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测定不同浓度的类皮雷菌素对草地贪夜蛾的生物活性,为草地贪夜蛾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室内用不同浓度(0、0.25、0.50、1.00、2.00和4.00 mg/L)类皮雷菌素药液浸泡过的玉米叶片分别喂食10头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3次重复;于处理前和处理后24、48 h测量幼虫的体重、体长等指标,观察记录幼虫的死亡情况,研究类皮雷菌素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生长的影响.[结果]在室内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类皮雷菌素药液浸泡过的玉米叶片喂食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24和48 h后,2龄幼虫的死亡率随药液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其中4.00 mg/L类皮雷菌素药液处理24 h后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体长增长率为-1.06%、体长增长抑制率为120.88%、平均取食叶面积为4.67 mm2、取食抑制率为39.13%,处理24和48 h后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体重增长抑制率分别为19.03%和56.07%.[结论]类皮雷菌素对草地贪夜蛾的体长、体重和取食量均有抑制作用,在草地贪夜蛾的防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对草地贪夜蛾有效的药剂,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1种常用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或卵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药后72h,7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0%以上,5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4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0%以上,4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0%以上,3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校正孵化抑制率达到85%以上。该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化学防控草地贪夜蛾的用药方案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摸清2019年新迁入的草地贪夜蛾在河南省秋播小麦上的为害及越冬情况,为制订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河南省植保站于2019年11月组织了全省108个农业县(市、区)植保部门开展了秋播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普查,重点普查了对有自生玉米苗的麦田和自生玉米苗和麦苗上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并进行了草地贪夜蛾越冬情况系统调查。普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08个农业县(市、区)中,14个县(市、区)的小麦田里自生玉米苗上查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其中6个县部分田块发现有为害麦苗的现象,但自生玉米苗被害株率都很高,麦苗受害轻,说明草地贪夜蛾是可以为害小麦的,但更喜食玉米。越冬情况系统调查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幼虫在日均温10℃以上活动能力正常,在日均3℃以下,最低温1℃以上,活动能力低,最低温度0℃以下不能成活。河南省冬季最低气温均可达-10℃以下,说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河南省不能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南靖县草地贪夜蛾种群发生情况和规律,2019年10—12月南靖县进行了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监测,其中对靖城镇、金山镇、和溪镇、船场镇、梅林镇的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出现2个发生高峰,最高诱蛾量出现在11月11日,以玉米上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数量最多,茄子和辣椒上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数量次之;草地贪夜蛾幼虫只危害玉米,在10月21日左右出现高峰,其他作物上没有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危害,其中玉米苗期、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危害较重,抽雄后危害较轻。  相似文献   

5.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是一种重大入侵害虫,目前已侵入湖南严重危害粮食作物安全生产。采用田间调查方法,2019年5月调查了永州、长沙和岳阳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情况,并采用Taylor幂法和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研究了3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空间分布格局。调查结果表明:永州、长沙和岳阳3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量分别为0.22、0.19和0.16头/株,且3地均以低龄幼虫为主,老熟幼虫较少。草地贪夜蛾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永州、岳阳和长沙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调查和制定其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卵对高温和低温的适应性,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卵在不同温度(10℃、13℃、16℃、19℃、22℃、35℃、38℃和41℃)条件下处理不同时间(12h和24h)后转移至适温(28℃)培养,对其孵化、发育历期及性比的影响。结果显示,短期高温和低温处理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孵化率、孵化时间、发育历期及性比具有一定影响。