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6个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6个具有代表性的杂交水稻组合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宜从江县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逐步替代目前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结果表明:冈优527产量高,抗逆性强,可大面积推广种植;中优63、Q优1号、宜香优725等品种产量明显高于对照汕优63,抗逆性较强,可小面积试种,考察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单季晚稻强化栽培品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溪镇水稻种植主要以单季晚稻为主,品种多为"协优63"、"汕优63"、"两优培九","扬稻6号"等.前茬为油菜、马铃薯、春大豆、西瓜、四季豆及空闲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4个超级稻品种进行试种,筛选适宜南宁市早稻种植的产量高、熟期适宜的超级稻品种,为南宁市超级稻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Y两优1号为对照,对14个参试超级稻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参试超级稻品种生育期为115~136d,以中浙优1号最长(136 d)、丰源优299最短(115d).不同超级稻品种株高、穗长分别与对照相差-10.1~7.4、0.1~3.0 cm,均以丰源优299最高.除天优122、天优998和中浙优1号有效穗高于对照外,其他参试品种有效穗(236.40万~287.85万穗/ha)均低于对照(300.75万穗/ha).丰源优299、Ⅱ优航2号、五优308等9个品种的平均每穗总粒数(152~181粒)均高于对照.桂两优2号、特优582、天优998等9个品种的结实率(78.21%~89.26%)均高于对照.准两优1141、天优3301、丰源优299等5个品种的千粒重高于对照,增幅为1.4~5.9g.参试品种中有7个品种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5%~9.9%,其中准两优1141、Ⅱ优602、内2优6号、特优582等4个品种比对照增产3.4%以上;其余品种比对照减产,减产幅度为3.5%~10.9%.[结论]准两优1141、Ⅱ优602、内2优6号、特优582等7个品种的产量潜力高、熟期适宜,可作为南宁市早稻主推品种,其余品种可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再生萌芽期耐热性好、再生能力强、产量高、适合于右江河谷“早稻+再生稻+秋种番茄”生产模式的再生稻品种,以满足当地农民的种植需求.[方法]以6个再生稻品种为试材进行田间筛选试验,比较不同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除信丰优008和Y两优1号“早稻+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Ⅱ优63(CK),其他4个品种“早稻+再生稻”产量均高于Ⅱ优63,其中中浙优1号、准两优1141和Y两优5867三个品种“早稻+再生稻”产量分别为138896、13836.7和13382.1 kg/ha,分别比Ⅱ优63增产9.60% 、9.19% 、5.60%;深两优5814“早稻+再生稻”产量为12849.6 kg/ha,比Ⅱ优63增产1.40%; Y两优1号和信丰优008“早稻+再生稻”产量分别为11474.2和9979.2 kg/ha,分别比Ⅱ优63减产9.46%和21.25%.[结论]中浙优1号和准两优1141两个品种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早稻+再生稻+秋种番茄”生产模式下早播再生稻田主选品种;Y两优5867和深两优5814两个品种综合表现优良,可作为“早稻+再生稻+秋种番茄”生产模式下中、迟播再生稻田主选品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培育杂交节水抗旱稻,为水稻的高产、稳产提供品种选择.[方法]利用节水抗旱不育系沪旱11A与抗旱恢复系旱恢3号进行配组选育获得旱优113号,2007年在广西、上海进行多点品比试验,并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及抗旱性鉴定;2010~2011年在广西、四川、湖北、上海等地不同生态区域进行示范试验,2010~2011年参加上海节水抗旱稻生产试验.[结果]旱优113号熟期适宜,株叶型适中,分蘖力中等,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后期青秆黄熟,转色极好;有效穗270.0万/ha,每穗粒数162粒,结实率85.0%,千粒重28.0g.旱优113号在广西早稻种植,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旱系数为1.27,抗旱性为3级,属于抗旱.2010年在广西南宁和岑溪两地作早稻种植,产量分别为7653.00和8293.50kg/ha,比特优63(CK)分别增产4.69%和5.71%;2011年在南宁扩大示范种植,产量为8361.00 kg/ha,比特优63(CK)增产7.04%.2012年参加广西早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749.00kg/ha,比特优63(CK)增产6.32%.20 1 1年分别在湖北、四川等地种植,产量分别为9513.00、8196.00和6790.50kg/ha,2010~2011年参加上海节水抗旱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222.15 kg/ha,比对照旱优3号平均增产4.51%.2012年4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旱优1 13号具有丰产性好、适应性广、节水抗旱、高产优质、便于轻型栽培等特点,可在长江流域作中稻和华南大部分地区作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6.
