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长度枸杞插穗温床催根育苗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枸杞硬枝插穗的成苗率和利用率,采用温床催根容器育苗技术对不同长度插穗成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5、12和10 cm插穗的成苗率分别为81.25%、80.21%、和79.17%,与8 cm插穗成苗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15×10-6萘乙酸水溶液浸泡插穗深度为1、2、3、4和8 cm的情况下,8 cm插穗的成苗率分别为81.25%、78.84%、61.46%、26.04%和18.75%,表现出随浸泡深度增加成苗率降低的趋势,以浸泡深度1和2 cm这2个处理成苗率较好,与其它3个处理成苗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为了便于打捆操作和节约枝条,枸杞插穗长度以10~12 cm为宜。  相似文献   

2.
杉木闽粤栲异龄复层林林木生长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杉木林下栽植的闽粤栲更新林为研究对象,以杉木纯林、闽粤栲纯林为对照,对异龄复层林的林分结构、林木生长、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林分物种多样性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间伐后的杉木纯林林下栽植闽粤栲,可提高闽粤栲栽植成活率,杉木间伐保留最佳密度为600株/hm^2,林下栽植闽粤栲合理密度为1 200株/hm^2。异龄复层混交林中杉木与闽粤栲均生长良好,杉木平均树高和胸径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3.8%和30.0%,林分土壤肥力提高19.05%。杉木林下栽植闽粤栲异龄复层混交林更新技术,可为培育针阔异龄复层林和南方杉木纯林的改造与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盐度、水位和泥沙淤泥是滨海湿地植物种子萌发的关键环境因子,也是导致植被退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开展种子萌发的盐度(0、200、400、600、800 mmol·L-1)、水位(0、30、90 cm)和埋藏深度(0、1、2、3 cm)实验,揭示3个关键环境因子对辽河口湿地盐地碱蓬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增加,盐地碱蓬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逐渐降低。当盐度增加至800 mmol·L-1时,种子不再萌发。盐地碱蓬种子在0~90 cm水位下都能顺利萌发。与低水位相比,高水位具有较低的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基质类型和埋藏深度对盐地碱蓬种子出苗具有重要的影响。泥和泥沙混合物(体积比为1:1)埋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沙埋藏的盐地碱蓬种子则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出苗率和出苗速率逐渐降低。当沙埋藏深度增加至3 cm时,种子不再出苗。可见,在环境因子多变的滨海湿地中,种子萌发对盐度、水位和泥沙埋藏的敏感性是辽河口湿地盐地碱蓬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沙埋是荒漠植物自然更新中种子萌发及成苗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为研究霸王种子出苗对沙埋的需求,设置5个沙埋处理深度,分析霸王出苗率及幼苗株高生长。结果表明:不同深度沙埋处理下霸王幼苗出苗率及株高差异有效,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其幼苗的出苗率和株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埋深3 cm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0.7%和2.30 cm。总之,霸王种子出苗对沙埋的需求范围为埋深1~7 cm,最适沙深为1~3 cm。  相似文献   

