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中草药添加剂对滩羊泌乳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滩羊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配制提供参考。【方法】将24只妊娠滩羊母羊随机分为A、B、C、D4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试验组,每组6只,每只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B、C、D分别饲喂基础日粮中添加Ⅰ、Ⅱ、Ⅲ3种中草药添加剂后混合而成的日粮;饲喂期为产前10d至产后15d,其中产前添加剂饲喂量为每只25g/d,产后为50g/d。试验期每天测量母羊产奶量,从试验期第3天开始,每5d采1次血样,测定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和催乳素(Prolac-tin,PRL)含量。【结果】3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母羊产后1~15d的日产奶量,且具有后续效应,其中B、C、D试验组1~15d的日产奶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6.93%,1.72%和5.21%;1~30d的日产奶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5.76%,2.49%和4.38%,B、D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均可提高血浆GH含量,但不同的中草药添加剂的提高程度略有差异;不同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血浆PRL含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整个试验期,B、C组母羊血浆的PRL含量始终高于对照组,而D组的PRL含量在用药期低于对照组,但停药后又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通过调节血浆PRL和GH含量改善滩羊的泌乳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苜蓿干草与燕麦干草的组合效应对关中奶山羊采食量、瘤胃发酵参数、产奶量、乳品质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苜蓿干草和燕麦干草资源提高关中奶山羊的生产性能提供支持。【方法】选取体况相近的泌乳中期关中奶山羊2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T1、T2和T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羊。对照组饲喂50%配方精料+50%苜蓿干草,T1组饲喂50%配方精料+25%苜蓿干草+25%燕麦干草(m(苜蓿)∶m(燕麦)=1∶1),T2组饲喂50%配方精料+30%苜蓿干草+20%燕麦干草(m(苜蓿)∶m(燕麦)=3∶2),T3组饲喂50%配方精料+37.5%苜蓿干草+12.5%燕麦干草(m(苜蓿)∶m(燕麦)=3∶1),进行75 d的饲喂试验。期间进行采食量、产奶量、瘤胃发酵参数(pH,NH3-N、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乙酸/丙酸)、乳成分(乳蛋白、乳脂肪、乳糖、全乳固体含量及脂蛋比)数据的采集及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3组奶山羊的日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显著提高(P<0.05)。4个处理组奶山羊瘤胃液的pH差异不显著,T1和T3组奶山羊瘤胃液的NH3-N显著高于对照组和T2组(P<0.05)。T1、T2和T3组奶山羊瘤胃液的乙酸、丙酸、戊酸、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3组的乳脂肪、全乳固体含量和脂蛋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T3组和对照组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T1和T2组(P<0.05),4组奶山羊瘤胃液乳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苜蓿干草与燕麦干草以质量比3∶1比例组合,可以提高关中奶山羊的消化性能和生产性能,改善奶山羊乳品质。  相似文献   

3.
选用24头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研究不同比例苜蓿青贮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在精粗比为50∶50前提下,按苜蓿青贮与玉米青贮的质量比分为A组(10∶40)、B组(20∶30)、C组(30∶20)和D组(40∶10),苜蓿青贮的添加量分别为2.25、4.23、6.34和8.70 kg·d-1(以干质量计),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D组产奶量显著高于A组(P<0.05),乳脂产量随着苜蓿青贮添加量增加而增加,D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组的乳干物质、乳蛋白和乳糖产量都呈现增加趋势,D组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试验组间粪氮排泄量、尿氮排泄量和氮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奶氮随苜蓿青贮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D组极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1)。随苜蓿青贮比例的增加,试验组血清中白蛋白、游离脂肪酸、血钙、血磷升高,但各试验组间总蛋白、血液尿素氮、血糖和胆固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试验日粮的基础上,当苜蓿青贮与玉米青贮比例为40∶10,苜蓿青贮添加量为8.7 kg·d-1的饲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蛋白饲粮对肉鸡肾氧化损伤及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影响。【方法】选取120羽20日龄健康白羽肉杂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蛋白质含190 g/kg),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豆粕使粗蛋白含量分别达到220,250,280 g/kg的饲粮。试验期为14 d。于试验第0,7和14天,分别从每组随机选取5羽鸡经翅下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于肾功能(血清钙(Ca)、肌酐(CREA)、尿素氮(BUN)、尿酸(UA)、血清磷(P)、镁(Mg)含量)、脂质过氧化(血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羟自由基(·OH)含量和总抗氧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XOD活性检测。试验结束时,每组选5羽鸡进行解剖,取肾脏组织,用于检测XOD基因mRNA的表达量。