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目的】比较9种优势木选择方法的选择效果,以精确评价山地人工林的立地质量。【方法】基于福建邵武卫闽林场连续观测26年的杉木密度试验林数据,比较最高株法和分层法2类共9种优势木选取方法对山地杉木人工林林分立地指数的影响;分析初植密度对林分蓄积的影响,并以林分蓄积作为评价立地质量的依据,对9种方法所确定的优势高与5,10,14,20,24和26年生时杉木人工林的林分蓄积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分层法所确定的优势木在样地内分布的均匀性明显优于最高株法;选择的优势木株数相同时,最高株法所确定的立地指数均高于分层法;随着林龄的增加,初植密度对林分蓄积影响的差异逐渐减小,24年生时林分蓄积趋于相等;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分蓄积与9种方法所确定立地指数的相关性均逐渐增大,从10年生起达到显著水平,20年生起达到极显著水平,在26年生时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以20年生作为杉木人工林林分的基准年龄,此时采用分层法确定的优势高与林分蓄积的相关性均优于最高株法,且此时采用9种方法确定的优势高与26年生时的林分蓄积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结论】选择20年为基准林龄评价杉木人工林的立地质量是合理的;优势木在样地内分布的均匀性对山地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的准确评价有重要影响,分层法确定的优势木在林分中的分布更均匀,同时考虑野外调查时的便捷性,推荐采用分层法中的5株法和固定6株法来选择山地林分中的优势木。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效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效应模型应用的精度,提出在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林木密度效应模型V=α×Nβ1×Hβ2,式中α,β1,β2为参数,V为平均单林村积,N为林分每0.06hm2面积下的平均株数,H为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度;收集闽北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的样地资料进行研究,可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文中还对模型进行生产弹性分析、边际产量分析,测定了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密度的生产弹性和边际产量,为森林经营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是衡量立地生产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系统固定样地调查和二类调查数据均可得到林分优势木平均高。鉴于此2类调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做到二类调查数据到系统样地的融合很有必要。基于2004年和2009的二类调查数据,通过贝叶斯法构建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模型,并通过该模型预测2011,2013年的林分优势木平均高,与此2a的系统样地数据进行融合,得到非线性融合模型H_s=9.612 6ln(H_p)-9.374(R~2=0.503 8)。  相似文献   

4.
试验通过对南岭山地杉木密度试验林17年的连续观测,得到了在高立地指数等级条件下密度为:1620株/hm2、2475株/hm2、2925株/hm2、3510株/hm2,4种密度杉木试验林连续17 a的生长的观测值,用以分析不同密度对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林分的自然稀疏、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单株材积和高径比有影响,对林分平均优势高、平均高影响不大。林分蓄积随林龄增加而递增,随密度增加而递增,当到一定年龄时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火炬松适生性的研究——Ⅲ.密度效应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火炬松人工林标准地资料,探讨了密度效应模型V=α,Nβ1,Hβ2,α,β1,β2为参数,V为单株材积,N为林分每0.067hm2面积上的株数,H为林分优势木高度。中还对该模型进行生产弹性分析,边际产量分析,测定了火炬松人工林密度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  相似文献   

6.
根据北京云蒙山林场的3块不同密度的标准地资料,分析橡树次生林不同林分密度分别与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木蓄积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88以上。另根据云蒙山林场2009年二类清查资料,对20个小班采用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利用其平均优势木四十年生时的树高,按单项立地因子实际分布区间进行分组,计算其差异显著水平,分析各立地因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橡树次生林密度与林分的平均胸径、林木单株蓄积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密度对于评价林分的树高影响程度不如对胸径大;云蒙山林场四十年生橡树次生林的密度应控制在1 570株.hm-2以下;通过分析橡树次生林生长与立地因子的关系,初步确定了其适宜的立地条件为:高海拔,有效土层厚度在≥30 cm,坡度大于25°时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本文提出能应用在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林木密度效应模型V=α·Nβ_1·Hβ_2,式中α、β_1、β_2为参数,V为单株材积,N为林分每0.06hm~2面积上的株数,H为林分优势木高度。应用闽北地区杉木人工林资料进行研究,其结果是满意。文中还对该模型进行生产弹性分析,边际产量分析,测定了杉木人工林分密度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它们可为森林经营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立地指数是以林分生长到标准年龄时,优势木的平均高值作为指数,简捷、明确、具体地以数量的概念指示出森林立地条件的优劣,林分生产力的高低。本项研究就是调查云杉年龄和优势木和业比势木平均高与土地生产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编制立地指数表,评定立地质量。试材取自五个林场,不同林分类型的同龄林中,共78块标准地,380株指数木,51株解析木。优势木取5株上层木。  相似文献   

