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分蘖洋葱伴生可减轻番茄根结线虫病,但是否与分蘖洋葱鳞茎中黄酮类化合物有关尚不清楚.以南方根结线虫和44份分蘖洋葱种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4份分蘖洋葱鳞茎中黄酮类化合物(芦丁、杨梅黄酮、山奈酚、槲皮素及总黄酮)含量及其对番茄根结线虫死亡率、虫卵孵化抑制率以及线虫趋化性Cf值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黄酮类化合物与根结线虫发病率、病情指数、土壤虫口防效以及根结指数间相关性.结果表明,44份分蘖洋葱鳞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593.22~2204.88 mg·100 g-1 DW,其中M11和M51鳞茎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为2186.59和2204.88 mg·100 g-1 DW,以槲皮素为主;分蘖洋葱鳞茎中杨梅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及总黄酮含量均与根结线虫虫卵孵化抑制率呈显著正相关,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与根结线虫趋化性Cf值呈显著负相关,杨梅黄酮与土壤虫口防效呈显著正相关,与番茄根结线虫病情指数和根结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槲皮素与番茄根结指数、根结线虫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分蘖洋葱伴生减轻番茄根结线虫病,与分蘖洋葱鳞茎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脱毒、高效的分蘖洋葱微鳞茎盘快繁技术体系,为分蘖洋葱种苗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以分蘖洋葱茎尖为外植体,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激素组合(NAA、6-BA、ZT和GA-3)对分蘖洋葱茎尖启动的影响;探讨不同质量浓度的6-BA(0.1,0.4,1.0 mg/L)与NAA(0.1,1.0,2.0 mg/L)组合和6-BA(0.1,0.4,1.0 mg/L)与IAA(0.1,1.0,2.0 mg/L)组合对分蘖洋葱微鳞茎盘增殖效果的影响;研究MS、1/2 MS和1/4 MS加入0.1 mg/L NAA的生根培养基对分蘖洋葱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并对生根的分蘖洋葱组培苗进行移栽驯化。【结果】分蘖洋葱最佳茎尖启动培养基为MS+0.1 mg/L NAA,成苗率达87.50%;微鳞茎盘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4 mg/L 6-BA+0.1 mg/L NAA,平均增殖系数达16.0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0.1 mg/L NAA,生根率达100%;将生根后的试管苗移栽于V(草炭)∶V(田土)=2∶1的基质中,覆膜保湿,在20 ℃、相对湿度80%条件下培养20 d,移栽驯化成活率可达95%以上。【结论】初步建立了分蘖洋葱微鳞茎盘快繁技术体系,在该体系下分蘖洋葱茎尖成苗率、微鳞茎盘增殖系数、生根率及移栽驯化后的组培苗成活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黄皮洋葱鳞茎品质的影响,在室温、5℃、15℃条件下对黄皮洋葱鳞茎进行贮藏,7、30、60、90d时比较不同温度条件对洋葱鳞茎可溶性蛋白(SpC)含量、可溶性糖(SSC)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的贮藏条件下,黄皮洋葱鳞茎内部的生化指标发生了改变,可作为洋葱鳞茎贮藏品质检测的指标;不同温度处理黄皮洋葱鳞茎腐烂数差异极显著(P<0.01);5℃最有利于黄皮洋葱鳞茎的贮藏.  相似文献   

4.