【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各高蛋白饲粮组肉鸡血清Ca、CREA、BUN、U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或P<0.01),血清P、Mg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高蛋白饲粮组肉鸡血清MDA、NO、·OH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T-AOC、GSH-Px、S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3)与对照组相比,各高蛋白饲粮组X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肾组织XOD 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高蛋白饲粮可改变肉鸡肾功能与脂质过氧化,导致血清XOD活性以及肾组织XOD mRNA表达量升高,导致鸡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复方中药(cCHM)添加剂对断奶獭兔盲肠内环境及脾脏IFN-γ、IL-10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机体抗病能力的调控作用及适宜用量。【方法】选用(35±2)日龄断奶、体质量相近的獭兔1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6只幼兔。对照组饲喂添加0.1 g/kg杆菌肽锌的日粮(不含抗生素等其他药物),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复方中药5 g/kg(cCHM1组)、10 g/kg(cCHM2组)、20 g/kg(cCHM3组)的日粮,60 d后,取脾脏和盲肠样品,测定盲肠微生物活力和数量,检测IFN-γ、IL-10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HM2组獭兔盲肠内容物氨氮(NH3-N)浓度降低21.62%,菌体蛋白(MCP)含量提高16.81%,差异显著(P<0.05)。复方中药抑制大肠杆菌的效果不及抗生素,但cCHM2组、cCHM3组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8.31%和16.50%,差异显著(P<0.05)。复方中药提高了脾脏IFN-γ、IL-10 mRNA的相对表达量,cCHM2组和cCHM3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中药添加剂可改善断奶獭兔盲肠内环境,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断奶獭兔的肠道健康;该试验条件下复方中药添加剂的适宜用量为10 g/kg。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紫苏籽对鹌鹑肉中ω-3不饱和脂肪酸富集的影响。【方法】将150羽1日龄鹌鹑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0羽,其中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自配的基础日粮,第2~5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8%,10%,12%和15%紫苏籽(磨碎)组成的试验日粮,于35和50日龄取样,测定鹌鹑肉中的基本营养成分和各脂肪酸含量。【结果】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紫苏籽可显著提高35和50日龄鹌鹑肉的粗脂肪含量(P<0.05),添加12%紫苏籽可显著提高35日龄鹌鹑肉的粗脂肪和50日龄鹌鹑肉的粗灰分含量(P<0.05);添加不同量的紫苏籽均可显著提高35和50日龄鹌鹑肉的C18∶3含量及35日龄鹌鹑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ω-3 PUFA含量(P<0.05),显著降低35和50日龄鹌鹑肉的ω-6 PUFA/ω-3 PUFA值(P<0.05)。【结论】早期投喂紫苏籽有利于PUFA和ω-3 PUFA的积累,紫苏籽的添加量以10%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头25日龄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0头。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2、3、4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0.1%,0.2%和0.3% EGB的试验日粮。试验期为28 d,分别于第14和28天采集血样,测定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0.2%,0.3% EGB可显著降低断奶仔猪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显著提高血清球蛋白含量(P<0.05);添加质量分数0.1%,0.2% EGB,总体上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和一氧化氮含量(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EGB使断奶仔猪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蛋白含量呈增加趋势,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呈降低趋势。【结论】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0.2% EGB效果最佳,此时EGB可降低断奶仔猪血脂含量,提高血清球蛋白水平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印度梨形孢对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L.)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明确印度梨形孢对非洲菊干旱胁迫的调节机理。【方法】以非洲菊品种‘云南红’为试验材料,通过浇灌印度梨形孢菌液(处理组)观察幼苗生长变化,设不处理对照组,测定2组幼苗生长指标,观察印度梨形孢在植株根部的定殖情况;然后通过自然干旱胁迫处理,对2组幼苗进行干旱胁迫试验,分析干旱胁迫前后各组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含水量、气孔开放度、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探究印度梨形孢对非洲菊幼苗生长及其抗旱性的影响。【结果】印度梨形孢能定殖在非洲菊幼苗根部,显著提高非洲菊幼苗地上部鲜质量、叶片数、叶柄长度和根部鲜质量、根数、根长(P<0.05)。在干旱胁迫下,处理组非洲菊幼苗叶片的Fv/FmqP分别为0.825,0.65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非洲菊幼苗叶片叶绿素总量、相对含水量、含水量分别为1.36 mg/g,33.73%,73.