超级稻新品种田间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适合防城港市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超级稻品种,2006年早造引进了7个超级稻品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京福优527、Ⅱ优航1号、准两优527三个品种生育性状表现良好,综合抗性好,与对照相比分别增产20.7%、13.1%和13.0%,增产效果达极显著水平,可以进入区域性示范阶段,并可因地制宜推广种植。因京福优527、Ⅱ优航1号两个品种生育期较长,宜作为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7.
一、水稻品种利用的现状 南阳市种子管理站从1995年到2005年对南阳市水稻品种考察及品种利用情况汇总结果表明,其中粳稻品种从1995年的1千公顷到2001年发展到14.7千公顷,以后逐年下降,2005年粳稻品种利用面积为5.68公顷,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10%。粳稻利用面积最大的品种是豫粳6号,1998年达到12.4干公顷。籼稻品种利用面积起伏不大,最高年份籼稻品种种植达到63.2千公顷(1996),大多年份都在50多万公顷左右,籼稻品种利用面积最大的是汕优63,其次是Ⅱ优838和Ⅱ优501。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8个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进行比较试验,分别对品种(组合)的主要特征特性、产量和经济性状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新两优821结实率高、抗性强、产量高,属迟熟品种,可作为广西桂南地区两季稻迟熟品种推广种植;特优420次之;K优047、K优17、K优818表现适中,属中晚熟品种,可作为中晚熟品种推广种植;金优253、中优66虽是早熟品种,但产量低,不适宜在桂南稻作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于2013年进行13个杂交稻品种的品比试验,考察各品种综合表现,结果表明:适宜邵武市作烟后稻种植的主导品种为天优华占、谷优527、闽丰优3301、甬优9号,可推广种植;后备品种为广两优1128,可扩大试种;在稻瘟病轻发区可推广种植米质相对较优的Y两优1号、Y两优2号;在“翠碧一号”烟叶种植区推荐种植竹丰优3446.  相似文献   

10.
杂交中籼新组合的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保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35-7435,7445
为了筛选适合安徽省寿县地区种植的中籼组合,为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设汕优63为对照,对引进的12个中籼组合(品种)进行区域试验,对其产量、生育性状和株高、穗长、穗粒结构、有效穗、成穗率、抗病性、抗倒性和落粒性等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还对品种综合评述,筛选适合寿县地区种植、符合市场需要的新组合(品种)。9个品种比对照产量高,3个品种比对照产量低,其中辐优138、籼杂优0403、丰优18和籼杂优0501 4个品种比对照增产10%以上。所有参试组合均具有良好的抗病性、抗倒性和落粒性。丰优18、籼杂优0403、籼杂优0501、两优827适宜在本生态地区种植,而隆安0402、金23A/R源5可在寿县示范种植。该研究为杂交中籼组合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引进9个中稻—再生稻新组合进行对比试验,以Ⅱ优沈98为对照,从产量、穗粒结构、抗逆性等性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Ⅱ优3301、Ⅱ优沈98、嘉糯I优6号等组合,不但头季稻表现突出,再生季的再生率、产量也表现较优,较适宜长汀县推广;谷优3301、宜优99、宜优673因生育期较短,宜作搭配品种推广;其余需再试种考查。  相似文献   

12.