以红皮和黄皮洋葱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直径大小的洋葱,其从外层到内层,从顶部到底部不同部位中可萃取多酚和不可萃取多酚的含量变化,采用硫酸水解的方法分离出不可萃取多酚,并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可萃取和不可萃取多酚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洋葱直径的减小,可萃取和不可萃取多酚的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可萃取与不可萃取多酚含量表现为:外层>中层>内层,顶部>根部>中部,且红皮洋葱中的多酚含量高于黄皮洋葱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分蘖洋葱病毒病发生严重、种性退化的问题,本试验以分蘖洋葱优质种球为试材,开展分蘖洋葱冷凉地区良种繁育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东部冷凉地区敦化市进行良种繁育分蘖洋葱产量与农安县差异不显著,干物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农安县;繁育栽培时,4月12日播种与4月19日播种产量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株距为10cm时产量最高,为1869.48kg·667m-2;良种单个鳞茎重、分蘖数、产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自留种。本试验初步建立并优化了分蘖洋葱良种繁育体系,可为分蘖洋葱地方品种复壮及规模化良种繁育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皮洋葱鳞茎在室温、5、15℃条件下进行贮藏,在7、30、60、90 d时比较不同温度条件对洋葱鳞茎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皮洋葱鳞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PC)、可溶性糖含量(SSC)、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发生了改变,可作为洋葱鳞茎贮藏性检测的指标;鳞茎腐烂数在5、15℃和室温的贮藏条件达到0.01和0.05水平差异显著,酶活性稳定,5℃的贮藏温度最有利于黄皮洋葱鳞茎的贮藏。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洋葱的食用价值和保健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山东、昆明、甘肃4个产地的白皮洋葱和紫皮洋葱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营养成分、矿物质成分、氨基酸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明确其差异性,可为深入研究洋葱的品质评价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河北产地紫皮洋葱的基本营养物质含量、矿物质含量最高,氨基酸含量仅次于山东产地紫皮洋葱。【结论】河北产地紫皮洋葱可作为高值化开发利用的理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分蘖洋葱组培苗的培养条件,以分蘖洋葱鳞茎茎尖为试验材料,分别接种于4种不同启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分蘖洋葱组培苗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S+0.4 mg/L 6-BA+0.1 mg/L NAA为分蘖洋葱组培苗最优启动培养基.以启动培养得到的分蘖洋葱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分别接种于3种不同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分蘖洋葱组培苗形态指标、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2MS+0.01 mg/L NAA+1.5 mg/L IBA+0.1 mg/L PP333为分蘖洋葱组培苗最优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脱落酸(ABA)对洋葱鳞茎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10 μmol·L-1的ABA处理效果最好,其贮存100 d后的鳞茎发芽率只有2.9%,比对照低63.8%.进一步对ABA处理后洋葱不同部位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处理后第1天至第4天,新叶除了POD活性外其他指标处理后均高于对照;鳞茎内层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处理后均低于对照;SOD和POD在处理后前期低于对照,处理1 d后逐步高于对照.处理4 d后各部位除了POD活性外,其他指标和对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 64 份黄皮种质资源的果实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 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滴定酸(TA)含量、糖组分及含量等指标,为选育优质黄皮品种(系)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蒽酮比色法和酸碱滴定法测定黄皮果实可溶性总糖和 TA 含量,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分析可溶性糖的组成及含量,结合果形指数、TSS 含量等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筛选优质黄皮品 系。【结果】64 个黄皮品种(系)的单果质量介于 3.82~13.17 g,果形指数 0.94~1.57、平均值为 1.1,TSS 含 量 10.96%~24.55%、平均 18.08%,可溶性总糖含量 8.04%~16.96%、平均 11.88%,TA 含量 0.11%~1.95%、平 均 1.01%,蔗糖含量 18.65~74.85 mg/g、平均 44.28 mg/g,葡萄糖含量 .7~32.1 mg/g、平均 20.00 mg/g,果糖含量 11.15~46.85 mg/g、平均 22.56 mg/g。鹰嘴黄皮(008)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达 16.96%,塔下甜皮(086)果糖 占比高达 35.41%、糖酸比达 102.14。【结论】黄皮为蔗糖积累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综合性状优良品系 10 份,其中早丰黄皮(010)、丛城甜黄皮(050)和金丰黄皮(067)为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审定品种, 所选品系(种)均可为后续优质黄皮品种选育提供良好的材料基础,也可为黄皮产业品种结构调整提供新选择。  相似文献   

11.
