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探讨env基因对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体外感染和复制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方法构建重组病毒,将血管瘤病变型ALV-J HN06株中env元件替换至髓细胞瘤病变型ALV-J NX0101株的相应位置,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NX-HNenv。重组毒株能在DF-1细胞上稳定增殖,并能被JE9特异性单抗识别,证明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重组病毒NX-HNenv株。结果显示,同一亚群内env基因的替换对病毒的体外感染和复制能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J亚群与E亚群禽白血病自然重组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养鸡场禽白血病病毒(ALV)的基因组序列特征及其变异情况,本研究从具有典型血管瘤病变的禽白血病发病鸡中分离到一株J亚群ALV(ALV-J)命名为JL0901,并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将该序列与已发表的ALV-J毒株序列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JL0901基因组的gag和pol基因相对保守,而env基因和3'端非编码区(3'UTR)的变异较大.对JL0901的env基因核苷酸序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其gp85基因和gp37基因交界位置发生J亚群和E亚群ALV重组现象.本研究证实国内鸡群中存在J亚群和其他亚群ALV的自然重组现象,并表明国内ALV已出现新的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3.
J亚群禽白血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亚群禽白血病是禽类一种重要的致瘤性和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宿主范围开始扩展,已由肉种鸡扩大到蛋鸡以及地方品种鸡,对鸡群的致病性提高,发病鸡的临床表现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血管瘤,严重威胁养禽业健康发展。ALV-J与其他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混合感染在我国部分养鸡场中普遍存在,使得鸡群免疫力低下,导致禽流感、新城疫等重要疫苗免疫失败,使疫病的诊断和防控难度加大。本文从分子流行病学的角度对ALV-J的发生发展进行综述,以期揭示ALV-J致病性增强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科技动态     
<正>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分离株接种孵化后的商品肉鸡,会诱导肉鸡产生中和抗体,但仍有很高的病毒血症发生率(V+A+)。美国禽病与肿瘤学实验室与普渡大学兽医学院科研人员利用ALV-J分子克隆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中和抗体逃避变异利于其持续存在肉鸡中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胡须鸡中是否存在禽白血病病毒(ALV)感染,从广东某胡须鸡养殖场中无菌采集胡须鸡血样,采用DF-1细胞培养、ELISA抗原检测、PCR扩增等方法,成功分离鉴定出一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命名为GDHX01株。测序结果显示GDHX01株病毒基因组DNA序列全长为7616 bp,gp85基因全长919 bp。通过与其他禽白血病病毒参考毒株的基因组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GDHX01与国内外J亚群禽白血病参考毒株同源性85.3%~95.7%之间。进一步比对发现,GDHX01毒株的gp85基因序列与国内外ALV-J参考株CAUGX01的同源性最高为95.8%。结果表明,在胡须鸡群中存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湖北某黑羽蛋鸡场J亚群禽白血病(J-avian leukosis)的来源及其囊膜基因进化趋势,为湖北地区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资料。【方法】运用病理学、ELISA和Multi-PCR方法对疑似血管瘤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J-Avian leucosis virus, ALV-J)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制备病毒液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检测,并通过DNAStar等软件分析该毒株囊膜蛋白编码基因。【结果】病例呈现典型血管瘤病变,p27抗原检测呈阳性,Multi-PCR出现ALV-J特异性条带,IFA结果显示特异性荧光,表明分离到1株ALV-J,命名为HB2021017。分离株HB2021017囊膜蛋白ENV、膜表面糖蛋白SU、跨膜蛋白TM与所引用的ALV-J毒株中的髓细胞瘤型毒株、髓细胞瘤和血管瘤混合型毒株、血管瘤型的ALV-J毒株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逐步升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分离株HB2021017的env基因与中国地方品种鸡群中分离的诱发血管瘤的ALV-J毒株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7.
通过抗体检测、病毒分离、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和序列分析等诊断方法确认了山东黄羽肉鸡感染了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对ALV-J env基因克隆测序后分析发现这株地方鸡群毒株的gp85基因与从白羽肉鸡中分离到的ALV-J具有非常高的同源性。进化树分析表明本文分离到的ALV-J毒株与从中国三黄鸡以及从中国和美国白羽肉鸡中分离到的一些参考毒株密切相关。本文报道了山东地区黄羽肉鸡中ALV-J的感染,ALV-J在地方品系鸡中的净化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J亚群禽白血病的诊断和防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亚群禽白血病是由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引起的一种肿瘤性疾病。自20世纪80年代末。Dr.Payne等从肉用型鸡群中分离到并鉴定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以来,该病在世界各国均已有不同程度流行。国内的研究开始于l999年,由杜岩等首次分离和鉴定到ALV-J。随后我  相似文献   