5.
木荷幼苗对常绿阔叶林不同光环境的光合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夏季晴天,对生长在旷地、林窗和林下的木荷幼苗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及对短暂遮荫的响应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旷地的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约为1 230 μmol·m-2·s-1,分别是林窗和林下的1.7和12.3倍左右,并且旷地的气温显著大于林窗和林下的,而空气相对湿度却明显低于其它2个光环境;(2)木荷幼苗在旷地和林窗均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旷地木荷"午休"时净光合速率的降幅约60%,而林窗的降幅约为30%;旷地中木荷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约为17.8 μmolCO2·m-2·s-1,约是林窗和林下的1.8和3.4倍;此外,木荷幼苗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均随环境光强的增大而增大;(3)短暂遮荫时,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降低,各光环境中木荷幼苗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不断降低,胞间CO2浓度逐渐升高,水分利用率在旷地和林窗中呈下降趋势,而在林下一定低光范围内(约130~800 μmol·m-2·s-1)则维持了较高水平;(4)受光斑照射时,光斑区域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受光斑前以及未受光斑区域提高了10倍和4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通过进行云南红豆种子不同处理的萌发试验,结果表明:(1)未经过处理的云南红豆种子的萌发率及成苗率仅为0.67%;(2)对云南红豆种子进行处理能显著提高云南红豆种子的的萌发率及成苗率;(3)云南红豆又以剪破种皮的处理方式萌发率及成苗率最高;(4)在生产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林窗作为一种中小尺度干扰在森林群落中广泛存在。林窗可以改善林下光照和水热条件,进而对林下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林窗与林下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研究选取深圳大鹏半岛鹅公村附近面积为1 hm2的阔叶混交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将植被调查数据与无人机遥感正射影像相结合,从不同尺度分析了研究地林窗格局与林下生物多样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地属典型次生林,群落正处于演替的初、中级阶段,林下层主要由灌木和小乔木组成;2)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提取的林窗呈数量多、面积小的空间分布格局,面积在2~15 m2的林窗面积占比达到93.6%,最大林窗面积为20.75m2,平均林窗面积为3.99 m2;3)10 m×10 m和20 m×20 m尺度下,林窗与林下生物多样性间无显著相关关系,5 m×5 m尺度下,最大斑块比例与林下生物多样性指数间产生相关性。综上,在研究区内,随着研究尺度的变小,林窗为林下群落提供异质性生境的能力提高,而在10 m×10 m和20 m×20 m尺度下,林窗难以对林下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采自日本不同地区的抗松材线虫病黑松品种"虹青"(Pinus thunbergii'Hongqing')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基质处理下的种子出苗率、成苗率及幼苗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以蛭石为黑松容器育苗基质,除东京都町田市种子的成苗率低于净营养基质处理外,其出苗率、以及静岡县御殿场市、九州种子的出苗率和成苗率均高于净营养基质和河沙处理,其中九州种子的出苗率及成苗率最高,分别为62.7%和52.1%;河沙处理的出苗率和成苗率均最低;九州的种子质量最佳,播种于蛭石中的7个月幼苗平均高8.85 cm,地径为5.1 mm;东京都町田市的种子质量最差.采用蛭石为育苗基质,对立枯病进行早防早治,能大幅度提高黑松出苗率及成苗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低效林不同大小林窗(面积50 m2、100 m2、150 m2)改造,以未处理作为对照,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林窗改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林窗改造,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具有显著提升,其中,林窗面积越大,提升效果越显著。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表现为:150 m2(L3)100 m2(L2)50 m2(L1)对照(CK);3种大小面积林窗和对照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均表现为上层(0~5 cm)中层(5 cm~10 cm)下层(10 cm~15 cm);且林窗改造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表层富集特性,林窗面积越大,上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所占比例越低。  相似文献   

10.
阔叶林下人工更新红松幼树光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天然次生林下、林缘、林窗环境中红松幼树的净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同时记录光合生理因子和环境因子。分析了林下、林缘、林窗不同条件下红松幼树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率日进程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林下〈林缘〈林窗;空气相对湿度林下〉林缘〉林窗;林窗阳面叶光合有效辐射呈单峰型曲线,阳面叶光合有效辐射最大值林窗〉林缘〉林下;红松幼树净光合速率阳面叶大于阴面叶,林窗处阳面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林缘呈双峰型曲线,林下呈多峰型曲线,净光合速率最大值林窗〉林缘〉林下;红松阳面叶的光能利用率林下〉林缘〉林窗;红松阳面叶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且蒸腾速率林窗〉林缘〉林下,阳面叶〉阴面叶;红松阳面叶水分利用率林下〉林窗〉林缘,阳面叶水分利用率〉阴面叶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遮阳网遮光度对红椎大田播种育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了4种不同的遮光处理:全光照、遮光度40%、遮光度60%、遮光度70%,探讨不同遮光度对红椎大田播种育苗苗木保存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度对红椎大田播种育苗苗木保存率和苗木生长有显著影响。遮光度达70%时,其苗木保存率、苗木高生长与地径生长均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不同红锥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红锥人工林合理经营和持续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锥纯林、红锥+湿地松混交林、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红锥+火力楠混交林4种红锥林型人工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红锥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以及变化规律。【结果】4种林型3个土层(0~20、20~40、40~60 cm)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容重(ρb)、含水率(θg)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差异显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4种林型的SOC、TN、全磷(TP)、θg均表现为逐渐降低,ρb表现为逐渐增大。0~60 cm土层4种林型间SOC、TN、TP、θg、pH值、ρb均差异极显著。其中红锥+米老排混交林土壤SOC、TN、TP、θg和MBC、MBN均最大,pH值和ρb最小;红锥纯林土壤SOC、TN、TP和MBC、MBN均最小,pH值和ρb最大。相关分析表明,MBC与SOC、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MBN与SOC、TN、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SOC、TN、TP与ρb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红锥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地,且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方法、利用生态位宽度(Levins指数、Hurlbert指数、Feinsinger指数)、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生态位重叠对宛田红锥林不同资源位中20个主要种群的生态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Levins,Hurlbert和Feinsinger三个生态位宽度计测公式结果基本一致;红锥,九节,倒挂铁角蕨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对群落环境的适应和资源利用能力最强;宛田红锥林各主要种群间对生态因子的需求较相似,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比较高,Cih值大于0.4的有109对,占57.4%;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一般较大,如红锥与球序鹅掌柴,九节与罗伞树的Cih值分别为0.709 7,0.741 6;宛田红锥林各主要种群间生态位重叠程度低,表明红锥林利用相同资源位而产生的种间竞争不激烈,群落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4.
红锥育苗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跃生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3):73-74,93
对红锥种子采用不同人工处理的播种育苗试验表明:红锥种子经催芽断根育苗处理后,其1年生苗木平均高和平均地径分别比无断根处理的高22 0%和117 0%,单株侧根数增加127 71%,造林成活率提高23 0%。  相似文献   