10℃、13℃、38℃和41℃下,卵的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孵化时间随着温度增加而缩短; 10℃、13℃、16℃温度处理会显著增加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 38℃、41℃温度处理会显著缩短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41℃高温处理12h后,草地贪夜蛾雌虫比例为56.33%,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南靖县草地贪夜蛾种群发生情况和和规律,2019年10月至12月,对南靖县进行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监测,其中对靖城镇、金山镇、和溪镇、船场镇、梅林镇的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下半年总共发生两个高峰,最高诱蛾量在11月11日,以玉米、茄子和辣椒上成虫发生数量较多,玉米最多;草地贪夜蛾幼虫只危害玉米,在10月21日左右出现高峰,其它作物没有发现草地贪危害,危害玉米偏向于苗期、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苗期最严重,抽雄后危害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草地贪夜蛾是世界性的农业害虫,能够远距离迁飞,2019年初首次入侵我国,在25个省造成了危害,严重威胁了我国农业生产安全。为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遏制其暴发成灾,在整理草地贪夜蛾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2020年全国发生情况进行预测,并针对性地提出分区治理、全面监测、联防联控、综合防治等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掌握草地贪夜蛾成虫在温州地区的田间发生动态,筛选对草地贪夜蛾诱捕效果较好的性诱剂,本研究对5种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诱芯在浙江省温州地区玉米田进行田间理化诱控试验,探讨草地贪夜蛾性诱剂的田间诱集效果。结果显示,纽康(NK)、百乐宝(BLB)、中捷四方(SF)对草地贪夜蛾的诱捕量高于宁录(NL)和新安中绿(ZL)。在对草地贪夜蛾的诱捕专一性方面,NK、NL、BLB要优于SF和ZL。结果表明,NK和BLB更适合温州地区草地贪夜蛾的虫情监测与理化诱控。本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的田间测报和理化诱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草地贪夜蛾在辽宁的发生情况,并提出了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虫酰肼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抗性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甜菜夜蛾对虫酰肼产生抗性的风险,了解虫酰肼[3,5-二甲基苯甲酸1-1(1,1一二甲基乙基)-2(4-乙基苯甲酰)肼,tebufenozide]对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使用虫酰肼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LC50剂量隔代和LC10剂量继代汰选抗性,比较各代生物学特性变化;不同剂量分别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和卵块,研究药剂对当代及下一代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LC50剂量隔代汰选抗药性至F11代,甜菜夜蛾幼虫对该药剂的敏感性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没有产生抗性;羽化率及成虫寿命变化不明显,而化蛹率、蛹重和单雌产卵量逐代显著降低。用LC10剂量继代汰选抗性缓慢上升,至F19代抗性增加2.52倍;化蛹率、蛹重、羽化率、成虫寿命及单雌产卵量变化不显著。分别用虫酰肼2.5、5、10、20及40 µg•ml-1浸渍法处理3龄幼虫,随剂量提高幼虫成活率随之降低,幼虫期缩短,化蛹率及蛹重下降,但羽化率及成虫雌雄比变化不大;当大于等于10 µg•ml-1剂量处理幼虫,不仅随剂量提高而降低了下一代成虫产卵量,而且下一代幼虫成活率,幼虫及蛹体重也有所下降。用虫酰肼10~300 µg•ml-1剂量浸渍卵块,卵孵化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用 50 µg•ml-1以上剂量处理时,可明显降低初孵幼虫、4日龄幼虫成活率以及幼虫及蛹体重。【结论】虫酰肼对甜菜夜蛾当代及下一代的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影响,而甜菜夜蛾对该药剂不易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2.
王锟  张丽兰  黎斌  杜广祖  陈斌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0):2894-2903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幼虫在山地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乡山地玉米种植区为调查研究点,设置系统调查田3块,每块田采用W型五点调查取样法,调查并记录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玉米植株上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数量;采用聚集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等方法分析山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基于空间分布结果,进一步拟合提出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幼虫密度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结果】不同生育期玉米植株上草地贪夜蛾各龄期幼虫的组成不同。除1龄幼虫在雄穗上无分布外,各龄期幼虫在玉米不同部位上均有分布,幼虫数量由大到小的分布顺序为心叶>雌穗>茎/叶>雄穗。玉米齐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数量比例较高,分别为100.00%、71.45%、63.39%和78.07%,抽雄期、散粉期、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数量比例较高,分别为70.01%、83.55%、81.35%、95.94%和95.56%;玉米心叶和雌穗上虫量占比较高,分别为37.73%和34.49%,其中雌穗虫量最高达237.78头/100穗;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在山地玉米田呈聚集分布,高龄幼虫呈均匀分布;综合来看,山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度具密度依赖性。基于空间分布的草地贪夜蛾低龄、高龄和全部幼虫样本的最佳理论抽样数计算模型分别为$N = (\frac{{3.84}}{{{D^2}}})(\frac{{3.2575}}{{{m^2}}} + 0.2874)、N = (\frac{{3.84}}{{{D^2}}})(\frac{{1.008}}{m} - 0.0644)$和$N = (\frac{{3.84}}{{{D^2}}})(\frac{{1.4718}}{m} + 0.3370)$,基于防治指标的低龄、高龄和全部幼虫样本的序贯抽样区间计算公式分别为${T_{{\rm{Iwao(n)}}}} = 0.33n \pm 1.96\sqrt {1.1063n} 、{T_{{\rm{Iwao(n)}}}} = 0.33n \pm 1.96\sqrt {0.3257n} $和${T_{{\rm{Iwao(n)}}}} = 0.33n \pm 1.96\sqrt {0.5224n} $。