9.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引起的以造血细胞恶性增生为主的一类传染病,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和骨髓细胞瘤病.1988年,Payne等从肉仔鸡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禽白血病病毒亚群即J亚群(ALV-J),1997-1998年间,禽白血病J亚群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给世界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鸡群感染ALV-J后造成广泛的免疫抑制,从而继发其它病毒和细菌的感染,给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未来数年内,研究和控制禽白血病免疫抑制问题可能成为家禽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就白血病的病原及其产生免疫抑制的危害进行了概述,并且从基因水平上分析了ALV-J引起免疫抑制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近两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出现的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作者从东北地区不同养禽场先后分离鉴定12株ALV-J,并对其env基因、3′UTR和3′LTR区序列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2株ALV-J分别位于env基因遗传进化的3个不同分支(group),其中group2和group3中毒株在env基因分别出现大片段氨基酸缺失和与其他亚群毒株重组现象;12株ALV-J在3′UTR区仍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完整E组件的ALV-J占主导地位;12株ALV-J在3′LTR区的变异主要集中于U3区,但是位于U3区的C/EBP、CArGbox、Y box、PRE box和TATA box等转录调控元件却高度保守。以上结果表明,目前中国ALV-J的基因变异仍主要集中在env基因和3′UTR区,且env基因已出现缺失或重组等新的变异趋势,并可能是ALV-J流行范围扩大、组织嗜性和致肿瘤作用明显改变的重要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疑似患有禽白血病的广西麻鸡进行病理剖检、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以及对细胞培养上清进行p27抗原检测、细胞培养物进行PCR扩增,并对分离到病毒的gp85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从该病鸡同时分离到了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与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分别命名为ZS14-A株、ZS14-J株。对ALV-A gp85、ALV-J gp85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ZS14-A与6株国内外A亚群参考毒株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6.3%~87.8%,其中与国外株MAV-1同源性最高,为87.8%。ZS14-J与7株国内外J亚群参考毒株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3.4%~96.1%,其中与J亚群原型株HPRS103同源性最高,为96.1%。  相似文献   

