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山东地区零售鸡肉中沙门菌耐药和毒力基因的携带状况以及PFGE分子分型情况,采用PCR方法对分离的25株沙门菌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菌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携带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与耐药表型的符合率为95%,其中88%的分离菌株携带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Ⅰ)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1/blapsE-1/blaCMY-1/blaoxA-1);所有分离菌株均携带fimAstn、IacP、prgK四种毒力基因,其次是spvr、spva、spvc,携带率均为64%;25株沙门菌共分为10个群,包括16个不同的带型,菌株相似度为60%~100%。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广东省茂名地区屠宰环节猪肉中携带的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和毒力特征,为该地区食源性沙门氏菌的危害评估和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从广东省茂名地区屠宰场采集的猪肉、脾脏、肝脏样本中分离到19株沙门氏菌,采用K-B药敏纸片法检测其对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blaOXA-1、blaSHV)、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S、qnrB)、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dA1、aac(6')-Ⅰb、rmtB)、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tetC)、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1、floR)、磺胺类耐药基因(SulⅠ、SulⅡ、SulⅢ)和10种毒力基因(mogA、sseL、mgtC、bcfA、araB、spvR、spvA、spvB、spvC、spvD)的携带情况。【结果】19株沙门氏菌耐药严重,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氟苯尼考、磺胺异噁唑的耐药率均>50%,对四环素、多西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均为89.5%(17/19),对3种及其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率为89.5%,最高对11种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blaTEMqnrAaadA1、aac(6')-ⅠbCat1、floRSulⅠ、SulⅢ耐药基因的检出率较高(≥50.0%),blaTEM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为84.2%,同时携带5个及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73.7%,最高携带12个耐药基因;mogAmgtCbcfAaraB毒力基因均有检出,且检出率均在70%以上,其中mogA基因的检出率高达100%,其余6种毒力基因均未检出。【结论】广东省茂名地区屠宰场猪肉中沙门氏菌多重耐药严重,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且具有复杂的基因组合类型,同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3.
冯涛  薛原 《中国家禽》2020,(1):112-115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健康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携带分布以及PFGE分子分型情况,试验采用PCR技术对413株鸡源大肠杆菌的4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后完成PFGE分析,利用软件分析菌株间的相关性和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在检测的413株菌株中,fimH毒力基因携带率为77.72%,iucD毒力基因的检出率为56.42%,强致病性毒力岛(HPI)的标志基因fyuA和irp2毒力基因携带率分别为44.07%和43.83%;29株大肠杆菌呈现出28种不同的PFGE型,每一株菌被XbaⅠ消化为14~20条带,菌株相似度为30%~100%;多数菌株携带毒力基因,且毒力基因的类型较为复杂,PFGE分型结果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提示应加强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检测以及分子分型研究,为大肠杆菌病等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来源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畜禽中沙门氏菌的携带状况及其毒力和耐药性,为动物源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分析和防控提供数据和依据。[方法]从山东、吉林、江西、新疆和云南等地区采集样本,用国标法分离鉴定沙门氏菌,用沙门氏菌血清型试剂盒检测血清型,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最后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健康畜禽和发病畜禽样本中的沙门氏菌分离率分别为20.67%(141/682)、6.13%(45/734)。发现4种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分别为德尔卑(42.6%)、印第安纳(26.2%)、肠炎(17.7%)和汤普森(17%)。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分析,检测SPI-1~SPI-5上的5个核心蛋白基因和spv A、B、C、D和R毒力质粒基因,其中健康畜禽样本中沙门氏菌毒力岛上的基因携带率与发病畜禽样本中的携带率基本一致,但发病畜禽中的菌株毒力质粒基因携带率明显高于健康畜禽。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除多西环素和庆大霉素外,发病动物中的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比健康动物中的高。猪源与鸡源沙门氏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噻呋、氧氟沙星、粘杆菌素的耐药率差异显著,对其他抗菌药物略有差异,但不显著。健康畜禽中的多数沙门氏菌株耐药1~2种,占分离菌株总数的55.32%;发病畜禽中耐药10种以上的沙门氏菌占分离株总数的44.44%。[结论]发病畜禽中的沙门氏菌分离率比健康畜禽中的低,但其毒力质粒基因的携带率较健康畜禽中的高,且耐药情况较严重,多重耐药率高。该分析结果可为沙门氏菌的危害评估和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食品动物源沙门氏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性(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PCR方法,检测了316株食品动物源沙门氏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及菌株中PMQR基因的携带率.