渐升高,而相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肺组织VEGF灰度值极显著高于山东黄牛肺组织VEGF灰度值。表明低氧能刺激大通牦牛肺导气部和肺动脉内的VEGF含量增加,从而对牦牛肺脏新生微血管的形成产生影响,这可能是牦牛肺脏能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对青海藏羊及肉杂一代羔羊初生重、1月龄、3月龄、6月龄、8月龄羊的体尺、体重及4月龄、8月龄的产肉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肉杂一代体尺、日增重指标均高于本地藏羊,肉杂F1在出生~1月龄以及3~6月龄时增重效果明显,平均日增重达到176.3 g和144.7 g,产肉性能也有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