15.
不同育苗基质对红锥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黄心土、火烧土、泥炭土、红锥林表土四种基质对红锥幼苗进行基质试验,测定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基质配方差异显著,最理想的基质配方为24%黄心土+25%火烧土+25%泥炭土+25%红锥林表土+1%过磷酸钙。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对栲属2个种,即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与白锥(C.carlesii Hayata)种间进行不同时期嫁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适合栲属种间嫁接,没有发现嫁接不亲和的现象;不同时期嫁接均有较高的成活率.综合比较成活率、保存率、接穗芽长等指标,表明嫁接效果最好的是3月,成活率达79%,接穗芽长11 cm;其次是1 1月、2月、10月、1月.说明春秋2季均适合栲属种间嫁接.气温对异砧嫁接成活率有直接影响,在低温时栲属种间嫁接愈伤组织生长比种内嫁接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解绑时间可延长至100 d后.  相似文献   

17.
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林树种和生态公益林树种,具有较高的价值 和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文章以红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采穗圃的营建、采穗母株幼化促萌、穗条选择、 基质筛选、激素处理、扦插月份等因素进行研究,获得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3 月份扦 插成活率最高,使用黄心土作为扦插基质,利用ABT-3 对优树嫁压条苗穗条进行处理,扦插成活率可达 94%。研究显示,扦插月份、扦插基质对红锥穗条扦插成活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广西红锥天然林原生境自然因子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调查统计广西15个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天然林县市的气候和土壤因子,结果表明广西红锥天然林分布的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红锥天然林为主的森林是我国南亚热带季雨林化常绿阔叶林的代表类型;红锥天然林分布以赤红壤、红壤林地出现较多,土壤酸碱度为微酸性(pH 4.36~6.23)。根据对广西红锥天然林原生境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的分析结果,初步确定广西红锥的现实生态位宽度。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林木种子直播过程中,播种深度对林木种子出苗率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济源王屋山地区次生栓皮栎林内,设置4 cm和12 cm两种播种深度,种植100枚健康栓皮栎种子,定期观察记录其发芽和成长状况。结果显示:①4 cm条件下,栓皮栎的发芽率为92%,而12 cm条件下,发芽率仅为62%,二者差异显著;②在2种种植深度下,栓皮栎幼苗的地上茎长度分别为11.79±0.55 cm和11.41±0.65 cm,差异不显著,而叶片数分别为10.33±0.68和9.54±1.13,亦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种植深度对林木种子的发芽和出苗率有直接影响,但对出苗后幼苗的生长发育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的角度,对梧州共青林场新造未成林地的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林地采伐更新为红锥(Castanopsis hystrlz)林和荷木(Schima superba)林后其森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红锥林和荷木林的生长发育,各林地养分状况明显降低。和对照林地相比,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