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卡那霉素、潮霉素、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对剑麻愈伤组织生长、不定芽分化及生根的影响,并确定抑制农杆菌生长的头孢霉素、羧苄青霉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潮霉素明显抑制剑麻愈伤组织生长和不定芽分化,卡那霉素次之,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相对较小;4种抗生素均能抑制剑麻生根,其抑制效果依次为头孢霉素>卡那霉素>羧苄青霉素>潮霉素。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的浓度大于200 mg/L时,农杆菌生长完全被抑制。在筛选剑麻转化体时,卡那霉素和潮霉素的使用浓度分别以100、50 mg/L为宜,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的使用浓度均为200 mg/L。  相似文献   

2.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茶树发根高频诱导与遗传转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以两种野生型发根农杆菌菌株、三种共培养培养基和六种外植体为试材,建立了茶树发根高频诱导体系,最高发根诱导频率达30%以上。最佳发根诱导体系为:OD600为0.5~0.8的发根农杆菌菌液侵染已培养60~70βd苗龄无菌苗茎段10~50βmin,在添加100βmmol/L乙酰丁香酮的YMB固体培养基上共培养2βd,在含500βmg/L头胞噻肟钠的MS培养基上诱导发根。发根在不含激素的LG0培养基上生长迅速,产生大量侧枝和根毛。PCR证实,发根农杆菌Ri质粒T-DNA的rolA、rolB和rolC基因已经插入到发根基因组DNA中。应用此发根诱导体系,以含携带Bt基因的双元载体质粒pCAMBIA2301的发根农杆菌15834,侵染茶树外植体诱导出发根,PCR和GUS组织化学染色证实外源基因已经插入到基因组DNA中并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3.
大豆转化体系的优化和Dof4基因转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优化了包括种子消毒方法、生长调节剂用量和抗生素种类在内的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效率的多个因素,并将Dof 4基因转入绥农14中.结果表明:氯气熏蒸消毒方法对大豆伤害小,子叶节丛生芽分化率高;菌液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控制直接影响长菌和丛生芽状态.芽诱导培养阶段,当6-BA 浓度为1.6 mg·L-1,IBA浓度为0.1 mg·L-1,分化率较高,畸形率和愈伤状况都较轻.最优的抗生素组合为头孢噻肟钠(Cefotaxime Sodium)200 mg·mL-1 加羧苄青霉素(Carbenicillin) 250 mg·mL-1.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部位茶鲜叶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以政和大白茶鲜叶原料中PAHs的含量和标准偏差值最小,平均含量为126.92 μg·kg-1,偏差值为17.59 μg·kg-1;不同部位茶鲜叶中PAHs含量及标准偏差值表现为芽<第二叶<第四叶<第六叶,芽头PAHs含量为119.13 μg·kg-1,标准偏差值为14.36 μg·kg-1;不同季节茶鲜叶中PAHs含量及标准偏差值呈现秋<春<夏的分布特性,秋季茶鲜叶中PAHs的含量为112.75 μg·kg-1,标准偏差值为11.97 μg·kg-1;同时茶鲜叶中16种PAHs主要以2、3环PAHs为主,占PAHs总量的80%左右,4~6环PAHs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对亚麻下胚轴愈伤诱导及芽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抗生素对亚麻下胚轴愈伤诱导及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潮霉素为抗性选择剂时,低浓度潮霉素已严重抑制愈伤的形成,25 mg/L的潮霉素为亚麻下胚轴愈伤形成及芽分化的较合适筛选浓度;在以氨苄青霉素、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为抑菌抗生素时,不同浓度抗生素对亚麻下胚轴愈伤及芽分化产生的影响不同,羧苄青霉素浓度大于300 mg/L时,对亚麻下胚轴的分化产生抑制,氨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浓度大于500 mg/L时,对亚麻下胚轴的分化产生抑制。在3种抗生素中,选择氨苄青霉素作为农杆菌介导转基因的脱菌抗生素,浓度为300mg/L时,已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
人工饲料条件下茶尺蠖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命表法研究一种人工饲料条件下茶尺蠖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茶尺蠖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和卵孵化率分别为90.50%、86.29%和91.03%,与茶树嫩梢饲养比较差异不显著。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化蛹率为85.52%,低于茶树嫩梢饲养87.50%的化蛹率。取食人工饲料的茶尺蠖幼虫历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20βd和39.62βd,较茶树嫩梢饲养历期分别增加了1.44βd和2.41βd,但两者无显著差异。人工饲料饲养茶尺蠖雌成虫寿命显著高于对照,单雌产卵286.9粒,较茶树嫩梢饲养增加14.82%。幼虫种群存活率曲线呈死亡率-年龄增函数,死亡主要发生在后期(化蛹)个体中,与茶树嫩梢饲养差异不显著;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种群内禀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0.113和1.119,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较茶树嫩梢饲养增加了2.43βd和0.265βd,种群趋势指数87.21,表明采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茶尺蠖种群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冉伟  张瑾  张新  蔺松波  孙晓玲 《茶叶科学》2018,38(2):133-139