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叶片CAT和SOD活性分别为0.30,876.03 U/g,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APX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而POD活性和MDA含量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印度梨形孢能促进非洲菊生长,在干旱胁迫下,其能保护光系统反应中心,提高叶片的保水能力和APX活性,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光抑制和叶绿素降解,从而增强非洲菊幼苗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湿热环境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抗氧化生理及子房发育的影响,为黄瓜耐高温高湿鉴定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湿热黄瓜品种‘燕青’和喜冷凉黄瓜品种‘津春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常湿CK(28 ℃、空气湿度(RH)75%)、常温高湿T1(28 ℃、RH95%)、高温常湿T2(42 ℃、RH75%)和高温高湿T3(42 ℃、RH95%)4个处理,测定并比较各处理下2个黄瓜品种幼苗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含量、生长指标以及子房发育状况。【结果】T1处理下,2个黄瓜品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基本与CK差异不显著(P>0.05),仅气孔导度(Gs)显著(P<0.05)高于CK。T2和T3处理下,‘燕青’的Pn较CK明显下降,GsCi极显著(P<0.01)下降,而Tr极显著(P<0.01)上升;‘津春4号’的Pn较CK极显著(P<0.01)下降,Gs明显下降,Tr极显著(P<0.01)上升,而Ci与CK差异不显著(P>0.05)。2个黄瓜品种的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各处理间大多差异不显著(P>0.05),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仅T1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P>0.05),而T2和T3处理下,‘燕青’和‘津春4号’的ΦPSⅡ、ETR和qP较CK极显著(P<0.01)下降。2个黄瓜品种在T1处理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与CK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T2和T3处理下SOD、POD活性均极显著(P<0.01)低于CK,‘燕青’的CAT活性仅T3处理显著(P<0.05)低于CK,‘津春4号’的CAT活性T2和T3处理均与CK差异不显著(P>0.05)。‘燕青’的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津春4号’在T2和T3处理下O-2·含量显著(P<0.05)高于CK,而H2O2含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2个黄瓜品种在T1处理下的植株干质量、株高、茎粗、单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P>0.05);T2和T3处理下,植株干质量、单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均较CK显著(P<0.05)下降,株高和‘津春4号’的茎粗则较CK显著(P<0.05)上升,而‘燕青’的茎粗仅T2处理较CK极显著(P<0.01)上升。2个黄瓜品种在处理9 d时,T2和T3处理下子房长度增量和子房直径增量均较CK极显著(P<0.01)下降。【结论】苗期高温高湿对黄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及生理都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高温高湿伤害略大于高温常湿,常温高湿的影响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发酵枣粉对奶山羊产奶量、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年龄(2~3岁)相近、胎次(2胎)相同、泌乳初期(15~20 d)的健康状况良好的产奶期母羊24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不添加发酵枣粉,Ⅰ组、Ⅱ组、Ⅲ组分别在全混合日粮(TMR)中添加精料量4%、8%、12%的发酵枣粉。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①在试验21~90 d期间,各试验组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②料奶比Ⅱ组、Ⅲ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成本试验Ⅱ组、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③试验组奶山羊乳蛋白、乳脂肪、乳糖和非脂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④试验组羊只乳房炎发病次数和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综上所述,在关中奶山羊TMR中添加发酵枣粉,能够提高产奶量,改善奶品质,降低料奶比和产奶饲料成本,促进机体免疫力,降低乳房炎发病率。按精料量的8%在TMR添加效果最好,综合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棉籽替换TMR(全价混合日粮)中精料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产奶量、膘情、胎次相近、泌乳后期健康的荷斯坦奶牛30头,褐牛25头.采用自身对照,对照期按牛场常规TMR饲喂奶牛,试验期在TMR中用2kg全棉籽替换等量的精料饲喂奶牛,与对照期相比较.[结果]试验期乳脂率、乳糖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期(P<0.01),荷斯坦奶牛和褐牛的乳脂率提高了9.09;和8.70;;荷斯坦奶牛和褐牛的乳糖率提高了2.82;和7.98;;试验期奶牛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乳蛋白都有增高的趋势,但与试验期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奶牛泌乳后期,用2kg全棉籽替换TMR中等量(2kg)精料可以提高奶牛的乳脂率和乳糖率,但对体细胞数及其它乳成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大豆黄酮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选用14头产奶水平相近的泌乳后期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试验组日粮添加10mg/kg的大豆黄酮,持续30d。结果发现:大豆黄酮能缓解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下降的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乳蛋白有所升高,乳脂率有所下降。试验30d时血浆中GH(P<0.05)和PRL(P<0.01)的含量显著升高,E2、T3和T4的含量均有升高的趋势。提示大豆黄酮可能通过调节内源性激素水平而间接地影响奶牛泌乳量和乳成分。  相似文献   

13.