9.
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迹地种子天然更新林密度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皆伐迹地种子天然更新幼林生长及密度效应,基于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米老排皆伐迹地不同密度种子天然更新幼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①在间苗作业后1.0~3.5 a,未间苗抚育林分(ck)与间苗抚育林分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总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上差异显著;但各林分优势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差异不显著。间苗处理提高林分平均生长水平和减小林分径阶分化程度的作用明显。②间苗抚育林分平均生长量曲线与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时间与密度呈负相关;未间苗抚育林分平均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峰值出现在第2年,间苗抚育林分出现在第2~4年。前5 a为种子更新林径向生长的旺盛期,间苗抚育保留合理密度对林分的径向生长极为重要。③未间苗抚育林分平均树高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在第2~3年相交,而间苗处理平均树高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在第5年仍未相交;林分优势木前5 a的高生长处于旺盛期。④未间苗抚育和间苗抚育的林分径阶分布类型不同,前者呈倒J型分布,后者近似正态分布,间苗处理改变林分径阶分布的类型、峰值和分化程度作用明显。⑤在间苗抚育后第3.5年,密度较低林分的平均生长量优于密度较高处理林分。⑥充分利用米老排种子成熟期、落种期和天然更新特性,通过科学的采伐期、采伐方式、迹地剩余物清理方式和迹地更新林的间苗抚育措施,可有效实现采伐迹地天然更新和促进其更新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地位指数表是评价林分立地质量的基础数表。本文为研究浙江省杉木实生林立地质量评价标准,选设标准地154块,解析木33株,就林分6株优势木平均高与林龄的相关关系,经3个方程比较,选定半对数方程配制导向曲线,并以2m级距、标准差法,导出各指数曲线,编成地位指数表。同时,以地位指数为基础,提出浙江省杉木立地质量评价标准,并探讨了林分平均高与优势高,以及优势木不同选取方法和不同株数之间平均高的换算方法,为简化野外测定和应用摸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皖东丘陵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规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皖东地区马尾松人工林树高,胸径和蓄积量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地位级、不同密度的林分其树高、胸径和蓄积生长量在幼林阶段无明显差异,郁闭成林后,彼此差异显著;高地位级林分生长最显著大于低地位级林分。(2)林分蓄积生长量受密度制约,高地位级林分以稀植效果为佳,而低地位级林分以适当密植为好。  相似文献   

12.
天然异龄兴安落叶松林地位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兴安落叶松树干解析资料探讨天然异龄林地位质量评估方法.试图从优势木树高与胸径的相关关系入手,以优势木在标准胸径时所达到的树高作为评估地位质量的指标.利用Richards函数拟合树高一胸径地位指数曲线及树高一年龄地位指数的导向曲线,并将两者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树高一胸径地位指数曲线更适用于兴安落叶松天然异龄林地位质量的评估.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标准胸径的确定和导向曲线的展开方法,讨论了林分密度对潜在的地位生产力评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雨养条件下杨树(白城41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与林木胸径、株高、冠幅、单株材积以及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随林龄增大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林木的生长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大。6龄以后,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来,并随着林龄的增大,密度小的林分较密度大的林分的林木胸径、单株材积量逐年显著增加。大约在11年生之前,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受密度的影响而相互变化,其后趋于稳定,以密度为825株/hm2的林分的最大,可达153.39 m3/hm2,其他依次为540>420>1 215株/hm2(35.18 m3/hm2)。密度在400~1 000株/hm2的杨树人工林干、枝、叶量比例合理。同密度时,充分发挥林木边行优势的行带式配置结构的林分比均匀分布的林分的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快,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显著增加.造成行列带林分生长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显地出现了一个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带及其外侧的高含水率的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确保水分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揭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巨尾桉人工林(2~9 a)的林分特征,研究主要林分因子与林龄的相互关系及在不同面积尺度上的适应性。巨尾桉人工林设置20个(30 m×30 m)方形大样地,每个方形样地中分成9个小样地(10 m×10 m),由4个小样地组成中样地(20 m×20 m)。采用Logistic、Gompertz、Richards和Korf 等4种经验模型模拟林分密度、平均直径、平均高、优势木高、胸高断面积、蓄积量等主要林分因子与林龄的相互关系。巨尾桉人工林林分平均直径、平均高、优势木高等林分与林龄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关系用Logistic经验模型拟合最好,相应3组检验决定系数(R2)均>0.5,3组测试样地的标准化残差落在[-2,2]带状区域中,表明3个模型在不同面积尺度样地上有较好的适应性;胸高断面积和每公顷蓄积量与林龄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关系分别用Gompertz经验模型和Korf经验模型拟合最好,胸高断面积-林龄模型很好地适应中小样地(100、400 m2),在大样地(900 m2)中稍差;蓄积量-林龄模型很好地适应大、小样地(100、900 m2),在中样地(400 m2)中稍差。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胸径分布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呈现增长型趋势;林分平均直径、平均高、优势木高与林龄回归关系用Logistic经验模型拟合最好,100 m2样地大小已具备反映这3个林分因子与年龄的生长规律;胸高断面积和每公顷蓄积量与林龄回归关系分别用Gompertz经验模型和Korf经验模型拟合最好,胸高断面积、蓄积量与林龄的相关性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林分密度与林龄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造林密度对白杨杂种无性系初期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威县毛白杨繁育基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造林密度(2 500、1 667、1 111、833、625、500、417株/hm2)对5年生毛白杨杂种无性系S86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讨造林密度对生长性状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造林后4年,造林密度对林分胸径、立木单株材积的影响效用突显出来并达极显著水平,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仅在造林当年显著,对蓄积量的影响在前5年内的各年均呈显著水平;造林密度与胸径、单株材积的生长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蓄积量的生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树高生长呈显著负相关。造林密度对生长指标连年生长量的影响与造林密度和生长指标有关,一般造林密度超过1 111株/hm2时,连年生长量峰值出现较早,速生期持续期较短,低密度林分连年生长量峰值出现较晚;培育短周期S86无性系工业用材林,在造林后2~4年内是林分的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