GC/MS研究洋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国产红皮洋葱的挥发油,收率1.44%。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分离出56个色谱峰,鉴定出23个化合物,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从洋葱中分离得到。已鉴定的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78.4%、挥发油化合物总数的41.1%。结果显示,国产红皮洋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3,4-二乙基-1,2,5-三噻烷,1,2-丁二硫醇,二甲基噻吩等噻烷、硫醇类含硫化合物,与文献报道的以硫醚类化合物为主的国外洋葱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测国内仅分布于新疆的高葶韭的物候特征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为高葶韭的进一步引种驯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考相关研究资料,调整和完善了葱属植物物候期的观测标准,并将其应用于高葶韭的物候观测中,于2007-2009年每年的3-9月观测记录高葶韭的物候期;此外,还观测了与高葶韭产量相关的4个指标(植株叶片数、假茎粗、株高及株幅),并分析了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葶韭每年3月中下旬萌动,4月上中旬抽薹,5月中旬始花,6月下旬果实成熟;年生长周期平均为180d左右;同年高葶韭无二次生长。叶是高葶韭的主要食用器官,单株叶片数、假茎粗和株高在植株进入生殖生长时达最大值,分别是9.7,1.331cm和42.0cm,最大株幅为28.53cm;童期植株的株高、假茎粗均与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成年期植株的株高与假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与叶片数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探明了高葶韭的物候特性,其以休眠方式越夏,为绿体春化型、于长日照下开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叶的营养生长期(25~34d)应加强管理,以延长营养生长期,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3.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大葱产量、品质和土壤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大葱全施化肥(100CF)、减量(20%、40%、60%、80%、100%)配施有机肥试验,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大葱产量、品质和土壤氮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00CF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为20%、40%和60%时,大葱产量有小幅增产,增产率分别为3.39%、4.48%、5.32%。有机肥替代比例达40%以上可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增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大葱维生素C含量,80CF20OF、60CF40OF、40CF60OF、20CF80OF、100OF 5个处理维生素C含量较100CF相比,分别增加17.92%、39.40%、45.08%、57.56%、 64.06%;不同施肥处理对游离氨基酸、丙酮酸和有机酸的影响较小。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逐渐降低,与100CF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0~20 cm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减少 22.87%~76.17%和10.84%~80.48%,而20~40 cm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减少4.83%~54.18%和 29.13%~ 75.45%。以40CF60OF处理大葱产量、品质最佳,土壤硝态氮淋失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长白山茖葱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通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利用CI 340型便携式光合仪研究不同光强下宽、窄叶型茖葱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及叶绿素荧光等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条件(遮荫下光强相当于自然光强的50%左右)下,宽、窄叶型茖葱叶片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 、CO2饱和点(Csp)、CO2补偿点(Ccp)、羧化效率(CE)均下降,表观量子效率(AQY)上升。由黑暗转到强光下,自然光照下的宽、窄叶型茖葱叶片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非光化学猝灭(NPQ)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值,而遮荫叶片则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大蒜(Alliumsativum L.)鳞茎经浸取、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柱和凝胶过滤得到凝集素(Alliumsativum L.Lectin,ASL)样品。ASL能凝集兔血红血球和鸡血红血球,使鱼血红血球发生溶血,其中对兔血红血球的凝集活性最强。大蒜凝集素在70℃以上的温度加热10 min才失活,表明大蒜凝集素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凝集活性最适pH为4.5~6.4,其凝集活性部分依赖于金属离子,且大蒜凝集素的凝集活性能被变性剂所抑制。  相似文献   

16.