丙二醇对泌乳早期奶牛泌乳性能和血液代谢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丙二醇对泌乳早期奶牛采食量、泌乳性能、体重变化、能量平衡、血液代谢产物和尿酮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2头经产奶牛,根据泌乳期、上一泌乳期305 d产奶量和预产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2-丙二醇0、150、300和450 ml?d-1,测定采食量、产奶量、乳成分、体重、血糖和尿酮等浓度的变化。【结果】日粮添加丙二醇对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乳蛋白率、乳糖率、乳干物质率和饲料转化效率无显著影响,450 ml?d-1组乳脂率显著低于0和150 ml?d-1组(P<0.05)。添加丙二醇后,300、450 ml?d-1组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显著高于0组(P<0.05),而血浆游离脂肪酸和β-羟丁酸浓度显著低于0组(P<0.05);300、450 ml?d-1组尿酮浓度显著低于0和150 ml?d-1组(P<0.05)。添加丙二醇300、450 ml?d-1显著改善泌乳早期奶牛能量负平衡,减少了体重下降。【结论】日粮添加丙二醇有益于改善泌乳早期奶牛能量平衡状况,适宜添加量为300 ml?d-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复方天然植物制剂对奶牛回乳效果及回乳期奶牛血清胰岛素(INS)、氢化可的松(HC)、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含量的影响。【方法】试验于2016年1—6月进行,选择四川省某规模化奶牛场半封闭统一舍饲,体重(582±41)kg、第2—4胎中国荷斯坦奶牛150头。从中选取体况良好,健康,乳房、乳汁均正常,即将进入回乳期,产奶量为(15.42±0.71)kg的妊娠后期即将干乳的健康奶牛80头。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20头,均采用逐渐干奶法回乳,回乳开始当天记为第0天,A组为对照组,不饲喂复方天然植物制剂。B、C、D组均从回乳开始第1天,每日上午8:00分别饲喂复方天然植物制剂400、500、600g,回乳完成后停止饲喂复方天然植物制剂。复方天然植物制剂由麦芽,朴硝,升麻,柴胡,香附,薏仁,蚕蜕,白术,黄芩,知母,苏梗,芡实,五味子,蒲公英,甘草等按一定比例组成。分别采集奶牛回乳期第0、1、3、5、7、9和11天尾静脉血,置于未加抗凝剂的离心管中,室温下静置1h,置离心机352×g离心10min,转移上层血清于EP管中,-20℃冻存。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法检测血清INS、HC、GH和IGF-1含量,并记录回乳期奶牛单日产奶量。【结果】A、B、C、D 4组奶牛回乳时间分别为11、7、5、5天。各组回乳期奶牛血清IGF-1和HC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对照组下降趋势较各复方天然植物制剂组慢,复方天然植物制剂组血清IGF-1、HC和GH含量在回乳期后回升,对照组血清INS含量上升趋势较各复方天然植物制剂组慢,第0至1天,各组奶牛血清HC、IGF-1和GH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第3—7天,A组奶牛血清HC、GH和IGF-1含量极显著高于B、C、D组(P0.01),而血清INS含量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第9天,A、D组奶牛血清HC含量均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奶牛血清GH和IGF-1含量均极显著低于C、D组(P0.01),A组奶牛血清INS含量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第11天,A组奶牛血清HC、GH和IGF-1含量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奶牛血清INS显著低于D组(P0.05),但极显著低于B、C组(P0.01);C、D组奶牛血清IGF-1、GH、HC和INS含量在整个回乳期均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奶牛回乳期,产奶量、HC、GH和IGF-1两两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INS与产奶量、HC、GH和IGF-1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复方天然植物制剂能显著促进回乳期奶牛回乳,饲喂500g/日复方天然植物制剂,奶牛回乳时间为5d,回乳效果即可达到最佳。