结果显示:316株沙门氏菌对20种抗菌药物呈不同程度的耐药性,95.57%菌株为多重耐药菌;316株菌中未检出qnrA、qnrC、qnrD、qnrS和qepA基因,7.91%菌株检出qnrB基因,15.19%菌株检出aac(6 ′ )-Ib-cr基因,7.91%菌株检出oqxA基因,8.86%菌株检出oqxB基因,这是首次在沙门氏菌中发现oqxAB基因;98.11%PMQR阳性菌同时携带2种及以上的耐药基因,呈8~17耐的多重耐药性,其中以qnrB和aac(6′)-Ibcr基因型为主;53株PMQR阳性菌分属于5种不同的基因型,耐药表型或耐药基因型不同的菌株却有相同的PFGE谱型.本次检测的316株食品动物源沙门氏菌耐药较为严重;菌株主要携带qnrB、aac(6 ′ )-Ib-cr及oqxAB基因;不同来源菌株存在同一耐药克隆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旨在了解陕西省部分地区腹泻羊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 coli)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本研究从10个养殖场采集54份腹泻羊拭子样品,经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共分离得到50株E. coli,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氨苄西林、氟苯尼考和磺胺异噁唑耐药率达90%以上,且98%(49/50)为多重耐药菌,对8~11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占68%(34/50),仅对美罗培南敏感。所有菌株均携带1~6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其中,Sul1(64%)、TetA(34%)、blaCTX-M(32%)携带率较高,未检测到blaSHV。有5株产ESBLs的E. coli携带mcr-1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98%(49/50)的菌株携带毒力基因,其中,etrA检出率最高,为80%(40/50)。综上表明,陕西省羊源E. coli多重耐药情况严峻,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不符,提示可能存在其他耐药机制,同时,分离菌具有复杂的毒力谱。本研究为陕西省羊源致病性E. coli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吉林省规模化猪场猪群中沙门菌的携带、毒力基因分布及耐药性等情况,本试验于2013年间采集吉林省规模化猪场猪直肠拭子540份,经细菌分离、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共检出猪源沙门菌18株,检出率3.33%,同时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8株分离株对链霉素耐药率为72.22%,对四环素耐药率为72.22%,其他药物耐药率普遍高于22.2%,且多重耐药严重。此外,共检测10种毒力基因,其中sseC、spvA、spvR三种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2.2%、72.2%、83.3%。小鼠致病性试验中,有11株分离株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61.1%)。表明分离沙门菌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且致病力的增强可能与毒力岛和毒力质粒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旨在为防控沙门氏菌引起的猪疾病以及指导猪场用药提供一定参考。试验对京津冀地区猪饲料厂、猪养殖场、猪屠宰场、超市、农贸市场等采集的饲料、猪肛拭子、水、猪肉等样品中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对50株7类以上药物耐药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耐药基因分布情况。对分离筛选得到沙门氏菌菌株通过抗菌药物浓度梯度法测定其对2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合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不同来源沙门氏菌耐药基因。结果显示:5 024份样品中共检出沙门氏菌484株,平均检出率为9.63%;484株沙门氏菌对2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耐药率是86.16%。耐药率大于30%的抗菌药物有庆大霉素(30.8%)、阿莫西林(31.6%)、四环素(36.8%)、多西环素(33.5%)、萘啶酸(31.8%)。对耐受7种以上抗菌药物的50株沙门氏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耐药基因进行分析,共检出43种耐药基因,其中aac6’-Iaa、aadA1、aph(3’)-Ia、aph(3’’)-Ib、aph3’-Iia、aac3-Iid、mcr-1、tet(B)、sul1、sul2、gyrA、floR、dfrA12、aac(6’)-Ib-...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秦皇地区狐源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及耐药性,对23株秦皇地区的狐源沙门氏菌进行了研究。采用小鼠致病性试验、PCR检测毒力基因和KB纸片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3株沙门氏菌均可致小鼠死亡,死亡率为20%~100%;23株沙门氏菌中有21株检测到毒力基因,分别检出2个~8个毒力基因,毒力基因sseC和sseL未检出,其余17种基因检出率为4.35%~65.22%,spvA、hisJ和stn基因检出率较高;23株沙门氏菌对6种~15种抗菌药物耐药,对14种抗菌药物耐药菌株数最多,占比26.09%(6/23),23株沙门氏菌对土霉素、替米考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达100%,对阿米卡星敏感率最高为30.43%(7/23)。结果表明,23株狐源沙门氏菌均具有致病性,并均携带多个毒力基因,耐药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内蒙古地区奶牛源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耐药特性及ESBLs基因流行特征,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22种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并对其多重耐药特性进行了分析;采用PCR法对具有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表型的菌株进行了8种动物源沙门氏菌常见ESBLs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奶牛源致病性沙门氏菌对甲氧苄啶(97.4%)及磺胺甲基噁唑(94.7%)的耐药率最高,对多数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氯霉素类及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性也较为严重(耐药率为40%~80%),所有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菌株的多重耐药率为94.7%,有29株菌(76.3%)同时对6类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35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菌株中,有30株(85.7%)为ESBLs基因阳性,共检出6种ESBLs基因,其中CTX-M型基因检出率最高(40.0%),未检出SHV和PSE型基因;共发现15种ESBLs基因型,9种ESBLs基因型组合,有16株菌(45.7%)同时携带两种或两种以上ESBLs基因。