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和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一届牛流行热及相关弹状病毒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8月25日到27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召开。应  相似文献   

2.
前言牛流行热(又叫暂时热、三日热或僵硬病)是由弹状病毒科小泡病毒属的弹状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从十九世纪中期在非洲开始流行以来,逐渐扩展到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中、近东以及日本和朝鲜等地区和国家,给养牛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为防制本病,近年来稻叶等(1972)把乳地鼠分离的牛流行热病毒感染 Hmlu-1细胞的培养液,用福尔马林、β-丙内脂及紫外线照  相似文献   

3.
牛流行热是一种呈周期性发生的严重影响牛生产性能的疾病,目前尚无确实可靠的预防方法.我们在1990年底、1991年初对本县部分奶牛进行了牛流行热抗体的检测,结果发现,所检的牛全部反应阳性.而且离上次流行期已间隔7年,所以,我们认为在近期内可能会发生牛流行热.为此,我们及时开展了牛流行热亚单位油佐剂苗免疫效果的观察,以便为今后预防本病积累经验.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牛:在本县八个奶牛场中随机抽取646头牛注射疫苗,其它2764头作对照.2、疫苗: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批号91042.牛流行热指示毒: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批号0170VFB.牛流行热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批号分别为91061、91063.BHK-21细胞,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相似文献   

4.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奶牛、黄牛和水牛等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中以奶牛最易感。本病是我国南方地区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吸血昆虫生存活跃的月份,多为良性经过,  相似文献   

5.
<正>牛流行热是弹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对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均可感染。牛流行热多发生在夏秋高温季节,特别是在7-9月份,如天气闷热多雨或昼夜温差较大,更易发生流行。此病常发高热,呼吸和消化器官发生严重卡他性炎症。  相似文献   

6.
<正>牛流行热是牛急性、热性传染病,其流行特点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该病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病牛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消化道、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和四肢关节障碍等。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办法,对症治疗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本病病原为牛流行热病毒,属弹状病毒。该病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脂溶剂、紫外线和酸碱敏感,一般常用消毒药物均可杀灭该病毒。1流行病学本病主要侵害奶牛和黄牛,水牛较少感染。3~5  相似文献   

7.
1病原 本病病原为牛流行热病毒,属弹状病毒。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脂溶剂、紫外线和酸碱敏感,一般常用消毒药物均可将其杀灭。  相似文献   

8.
牛流行热又称牛暂时热、三日热、僵硬病或流行性感冒。它是因感染牛流行热病毒而引起的。该病毒为弹状病毒科暂时病毒属的成员,它是奶牛、黄牛和水牛的一种病毒性、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病牛体温突然升高(40℃以上),呼吸迫促,全身虚弱,伴随消化机能和运动机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牛流行热又称牛流行性感冒、暂时热、三日热。牛流行热的病原为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病毒粒子长130~220nm、宽60~80nm。本病毒耐旱不耐热,能抵抗反复冻融,在37℃下24~48h灭活;对紫外线照射、乙醚、氯仿和胰酶等均敏感;在pH值2.5的条件下6min均能灭活。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是通过某些节肢动物或吸血昆虫叮咬散播,呈局部流  相似文献   

10.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撮角温”。其特征:突然高热,流泪,呼吸道和消化道器官呈严重卡他性炎症和运动障碍。病势迅猛,但多为良性经过,大部分病牛经 2 ~3天恢复正常,故又称为 3日热或暂时热。因此病流行面广、传播速度快,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牛业的发展。1998年以来,笔者在呼兰地区孟家、长岭、许卜等乡镇,搜集整理了 23例病例,现报道如下。1 流行情况 病原为牛流行热病毒,属弹状病毒。本病以3~5岁黄牛易感性强,奶牛次之,水牛和犊牛少见。在笔者收集病例中,黄牛占 95%。本病流行季节性强,…  相似文献   