回乳期奶牛血清INS、HC、IGF-1含量和产奶量变化两两间均呈极显著相关,IGF-1、GH和HC对奶牛回乳起负向调控功能,而INS对奶牛回乳起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补饲与补饲并添加0.67;果寡糖对伊犁母马泌乳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匹年龄、胎次、泌乳期相同,体重、泌乳量相近的伊犁母马,随机分成三组,各组间产奶量、体重差异不显著.第一组为对照组,第二、三组为试验Ⅰ、Ⅱ组.对照组放牧;试验Ⅰ组放牧+精料;试验Ⅱ组放牧+精料+果寡糖(占精料量0.67;).[结果]补饲精料并添加0.67;果寡糖的母马在20~40 d及40~60 d的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补饲母马在40~60 d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补饲与补饲并添加0.67;果寡糖母马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补饲及补饲并添加果寡糖母马泌乳量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高产与低产奶牛胎次对产奶量、乳成分和泌乳持续力的影响,为优化奶牛场的饲养管理模式及提高奶牛使用年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北京、河北等地17个奶牛养殖场共12406头荷斯坦奶牛2021年春季的生产性能测定(DHI)报告,按高产(48.69±6.88 kg/d)和低产(23.47±5.28 kg/d)进行分组,对原数据经预处理后获得5158头高产奶牛和3110头低产奶牛的DHI报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通过Pearson双侧检验进行多变量相关分析,并以LDS和Duncan's多重比较对组间差异进行分析,2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则通过S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判断。【结果】不同胎次对高产与低产奶牛的产奶量、乳成分和泌乳持续力均有影响:高产奶牛3胎和4胎的日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5,下同),4胎以上高产奶牛的牛乳体细胞数(SCC)显著高于1胎和2胎高产奶牛;低产奶牛1胎的日产奶量、乳糖率显著高于其他胎次,且SCC显著低于除2胎外的其他胎次。在奶牛泌乳持续力方面,1胎高产奶牛的泌乳持续力显著高于3胎、4胎和5胎,1胎低产奶牛的泌乳持续力显著高于其他胎次,其他胎次间的泌乳持续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高产与低产奶牛的泌乳持续力与SCC间无显著相关性,但与日产奶量显著相关。除干物质含量与日产奶量、乳脂率与乳糖率的相关性外,高产奶牛和低产奶牛的产奶量、乳成分及SCC间的相关性基本一致,其中,日产奶量与乳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SCC呈极显著负相关,而SCC与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高产奶牛最佳使用胎次为3~4胎,低产奶牛最佳使用胎次为1~3胎;高产与低产奶牛的胎次均影响其产奶量、乳成分及泌乳持续力,但不同胎次下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营养供给,及时调整饲粮配方,合理对奶牛进行分群和规划,以达到奶牛的最佳使用胎次,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相同日粮条件下添加复合益生菌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选用胎次、体重、产奶量基本相似的荷斯坦奶牛120头,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9 ×1012个/d·头,试验期100 d,预饲期10 d,试验期90d.[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奶量分别在60和90d提高了5.4;和5.24;,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乳脂率在60和90d分别提高了3.21;和3.83;,并在90d差异显著(P<0.05);试验期内,试验组乳蛋白率略有提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期30 d时试验组的乳糖率和非脂固形物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41;和1.35;,差异显著(P<0.05),60和90d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试验期30、60和90d试验组的奶牛体细胞数分别下降了8.98;、10.15;和21.14;.[结论]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可以显著提高奶牛产奶性能和增强奶牛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8.