研究了茶尺蠖幼虫为害茶树叶片对儿茶素合成途径的影响。采用3龄茶尺蠖幼虫取食茶树新梢芽下第二叶,测定了儿茶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儿茶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茶尺蠖幼虫为害后3、6、12βh显著诱导了CsANR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且在为害后3βh和12βh达到了极显著差异。CsLAR基因在茶尺蠖为害后6βh和12βh,与对照具有显著差异。茶尺蠖幼虫为害后24βh显著诱导了没食子酸、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升高,而茶尺蠖为害后48βh仅没食子酸和没食子儿茶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茶尺蠖为害后24βh和48βh均没有被显著诱导。上述结果表明茶尺蠖幼虫为害提高了茶树儿茶素合成途径的代谢强度和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探讨茶树响应铝(Aluminum,Al)的基因调控网络和表达模式,确定一些关键候选基因,为茶树耐Al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测定了0、0.2、1、2、4βmmol·L-1 5个Al3+浓度处理7βd的福鼎大白茶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Al含量变化,并提取0βmmol·L-1(R0)、1βmmol·L-1(R1)和4βmmol·L-1(R4)3个浓度下的茶树根系总RNA,通过Illumina Hiseq Xten平台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随着Al3+浓度的升高,根系POD(Peroxidase,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下降,APX(Ascorbic acid peroxidase,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逐渐升高。SOD(Superoxide dismutase,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Al3+浓度为1βmmol·L-1时最高,CAT(Catalase,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根系中Al含量随着Al3+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Al3+浓度为1βmmol·L-1时达到最高。经筛选得到R1 VS R0,R4 VS R0,R4 VS R1的DEG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分别为1β894、2β439个和1β384个,显著上调(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733(1β161)、846(1β593)个和628(756)个。GO富集分析表明,3个处理组在生物学途径中富集最多的类别均为刺激响应。在分子功能和细胞组件方面,R1 VS R0和R4 VS R0富集最多的类别均为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和细胞外围,R4 VS R1富集最多的类别为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基因和膜区域。KEGG富集分析表明,R1 VS R0、R4 VS R0、R4 VS R1分别显著富集了29、41条和19条Pathway,它们包括转录因子、转运蛋白、植物-病原菌互作、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等,鉴定到多个参与调控活性氧代谢、有机酸或金属转运蛋白、转录因子及细胞壁结构修饰等生理过程的基因在Al诱导后上调或抑制表达,显示这些基因与茶树耐Al分子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MTT法及Comet assay(彗星实验分析方法)研究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卡莫司汀联用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生长抑制率及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联合应用EGCG能降低卡莫司汀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IC50。卡莫司汀单用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IC50为187.46βμg/ml,当用无毒浓度25βμg/ml和50βμg/ml的EGCG与卡莫司汀联用时,卡莫司汀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IC50分别下降为139.56βμg/ml和154.02βμg/ml。EGCG还能增强卡莫司汀引起的人肺癌细胞A549 DNA的损伤,彗星尾矩值由单用时的19.02±14.60上升为联用时的33.07±10.47。结果说明EGCG能增强卡莫司汀对人肺癌细胞A549造成的DNA损伤,从而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