11.
牛流行热又称牛流行性感冒、暂时热、三日热。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高热、流泪、流涎、浆液性鼻液、呼吸困难、四肢关节疼痛和后躯运动障碍等为特征。1病原为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病毒粒子长130~220nm,宽60~80nm。本病毒耐寒不耐热,能抵抗反复冻融,在37℃下24~48h灭活。对紫外线照射、乙醚、氯仿和胰酶等均敏感。在pH值2.5条件下10min或pH值5.1条件下6min均能灭活。2诊断要点2.1流行病学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某些节肢动物或吸血昆虫叮咬散播,呈局部流行或大流行。本病主要侵害…  相似文献   

12.
牛流行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有一定季节性,呈一定的周期性。以牛突然高热,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以及运动跛行为主要特征。多  相似文献   

13.
黄牛流行热是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初秋。其特征为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和呼吸困难以及因四肢关节疼痛、僵硬引起跛行等运步困难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可发病后大部分牛取良性经过,在2~3d内可基本恢复正常,因此又称其为三日热或暂时热。本人在长期的兽医临床工作中防控过多起大流行。1病原及传播途径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的牛流行热病毒,病毒颗粒呈子弹型,耐冷不耐热,能抵抗反复冻融。  相似文献   

14.
牛流行热又称暂时热、三日热、僵硬病或流行性感冒。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病原为BEFV,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呈子弹形或圆锥状,成熟病  相似文献   

15.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奶牛、黄牛和水牛等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中以奶牛最易感[1]。本病是我国南方地区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吸血昆虫生存活跃的月份,多为良性经过,大多数牛经2~3d后即可恢复正常[2]。但因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疫情持续时间长、后遗症严重和淘汰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了奶牛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湖北省黄冈市是牛流行热的疫区,常见发生于奶牛和黄牛(农村耕牛)。  相似文献   

16.
牛流行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的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是一种重要的虫媒病毒病,具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性和流行周期性,可导致奶牛生产性能下降、产奶量减少及淘汰率升高,给养牛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以淮海经济区某县1983~2017年牛流行热发生情况为背景,并对其他县市的多个规模养殖场进行牛流行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同时对牛流行热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了验证,找出该病在淮海经济区的流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牛流行热又称牛三日热、暂时热、僵硬病,是由RNA弹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突发高热、严重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炎症,伴有跛行麻痹和瘫痪等运动障碍.该病虽多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低,但发病率高,流行迅猛.且发病正值农忙季节,对山区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兽医结合疗法施治,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牛流行热     
<正> 近年我国发生了牛流行热流行,造成巨大损失。为此,我们收集了国内有关资料,结合我们对牛流行热诊治的体会,综合如下。牛流行热(Bovine ephemeral fever),亦称暂时热、三日热、僵硬病,俗称四蹄捆、撮脚瘟。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毒传染病,临床以高温、流涎、流涕、呼吸急促和四肢运动障碍为特征。病程短、预后好。病原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八十年代以前,牛流行热在我国还与家畜流行性感冒混为一谈,以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日本在1950年的大  相似文献   

19.
牛流行热,又称为三日热,是由虫媒弹状病毒牛流行热病毒(BEFV)引起的牛和水牛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会导致牛发热、四肢僵硬、跛行,通常又会完全恢复.其会引起感染动物的死亡,母牛流产,致使奶牛产奶量下降、公牛体重和生殖能力下降.作者结合国内外对牛流行热病毒的研究,从发病历史、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症状、致病机理、诊断、防控等方面阐述了牛流行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牛流行热又称牛流行性感冒、暂时热、三日热。牛流行热的病原为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病毒粒子长130—220纳米、宽60-80纳米。本病毒耐旱不耐热,能抵抗反复冻融,在37℃下24-48小时灭活;对紫外线照射、乙醚、氯仿和胰酶等均敏感;在pH值2.5的条件下6分钟均能灭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