采用模糊评判法对新组合的性状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交水稻通过区域试验后,产量差异很明确。但各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如有效穗、生育期、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抗性等这些对应性状组合间各不一样,也很不直观。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采用模糊评判法,对江西省1995年杂交晚稻区域试验的增产组合,进行综合性状的评价。产量高于CK的6个新组合,主要经济性状的综合评价都优于CK(汕优桂33)。这些组合排序分别是协优7791、协优1666、优ⅠⅤ2、新优752、优Ⅰ465、Ⅱ优46等。对照汕优桂33排第7位,综合性状最差。分析结果表明新组合产量高,且综合性状好,有其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明永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014-4015
[目的]筛选出适合滁州市生产需要的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中稻品种。[方法]以Ⅱ优838为对照品种,对引种的4个中稻新品种中浙优1号、华胜2号、天丰优084、协优982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生育特性、抗性及产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各品种在0.05水平单产区组间无显著差异、品种间差异显著,5个中稻品种的产量排序是天丰优084>中浙优1号>Ⅱ优838>协优982>华胜2号。天丰优084、中浙优1号的产量分别为9 540.09、497.5 kg/hm2,比对照Ⅱ优838分别增产3.50%、3.04%。[结论]天丰优084和中浙优1号适宜在滁州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ichards模型研究了12个杂交稻品种(组合)的籽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V2(B优827)、V7(宜香优2292)和V9(内香2550)强、弱势粒灌浆高峰时间间隔较短,为明显的同步灌浆类型;其余的组合强、弱势粒灌浆高峰时间间隔较长,为明显的异步灌浆型。灌浆过程的前、中、后3期对总灌浆物质的贡献分别约占12%、61%、27%,且V2(B优827)、V5(冈优363)、V6(绵2优838)、V11(D优527)的强势粒上前期和中期的灌浆持续天数相差很小,V1(一丰8号)、V5(冈优363)、V11(D优527)的弱势粒上中期和后期的灌浆持续天数相差很小,V1(一丰8号)、V5(冈优363)、V11(D优527)、V12(川香9838)的弱势粒上前期贡献率较大,所以这些品种(组合)的灌浆效果都显著,产量都较高。相关分析表明,活跃生长期D、灌浆中期持续时间T2和整个灌浆持续t99都对终极生长量A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寒山区中稻超级杂交稻品种(组合)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适合高寒山区中稻种植的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熟期适宜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2007~2008年在广西三江县对7个超级稻品种(组合)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个超级杂交稻品种(组合)的产量较高,均达到7662.0kg/ha以上,其中以Ⅱ优航1号的产量最高,达8743.5kg/ha,其余依次为Y两优1号、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扬两优6号、新两优6号、Q优6号。从产量构成看,7个超级稻品种(组合)均可在高寒山区作中稻种植,但综合参试超级稻品种(组合)的产量结果、田间表现、抗病性、稻米品质、生长势等因素分析,以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Y两优1号、Ⅱ优航1号4个品种(组合)最为理想,可作为高寒山区中稻主推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推动肥东县优质水稻品种推广工作,开展了优质水稻品种III优304示范种植,该品种表现出了优质、高产、稳产、抗性好等特性。介绍了该组合的示范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2013年晚季引进7个杂交稻新组合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甬优6号、Ⅱ优907、深优9775、元丰86综合表现好,比D297优明86 (CK)增产8.4% ~ 26.4%,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可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8.
贺阳冬  郝艳玲  林依倔  陈华  康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2984-12985
[目的]从水稻引进品种中寻求适应四川地区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方法]以钛浙江引进的秀水103等10个水稻品种为试材,以本地品种T优8061为对照,对11个水稻品种的产量进行比较,并对5个产量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10个引进水稻品种中,多数品种表现高产,以浙粳41的产量最高,为5.156t/hm2(比CK增加14.82%),其次为Ⅱ优498和宁81,分别为5.077t/hm2(比CK增加14.18%)和5.047t/hm2(比CK增加12.30%)。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穗与产量存在负相关(-0.790),其余均为正相关,以实粒数(0.406)和千粒重(0.415)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回归分析表明,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所决定的产量变异占总变异的93.20%。[结论]在四川地区引种时,要考虑引进实粒数和千粒重高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9.
气温对杂交水稻Ⅱ优718产量优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5个品种,6个播期的裂区试验设计,3次重复,研究不同播期和气温对水稻Ⅱ优718与对照Ⅱ优838不同性状及产量杂种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Ⅱ优718和Ⅱ优838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强弱均表现不同;②F1代产量高的并不一定是中亲优势强的,这主要取决于亲本的自身表现;③不同的环境对产量优势的表现都具有不同的影响,其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环境因素是否有利于F1代的生长发育和双亲的遗传基础是否正常表达;④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F1代及其父母本不同生育阶段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对Ⅱ优718和Ⅱ优838的产量优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