张洁茹  韦朝领 《茶叶科学》2014,34(5):481-488
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在茶树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4300 DNA分析系统的SSR发掘具有通量高、准确和灵敏等特点,已被用于许多物种的分子标记研究,但在茶树的相关研究中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影响茶树SSR-PCR的主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适合于4300 DNA分析系统的茶树SSR-PCR反应体系:1.0 μL DNA(25 ng·μL-1),0.2 μL M13F-F、0.2 μL R和0.4 μL IR-M13F,0.8 μL dNTPs(25 mmol·L-1),1.0 μL 10×Buffer(含Mg2+),0.1 μL Ex-Taq聚合酶(5 U·μL-1),无菌水定容至10 μL。所有引物浓度均为1 μmol·L-1。同时,本研究还证明,可以以自行配制的6.5%聚丙烯酰胺凝胶溶液(acry:bis=29:1)替代4300 DNA分析系统指定凝胶溶液,检测SSR位点。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在农杆菌介导的茶树遗传体系中,茶多酚对农杆菌侵染效率的影响,以LBA4404、EHA105、ATCC15834和K599 4个农杆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不同浓度茶多酚处理下的耐酚能力、被膜完整率、吸附性、virchv基因表达,以及遗传转化差异。结果显示,4个菌株的耐酚能力依次为LBA4404>K599>EHA105>ATCC15834,其中EHA105和ATCC15834菌株对茶多酚较为敏感;ATCC15834菌株被膜完整率与茶多酚的浓度、静置时间呈负相关,EHA105在600 mg·L-1茶多酚处理48 h后,其被膜完整率最低;ATCC15834和EHA105对烟草叶肉细胞的吸附能力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经茶多酚处理24 h后,ATCC15834中chvB和EHA105中chvB2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virA表达量与低浓度酚类的敏感性呈正相关性;烟草经农杆菌菌液(含茶多酚)侵染后,瞬时转化效率和稳定转化效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发状根诱导率大大降低。1 000 mg·L-1茶多酚处理后,ATCC15834的发根诱导率最低,仅为13.85%,坏死率高达33.85%。综上所述,茶多酚会降低农杆菌活力和被膜完整率,chv基因通过降低表达量影响其吸附性,最终导致烟草转化体系中瞬时转化效率和稳定转化效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
尹杰  范仕胜  宋勤飞 《茶叶》2012,(3):151-153
以3年生福鼎大白茶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不同施肥量处理并将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探讨琨恩有机肥施肥量对茶树一芽二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琨恩有机肥能提高茶树一芽二叶的发芽密度、加快茶叶生长速度、显著提高其一芽二叶的产量,在设置的5个施肥量中,施肥量0.5 kg/m2处理较其他处理效果好,与对照相比,茶树一芽二叶发芽密度、长度、第二叶面积、百芽重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增加了15.94%、49.58%、19.84%、19.21%和37.28%。  相似文献   

13.
茶树中植物激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激素对茶树生长发育和逆境反应的调控,及植物激素在茶树外植体繁殖中的应用,并概述了当前植物激素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针对茶树中激素研究现状并结合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出茶树基因组测序完成后,植物激素对茶树茶芽萌发、抗逆等调控机理的研究将成为茶叶科学研究中一个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茶树成花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花是植物进入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花器官的形成在遗传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茶树是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具有开花多、花期长的特点。生产上,茶树旺盛的生殖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而在杂交育种中,茶树又具有自交不亲和与结实率低等特点。对茶树成花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茶树花芽分化和发育的时间、影响因素及分子调控机制,为茶树良种选育、绿色高效生产和育种效率提高等提供理论基础。目前对茶树成花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成花调控最新研究进展,从开花诱导、花芽分化与发育机制方面对茶树开花相关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5.