12.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是一种主要感染肉用型鸡的反转录病毒。本研究用表达ALV-J囊膜蛋白基因产物的Sf9细胞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脏细胞与骨髓瘤细胞NS1进行融合,获得了4株特异性抗ALV-J的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3株单克隆抗体仅与所试验的ALV-J毒株反应,而不能与ALV的A、B、C、D和E亚群的毒株反应。有趣的是,有一株单克隆抗体可以与所有试验的外源性ALV毒株反应,但不与内源性的E亚群反应。Western Blot和免疫沉淀试验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识别的ALV-J囊膜糖蛋白的分子量为90-94kD,识别未糖基化的囊膜蛋白分子量约为53kD。用这些单克隆抗体能检测出ALV-J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病毒抗原。这些结果提示这些单克隆抗体可用于ALV-J疾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3.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囊膜蛋白Env被认为与其致病致瘤密切相关,然其分子基础尚不清楚.在Env胞浆区发现免疫及肿瘤疾病发生相关的酪氨酸基序(YxxM、ITIM、类ITAM)基础上,研究对GenBank中不同ALV-J毒株Env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34.7% ALV-J毒株Env仅存在ITIM,63.9%ALV-J毒株Env同时具有ITIM以及YxxM,1.4% ALV-J毒株Env具有YxxM以及类ITAM.同时,还构建了JS-NT以及4817毒株Env相应酪氨酸变体表达质粒,并在DF1细胞中获得了良好的表达.这些发现及构建的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ALV-J Env在ALV-J致病致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禽白血病病毒与免疫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的以造血细胞恶性增生为主的一类传染病,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和骨髓细胞瘤病。1988年,Payne等从肉仔鸡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禽白血病病毒亚群即J亚群(ALV-J),1997-1998年间,禽白血病J亚群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给世界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鸡群感染ALV-J后可造成广泛的免疫抑制,从而继发其它病毒和细菌的感染,给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未来数年内,研究和控制禽白血病免疫抑制问题可能成为家禽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就白血病的病原及其产生免疫抑制的危害进行了概述,并且从基因水平上分析了ALV-J引起免疫抑制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5.
禽白血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引起的以造血组织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根据病毒囊膜糖蛋白的特性可分为10个亚群(A~J).其中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自1989年英国Payne[1]在肉鸡群中首次发现以来,在世界各地肉鸡群中陆续暴发了J亚群禽白血病.  相似文献   

16.
J亚群禽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出现以来的十几年间,已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由于诱发肿瘤、患鸡胴体废弃、产蛋性能下降和其它未知的对鸡群生产性能的影响,ALV-J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威胁[1].……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J亚群禽白血病在黄羽肉鸡中的流行状况,采用病料研磨液接种DF-1细胞、ELISA p27抗原检测、PCR扩增等方法,从广东某鸡场送检疑似禽白血病的黄羽肉鸡病料中分离鉴定出1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命名为GDLZ0715。为进一步了解该病毒分子学特性,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其他ALV-J毒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DLZ0715分离株整个基因组中gag、pol、env基因和LTR相对保守,与各参考ALV-J毒株序列同源性分别达93.5%~95.9%、96.8%~97.3%、89.6%~94.6%和90.8%~95.1%;3′UTR变异较大,与各ALV-J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仅为80.5%~93.4%,其中rTM和E元件大量碱基缺失;进一步分析表明3′UTR中rTM区和E元件大量碱基缺失正成为我国肉鸡ALV-J毒株的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18.
1.病原及临床症状 J亚群禽白血病(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是由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引起的一类禽类传染性肿瘤疾病,病原属于反转录病毒,与过去已经发现的ALV亚群A、B、C、D、E中的任何一种都不相同,ALV-J核衣壳的蛋白质由gag基因编码,包括主要的群特异性抗原;包膜由env基因编码;逆转录酶由pol基因编  相似文献   

19.
鸡J亚群白血病的诊断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的禽白血病病毒(ALV)可被划分为A、B、C、D和E5个亚群,A、B、C和D亚群是外源性的白血病病毒,而E亚群则主要以前病毒的形式而无处不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到80年代中期,世界发达国家已基本上消除了这类经典的外源性白血病病毒的感染。在1988年,英国的Payne等人从肉用型鸡群中分离出一株新的ALV,根据病毒感染宿主的范围,病毒干扰及交叉中和试验等确定这是一类新的ALV,称之为J亚群(ALV-J)。短短十几年间,该病毒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在1999年由杜岩等人从市场上的商品代肉鸡中分离检测到ALV-J。本文就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学诊断、免疫学检查和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介绍了J亚群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  相似文献   

20.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商品代肉鸡中分离鉴定出来的新的ALV亚群,主要引起肉鸡的骨髓瘤白血病(myloid leucosis,ML)。2009年,J亚群禽白血病在我国呈高发态势。我国于1999年首先在肉用型鸡群分离鉴定出ALV-J的中国株,随后相关研究依次展开。论文就ALV-J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病毒变异、免疫抑制及与其他免疫抑制疾病共感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