将白菜型油菜不同栽培种‘红菜薹’和‘黄芽白’进行正反交获得杂种一代,再经过多代自交获得高世代杂种。观察杂种后代形态学特征(叶型、株高、分枝数等)、育性特征(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特征。结果表明经过多代自交,杂种后代各性状趋于稳定,正反交杂种形态有较大差异,而高世代杂种与杂种一代相比,形态没有明显变化。杂种后代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都比较高,花粉可育率均达到90%以上,但与双亲相比仍然稍差。杂种后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比较正常,但仍有少数细胞出现异常染色体行为。杂种后代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联会主要以形成环状和棒状的二价体为主,但也形成四价体等其他染色体构型。杂种后代中平均形成二价体的数目在6.7~8.2,最多全部20条染色体形成10个二价体,其中形成环状二价体和棒状二价体的比例相差不大。除了形成二价体外,部分花粉母细胞还形成少数四价体。与亲本相比,杂种后代染色体联会出现较多的非同源联会,平均每个细胞形成二价体的数目比亲本少,而形成四价体的数目比亲本多。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减数分裂后期Ⅱ,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形成四分体。在此过程中,绝大多细胞染色体行为正常,但有个别细胞出现后期Ⅰ染色体不均等分离,有些细胞同源染色体分开时形成染色体桥;有些细胞在减数分裂Ⅱ中期和后期出现落后染色体。此杂种后代减数分裂过程较正常,探明杂种后代的减数分裂特征可为白菜型油菜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沙棘柠条的生物量及立地因子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调查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同龄林的沙棘生物量为柠条的3.76~9.64倍.生长率沙棘在9~10龄后开始下降,柠条在5~6龄后开始下降.据偏相关分析,坡向、坡位和土壤类型是影响沙棘、柠条的主要立地因子.0~35cm土层沙棘根系主要分布区,约占根系总干重的91.72%.0~100cm土层为柠条根系主要分布区,占0~150cm土层总根系的99.31%.沙棘根瘤在6~9龄时最多;柠条根瘤主要分布于0~50cm土层,林地枯落物积累量:沙棘为7.45~17.25t/ha,柠条为1.8~2.6t/h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植物水浸提液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的抑制效果,明确韭菜Allium tuberosum和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抑制FOC4的途径。【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12种植物水浸提液及韭菜和胜红蓟挥发物对FOC4的抑制效果。【结果】韭菜根和胜红蓟叶片水浸提液对FOC4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达到71%和69%。韭菜叶片和根水浸提液经二氯甲烷萃取,叶片提取液的抑菌率为18.7%,剩余部分的抑菌率为13.0%;根提取液的抑菌率为39.8%,剩余部分的抑菌率为22.1%;说明水浸提原液中含有的抑菌成分主要为水溶性较低的有机化合物。韭菜叶挥发物对FOC4的抑菌效果比根好,1.25 g/L韭菜鲜叶捣碎后产生的挥发物完全抑制FOC4孢子萌发,1.25 g/L根捣碎后产生的挥发物FOC4孢子萌发数为35个/皿。0.5 g/mL的胜红蓟鲜叶水浸提物对FOC4的抑菌率达到50%以上,抑菌效果明显;胜红蓟挥发物对FOC4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说明胜红蓟的主要抑菌物质并非是挥发物。【结论】韭菜的水浸提液和挥发物均可抑制FOC4生长,且挥发物的抑菌效果更好;胜红蓟的水浸提液可抑制FOC4生长,但挥发物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小麦属的分类系统建议采用:(1)保持小麦属的传统属界;(2)在属内根据特化的染色体组型和生殖隔离认定有5个种;(3)根据形态特征、栽培类型、染色体组亚型分化及地理分布等将大多数传统形态种降为亚种,共确定24个亚种;(4)废弃原有的一些亚种;(5)保持原有变种.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与龙葵间作模式对植物生长及Cd富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最优的间作修复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玉米和超富集植物龙葵为研究对象,设置单作玉米(CK1)、单作龙葵(CK2)、宽窄行玉米宽行间作单行龙葵(T1)、宽窄行玉米宽行间作双行交错龙葵(T2)、等行距单行玉米间作单行龙葵(T3)、等行距单行玉米间作双行交错龙葵(T4)、等4行距玉米间作等4行距龙葵(T5)7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模式下玉米和龙葵各器官生物量、土地当量比、Cd含量、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总Cd提取量、根际土壤pH和有效态Cd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5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与CK1相比,T3间作模式玉米产量增加15.6%,T1、T4、T5间作模式玉米产量降幅小于10%,T2间作模式玉米产量减少16.8%;与CK2相比,5种间作模式龙葵单株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变化。5种间作模式没有显著改变玉米和龙葵各部位的Cd含量,以及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但却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总Cd提取量,其中T4间作模式最高。除T5外,其他4种间作模式均显著降低了龙葵和玉米根际土壤pH,提高了龙葵根际土壤Cd有效态含量,却降低了玉米根际土壤Cd有效态含量。这表明玉米与龙葵表现为种间生长促进,T1、T3、T4、T5 4种间作模式不仅可以保障玉米稳产,而且能显著提高修复效率,实现边生产边修复的目的,其中T4间作模式最优。另外,沈阳地区龙葵种子在湖南表现出不适应性,建议选用当地龙葵进行间作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