【结论】云南山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呈聚集分布,高龄幼虫呈均匀分布,整个生育期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总体呈聚集分布;可通过拟合的模型计算低龄和高龄幼虫取样的最佳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区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生物农药短稳杆菌对草地贪夜蛾的杀虫活性及其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草地贪夜蛾的高效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短稳杆菌对草地贪夜蛾1、2和3龄幼虫的室内杀虫活性;通过喷雾法测定短稳杆菌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控制效果;以短稳杆菌亚致死剂量处理草地贪夜蛾幼虫,利用酶标仪检测幼虫体内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室内杀虫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短稳杆菌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取食经1.00×107孢子/mL短稳杆菌处理的玉米叶片72 h后,1、2和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6.21%、83.05%和58.33%。玉米田施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800和1000倍液7 d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84%和93.78%,显著高于0.5%苦参碱水剂800倍液处理(P<0.05),高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0.05)。亚致死剂量短稳杆菌(LC20)处理后,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短稳杆菌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具有较好的室内杀虫活性和田间防治效,可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有效的生物农药使用。在玉米田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盛发期,使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进行防治时,建议使用800~1000倍液喷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发生和越冬情况,以及越冬幼虫对不同温度环境的适应性,为贵州省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贵州省黔西南州年均温较高的望谟县、兴仁市、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和贞丰县为目标调查点,采用灯诱、性诱、田间调查等方法于2019年冬季和2020年春季调查草地贪夜蛾的越冬寄主及越冬虫态,统计虫源数量和百株虫量。将冬季采自望谟县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以玉米叶分别饲养于室内、室外和人工气候箱,观察草地贪夜蛾冬季幼虫在3种环境条件下的存活率和化蛹率。【结果】性诱捕器和高空测报灯分别于2020年1月13日和2020年3月18日首次在望谟县诱集到成虫,之后在兴义市、兴仁市和安龙县也有发现,虫情测报灯未诱集到草地贪夜蛾。田间调查2019年冬季仅在望谟县桑郎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虫龄以3~6龄为主,寄主为散落的再生玉米苗,首次调查百株虫量为34.67头,未发现成虫和卵;2020年春季最早仍在望谟县桑郎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虫龄以1~3龄为主,寄主为栽种玉米苗,百株虫量最高为28.00头,且在该地土壤中发现草地贪夜蛾蛹1头,2020年晚春在兴仁市马马崖镇九盘村亦发现1龄幼虫,百株虫量最高达30.00头。草地贪夜蛾越冬幼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饲养第1~2周后的存活率均表现为室内 > 室外 > 气候箱,第3周后的化蛹率则是室内饲养的最高,室外最低。【结论】草地贪夜蛾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能终年繁殖,但冬季虫源基数较少,不足以成为本地春季草地贪夜蛾暴发的主要虫源。草地贪夜蛾越冬幼虫更适应偏冷的环境,对突变的温暖环境和较低温度环境均不适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及其近缘种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对2种不同作用类型杀虫剂的响应,为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控及抗药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并用2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25)和致死中浓度(LC50)处理过的小麦叶片分别饲喂2种害虫的3龄幼虫,比较取食6、12、18、24和48 h后幼虫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及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变化。【结果】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毒力高于氯虫苯甲酰胺。2类杀虫剂胁迫下2种害虫的CYP450活性均上升,且草地贪夜蛾的CYP450活性高于斜纹夜蛾,在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低剂量(LC25)胁迫下草地贪夜蛾的CYP450活性均高于高剂量(LC50)胁迫处理,处理后48 h均达最高值(15.72±0.41和15.36±0.47 ng/mL);而草地贪夜蛾另2种解毒酶(GST和CarE)活性在甲维盐处理后低于斜纹夜蛾。甲维盐胁迫下2种害虫体内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均降低,且草地贪夜蛾保护酶活性低于斜纹夜蛾;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草地贪夜蛾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均上升,高剂量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2种害虫SOD和CAT活性均高于低剂量胁迫处理,且草地贪夜蛾SOD和CAT活性高于斜纹夜蛾。2种害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对2类杀虫剂响应差异明显,且物种、药剂、浓度、时间、物种×浓度和药剂×浓度因素对2种害虫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2类杀虫剂胁迫下2种害虫的SOD和CAT活性间相关性较强。【结论】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的敏感性高于斜纹夜蛾,而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低于斜纹夜蛾,且2种害虫均主要通过增强CYP450活性对杀虫剂进行解毒代谢。农业生产上推荐使用甲维盐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药剂。  相似文献   

16.