茶树新梢内源玉米素的检测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潘根生  沈生荣 《茶叶科学》1995,15(2):117-120
用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茶树新梢内源玉米素(Zeatin)的分布。研究表明,茶树新梢内源Zeatin水平为早生种>中生种>晚生种;顶芽>腋芽;自然生长新梢>剪采新梢;营养生长初期Zeatin积累较多,随展叶数增加,其含量下降,至对夹三叶期,其含量仅为一芽一叶期的52.12%。内源Zeatin含量与新梢生长速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稀土对茶树生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茶树花芽分化期和花蕾膨大现白期 ,叶面喷施硝酸稀土 ,观测茶树的花蕾生长动态及生长类内源激素 (IAA、GT和TZ)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 :在茶树新梢生长旺盛的 9月中旬以前 ,花蕾的累积生长量稀土处理的低于对照。稀土对茶树花蕾的形成并无明显影响。幼蕾及幼果中的内源激素含量也较低 ,而一芽二叶中的内源激素含量却较高 ,9月中旬以后 ,进入了秋末开花结实的旺盛期 ,稀土处理的花蕾中内源激素含量升高 ,但随着花蕾的成熟开放 ,内源激素含量又呈递减趋势 ,尤其是IAA含量急剧下降。这些结果表明 ,稀土并末打破茶树生长发育的节律 ,而是有助于促进IAA及GA等生长类内源激素向旺盛生长的组织和器官分布 ,从而促进它们的生长。文章还就稀土对茶树生长的作用及茶叶生产上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茶蚜广泛分布于我国茶区,刺吸危害茶树嫩梢。拟使用粘性色板诱捕之,减免施药。使用素馨黄、芽绿、土黄、桔黄、果绿、大红、纯白、紫色、湖蓝、天蓝、桃红和墨绿等12种粘性色板,经多年多点诱捕茶蚜,并在芽绿色板上附着不同种类和相互比例的茶梢信息物质引诱茶蚜。发现素馨黄和芽绿色彩对茶蚜的引诱力显著强于其它色彩,茶蚜具有显著的趋黄、绿习性;信息物质皆可增强色板对茶蚜的诱捕力,其中以C5、C6醇类、醛类和酯类等绿叶气味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对色板增效作用最强,顺-3-己烯-1-醇次之、反-2-己烯醛和2-戊烯-1-醇又次之。认为:生长季节成蚜大量迁飞时使用携带绿叶气味诱芯的色板诱捕之,可有效压低其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8.
Bt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茶树遗传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骆颖颖  梁月荣 《茶叶科学》2000,20(2):141-147
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和BglⅡ从pGA4 71质粒中切取Bt基因并转入载体pCAMBIA2 30 1中 ,构建后的质粒含Bt基因、intron -GUS基因和NPTⅡ基因。将构建后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通过三亲交配法分别导入农杆菌菌株LBA4 4 0 4、EHA10 5、pRi15834中。以茶树叶片、愈伤组织为转化的受体材料 ,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茶树中 ,获得了GUS瞬间表达。以潮霉素作为愈伤组织筛选的选择性试剂 ,效果明显优于卡那霉素 ,适宜浓度为 2 0 μ/ml;以卡那霉素作为茶树叶片材料的筛选试剂 ,50 μ/ml为宜。  相似文献   

19.
茶树离体春梢萎凋失水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鲜叶在萎凋过程中的水分变化是茶叶品质工艺调控的重要参数指标。为了解茶树离体春梢的萎凋失水特性,本文选用14份茶树品种的春茶鲜叶(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供试原料,对其在控温控湿(20~22℃、RH35%~45%)条件下的萎凋失水变化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伴随水分的不断散失,不同嫩度茶鲜叶失水速率逐步减小,趋近于匀减速变化;茶树新梢萎凋失水速率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但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失水快慢与采摘嫩度无明显相关性。相同采摘嫩度的茶树品种或名枞鲜叶按失水特性可初步划分为“失水较快”和“失水较慢”两种类型,其中具有亲缘关系品种(茗科1号、金牡丹、黄观音和黄棪)一芽二、三叶的萎凋失水表征基本相似,然而茶鲜叶萎凋失水速率并非完全由茶树品种或名枞的资源特性所决定。  相似文献   

20.
名优茶机采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名优茶生产对鲜叶原料的要求,以一芽一、二叶及其对夹叶为标准芽叶,研究三个采摘时期机采鲜叶的机械组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标准芽叶达84.9%~75.0%(采摘期二)时机采,可以获得较高比率的名优茶原料,为机采适期。本试验条件下,按采摘期二标准进行名优茶机采,春茶机采间隔期约20 d。按鱼叶开展时间确定机采间隔期,春季鱼叶展后15d,秋季鱼叶展后12d为机采适期。杭州茶区春季平均展叶间隔期为5.4d/叶,秋季为4.2d/叶。适当调整机采时间,可获相应的名优茶生产原料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