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奶牛源致病性沙门氏菌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为严重,且ESBLs基因的流行模式较为复杂,提示兽医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可能是造成该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纤维素酶应用广泛,但因受到酶活低、成本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纤维素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受到限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来获得高活性、高产量的纤维素酶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纤维素酶分子结构、基因的克隆、原核与真核表达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构建纤维素酶酵母表达系统、木霉表达系统以及多个纤维素酶基因共表达系统是未来纤维素酶基因工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乳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概述了乳蛋白基因及其mRNA的结构和功能的主要特征及实际应用情况。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间的乳蛋白基因和cRNA,证实了它们的进化突变速率很高,但是其总体组织形式却是保守的。对乳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及转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们有可能从遗传上改变乳汁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孔雀源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流行特征,从昆明动物园采集孔雀粪样,从中分离鉴定大肠埃希菌,并对12种毒力基因及22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从孔雀粪样中共分离鉴定出38株大肠埃希菌,分离菌traT基因携带率为100%;tsh基因携带率最低,为2.63%。未检出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基因aac(3)-Ia、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基因OXA、SHV,其余耐药基因均呈阳性,其中磺胺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为7.89%~34.21%,四环素耐药基因阳性率为50%~57.89%,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为10.53%~50%,氯霉素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为42.11%~71.05%,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为42.11%~63.16%,喹诺酮类耐药基因阳性率为13.16%~68.42%。研究结果可为孔雀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布鲁菌作为胞内寄生菌,在胞内生存面临很多压力。特别是感染早期,胞内的酸化是布鲁菌生存的必要条件。本试验利用RNA-seq,对正常培养条件、酸性培养条件的布鲁菌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113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IlogRatiol≥3),其中44%表达上调。经pathway分析,差异基因分布在51个通路,其中与布鲁菌胞内生存及毒力相关的通路有6个,分别是氧化磷酸化、离子转运、细菌分泌系统、转录调节系统、二元转运调控系统和ABC转运系统。布鲁菌对于酸性生存环境表现多通路、多基因的适应性变化,该研究为系统掌握酸调节基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挖掘重要功能基因提供了转录组分析方法,但如何利用海量测序数据准确、高效地挖掘功能基因,仍是转录组学分析方法研究的重要瓶颈。本文综述了RNA-seq数据质量控制与读段定位、基因组注释、转录本拼接、表达水平评估、差异表达分析等环节分析方法,比较了数据分析常用软件、算法和数据库等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同时,又综述了蛋白调控互作网络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等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方法。转录组分析正在从只利用物种内信息挖掘差异基因,向引入其他物种参考系进行目标物种功能基因挖掘分析方向发展。结合同源基因预测候选基因法、选择信号法、极端数据法、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法及BSR-Seq(bulked segregant RNA-Seq)法等鉴定方法,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可靠。随着测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不断进步、数据库资源不断完善,测序数据中隐含的基因表达调控和生命规律将会逐渐得到准确、深入揭示。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就BMPR-IB基因、BMP4基因和BMPR-IA基因等几个高繁殖力基因和尚需深入研究的高繁殖力基因(GnRHR、INHA、FSHβ以及PGR)在绵羊上的研究做了简要概述,旨在为探讨绵羊高繁殖力的形成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因组印记是一种表观调控机制,在哺乳动物的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印记基因是仅一方亲本来源的同源基因表达,而来自另一亲本不表达的一种基因。近年来,印记基因被广泛研究。印记基因分为父系印记基因和母系印记基因,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而且在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也具有一定差异,胚胎期的营养水平也影响印记基因的表达。DNA甲基化在调控印记基因的表达中起重要作用,影响细胞核移植过程细胞的表观重编程,并影响胎盘及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基因印记模式的改变也可以引起甲基化的改变进而导致基因印记的丢失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牛的印记基因的研究进展情况,为印记基因的后续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人工缺陷株曾证实,腺病毒Ⅱ(Ad_2)的早期基因1b(E1b)的功能是抑制宿主DNA复制。本文首次将Ad_2 E1b克隆到pBR322中,发现在通常条件下,Ad_2 E1b能够抑制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E.Coli)中的复制,并摸索出了重组质粒的制备方法。还发现Ad_2的30558~32891号硷基片段(部分E3)同样可以抑制pAc610重组质粒的复制。对两个重组质粒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