对湖南常德地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肠道细菌进行分离培养,结合16Sr DNA测序,共分离得到11个细菌分离株,分别归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泛菌属(Pantoea)、莱略特氏菌属(Lelliott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5个属,与分离自玉米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肠道细菌归属的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及克雷伯氏菌属在种类上相似;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豇豆、辣椒和甘蓝等植物上均可存活,存活率分别为70%、50%、17%和10%,这些植物可能是湖南地区的潜在寄主。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对玉米安全,同时可降低草地贪夜蛾虫口基数、有效防控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发生的种子处理剂,试验特选用40%溴酰·噻虫嗪、50%氯虫苯甲酰胺、35%噻虫嗪、30%吡蚜·噻虫胺、20%呋虫胺、20%多杀霉素、10%高效氯氟氰菊酯7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玉米出苗后7d, 50%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出苗率最高,为87.00%,各处理间出苗率差异不显著,与对照差异显著。防效方面,以40%溴酰·噻虫嗪、20%多杀霉素2个拌种处理最为突出,苗后7d虫口防效分别可达89.10%、87.14%,保苗率分别可达84.12%、81.80%;苗后14 d虫口防效分别可达74.10%、70.49%,保苗率分别可达72.59%、71.23%;苗后21 d虫口防效分别可达58.34%、56.37%,保苗率分别可达55.75%、53.09%。药效的持效期维持在苗后14~21 d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为害水稻的风险,将室内以玉米叶继代饲养10代以上的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分别饲喂玉米叶和水稻叶,其后代为CnC1和CnR1;Cn R1组用水稻叶继代饲养8代后再分为2组,一组继续饲喂水稻叶并繁殖1代(CnR8R1),另一组取食玉米并繁殖1代(CnR8C1),分别观察、记录这4个种群幼虫的历期,计算其存活率、繁殖力,测定其营养效应和中肠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CnC1组的幼虫历期最短(17.46d),而CnR1幼虫历期最长(23.24d),这两者间差异显著;Cn R1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CnC1组单雌产卵量最高(693粒),CnR1组的单雌产卵量最低(384粒);CnR1组和CnR8R1组幼虫的相对取食量均显著低于CnC1组和CnR8C1组的;4个处理组间幼虫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的差异不显著;寄主转换过程中幼虫中肠的胃蛋酶活性的差异显著,但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从幼虫的存活率、繁殖力、营养效应、中肠消化酶活性综合来看,取食水稻叶的种群重新转移为害玉米后不会影响其在玉米上的种群增长速率;水稻虽不是草地贪夜蛾的最适寄主,但草地贪夜蛾从玉米转移至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前期筛选获得对草地贪夜蛾高效致病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GZSL-1和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菌株IFCF01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2株菌株在草地贪夜蛾体表的侵染模式,为阐明菌株致病机理,提高昆虫病原真菌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分别接种菌株GZSL-1和IFCF01(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107孢子/mL)后分生孢子在幼虫体表附着、萌发、穿透和增殖的过程。【结果】菌株GZSL-1和IFCF01萌发后均可形成附着胞,草地贪夜蛾幼虫体表结构对2株菌株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和穿透芽管长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株菌株在各结构区均有较高的萌发率(> 90.00%)和附着胞率(> 80.00%),在平缓结构区比瘤状突起结构区观察到更短的穿透芽管。在各结构区,菌株GZSL-1形成的穿透芽管长度均短于菌株IF-CF01相应的芽管长度,在平缓结构区,菌株GZSL-1的穿透芽管长度显著短于菌株IFCF01(P<0.05)。菌株GZSL-1和IFCF01分生孢子接种后分别在16和8 h内萌发,在24和32 h内普遍出现穿透结构穿透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壁。2株菌株的初级和次级分生孢子分别在接种后72和96 h内出现。【结论】扫描电镜观察证实球孢白僵菌菌株GZSL-1和玫烟色虫草菌株IFCF01对草地贪夜蛾具有高致病性,揭示了病原真菌分生孢子在草地贪夜蛾虫体上的侵染过程,结果为后续2株菌株的改良及田间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