芦丁对奶牛泌乳性能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了芦丁对奶牛产奶量、血清、泌乳相关激素等指标的影响,旨在寻找合适的添加量,为应用芦丁提高中国奶牛泌乳性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用生理状态等相近的泌乳高峰期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20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5头。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每日每头添加芦丁0.0(对照组)、1.5、3.0、4.5mg?kg-1。试验期11周,其中预饲期1周,正试期10周。隔日记录试验牛的产奶量,并于试验第5、35、65日采集乳样进行乳成分分析,同日尾静脉抽取血液样品,根据产奶量的检测结果,选择效果最好组及对照组测定其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及泌乳相关激素含量等。【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3.0mg?kg-1与4.5mg?kg-1芦丁处理组都显著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P<0.05),而1.5 mg?kg-1芦丁处理组与对照组奶牛产奶量差异不显著(P>0.05);1.5 mg?kg-1芦丁处理和3.0 mg?kg-1处理乳脂率低于对照组(P<0.05),4.5mg?kg-1芦丁处理乳脂率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间牛乳乳蛋白、乳糖、非脂固形物差异不显著(P>0.05)(2)3.0mg?kg-1处理组血清溶菌酶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尿素氮水平第35、65日检测结果低于第5日检测结果(P<0.05);该处理组奶牛血清谷丙转氨酶由第5日的22.88(IU?L-1)提高到第65日的25.38(IU?L-1),催乳素含量则由12.19ng?mL-1上升到13.94ng?mL-1,提高了14.36%;(3)3.0mg?kg-1处理组血清指标中,免疫球蛋白IgG、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皮质醇、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雌激素、孕激素的水平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孕激素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结论】芦丁能够提高奶牛泌乳性能,同时保持奶品质,降低奶牛血清中尿素氮的水平,提高溶菌酶的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芦丁适宜添加量为3.0 mg?kg-1。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二泌乳期泌乳曲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满足对奶牛个体营养需要量的精确预测,探索乳成分的分泌规律。【方法】以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二泌乳期305d产奶量为基础,从6000—13000kg,按1000kg为间隔分为7个区间对289头奶牛进行分组,分别采用Wood、Gompertz经验模型和Dijkstra机理模型对每月测定并校正到标准日期的产奶数据进行模拟。通过SAS非线性参数估计和均方误差(MSE)分析,筛选得到了21套泌乳产量区间的泌乳曲线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参数揭示了每个区间的起始产量(y0)、达到泌乳高峰时的天数(tm)、高峰产量(ym)和泌乳持续力(r(th))等泌乳特性指标。【结果】通过分析模型参数及特性指标的规律表明,上述3类数学模型均能较好反映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二泌乳期不同产量区间的泌乳规律,但是3种模型中的估测参数及其派生的泌乳特性参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Wood和Gompertz的模型参数a、b、c基本与泌乳区间平均产量(Yavg)呈现规律性变化(模型14例外),但Dijkstra模型的参数a、b、c和d与Yavg未表现出规律性;由模型参数决定的泌乳特性参数对y0的估计Wood模型有局限性,由Gompert模型决定的y0的规律性最优,而Dijkstra模型得到的y0值变异大,不能反映实际结果;对tm的计算结果,总体上Wood模型值均高于其它2种模型的计算结果,而后两种模型除在最低产量与最高产量区间上出现较大差异及变异外,其它5个泌乳区间上的计算值基本一致;而3种模型在不同泌乳区间上对Ym和r(th)的计算结果的吻合性高度一致。【结论】上述建立在中国荷斯坦奶牛第二胎不同泌乳区间上泌乳曲线模型为准确预测奶牛营养需要、实施奶牛的精细饲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林  艾阳  谢正露  曹洋  张源淑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5):3046-3053
【目的】选取分娩1周后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6头,提前适应期1周后,正式饲喂从2013年6月29日至8月5日,总共35 d(5周),使泌乳奶牛处于热应激状态。进而检测泌乳奶牛乳产量及乳蛋白含量,血液中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葡萄糖以及肝脏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糖异生作用的变化情况,拟从GH-IGF-I轴的角度阐明泌乳奶牛发生热应激时对糖异生作用及乳品质下降的机制。为进一步揭示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机理及控制奶牛热应激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统计第1—5周泌乳奶牛的产奶量及分析乳蛋白含量,并采集泌乳奶牛颈静脉血液和进行活体采取肝脏组织的方法,检测血液中葡萄糖和GH、IGF-I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对奶牛肝脏组织中HSP70和糖异生的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以及生长激素受体(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进行检测。【结果】在35 d的饲喂过程中,日间平均气温在32℃以上的持续时间达25 d,且最高温度为38℃,高温持续时间大于72 h,即此气候条件下奶牛处于一个热应激状态。随着泌乳奶牛热应激程度的不断加深,从第1周到第5周产奶量和乳蛋白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比较第5周和第1周泌乳奶牛肝脏中HSP70的表达,发现第5周HSP70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第1周。检测血液中GH、IGF-I以及葡萄糖的含量,发现在第5周的时候其含量均高于第1周且差异显著(P0.05);检测泌乳奶牛肝脏组织中PC和PEPCK的表达水平,发现第5周显著高于第1周(P0.05);通过检测第5周与第1周肝脏组织中GH和IGF-I受体的表达水平,发现GHR和IGFR同样上调,其中IGFR显著上调(P0.05)。【结论】随着泌乳奶牛热应激的程度的不断加深,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其可能是由于垂体分泌的GH刺激肝脏产生更多的IGF-I,即通过GHIGF-I轴上调肝脏糖异生途径关键酶的表达,使糖异生途径处于激活状态。而乳中乳蛋白含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其前体物被过多的用来进行糖异生作用,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维持机体正常供能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